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教育计划方案_第1页
问题学生教育计划方案_第2页
问题学生教育计划方案_第3页
问题学生教育计划方案_第4页
问题学生教育计划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题学生教育计划方案教育园圃09—010011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老师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老师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使他们感受到了关爱,他们冰冷的心就会开始复苏,他们潜藏已久的能量就能开始释放。这样,“问题学生”就会开始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学习成绩得到普遍提高。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爱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问题学生的爱戴和信赖,会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要善待“问题学生”就必须爱他们,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心灵的教育。。“问题学生”一词虽然不够科学,含混了人格差与学习差的个体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但它却是万不得已的相对“好”的词,体现了造词者的良苦用心和超常智慧。就让我们如此“约定”吧:问题学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其中的“问题”目前主要就学业而言,将来素质教育唱主角了,它就包含进人格问题并且以后者为重。然而,“问题学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处于主导地位的学校教育要负主要责任。变一个“问题学生”,功德不亚于塑造一个“尖子生”。更新“精英”意识,给予最大限度的关爱与宽容,体现人本关怀,研究实施针对性强的心理咨询和矫治,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观念问题不需要多少数字说明,只要你承认重点是重点,“尖子”是“尖子”,就应该承认有“问题学生”:低智商学生、“问题学生”、“心理不健康学生、“残疾学生”、“调皮学生”、“不听话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品行差的学生”、“低分低能的学生”,至少目前所有的高职、中职校园内就“会萃”了这类“问题学生”。这不是没有理由的,这是评价“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基本点。所幸,我们不能忽视数不清的事实:很多“尖子生”后来事业平平,甚至危害一方;很多“问题学生”,后来成为生活的强者,社会的精

英。但类似因小事杀人、用硫酸泼熊等犯罪学生,在“非尖子生”中不是更多吗。于是,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一方面,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方法或标准出了问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智力水平不是素质的全部,一个学生的“尖”“差”不是不能改变的。另一方面,在固有的教育体制和观念下,特别是在现行的考学不考德,重“主”而轻“副”的考试制度下,我们的中小学在培养了少量的“尖子”的同时,制造和“排泄”了大量的“垃圾”——被视为垃圾的问题生集中到了职业中专和技校。尖子生的“好”是相对的,“问题学生”的差是绝对的和多方面的。正因如此,当应试教育被提出质疑时,人们才想到了素质教育。高校扩招,普高扩招。从某种角度看,“扩招”之内的学生就是“问题学生”;非重点高中,初中,小学学生和重点高中,重点初中,小学的非重点班的学生,可能都是问题学生”。“扩招”后进入职高(职业中专)的学生也可能都是“问题学生”。那些进入高校抑或重点高校,“有才无德”、“高分低能”者、“唯我独尊者”者,也有理由划入“问题学生”之列。如此看来,应该把我们的教育事业从总体上否定了,客气的说我们的义务教育功劳小于苦劳,各行业多数大才奇才是“关不住”的“红杏”一一主要归功于生活熔炉和个人“造化”,该咒该拆的是应试教育的“高墙”。“教育是集体性的,并且随着劳动形式的复杂化而不断复杂起来”,因此教育的问题实在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政治经济,尤其是生产力发展到今天,我们才发现应该以“素质教育”代替或补充应试教育。即使由于体制一时“积重难返”,我们也已经看到不少学校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了。这其中的主要动力是用人单位或就业的需要悄然改变着家长和学生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必将成为办学方向。现在,感到生源、资金等压力的学校如果按照这一思路,自觉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就能把握机遇,找到出路。对学生来说,未来应该是多元的,发展应该是多极的。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使个别人的个性被强化和张扬,同时,又使大部分学生的个性惨遭压抑甚至扭曲。学校不能无视学生在发展方向上的个体差异,把他们绑在同一战车上向同一方向前进;而应把学生的这种差异作为资源来开发,以适应未来多元化的社会格局,即“劳动形式复杂化”。对于教育工来说,承认“问题学生”是教育所至,正视“问题学生”的大量存在,相信“问题学生”可以化,换个审视的角度看,有问题,教育才有存在的价值,教育科学才有发展的余地和空间。否则,各行各业都有挑战和竞争,有的还感觉危机四伏,唯独教育和教育工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那也算是天理不公吧。