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3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1.19世纪前期,一举改变了英国对华贸易长期逆差局面的是英国向中国走私()A.呢绒、布匹等工业制品B.棉花等农产品C.瓷器、茶叶和丝织品等D.鸦片2.“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四年至今,漏至三千余万两之多。”材料反映出鸦片输入的危害是()A.严重摧残中国人民的体质B.使白银外流,严重威胁清政府财政安全C.致使清王朝统治更加腐败D.严重削弱了清王朝军队的战斗力3.1839年,道光帝看到林则徐的奏章,认为困扰已久的鸦片问题得到解决,“可称大快人心一事”。此“事”是指()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C.鸦片战争 D.《南京条约》的签订4.右图是某城市的一座雕塑,寓意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其主题是“怒折烟枪”。整个枪杆两头朝下、中间向上,裂开的一侧形成犬牙状的尖锐裂口,愤怒地直刺蓝天。该城市是()A.厦门 B.虎门 C.上海 D.江门5.在鸦片战争中,英军进犯吴淞,身为江南提督的他,率众抵抗,力竭牺牲。“他”是()A.林则徐 B.戚继光C.关天培 D.陈化成6.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含“割香港岛给英国”内容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 B.《黄埔条约》C.《虎门条约》 D.《望厦条约》7.《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损害了中国的()A.领土主权 B.司法主权C.关税自主权 D.内河航运权8.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这场从海上而来的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败下阵来B.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南京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所遭受的屈辱D.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历史的发展自此发生了重大转折9.史学家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这是因为,鸦片战争()A.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B.激化了中国社会的矛盾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湖广道监察御史臣冯赞勋跪奏,为缕陈鸦片烟积弊,以清其源而绝其害,请旨饬查严禁事……查鸦片烟来自外洋,实聚于广东,欲清其源,当自广东始。谨将近时积弊,敬为皇上陈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材料二英国的一些城市,如伦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地商会歇斯底里地宣称,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对英国是很有利的,因为这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郑师渠《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查禁鸦片,1839年在广东发生的事件是什么?此事由谁主持?具有什么意义?(2)材料二中,殖民者利用所谓的“机会”发动了什么战争?他们强迫中国接受了哪些条件?这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远从印度运将来。……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摘编自阿英《鸦片战争文学集》材料二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结果中国惨败,英国胜利。(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有何举动?(3)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这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4)鸦片战争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第1课鸦片战争答案1.D2.B依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出鸦片输入使白银外流,严重威胁清政府财政安全,故选B项。3.A4.B5.D根据题干材料“鸦片战争”“吴淞”“江南提督”,可知是陈化成,故选D项。6.A7.C8.B9.A10.参考答案(1)虎门销烟。林则徐。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2)鸦片战争。条件: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参考答案(1)在当时(19世纪上半期)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后来,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便向中国走私鸦片。(概括为“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亦可)(2)鸦片输入危害巨大。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在虎门销烟。(3)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不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或以清政府为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先进的资本主义)。(4)如联系中西巨大差距、先进与落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A.“亚罗号事件” B.“马神甫事件”C.虎门销烟 D.闭关锁国2.史学家黄仁宇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A.战争赔款太少 B.通商口岸太少C.清政府不听话 D.鸦片输入受阻3.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下列哪一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并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4.1860年,在北京的居民有可能看到仓皇出逃的清朝皇帝()A.乾隆帝 B.康熙帝C.道光帝 D.咸丰帝5.“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主要在于()A.中国的资源被掠夺B.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8.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增开营口、烟台、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淡水、台南、汕头、琼州十处通商口岸。借此,外国侵略势力得以()A.打开中国门户B.渗透到南部沿海广大区域C.获得了领事裁判权D.波及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觉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英]《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1854年)(1)“自从条约缔结以来”的“条约”指什么条约?该条约是何时缔结的?(2)英国为什么提出“修约”的要求?(3)英国为达到“修约”目的最终采取了什么手段?中国因此遭受了什么劫难?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法]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材料二焚掠后的圆明园残迹(1)材料一中的“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分别指的是哪两个国家?(2)材料一所描述的强盗的暴行是指什么事情?(3)面对材料二这“残垣断壁”你最想说什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1.A2.B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由此可判断B项正确。3.B4.D5.B6.D7.B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更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故B项符合题意。8.D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增开的通商口岸已至东部、南部沿海地区还有内地,相比《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都位于东南沿海,《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侵略势力已波及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D项符合题意。9.