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1页
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2页
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3页
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光伏企业分布1、随着工业发展环境的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和工业组织的形成逐渐结束。近年来,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下科称两省一市)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并建立了许多新能源产业基地。2009年初,江苏省已建成新能源发电工程24个,风能资源发电能力64.225万千瓦。未来2~4年,江苏省核能、风力和天然气三大新能源将形成2万千瓦以上的装机容量,超过目前三峡电站的总装机。上海市正在开展6~7个风电场项目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洋山港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奉贤海湾风电项目、长兴岛一期风电项目等。浙江省光伏公司已发展60多家,光热企业100多家,及一批风机设备企业。在2007年评出的我国太阳能光伏设备十大制造企业中,长三角占7家。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上下游行业,包括金属材料、机械锻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等的发展。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一些地方正逐步形成和完善。海宁袁花镇共有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429家,形成了集整机、制管、配件生产及销售网络于一体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近20亿元,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无锡惠山集中了24家分别从事风能发电底座、塔杆、轴承座、法兰、风叶等多种风能设备零部件的风能设备生产企业,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2.关键技术存在瓶颈,削弱长三角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总量不相匹配的是,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在国际上有影响、拥有原创性成果的技术并不多。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在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关键技术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自主技术路线不成熟、过度依赖国外关键技术、一线科技人才缺乏等“瓶颈”制约着长三角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此外,长三角的新能源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自主研发能力跟不上,与国际同类企业的技术差距越拉越大。3.新能源科技研发各自为政,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较弱。目前,长三角地区缺乏协调统一,尚未形成能源科技合作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各地新能源科技资源不能共享,科技力量、科技基础条件和信息资源相对分散。此外,新能源自主创新投入不足,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各自为政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也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影响长三角区域能源科技合作的因素主要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效率不高,科技中介机构对区域竞争力提升作用有限,区域技术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一体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园区的合作与技术创新环境尚不成熟,人才资源流动还存在壁垒。二、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1.思路与目标。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协同创新的核心是“整合资源、提升层次”。应从静态、封闭、分散的技术创新体系向动态、开放、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转变,从以技术引进和技术学习为主向技术集成和自主技术创新转变。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高效运行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具备支撑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能源科技创新载体,不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以及对长三角发展模式转型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重大科技成果,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能源科技人员。2.协同创新的要素构成。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区域创新应包括创新的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具有输出能源技术知识、能源装备产品和产业化效益三种功能。其中,主体要素中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主体、活动主体及成果应用主体,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升区域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3.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第一步,加强产业资源整合,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兼并重组。两省一市应协同出台政策,鼓励一些大型上市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兼并相关企业,加强在产业链上的垂直整合,加强新能源中游产品研发,强化能源技术的集成创新。第二步,借鉴部分新能源龙头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经验,加大与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骨干企业的战略合作,持续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与外资跨国公司合作中,一方面,借助外资的力量,另一方面,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和管理能力。第三步,加大融合与协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弥补单个地区企业个体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应强化区域协同与科技资源整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要在长三角、全国范围内强化创新融合,而且应支持区域内企业兼并收购国外或国内研究中心,或开展自己拥有知识产权、委托或购买外部科研机构研发成果,或将企业研发中心设在国外科技、人才资源集聚的城市。4.协同创新的体系构建与组织分工。建议按照新能源产业的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区域整体的协同创新架构。知识创新体系是源头,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研究院所为主体,包括大企业集团的研究院所和政府部门,其主要功能是从事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长三角地区比较优势的能源技术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技术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体,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各部门等,以产业技术创新共性技术研究为重点,其主要功能是直接面对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促进知识和能源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创新服务体系是为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服务的体系,包括政府各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促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的服务体系。5.城市群创新能力布局。各地应根据自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结合本地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区域新能源技术的协同创新方面合理优化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心城市和小城市为辅的城市群创新格局。第一梯队,特大城市与省会城市,即上海、南京、杭州。发挥这些城市科技资源集聚、对外开放程度高、人才和资金充裕的比较优势,加强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的技术集成,逐步形成较高的渐进自主创新能力,并就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积极培育和提升突破型技术创新能力,将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地建设成为区域内新能源产业知识创新基地和知识源头。第二梯队,大城市及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积极发挥它们的腹地作用,逐步将第一梯队从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成区域的技术研究中心、工艺开发中心和创新扩散中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中上游”为主,加快对核心城市能源高新技术的吸收,推动能源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进程。第三梯队,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如盐城、连云港、台州、温州等。充分发挥本地新能源生产基地作用,主动接轨创新能力较强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积极扩大新能源技术在本地的推广与应用,促进相关配套产业与产品在应用基地的就地生产与供应。三、合力推动长三角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合作与交流,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加强技术联合攻关1.加强新能源产业区域协调创新的合作与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的功能,积极探索建立能源领域的专项合作与协调机制。在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协调下,坚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组建长三角能源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作为长三角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作平台下,加快落实能源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能源科技业务资质通认制度以及能源重大课题联合申报共同承担制度、能源科技合作成果奖励制度等。加强与能源领域自主创新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机构的建设,促进新能源产业与不同行业、地方科技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把能源领域科技工作摆上各级领导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形成区域整体推进能源科技共同进步的良好格局。2.协同开展能源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研究与攻关。坚持高水平的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两手抓”,加强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的技术集成,逐步形成较高的能源科技渐进自主创新能力,并就制约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两省一市应整合或联合建设若干个从事原创性、前瞻性、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能源基础研究创新载体,建设一批事关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的创新载体,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体系完备、开放共享的技术公用平台。以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显著增强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能等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共建一批长三角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通过协作突破核心技术瓶颈。3.联合促进新能源科技创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在建立科技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科技研发平台的基础上,联合推进能源新技术成果跨地区转化、推广和应用。鼓励创新成果优先在长三角地区推广应用,统一自主创新产品认定标准,联合实施互认制度和采购制度。优化政府采购方式,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对拥有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区域内供应商优先授予准入资格,进入采购程序。联合加强新能源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长三角地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体系,完善新能源技术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通报、移送制度,开展联合查处和协同办案。4.设立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协同创新专项资金。为有效推进区域新能源产业协同创新建设,建议两省一市共同出资设立长三角新能源协同创新专项资金,用于风电、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能等领域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可根据不同的新能源技术,分别设立若干子项专项资金,如光伏产业专项、新能源汽车专项等。两省一市各地都应该制定具体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参与长三角能源科技合作与推广、应用、交流活动,把长三角能源科技合作项目优先列入科技计划,并给予经费引导和支持。5.联合培养和引进能源科技研发人才。依托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智力、教育培训、人才服务等资源,加强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