只是我们对“问题学生”的定义应该灵活些,不仅从智商角度分析,还要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甚至医学角度、营养学角度分析,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现实问题:近年来,我们做过一项调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据调查,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17%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心理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有:师生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同伴关系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等四个方面。表现在学习上,主要有:学习压力问题,中学生厌学者占43.3%,据调查,有学习困难的中学生占40%以上”。其实,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甚至大学生心理调查的报道不断见于报端杂志,所有的数字都令人瞠目。尽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问题学生”不能划等号,但作为一线教育工,无论如何也不能不认为下列五类学生为“问题学生”:1、迟钝型:这是最多的一种类型,其显著特点是:智力较差,理解力不强,反应迟钝,缺乏自信心,成绩差。以语文为例,某职高新生差到只有小学二三年级水平。甚至差到对标点符号“不感兴趣”,对错别字“毫不在意”,教师反复指出来,也根本不能改观。以数学为例,一道数学题教师在示例中讲过,练习后讲评,期中考试还做错的学生在职高占40%。学技术呢?一位老教师说,“一中学生上一节电脑课,比我们学生上20节还强”。2、对抗型:这类学生在心理上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生理发展,属于青春躁动病的一种,给班风造成极坏影响,主要表现为:学习上生活上,纪律上,凡事都盲目反对,不仅厌学,而且以敢和老师顶撞,以引起同学起哄为能事,男女之间没有面子的顾虑,打闹嬉戏毫无界限可言。具有强

烈的挑动性攻击性。幼儿园,小学时学的文明礼貌被抛到九霄云外。3、散漫型:生活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懒惰,贪玩,经常迟到早退,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说谎。对家长老师阳奉阴违,敢做不敢当。这样的学生,一般不做“出头鸟”,一旦有人“出头”,马上积级响应,总为缺点找理由。4、无兴趣型:对任何花力气绞脑汁后才能知其所以然的问题都不感兴趣,教材中的内容不能激发其好奇心。他们对课外健康有益的报刊杂志,古今中外名著名篇,百科知识、概无兴趣,只热衷于寻求刺激。5、多动型:45分钟一刻也不能停顿,前后左右骚扰他人,惟独怕书,无法进行默读或背诵。以上类型是大致的划分,其实各种类型相互渗透,甚至兼而有之者比比皆是。(二)“人”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形成的过程。“人的发展动力是其在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需要(从简单的生理,物质需要到高级的精神需要)同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和可能性之间的矛盾”,由于“需要激发人的积极性”并“以一定的方式影响人的体验,思维和品质”。所以,“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应着眼于广义的“教育”这一概念。“人的任何一种心理特点都反映着他所经历的整个生活道路,都是广义教育的结果”。1、家庭缺乏温情。据说离婚率高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由于法律意识的淡薄和家庭伦理道德认识及习惯的偏差,许多离异夫妻没有处理好子女教育问题。有的还以拒绝探视为手段恶意阻断子女和对方的骨肉深情。某职业中专2001年招的春季班学生(初三所在学校剥夺了参加中考权利的所谓“差生”)中,父母离异的高达43.5%。离异父母再婚,一家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独身子女的教育问题不难想象。因父母离异而被迫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占其中的22%,这种隔代教育的实质就是粗暴和放任。这部分学生孤僻,刁蛮,任性,说谎,逃学,不一而足。2、家长学校“强人所难”,身心压力不堪忍受。所有教师都知道教育要尊重个性,即尊重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和天赋的道理。但是,现实是何等残酷:九江市职业中专97名“差生”中有51人小时候有书法,绘画,音乐,舞蹈,象棋,小制作等艺术中的某种天赋和浓厚兴趣,是应试教育一一即模式化教育忽视了个体差异。沿着一条狭长的路把他们逼到绝处的。他们早就认识到“自已不是读书的料”,是家长、学校“强人所难”。2003年2月19日《教师报》第一二版长篇刊登了《一名跳楼“差生”的日记》。编者说:康永辉的日记中,最多的词汇是拼命和死,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千万别让你的孩子整天地在“拼命”和“死”的威胁下生活!考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做一个“社会精英”,这些观念已经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成思危说过:“人才,不只是包括科学家,也包括有知识有技能的熟练工人”。“不是所有的职业都需要大学生、硕士、博士等学历。有些单位、职业或者岗位,高学历的人也不一定能干好。比如说,目前深圳的博士,硕士很多,……一个高级钳工在深圳的工资比一个普通硕士的工资高得多”。其实,类似现象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也并不少见。