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当涂县下遗址20072009年度考古发掘简报_第1页
安徽当涂县下遗址20072009年度考古发掘简报_第2页
安徽当涂县下遗址20072009年度考古发掘简报_第3页
安徽当涂县下遗址20072009年度考古发掘简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当涂县下遗址20072009年度考古发掘简报

楚汉四年间的激战终于在燕夏战争中获胜。项羽遭遇人生最大一场败仗,最后因“不肯过江东”而身死国灭,刘邦由此建立了汉王朝。正因为上演了这样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战役,“垓下”得以深深留存在我们的民族记忆里。同时,伴随着这场战役又演绎出“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十面埋伏”等许多壮烈动人的传说,至今为人们所乐道。位于安徽固镇县濠城镇的垓下遗址实际是整个垓下古战场遗址的一部分,它以《水经注》中记载的汉代洨城故址为中心。汉初吕后专政,大封吕氏,其侄吕产被封为洨侯,建国于洨河。后吕产被改封吕王、梁王,洨国不复存在,更为洨县。洨城的名称几经周折,后被误读成“濠城”,这才有了如今的濠城镇。洨城故址,当地民间又称“霸王城”,传为项羽大军退壁垓下时用衣兜土而建。《后汉书》中也有“洨有垓下聚”的记载。初到垓下遗址,会看到地表到处散落着秦汉时期的瓦片和陶器残片,人们过去还常常能捡到秦汉时期的铜箭镞等遗物。从历史文献和地表散落的文化遗存来看,这应该是一座秦汉时期的城址遗迹。为了保护该遗址,2007~200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三年对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考古发现城墙、濠沟、房址、窑址、墓葬等遗迹,出土陶、玉、石、铜、铁器等400余件。但这些遗存的文化面貌却完全出乎考古人员之前的预料,并且随之带来了一连串的谜团。北城墙及其外侧豪城垓下遗址发掘的最大收获来自于对城墙的解剖。根据勘探,垓下遗址为不甚规整的长方形,东、西、南、北城墙分别长410、480、280、340米,城内面积约15万平方米。城外有一周濠沟,濠沟北部与沱河相接。发掘解剖了东城墙、北城墙及其外侧濠沟,城墙内出土的陶片以及叠压、打破城墙的地层和遗迹显示,城墙最初建造的年代并非秦汉时期,而是早到距今约46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些陶器的文化面貌与当时淮河中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非常相似。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地区的一支强势文化,其社会组织发展较周边区域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周边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已陆续发现城址的背景下,大汶口文化分布区域却一直未能发现明确的城址。垓下遗址是目前唯一能够确认的大汶口文化城址,而这个城址还地处淮河流域,也填补了之前淮河流域尚未发现新石器时代城址的空白。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淮河流域应该和长江、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的发现为这一认识提供了有力佐证。红色脚线上的小门在垓下遗址西北部的城墙顶上,清理出一组排房,顺城墙方向而建,由5间联排房屋和1间独立的附属性房屋共同组成。从叠压房屋的地层及屋内出土的陶器可以看出,其年代较城墙稍晚,距今大约4500年。这组房屋构造精美,墙壁内侧与地面均抹有细腻的白灰,白灰面经过火烤,坚硬平整,表面色泽鲜亮,局部光滑如镜。更难得的是,在地面与墙壁的相接处还绘有红色脚线。从残破的断壁观察,这组房屋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居住使用,并且经过多次修整改造。因为遭到的破坏较为严重,房屋的南部是否有门已不得而知,但明确的是,在房子的北壁发现了门道。门道非常窄,宽仅有0.3~0.5米,即使单人也似乎只能侧身通过。而且房屋的北侧就是城外濠沟,也就是说这个门是正对濠沟的。这组房址可以说是比较奇怪的发现,它给我们带来这样几个问题:房屋为什么建在城墙上,它是日常生活的建筑还是另有其他特定功能?这组房屋建造这样精美,它的主人是否是有一定地位?他又会是谁呢?为何在房子北侧开设朝向濠沟的小门,这个小门的用途又是什么?目前阶段的发掘还不足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暂时只能根据房屋内出土的器物种类、遗址所处区域的地理环境以及与同时期相关遗址的类似发现相比照等方面初步推断这应是一组用于日常居住的精致房屋,其建造在城墙顶上的目的可能是出于防水防潮的考虑,就如同现在沿河的许多房屋建在堤坝上一样。而朝向北侧的小门应不是房间唯一的出口,留这样的小门或是为了取水的便利,同时利于观察城外的动向。发现灰层错位是重大地震事或在现场执法工作中发现的地震2008年5月12日是我国举国齐悲的灾难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罕见的8级强烈地震,令天地变色,山河动容,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当天下午,就在地震发生的同时,垓下遗址的发掘工作还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发掘中发现一处奇怪的迹象。