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3第三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1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3第三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2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3第三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3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3第三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4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3第三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案三第三单元能力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南宋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南宋政府腐败不愿北战B.南宋与金形成了政治、经济均势C.长江天险的阻挡D.金得到“岁币”的目的达到B[解析]

由于南宋主和派占了上风,苟安东南,金朝经过几次失败教训也无力南下,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史称“绍兴和议”。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确定下来。后来,宋金之间又进行了几次战争,但是金朝始终不能灭亡南宋,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均衡的状态,B项正确;南宋政府不断抵抗才能形成对峙局面,而非不愿北战,排除A项;长江天险不是对峙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金进攻南宋的目的不是为了岁币,排除D项。2.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作者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

)A.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D.涉及而广百姓莫安其居A[解析]

根据材料“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因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因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不是强调王安石变法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而且青苗法属于理财措施,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王安石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因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并没有涉及百姓的安居问题,排除D项。3.北宋真宗时期,驸马都尉石保吉因“仆夫盗财”,乞求真宗“特加重罪”治之。真宗曰:“有司自有常法,岂肯以卿故乱天下之法也。”驸马都尉又请求“于私第决罚”,亦不许。这反映出北宋(

)A.依法治国日益彰显B.“君民共治”得以实现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D.政府治理意识趋于理性D[解析]

据题意可知,宋代宋真宗严禁驸马都尉使用私刑进行处罚,而是要求按照国家法度进行处理,由此可以说明北宋时期政府的治理意识趋于理性,D项正确;宋代是封建专制王朝,依法治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也并不是“君民共治”,排除A、B两项;仅根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文官政治的形成,排除C项。4.(2023·山东济宁)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因“京朝官俟阙既久,奉朝者颇多”,下令“审官院以近地二年半以上,远地二年以上权与差替,不为永例”。这一诏令表明宋朝(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完善了地方权力组织架构C.中央官僚队伍庞大冗滥D.官员选任制度发生了异变C[解析]

根据材料“京朝官俟阙既久,奉朝者颇多”“权与差替,不为永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了大量的冗官,材料反映的正是缓解中央官僚队伍庞大冗滥的措施,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央如何加强地方管理的问题,故排除A项;B、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5.(2023·河南驻马店)史载,一名汉臣为辽道宗讲《论语》,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一句则不敢讲解。道宗曰:“上世獯鬻、猃狁(泛指少数民族)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卒令讲之。这反映出当时(

)A.汉人固守传统的华夷观念B.契丹族与中原经济交流频繁C.儒学已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辽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认同D[解析]

依据材料“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可以看出辽道宗学习汉族文化制度,现在已经基本同汉族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差异,反映辽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认同,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辽朝统治者的态度,并未涉及汉人的传统观念,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未涉及经济的交流,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除C项。6.(2023·江苏无锡)下表是辽代部分皇帝的谥号。据此可知辽代(

)

谥号

谥号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辽景宗孝成康靖皇帝辽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辽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辽世宗孝和庄宪皇帝辽兴宗神圣孝章皇帝辽穆宗孝安正敬皇帝辽道宗仁圣大孝文皇帝A.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

B.完成了汉化封建化历程C.受汉族传统伦理的影响颇深

D.革新了猛安谋克的体制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辽代部分皇帝的谥号中几乎都有孝、仁,足见其深受汉族传统伦理的影响,C项正确;A项“文化差异消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仅从皇帝谥号不能得出汉化封建化历程完成的结论,排除B项;猛安谋克体制是金朝制度,排除D项。7.(2023·广东模拟)唐代,一些内迁的党项人被授以“闲田”,他们开始学习农耕。西夏建立前,党项人已经进入河西走廊的凉州、甘州等农业区,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据汉文史料记载,宋代党项人已是“耕稼之事,略与汉同”。这可以用来说明(

)A.西夏全面模仿两宋制度B.西夏农耕经济取代了游牧经济C.唐宋经济重心转向西北D.少数民族对西北边疆的开发D[解析]

党项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但是内迁之后开始从事农耕,而且西夏建立之前,党项人已经进入河西走廊的凉州、甘州等农业区,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这说明当时的少数民族对西北地区进行了开发,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西夏建立之前的历史,排除A、B两项;唐宋经济重心向南转移,而且材料信息也无法得出经济重心转移的结论,排除C项。8.《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末年上供钱物共计一千五百零三万(贯匹两),……仅两浙一路就占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九,若加上江东等五路,则占总额的百分之七十六。由此得出宋代(

)A.江南地区开发B.政治清明稳定C.经济重心南移D.中外交流频繁C[解析]