由此看来,以前我们干了很多强人所难、一相情愿、戕害人性的蠢事,贻害了几代人,贻害了市场,贻害了社会,已经到了不能不清醒的时候了。3•体罚和变相体罚扭曲着幼小心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早就规定体罚和变体罚是对学生人格的侵犯,可是我们有些“专家”、“学者”还相信体罚、“变相体罚”“有一定的合理性”。总有老师不顾法律,在“望生成龙”,“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下在大打出手。可怜我们的“花朵”们在家在校都是“出气”和“发泄”的对象。调查发现,90%的老中青年教师体罚过学生,遭班主任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学生高达90%(只有少数“尖子”或“听话”学生幸免)。九江市职业中专学生承认小时候和父母矛盾中最难忘记的是一次痛打的为60%。我曾经感到奇怪,为什么每个人做学生时候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而一旦为人师表或为人父母时,又那样相信体罚和变相体罚呢?看来这中华文明的“劣根性”非一百年不能铲除!体罚和变相体罚是违法行为,而违法者照样做优秀老师,照样晋升职称。如此,被罚者有一个错觉:法律真不是个玩艺儿!说句不敬的话:我们的青少年法律意识谈薄是向老师学的,向家长学的。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时,被罚者口服心不服,胆小者产生恐惧心理,胆大者产生抵抗情绪,所有受罚者都会智力下降,学习效率适得

其反。我们常说某孩子“皮了”,其实多数要归咎于频繁的体罚和变相体一一使之丧失了自尊心,消极的心理暗示是罪魁祸首。古人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今天,我们可以说,“问题学生”不怕体罚和变相体罚,为什么还要体罚他们呢?实在是“黔驴技穷”。在这些学生们进入高中或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前,他们被罚时多数消积抵抗,比如教师罚抄时,他们一手两支或三支圆珠笔快抄(27.8%),这种抄的后果,除了浪费时间,加重学习负担外,最可怕的是恶化了师生情,养成了学生骗人,马虎等不良习气,甚至仇视的心理。在这些学生们进入高中或职高(中专)后,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尊重和被尊重了,习惯了原来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方式。部分学生视老师的尊重为软弱,视老师的宽容为不负责,把自己的一切错误归咎于老师学校“管得不严”。而“管”“严”了,又挥舞起时髦的“人权”大棒。于是,品行和学业继续“双差”下去。罚抄的后果,只有求快的压力,没有求好的动力;唯“不写错”是务,荼毒了学生的书写水平:40%的高中生不会写行书字,楷书字笔画数量“绝对标准”,笔画形态“惨不忍睹”。古人说“字如其人”,这说明什么!一些地方至今仍奉为“绝招”的周小考,月中考,镇(乡)联考,县统考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考完后对“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张榜公布。这对有智力障碍的学生是往伤疤上加把盐,对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来说是促其厌学的主要原因,还使成绩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自然而然划向低谷、破罐破摔,最后成为“差生”。这些学生的情绪压抑,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与人交往表现出不自在与自卑感,缺乏思想愿望,对生活的兴趣减退。这种结果看似与体罚和变相体罚的不同,但它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的对教育的敌对性更为突出。4、性格障碍、人格障碍得不到消除。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大约在十七八岁以后就初步稳定下来。每个人的性格表现又各不相同,就不良性格而言,有冷酷无情、盛气凌人、态度粗暴、语言生硬等。不良性格的人一般都不太适应社会。很难事业有成。一个人的不良性格往往是以下行为养成的:一是偏执自负,心胸狭隘;二是嫉妒心理,有强烈的虚荣心;三是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四是冒失莽撞,办事粗心大意,马马虎虎。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外表形象的综合。北京师范大学生王建平教授曾讲过,人格的发展不外两个方面:一个是先天的遗传因素,一个是后天的成长环境对其产生作用,其中后天的环境影响更大些。从人格发展过程看,可以分作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以快乐为原则做事情,自我按照现实原则做事,而超我则按照理想原则行事,本我不顾任何后果,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随着人的社会化发展,本我应该受自我的约束,超我对自我提出要求,要去约束他,把握他。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那个自我,如果发展得比较好,有健康的人格模式的话,那么自我的力量足够强,既能调节超我产生的压制,也能调节本我的欲望冲动,还能面对现实做好调整。如果在自我的统一性上受到阻碍,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小学生性格障碍和人格障碍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但主要是独生子女教育过程中家长、老师过于溺爱放纵,过于粗暴,过于冷漠等不当的方式方法长期消极作用的结果。如孩子在生活上要什么给什么,孩子人格上的本我得不到抑制,学习上的失意感长期得不到排遣,造成强烈的自卑感。