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金融_第1页
发展农村金融_第2页
发展农村金融_第3页
发展农村金融_第4页
发展农村金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农村金融创新服务三农——山东省临沂市优化农村融资条件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做法山东省临沂市委农工办刘连江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业态,优化农村融资条件,防控金融风险,通过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010年至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1%。一、政府推、政策扶,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坚持政府推动,营造政策环境。抓住临沂市被列为全省民间融资规范发展试点市的机遇,制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总体工作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 《关于加快促进金融深化与发展的意见》、《临沂市民间融资服务公司试点暂行办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量化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倾斜三农,市农行发挥服务“三农”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同时,加大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服务三农的考核分值,引导其重点服务三农。促进创新发展,催生新兴金融。立足“引进一批、新设一批、改组一批”,大力培育新兴金融业态。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已发展28家,注册资本金33.5亿元,发放贷款84.2亿元。在县区设立村镇银行9家,资本金8亿元,贷款余额12.5亿元。由优秀企业作为主发起人,设立民间融资服务公司90家,吸引民间资本45.8亿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26家,涉农担保额达23亿元。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银行化改造,规划2015年底前成立临沂市农村商业银行,2016年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发展资金互助,深化合作内涵。鼓励农户在生产合作基础上的资金合作,一是创建金融机构监管型农村资金互助社。沂水县姚店子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全省首家取得金融许可证并纳入银监部门监管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目前,互助社成员由原来的48户、股金53.7万元,发展到168户、股金167.98万元、银行拆入60万元,资金规模达到228万元,为成员调剂互助资金近2000万元。二是创建供销系统内部企业大户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由市供销社资金互助管理办公室进行监管,以供销系统牵头创办的合作社为“小互助平台”,内部开展“小循环”资金互助合作,以有关企业、合作社为会员组建的供销联合会为“大互助平台”,在联合会内部会员之间开展“大循环”资金互助合作,年资金互助额达6.2亿元。三是创建扶贫资金扶持型村民互助合作组织。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子,通过对贫困户增股、低收入户配股和富裕户参股等形式,成立贫困村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全市已有719个村开展了该项资金互助合作,参加农户15万户,资金规模达到2.1亿元,累计为6.5万农户发放借款3.74多亿元,增收1.18亿元,实现了扶贫开发资金的循环利用。二、促改革、育主体,优化农村融资条件全面推进农村产权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思路,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农村房屋产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并赋予其交易、抵押、担保等权能,改革工作已在全市推开,首批2186个村居春节前完成,今年上半年完成第二批,年底前基本完成。同步跟进农村产权融资配套改革,激活农村产权要素。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临沂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融资管理暂行办法》,先行在农信社开展产权融资试点,实行“办理从快、利率优惠、额度放宽”,全市已有115个试点村村民利用新颁发的权证,办理“三权”抵押贷款262笔、210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200笔、1.86亿元。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融资增信。近年来,全市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有效改善了融资条件,为提升金融机构融资授信规模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市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1.3万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98家、家庭农场5594家、标准化养殖场3277处、各类农业园区255个、优质农产品基地近400万亩、“三品一标”认证940个。涉农贷款余额达1268亿元,高于全部贷款增幅1.26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三、树信用、强监管,保障农村金融发展延伸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接“地气”。实施“双百工程”,实现行政村金融基础设施100%全覆盖、县域以下各类银行机构100%参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发挥“草根”金融机构“小、快、灵”的服务特色,推进金融服务网络进村,开展差异化竞争,在行政村布放 灵”的服务特色,推进金融服务网络进村,开展差异化竞争,在行政村布放 ATM机、POS机、农金通,实现了自助银行进村庄、进社区,农民群众不出村就可办理小额现金存取款、转账、养老金领取、通讯费缴纳等业务。建设信用评定体系降风险。建设信用村、信用户,对村民进行评级授信,建立信用档案,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建立政府、市场、个人联动的失信惩戒机制,形成失信减值、诚信增值的信用环境;积极推行农村小企业联保、农户联保互保、农民合作社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 强化信用保障。全市评定农村信用户73.8万户,向信用户累计授信604.8亿元。强化监管防控体系防风险。为提高 草根”金融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我市建立了金融稳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强化风险防控。支持帮助 草根”金融机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促进其依法合规经营。指导农民资金互助社健全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严格实行 两头堵死、内部调剂”的运作方式,严禁向社会揽储、严禁向社会放贷,构筑了安全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欠发达地区农民融资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2013年05月13日11:26:30在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是重点中的重点,难点中的难点,需要社会各方面大力扶持。其中,尤其离不开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是,笔者在中部某省的几个贫困县调研时发现,当地农民普遍存在着贷款难、难贷款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而且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多方破解农民融资难题。、农民融资难的主要表现当前,农业生产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而是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变,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加密集。同时,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加快,也使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大。