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词之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万紫千红总是春)课件人教版分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8132a35884dfda03bdafa4797561b6/e18132a35884dfda03bdafa4797561b61.gif)
![鉴赏古代诗词之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万紫千红总是春)课件人教版分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8132a35884dfda03bdafa4797561b6/e18132a35884dfda03bdafa4797561b62.gif)
![鉴赏古代诗词之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万紫千红总是春)课件人教版分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8132a35884dfda03bdafa4797561b6/e18132a35884dfda03bdafa4797561b63.gif)
![鉴赏古代诗词之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万紫千红总是春)课件人教版分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8132a35884dfda03bdafa4797561b6/e18132a35884dfda03bdafa4797561b64.gif)
![鉴赏古代诗词之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万紫千红总是春)课件人教版分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8132a35884dfda03bdafa4797561b6/e18132a35884dfda03bdafa4797561b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透析表达技巧又叫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它包括:1、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2、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对偶、反问、设问、衬托、用典等;3、构思技巧,如照应、过渡、悬念、伏笔、铺垫、抑扬、跌宕、总领(统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收束全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等;第一页第二页,共70页。高考真题速递(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的喜爱和赞赏之情。梅花与雪花
大自然第二页第三页,共70页。高考真题速递(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答: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第三页第四页,共70页。高考真题回顾(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第四页第五页,共70页。一、表达方式万紫千红总是春第五页第六页,共70页。知识链接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记叙的角度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别,按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赏析:这首诗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第六页第七页,共70页。知识链接2、描写(1)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七页第八页,共70页。高考真题回顾(08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这两句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第八页第九页,共70页。(2)景物描写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写景的顺序:远近、上下等。写景的技巧:虚实相济、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白描、工笔细描、渲染等。知识链接第九页第十页,共70页。高考真题速递(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第十页第十一页,共70页。实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70页。知识链接3、抒情(1)直接抒情,有叫做直抒胸臆,即不借助外物而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下阙抒情。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直接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第十二页第十三页,共70页。(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知识链接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70页。缘情布景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
因不舍离别而生怨情。看见柳枝飘拂而望其系住玉骢,目睹疏林而有挽住时光之念,缘情布景,哀切动人。知识链接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70页。知识链接寓情于景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写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70页。知识链接情景相衬①正衬,情与景感情、色调一致,如以乐景衬乐情,一哀景写悲情。子夜吴歌·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诗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70页。知识链接②反衬,即景与情感情、色调不一致,如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70页。知识链接以景结情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诗人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情致凄婉,绵长不断,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最后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70页。一切景语皆情语总而言之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70页。高考真题速递(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70页。高考真题速递(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第二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70页。知识链接(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三页,共70页。实战练习(08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第二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70页。实战练习(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第二十四页第二十五页,共70页。知识链接②借物咏怀古诗中有些景物既是环境刻画,又是用来隐晦地表达某种感情的象征。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第二十五页第二十六页,共70页。知识链接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戎旌——军旗。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武陵人——桃花源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红豆———爱情或相思。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第二十六页第二十七页,共70页。知识链接③托物言志借物来抒写自己的志向和自身情操,或以物喻人。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第二十七页第二十八页,共70页。知识链接④怀古用典用事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里用李广的典故,表达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愿望,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共70页。用句化用前人诗句。
人月圆(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知识链接第二十九页第三十页,共70页。知识链接4、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在诗中经常借助具体的事物来阐发,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菊花元稹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首诗从咏菊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三、四两句通过议论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这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第三十页第三十一页,共70页。二、修辞手法万紫千红总是春第三十一页第三十二页,共70页。知识链接1、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第三十二页第三十三页,共70页。实战练习(06安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意思对即可)(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答: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第三十三页第三十四页,共70页。知识链接2、比拟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通过想象,用巧妙的拟人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第三十四页第三十五页,共70页。知识链接3、夸张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用典型的夸张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出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第三十五页第三十六页,共70页。知识链接4、对偶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第三十六页第三十七页,共70页。知识链接(08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清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第三十七页第三十八页,共70页。(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答: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知识链接第三十八页第三十九页,共70页。知识链接5、借代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指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从而寄托韶光易逝的感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指“权贵豪门之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风骚代指文学潮流第三十九页第四十页,共70页。知识链接
【战争、战乱】烽火、硝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鸿雁、鲤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书札、尺牍。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马、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
【太阳】羲和、东曦、金鸟、金盆。
【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姮娥、嫦娥、婵娟、银阕、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时光】鸟、兔、漏、鉴第四十页第四十一页,共70页。知识链接6、衬托①以声衬静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四十一页第四十二页,共70页。③哀乐相衬子规啼,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知识链接②以双衬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归。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衔斗泥。第四十二页第四十三页,共70页。知识链接7、对比悯农(其一)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鲜明的对比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让人深思。第四十三页第四十四页,共70页。实战练习(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答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第四十四页第四十五页,共70页。知识链接8、反问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9、设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10、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第四十五页第四十六页,共70页。知识链接11、双关①语意双关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西园公子”指魏文帝曹丕及其弟曹植等,至于“无忌”,却是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韦庄巧妙地把曹魏之“魏”与战国七雄之“魏”牵合在一起,由此引出“无忌”二字。但又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指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下联“莫愁”同此手法。第四十六页第四十七页,共70页。知识链接②谐音双关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第四十七页第四十八页,共70页。知识链接赠妓云英
罗隐锺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2、反语第四十八页第四十九页,共70页。知识链接13、曲笔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此诗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第四十九页第五十页,共70页。知识链接14、顶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1)此诗无“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2分)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三、四句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答: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第五十页第五十一页,共70页。三、构思技巧万紫千红总是春第五十一页第五十二页,共70页。知识链接1、呼应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首句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二、三句写循声追问而不得,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第五十二页第五十三页,共70页。知识链接2、抑扬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怜白发生!前面极力描摹梦中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至“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道出英雄理想,感情达到顶点,结句笔锋陡转,使感情一下子跌落下来,尽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先扬后抑,揭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对立。第五十三页第五十四页,共70页。知识链接3、铺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第五十四页第五十五页,共70页。知识链接4、跌宕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揭示了女词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关怀。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第五十五页第五十六页,共70页。知识链接5、侧面烘托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试分析这首诗在写夜雪上有何特点。答:“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全诗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第五十六页第五十七页,共70页。知识链接6、起承转合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此诗前四句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此诗五、六句转折,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第五十七页第五十八页,共70页。知识链接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7、点面结合第五十八页第五十九页,共70页。知识链接8、以小见大江村即事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第五十九页第六十页,共70页。知识链接9、虚实相生(06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①碛(qì):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丁当清脆入耳。(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第六十页第六十一页,共70页。高考真题演练【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第六十一页第六十二页,共70页。知识链接10、总领和收束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网络摄像机技术规范
- 第3节 声的利用(备课讲义)-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讲义和课后训练(人教版)
- 《酶与催化反应》课件
- 《HPLC仪的保养》课件
- 《强制措施》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套管式超高温灭菌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二十四门储物柜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首乌洗发水香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课件
- 插图动画素材课件
- 动物检疫技术-动物检疫的分类(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
- 2024医师资格考试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
- 钻井安全操作规程中英文
- 根据铜价计算各种电缆参考价格
- 2022年虚拟数字人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 JJF(石化)007-2018铅笔硬度计校准规范
- GB/T 13364-2008往复泵机械振动测试方法
- 【培训课件】有效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 子宫瘢痕处妊娠-课件
- 烟花爆竹合作协议书模板(5篇)
- 老年社会工作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