(三)过去,我们无论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在培养适用性人才方面,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探求、引导,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标准化教学内容,等级化应试教学检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情况在中小学尤为突出。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忧虑。尽管由于某些政治原因,或者基于虚假业绩、应付各种评比的考虑,有些学校作了一点素质教育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基本上还是“铁板一块”,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如南辕与北辙,“相去日以远”。然而,我们应该达到这样一个共织:实施素质教育,是防止和挽救大量问题生的切实有效的途径。更新观念,改革评价体系学生倍受摧残,教师不堪重负,谁都知道我们的教育非痛改不可了,党中央更是三令五申,之所以只听雷声不见雨点,根本上有个观念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国民的成材观。科举意识积重难返,精英教育根深蒂固,状元文化坚如磐石,如此,哪个学校敢

搞素质教育,哪个学校能搞素质教育!今年前不久江苏省为南京市的“高考之痛”(见《扬子晚报》7月8日和7月9日)组织校长座谈,启东中学原校长唐玉英认为,“南京的老师应该重视高考、研究高考,高考与素质教育并不是水火不容。'外地老师把高考视为荣誉,带的学生没考好,觉得对不起家长和校长,因此,带学生每天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南京则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南京六中的马同学今年高考成绩528分,原本成绩不错的他对高考之痛感触颇深。他在电话里说:“我高中3年学习中,学校用上课时间给我们组织社会调研、第二课堂等素质教育的内容,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两成多,但这些对高考没有用,我真后悔当初浪费了太多时间。”校长和学生的话道破的其实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一一是与非的颠倒。二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媒体缺乏能体现相当程度的超前性或强制性的举措和引导。搞企业的,懂得“引导消费”的责任,并乐意去开拓市场;执法部门,决不因为某些当事人不懂法,就网开一面。教育有哪些强制性呢!一方面素质教育越研越透,一方面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可以说,我们所有的教育报刊杂志和教育专刊,一直都是废纸写废话。这方面,我们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基本上没有“干预”,而媒体则起了不少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一不是吗,把“高考状元”吹到天上去的时候有谁考虑了千千万万普通学子的感受!副作用多多的谢师宴被实质性的阻止了吗!全社会携手,共塑自信人生古往今来,没学历(功名)而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奇才、巨才者无以数计;现代社会尤其是社会义市场经济大潮对“人才”的界定是多元化的和多层面的。学校和社会各界都应以这类的典型事例为材料,宣传新观念、新思维,清除人们,特别是家长心中重“管理”轻技能,重“精英”轻蓝领灰领的陈旧观念,使我们的青少年尽其所能,按其所好,另辟溪径,完善自己的个性。有一方面,只有改变了全社会的观念,更新了广大家长的教育理念,才能最后解放学校教育自身;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学校教育的职能,应试教育的“扭曲功能”是巨大的,而素质教育的矫正功能又是有限的,人的“较量”要看终身,即全社会要有终生学习的新理念,只要学而不厌,终能大有作为。丰富课外活动,陶治高尚情操课堂里可以最大限度灌输知识,让学生“知道”。但意念、意识是灌不进去的,必须在“活动”中养成和练就。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是学生把知识化为能力技巧的途径,也是学生找回自信,陶冶艺术人生、养成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关心他人等优秀品质的有效手段。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使学生觉得生活乏味,学习枯燥,于是厌学,逃学者不断,高分低能,知识狭隘,令人瞠目。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如夏令营、班级间拔河比赛、球赛,可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形成集体主义精神。以军训军歌净化心灵,强化意志。组织到名胜古迹旅游,请艺术家进行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讲座,可以使差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组织观看科幻、国际实事、环境生态等录像,可增进学生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组织参观烈士陵园,到车间田头劳动,增进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宣泄假设学说认为,以某种行为表达方式去释放内驱力和缓解紧张度,可减少不良倾向。对差生,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降低由挫折造成的内部紧张度或不满情绪。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代之以奖励:有人把惩罚与体罚和变相体罚区分开来,认为通报批评、记过处分等是有效的,而体罚和变相体罚才是应该反对的,心理学家认为惩罚在小学生和初一初二学生中可能产生“惩罚服从定向”,“好孩子定向”,但这两种孩子都缺乏创造性。