在一组城墙的坡面堆积上出现一层灰烬,而这层灰烬中间似有一条较直的裂痕,向下清理后发现灰烬层在裂痕两侧出现了齐整的错位。这一现象我们在之前的发掘中从未遇到过,因此一时难以作出判断。等到晚上回到驻地,听闻汶川地震的惨烈,这才突然惊觉,我们发现的灰层错位是否就是当时地震造成的呢?第二日,我们继续向下清理后,发现错位现象一直存在,而且非常整齐。随即,考古队向上级单位进行了汇报,请其和安徽省地震局联系。直到6月底,忙于汶川地震善后工作的省地震局专家才得以抽身前来工地,其后又数次至考古工地采样分析,确认这是一次发生于距今约4500年前的史前强烈地震迹象。在考古工作中发现地震迹象十分罕见,地层错位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地震迹象,其他的还有地层塌陷、起伏,古建筑、古墓葬的变形、塌陷、错缝、开裂等。目前考古发现的我国最著名的地震灾难遗址是青海喇家遗址,距今约4000年前的地震和洪水毁灭了这个村落。喇家遗址里的一些房址里发现了许多遇难者人骨,他们因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而逃避不及,仓皇无措地被埋在废墟中,显示出地震发生时的惨烈场景。4500年前垓下遗址发生的这场地震在剧烈程度上当远低于喇家地震,但也一定会带来相当程度的破坏。它在生活、心理甚至社会组织上对于垓下古城的居民有何影响,它与遗址的兴废有无关联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究。汉代城的逻辑“垓下”大名鼎鼎,但“垓下古战场”和“垓下聚”其实是两个概念。“垓下古战场”的范围比较宽泛,《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双方在垓下作战兵力估计在七十万人以上,因此垓下古战场的范围应是包括“垓下聚”及其周边的广大区域,约在今天安徽的灵璧县、固镇县、泗县一带方圆达几十公里的范围内。但“垓下聚”确切位置到底在何地,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不过根据古今学者的记载和论述,“垓下聚”位于固镇县濠城镇一带基本已是定论,据考证正是汉代洨城故址的所在地。考古发掘在垓下古城址内和城外濠沟内均发现有厚厚的汉代堆积,说明汉代时期城址确实延续使用过。洨城在汉代先为洨国都城、后为县城,想必汉时应该重筑了城墙。遗憾的是,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宏伟的汉代城墙,仅是在新石器时代城墙上局部发现了疑似汉代增筑的部分。汉代洨城是否是在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基础上稍加修整而成的?还是汉代城墙部分已经在晚期基本被完全破坏了呢?事实到底是怎样,目前的考古发掘还不能得到比较确切的答案。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固镇垓下遗址与项羽军的密切联系应是值得肯定的。垓下之战中,先是两军大开大阖的战斗,后楚军失利被困,“项王军壁垓下”。“壁”是营墙、壁垒的意思,说明项羽失利后应是退入一座临时筑造或是现有的城垒中固守。而通过考古发掘可知,垓下城址到汉代前,其城墙保存高度仍达3米,且城外濠沟依旧宽深,是该区域可以选择的最佳防守据点。考古发掘中,我们在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的地层中,发现了非常多的石镞和铜镞,也显示出这座城址向来与战争的紧密联系。另外,根据当地人的记述,垓下城址在清代曾被当地人用来作为抵抗太平军的城堡,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又分别被日军和国民党军队占为据点,可见其战略地位的重要。因此推测项羽兵败后退据此城并不为奇,而且此城址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作“霸王城”,或亦不失为一旁证。纵观垓下遗址的考古发掘,收获的大多是意外之喜,包括新石器时代城墙、濠沟、城墙顶上的房屋、地震裂痕等。同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台形建筑基址、窑址以及大量的秦汉时期遗存,让我们对垓下遗址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整个发展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与此同时,垓下遗址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疑问,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功能和地位如何?城墙顶上房屋的确切功能是什么?地震给城址带来怎样的影响?汉代洨城的概貌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考古学者们对垓下遗址的后续工作不断开展后,来作出逐步解答。A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说到垓下,我们一定会联想到公元前202年的那一场“垓下之围”:10万楚军在垓下之战中被60余万汉军打败,被围在垓下。晚上听见四面传来楚歌,楚军士兵误以为汉军已渡江,楚国已亡,士气崩溃。项羽告别虞姬后,遂率少数骑兵突围至长江北岸乌江边,自刎而死。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泰山周围地区,东达黄海之滨,北抵渤海南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