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火灾事故的刑法规制_第1页
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火灾事故的刑法规制_第2页
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火灾事故的刑法规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火灾事故的刑法规制

2009年8月21日,浙江省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交通事件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交通事件发生后,请报警并保护事故现场。这是刑法规定的交通事件发生后被告必须履行的义务。”。人民法院依法不应将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在肇事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重复评价为自动投案,从而认定被告人自首。”“交通肇事逃逸后向有关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可以认定自首,依法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内从轻处罚,一般不予减轻处罚。对于有致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情节的,不适用缓刑。”《意见》一发布即引起有关学者的质疑。有学者指出,是否认定为“自首”,应当以刑法为准,坚持刑法标准。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了自首的两个法定条件:“自动投案”与“如实供述罪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对自动投案的具体情况也作了较明确解释,在交通肇事后报案并在现场等候处理,或肇事后主动投案,并能如实供述自己肇事罪行的,均符合自首的两个法定条件,应依法认定为自首,不存在“交通肇事后报警与不报警”这一额外的构成要件。“浙江省高院限制关于自首的认定,与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相背离”。还有学者明确指出,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义务并不是自首的例外规定,履行报警义务并不能排斥自首规定的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了发生交通事故后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但并没有规定履行或不履行上述四项义务的法律后果;况且,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的义务中并无“在肇事现场等候处理”的义务,肇事后报警并在肇事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与主动去司法机关投案有相同的法律效果。因此,将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在肇事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认定为自首,不存在重复评价的问题。笔者认为,浙江省高院的这一规定是完全正确的。一、保护现场、急救被救助者的义务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按照规定,在发生交通肇事后,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伤者、迅速报警是汽车司机必须履行的义务。如果不履行这一法定义务,就要加重处罚。因而,不应将肇事后的主动报警行为认定为自首。二、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具有特殊恶劣情节的,应适用第一档法定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该条对交通肇事罪规定了三档法定刑,其中第二档专门适用于肇事后逃逸和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应适用第二档法定刑,交通肇事后不逃逸的,才适用第一档法定刑。所谓交通肇事后不逃逸,其实就是主动报警、保护现场、等候处理或者护送被害人去医院。可见,从逻辑上分析,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立法原意,本来就没有把肇事后主动报警的行为按自首论。三、已经考虑了其职责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对交通肇事罪规定的第一档法定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与之对应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才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已经是十分轻微的处罚了。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第一档法定刑规定如此轻微,原因就在于已经考虑了肇事者主动报警的情节。从理论上讲,肇事后逃逸(不自首)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不逃逸(自首)的则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之间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就可以了,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对不逃逸的竟然规定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之间处罚,显然比把不逃逸的以自首论更轻。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目的就是要鼓励肇事者主动报警,积极救助伤者。换句话讲,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档所以规定如此低的法定刑,是因为已经考虑了肇事者不逃逸的情节了,或者说立法上已经把不逃逸按自首论。如果在审判实践中再对不逃逸的肇事者认定为自首,那就等于把一个不逃逸的情节两次按自首论,这样就会造成对交通肇事罪的处罚过于轻纵。四、不逃逸与不逃所负的刑事责任的区分从逻辑上讲,交通肇事后,逃与不逃所负的刑事责任,应该是相邻的责任档次,即逃逸的负加重责任,不逃的负基本责任。假若对不逃逸的按自首论处,逃与不逃所负的刑事责任就不是相邻的责任档次,而是两个相间的责任了。这样,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负加重责任(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之间量刑),不逃逸的从轻、减轻处罚(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幅度内还要从轻、减轻),于是,负基本责任(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就没有相应的承担责任的主体了。这显然不合乎逻辑,也不符合立法的意图。五、“刑事司法”方面“业务过失”的处罚后果,主要包括“最高刑”、“监禁刑”和“非刑责任”交通肇事属于业务上的过失,其危害的又是公共安全,这两个特点都是从重处罚的理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刑法都规定对业务过失罪较一般过失罪加重刑罚,如日本刑法第210条和第211条分别规定:“过失致人于死的,处1000元以下罚金。”“由于玩忽业务上必要之注意,因而致人于死伤的,处五年以下惩役或监禁,或1000元以下罚金”(这里业务过失比一般过失加重五年惩役或监禁)。我国在1997年修订刑法典时,曾充分考虑过对业务过失罪较一般过失罪加重处罚的原则,因而将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最高法定刑由原来的十五年有期徒刑降低到现在的七年有期徒刑。但是,与交通肇事罪相比,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对业务过失罪较一般过失罪加重处罚的问题。现行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两相比较可以发现,一般过失仍然比业务过失加重四年有期徒刑。这已经违背对业务过失罪较一般过失罪加重处罚的基本原则了。假如对交通肇事后不逃逸的再按自首论处,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量刑幅度内还要从轻、减轻处罚,那么就会更加背离上述原则。这样一来,绝大多数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案件会被判处缓刑,从而导致对交通肇事罪的处罚过于轻纵,以至于对交通肇事起不到警戒作用,致使交通肇事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六、对于模式主动投案的罪犯,刑法规定的归案标准激励他们,是个刑法规定自首的用意在于鼓励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主动投案,以降低侦查破案的成本。那么,哪些犯罪分子需要鼓励其主动投案呢?当然是容易藏匿且不容易破案的故意犯罪。对于那些明明知道犯罪之后逃不了也不能逃(逃了就要加重处罚)的交通肇事者,法律没必要再用自首制度鼓励他们主动投案,立法者更不会一方面以法定的义务强制肇事者主动报警,另一方面又以自首制度鼓励其主动报警。当然,刑法不把肇事后主动报警的行为视为自首,并不是说在交通肇事罪中就不存在自首问题。对于那些肇事后已经逃逸,逃逸后又主动归案的,当然应该视为自首。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肇事后不逃逸的不视为自首,逃逸后又归案的反而视为自首,这岂不是太不公平,岂不是在鼓励肇事司机逃逸吗?回答是否定的。要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