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和家长多相信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有效性。其实这效果只是暂时的、表面性的东西,且如果导致前文所述人格和性格障碍,则不是停下来就可以挽回后果的。因此,对问题生应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此外,必须象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斯金纳(BurrhusFrederickSkinner,1904—1990)所主张的那样,强化所希望的行为,对不合要求的行为不予理睬,以消退不良行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确实难以骤然消灭,虽然我也认为教书匠相信体罚和变相体罚,创新教师相信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师的事。体制不改,片面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只能是加重教师的压力。有调查显示,95%的教师感到压力过重,15%的教师有心理障碍,因此,我们

还一味以“加强修养”为由要求教师,也不是好办法。真正的好办法是改革教育体制,更新所有教育工的观念,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尽快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当然,除了杜绝或逐步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外,适当的惩罚必不可少。教育不是万能的,惩罚也是教育。只是对差生过激行为进行惩罚的同时,至少要有一种不相容的逃避反应(如随地吐痰的不相容反应是擦掉痰迹),惩罚之后有及时的“善后处理”(如谈心等)。“问题生”早已对体罚和变相体罚“感觉麻木”了,骤然改变方法,可能出现反复,教师要能容忍学生反复。同时,放出眼光,寻找闪光点,及时表扬奖励。为此,教师要显得慷慨一点大方一点。开展素质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问题生们表面上对各学科都不感兴趣,德智体美劳音等综合素质也极差。其实,他们都有各自的潜力等待挖掘。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就是产生问题学生的温床,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顶多是美好的愿望,是少数或局部的作秀,非摒弃现行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永远摆脱不了大量生产问题学生的尴尬,更是无暇顾及已经成为事实的所谓问题生。素质教育重能力,重创造,重人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而现行的高考只要几门功课的分数。这两者的矛盾是根本无法调和的。说到底,南京市经历了“高考之痛”,所有中学除了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目前没有别的办法。一一一条分数线划过去,高分者会翠尖子班,集中优秀教师,夜以继日题海塵战;其他学生列入差班,任其“平稳毕业”。高楼下面有阴影,尖子后面有问题生,让它去吧!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考试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杜绝和矫治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根本保证。现在的一些职业学校,按说有理由,更有条件走在素质教育的前面;但我们看到那里也在搞应试教育:热衷于中考专,专升本,三年制职业中专的学生一年只复习三四门文化课,美其名曰对口高考,其实比普高的路还要狭窄。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由于发展与生存的矛盾,一些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存在40人乃至70人的大班授课的情况,学生学不到应有的技术,学校也只能危机四伏。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冲出考试分数定终身的恶性循环,把培养技能,造就千千万万吃苦耐劳,品学兼优的技术人才作为第一要务。职业学校目前的尴尬是政府投资少,生源素质差、师资力量弱。因此,要鼓励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一批中高级技术人员,用他们的辉煌业绩增进国人观念的更新,使“问题生”们到职校后对前途充满信心。要在全社会形成这样的共识:好教师也可以教好职校生。职业教育要产业化,投资上要尽快赶上或超过普通教育,其基础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应尽快完善。职业学校内部,要营造“浸泡”人才的人文环境。总之,问题生是存在的,只要更新观念,丰富尺码,研究对策,我们就能够找到一条化问题生,变“废”为宝的有效途径。主要参考书目:①巴班斯基前苏联主编《教育学》(1986年7月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②唐艳金。《九江教育》,2000年第1期,《谈谈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九江一中③波果斯洛夫斯基前苏联等主编《普通心理学》,1981年9月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④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⑤张瑞番、曹余章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⑥《教育与职业》杂志,2002年第1期《成思危谈知识经济与职业教育》。⑦《职教论坛》。:在一个班集体里,最让教师伤脑筋、费精力的不是多数普通学生,而是少数特殊学生。这些特殊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往往与众不同,容易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误解与冷淡,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形成一种特殊性格和特殊心理。我们不妨称之为问题学生。如果任期下去,这对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