根据材料“北宋末年上供钱物共计一千五百零三万(贯匹两),……仅两浙一路就占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九,若加上江东等五路,则占总额的百分之七十六”可知,材料反映北宋末年上供钱物中,南方上供的占大部分,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江南地区开发,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清明稳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D项。9.靖康之变改变了中国的南北布局。为躲避战乱,北方的能工巧匠、黎民百姓及文人雅士纷纷南迁,南方的人口数量第一次超过北方。汉族政权政治中心的变化也带动了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的南移。两宋之交的这些变动(

)A.促进了宋代文化的融合B.引发了儒学体系的更新C.推动了市民文学的产生D.实现了儒道释三教合一A[解析]

靖康之变是北宋灭亡、宋政权南迁的开始。汉族政权在金兵南下的冲击下被迫南迁,偏安江南,使得南宋文化带有南北融合的特色,A项正确;理学诞生于北宋,排除B项;C项包含在A项之中,且政治上的动荡对南宋词坛影响不大,排除;三教合一只是趋势,D项叙述偏颇,排除。10.(2023·湖北模拟)宋代笔墨纸砚消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消费主体也颇为广泛,“垂髫之儿,皆知翰墨”。士大夫更常常不惜花重金购买。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士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民众消费能力迅速提升C.社会崇尚文化氛围浓厚D.笔墨纸砚生产供不应求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笔墨纸砚消费前所未有,又说消费的主体也颇为广泛,甚至小孩都会读书写字,士大夫常常还会花大价钱购买,这就说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浓厚,C项正确;材料表明的是文化消费情况,看不出士人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人们的文化消费,没有提及其他商品,所以对于民众整体的消费能力无从判断,排除B项;宋代对笔墨纸砚的消费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能说明相关产业生产供不应求,排除D项。11.(2023·吉林期中)南宋孝宗以后的每一次北方人口南迁都会引起大争论,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由于都城临安是北方新移民和东北移民的重要迁入地,所以每一次争论几乎都以临安为焦点。这些争论反映出(

)A.移民带来了文化之间的冲撞B.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C.北民南迁导致社会秩序混乱D.南北方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A[解析]

由题干材料“北方人口南迁都会引起大争论,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可知人口南迁带来文化冲突,A项正确;材料是人口南迁对文化的影响不是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逻辑错误,排除B项;材料是北民南迁带来的文化冲突而不是社会秩序混乱,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冲突不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12.(2023·内蒙古赤峰)据《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一记载反映了(

)A.市民生活的富足 B.小农经济走向解体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解析]

依据材料“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可以看出在杭城大街上,买卖昼夜不停,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市民的生活水平,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排除B项;封建政府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排除D项。C13.(2023·黑龙江哈师大)《唐国史补》记载,女商俞大娘从事航运业,航船可载重万石;北宋时也有不少关于女性从事茶肆药铺和牙人行业的记载;但对于南宋,后世史书中记载的女性商人却几乎绝迹。导致这一变化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陷于停滞B.政府继续强化抑商政策C.程朱理学为官方所推崇D.政权分立造成市场混乱C[解析]

南宋推崇程朱理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主张妇女三从四德,倡导贞节,使妇女逐步从社会回归家庭,故C项正确;宋朝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排除A项;宋朝时抑商政策有所放松,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市场秩序无关,排除D项。14.《东坡志林》记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作为例证可以说明当时(

)A.官方哲学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B.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C.三国故事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中刘玄德象征着王朝的正统,曹操属于权臣,因此出现“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的现象,说明的是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B项正确;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而苏轼是北宋人,排除A项;三国故事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属于材料的现象,排除C项;宋朝时期主要文学载体是话本,非小说,排除D项。15.(2023·广东湛江)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宋代书籍大量流入邻国,尤其是高丽、日本和交趾。许多在宋朝的日本僧侣都在中国积极寻访书籍带回国,其中以佛教、道家、儒家等书籍为主。此外,宋代也大量输出医学、妈祖文化、茶文化等。这说明,当时(

)A.传统科技的衰落B.对外政策的开放性C.民族关系的开明D.佛教思想的本土化B[解析]

由题干可知,宋朝政府在文化政策方面显示出较强的开放性,因此中国的科技文化能够在周边国家地区顺畅传播,B项正确;传统科技的衰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题干主要讲述了宋代的文化输出,体现不出当时民族关系的开明和佛教的本土化,排除C、D项。16.(2023·江苏期末)辽、夏、金和蒙古都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西夏国王命人仿汉字楷书创制了西夏文;元朝八思巴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些文字的创造(

)A.消除了民族间矛盾

B.统一了各族语言C.实现了汉语拼音化

D.有利于民族交融D[解析]