特别是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民有渴望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愿望,创业、兴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和助推,而农民贷款难、难贷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农民“贷难”。调查发现,在一些贫困县,金融网点一般只分布在乡镇,通常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 3家金融机构,每家金融机构平均只有10名工作人员,而这些乡镇的平均人口在3万人左右,服务很难有效覆盖。历史上,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曾经每个行政村招聘一名信贷员,负责受理本村农户的贷款申请和审查。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批信贷员在信用社改革时全部辞退。由于金融机构网点少、人员少,一个人平均要管理上千农户,难以全面了解贷款农户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加之一些乡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贷后管理困难,所以大部分农民的贷款需求被拒之门外。农民融资的门槛较高,农民“难贷”。与城市居民贷款用房产、车辆等固定资产抵押不同,《担保法》、《物权法》明确规定,农村的耕地和宅基地不能作为抵押。农民的住房因建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也不能作为抵押。虽然法律允许抵押的荒地承包经营权、农村车辆所有权等,由于登记制度不完善,法规不明确,实践中都不能作为抵押物抵押给金融机构。由于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农民贷款不能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通常只有担保贷款一种途径。在一些贫困县,农村信用社采取农户联保、公务员及公办教师担保的方式,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采取公务员及公办教师担保的方式,这样最多也只能贷款3-5万元。由于农村地区的公务员及公办教师稀缺,再加上担保手续复杂,农户很难轻松贷到款。同时,通过联保、担保获得的贷款数额不大,很难满足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村融资的成本较高,农民“怕贷”。在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农户贷款需要采取公务员或教师担保、多户联保贷款的形式。农村公务员、教师毕竟很少,通常也不愿轻易承担担保风险,贷款农民往往需要“攀亲带故”,无形中增加贷款成本。同时,联保贷款由于涉及多家农户,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实地考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个别素质低的工作人员对贷款农户“吃拿卡要”,造成农民贷款成本居高不下,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轻易去贷款,这也是造成农村民间借贷活跃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农村金融机构“慎贷”。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着无法抗拒的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直接造成农业生产收益低下。同时,由于农民在知识、技能、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生产和经营方面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应对复杂多变市场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这些主客观原因都会形成不良贷款,对风险掌控要求越来越高的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往往慎之又慎。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农村金融机构“惧贷”。由于农村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意识和信用观念,农民的信用观念仅限于农民与农民之间,一些信用观念淡薄的农民甚至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认为政府的贷款可以不还,一些“钉子户”干脆不还,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长期不能收回,不良贷款率较高。当然,这也与一些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松懈有关。、破解农民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调查表明,由于农民从金融机构融资难,造成当地民间借款发生率高达95%,其中农民借款的80%来自于农民与农民之间。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农民未能获得任何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也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农村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农村金融机构本来“姓农”,应该立足农村,服务农业,面对农民。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要改变过去“只存不贷”、“多存少贷”的现象,不断加大“三农”信贷资金的规模计划,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过去“高高在上”、“有求不应”的态度,发扬“挎包银行”的精神,深入乡村、深入农户,了解农民需求,掌握农民生产经营状况,随时把控信贷风险。同时,要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让农民与城里人一样享受热情、高效的金融服务。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连续10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金融改革做过重点部署,但是仍未解决农民融资难的困境,主要是因为涉农贷款投入不足、农村金融产品不足、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农村金融仍处于“贫血”状态。因此,必须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些年,在农村地区成立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有益的探索。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贴近农村、了解民情、审批快捷、手续简单,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金融产品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政府应该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使其不断扩大规模、壮大实力。推进农村物权改革,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农民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合法有效的抵押物品。土地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法律允许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另外,对于农业产业园、水面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资产,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登记、评估、公证,以达到抵押条件,满足信贷需求。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建信用村、户。农村不良贷款率高主要是由于农民的信用意识不高造成的。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以评定“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构建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村金融机构、农户“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对信用等级高的实行贷款优先、手续简化、额度放宽、利率优惠等优惠政策,逐步营造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保障信贷资金安全。各种自然灾害往往会给受灾地区的农业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