我们必须重视对这些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使其健康成长。关键词:心理特点研究对策下面具体分析一下我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一、 自私心理。主要是指只顾个人的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的利益,自我中心主义占据优势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遇事斤斤计较,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助人为乐品德缺乏等。这一类问题学生可通过个别谈话使其明确“自私有损于个性发展,有碍于社会进步,最终会失去集体和同学的帮助,成为孤家寡人”的道理。其次可用小故事在班里讨论自私的的弊端。最后,通过榜样引路,使其逐步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逐渐克服那自私狭隘的心理,养成集体主义的道德品质。学生杨建武有着明显这样的心理,他在发书、订正作业时处处考虑自己的方便,又有一次学校组织在看电影时,他应排在较后面而与同学发生争执受到老师的批评。我找他谈话,指出这种是自私心理,对自己危害挺大,要求他在以后的事情中努力克制自己,做到事事先人后已。在学校“六一”节文艺演出中,我特意安排他参加小品表演,使他在为集体争光中活动中纠正自已不当的心理。二、 嫉妒心理。是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已好的人心怀怨恨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处事刁难、搞不团结,学生之间有隔阂,思想、信息、方法阻塞不通等。嫉妒是一种消极情感,它为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涣散集体团结,甚至会影响人体的身心健康。这样的学生,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已,使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其次要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取长补短。最后利用其争强好胜、不甘示弱的思想,让他与被嫉妒的人展开合理竞争,促进其更快地进步。学生杨彬一直是个学习优秀的学生,但在班里还有一位同学跟他相仿佛,难分高下,这给杨彬的冠军宝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有一次,他考试不如另外一个同学,在同学的言语刺激下,他就跟其另外一个同学吵闹起来。这种嫉妒的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不但影响同学间的关系,造成他自己学习态度的变,甚至会给整个班级班风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产生嫉妒的普遍心理。课后我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给予他耐心地教育,使该生认识到这自己这一消极心理,改变很大,现在他跟对手成了好朋友,学习生活上互比高下,展开正当激烈的竞争,给其它同学树立了榜样。三、 迎合心理。是指故意使自己的言语或行动适合别人的心意,一味地奉承、讨好别人。究其原因,有强烈虚荣心作崇下取悦教师的心态,有故意用言行来满足教师以达到表扬的,有在过高要求下迫不得已的心理等。对具有迎合心理的学生,老师要鼓励他们说真话,讲实话。并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以利于他们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之间形成名副其实的“争荣心”。这种心理在班里有一些数量,甚至形成一些群体,他们往往在一二个的“领导”下,盲目追随、讨好,以达到自己某一方面的满足。小丹他们就是这样几个人:有一次他们为玩橡皮筋闹翻了,气得大哭。李老师了解后,指出他们的迎合心理滋长了一部分同学的傲气,要他们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地外处理同学的关系,收到了一些效果。

四、 自卑心理。是指一个人严重缺乏自信时的心理,是自信心的大敌。自卑心理不是天生就有能力去克服,同时也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于是将失败和困难归结为自自身的基本些原因,也就形成了自卑心理。也有的自卑心理是由个人的某些缺陷造成的。其主要表现在1、遇到困难时,道德怀疑自己的能力。2、办事优柔寡断,总怕把事情办错而被子别人讥笑。3、常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要想克服自卑心理的,首先要找到自卑心理的原因。自卑心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与外界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自卑的原因有很多,有的长相不如别人,的学习成绩差,有的家庭条件不好,有的有生理缺陷。他们常常听到家长指责他们“笨”,老师批评他们不用功,同学讥笑他们是差生。时间长了他们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发展成自卑心理。这一类学生老师先要树立他们的自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