根据“辽、夏、金和蒙古都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西夏国王命人仿汉字楷书创制了西夏文;……”可得出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吸收汉字而创造出了本民族的文字,这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D项正确;矛盾不能消除,语言没有统一,也没有实现汉语拼音化,排除A、B、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自汉唐至两宋单一农业经济逐渐转型为农工商业并重的经济结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除盐、铁等少数特种商品外,基本与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联。两宋市场上的商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奢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需品,其中第三类所占比重最大。——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材料二城市格局和城郭限制的打破,深刻地揭示了宋代都市商业的发展。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中,城市较前代集中了更多的人口,尤以大城市为甚。——漆侠《宋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指出宋代商业中商品的构成并说明服务对象发生的变化。(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时期城市商业兴盛的表现。(4分)[答案]

(1)新气象:新作物得到推广;耕作制度进步;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构成:奢侈品、生产资料、日用必需品。服务对象:由主要服务社会上层到满足市民百姓需要。(10分)(2)表现: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城郭限制打破;城市人口增加。(4分)[解析]

(1)新气象:根据“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得出新作物得到推广;耕作制度进步;根据“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得出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构成,根据“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奢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需品”得出是奢侈品、生产资料、日用必需品。服务对象由材料“我国秦汉以来,……第三类占比重最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主要服务社会上层到满足市民百姓需要。(2)表现:根据“城市格局和城郭限制的打破”得出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城郭限制打破;根据“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中,城市较前代集中了更多的人口”得出城市人口增加。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太祖有言:“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北宋政治家、书法家蔡襄曾感叹:“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北宋官员田况在《儒林公议》中记述:“(宋太宗)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材料二赵宋王朝……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主干来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宋代路级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责的地方分权体制。……就功能而言,宋代之后的路、三司、督抚显然与汉州、唐道不同,……已经由监察转向收地方行、财、军等各项权力。……宋王朝又规定了诸司互察法和行政复查制度。……就此而言,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材料三宋代行政区划与唐无大差异,而行政组织与运用则大有不同。盖宋室君臣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权重,故对于地方行政采取绝对控制政策。其方法: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上自诸路使司,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制与监视。——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治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治特点对宋代科技文化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分)[答案]

(1)特点:崇尚文治、重文轻武(或士人政治、士大夫政治)。影响:①完成了儒学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②促进了科技进步,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代取得新的突破或应用;③促进了文艺创作的繁荣,词的创作在宋代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大量宋词名篇和名家;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成于宋代;散文创作在宋代进一步繁荣,“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出自宋代;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进士(通过殿试及第者)的录取名额及地位大幅提升;⑤书院教育蓬勃发展,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产生并发展于宋代。(6分)(2)特点:采取分而治之方针,实施地方分权制衡机制。意义: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防范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代治国提供了借鉴等。(4分)(3)路设“四监司”互相牵制;以中央文官出任地方长官;州设通判分权;废节度使制;收缴各州赋税;将地方精兵编入禁军。(4分)[解析]

(1)特点:根据“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可得出是崇尚文治、重文轻武(或士人政治、士大夫政治)。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儒学复兴、理学的形成、科技进步、文艺的发展、科举的完善、教育的发展等方面概括。(2)特点:根据“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得出采取分而治之方针,实施地方分权制衡机制。意义:根据“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可看出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防范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对后世的影响可得出为后代治国提供了借鉴等。(3)根据“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得出路设“四监司”互相牵制;根据“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得出以中央文官出任地方长官;根据“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制与监视”可得出州设通判分权;废节度使制;结合所学可从赋税及军事方面概括,可得出收缴各州赋税;将地方精兵编入禁军。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辽太宗耶律德光占有燕云十六州,使生活在十六州地区里的广大汉民成为辽朝的编户。……“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而形成了辽朝的双轨制:“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双轨制不单是以地域为划分依据”,“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不同的制度是针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辽朝实行双轨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里的契丹不仅仅指的是契丹族,它还包括与契丹民族在文化类型及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其他一些北方少数民族,如乌古、女真等族;汉人也包括了汉化程度很高的渤海人。所谓“国制”,是指与当时契丹等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所谓“汉制”,是指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双轨制也是一种文化政策。——摘编自郭康松《双轨制与辽文化》(1)根据材料,概括辽朝政治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辽朝政治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答案]

(1)特点:因俗而治,不同民族制度各异;依据各民族经济文化水平制定制度,族群划分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双轨制既是政治政策,也是文化政策。(6分,三点)(2)影响: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稳定和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创新提供了借鉴。(6分,三点)[解析]

(1)特点:由材料“‘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知,辽政治制度改革的特点是因俗而治,不同民族制度各异;由材料“从辽朝实行双轨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里的契丹不仅仅指的是契丹族,它还包括与契丹民族在文化类型及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其他一些北方少数民族,如乌古、女真等族;汉人也包括了汉化程度很高的渤海人”可知,辽政治制度改革的特点是依据各民族经济文化水平制定制度,族群划分具有高度的包容性;由材料“所谓‘国制’,是指与当时契丹等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所谓‘汉制’,是指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