参考答案(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2)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3)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大量主权;圆明园被劫掠、焚毁;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10.参考答案(1)英国和法国。(2)火烧圆明园。(3)圆明园是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丽的皇家园林,现在只剩下矗立在那里的石柱,向人们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行,它警示中国人——勿忘国耻,激励着我们要奋发图强,振兴中华。(言之有理即可)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持续不断。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的()A.太平天国运动 B.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C.虎门销烟 D.李自成起义2.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的标志是()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C.定都天京 D.天京事变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巩固革命大本营采取的军事行动是()A.北伐和西征 B.东征和西征C.北伐和东征 D.北伐和南征4.《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个“方案”的提出者是()A.洪秀全 B.石达开C.洪仁玕 D.韦昌辉5.太平天国面对的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所不曾有的新情况”。这个“新情况”是指()A.尖锐的阶级矛盾B.满汉地主武装的共同镇压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D.内讧导致力量削弱6.下列哪一次斗争显示了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A.林则徐虎门销烟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抗击英法联军7.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是指太平天国()A.缺乏科学理论指导B.没有实行宗教改革C.不能充分依靠群众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材料二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1905年)(1)金田起义的农民领袖是谁?(2)材料一反映的是哪部文件的内容?为什么在当时没能真正实施?(3)这场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除材料二中的“煮豆燃萁”之外,还有什么?(4)“莫将成败论英雄”,你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答案1.A2.B3.A4.C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虽然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实施,但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选C项。5.C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所不曾有的新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与之前的农民运动的不同是它肩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6.B7.A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采用了宗教”“建设天国”,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利用宗教进行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没有科学理论做指导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8.参考答案(1)洪秀全。(2)《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中难以施行。(3)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等。(4)太平天国运动虽以失败告终,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1.下图是某同学所记录的一节历史课笔记(部分),这节课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B.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C.19世纪末期D.20世纪初期2.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创办了汉阳铁厂,使“汉阳造”闻名天下,堪称中国重工业的奠基人。这里的“他”是()A.曾国藩 B.李鸿章C.张之洞 D.左宗棠3.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来发展到30多艘,其经营的国内外运输业务,不但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这段材料说明洋务运动()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程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D.引进培养了大批企业管理和科技人才4.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共创办包括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内的近代军事工业19个,包括轮船招商局在内的近代民用企业32个。这表明洋务运动()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B.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C.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D.扭转了清朝内部腐败的状况5.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很大努力。这是因为李鸿章()A.签订了《南京条约》 B.镇压太平军C.签订了《北京条约》 D.兴办洋务企业6.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C.虎门销烟 D.金田起义7.1884年,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地区设立()A.安西都护府 B.新疆行省C.北庭都元帅府 D.伊犁将军8.中法战争中,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清朝将领是()A.左宗棠 B.刘铭传C.冯子材 D.沈葆桢9.近代史上中国“不败而败”、敌国“不胜而胜”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10.清朝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称赞的是()A.刘铭传率黑旗军抗击法国B.李鸿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C.葛云飞力战殉国D.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总之,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李鸿章材料二材料三孙中山曾对洋务运动评价道:“比见国家奋筹富强之术,月异日新,不遗余力,骎骎乎将与欧洲并驾矣。”并认为:“快舰、飞车、电邮、火械,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其他新法亦接踵举行。则凡所以安内攘外之大经,富国强兵之远略,在当局诸公已筹之稔矣。”——摘编自孙中山《革命与共和:孙中山读本》(1)上述材料反映的运动的口号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哪些主要内容?(3)在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积极影响?12.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分组对《洋务运动》这一课进行探究性学习,请阅读各小组搜集的材料,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第一小组:(1)上面两图分别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内容?第二小组:①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子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②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③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机器,与李鸿章等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④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少年赴美学习科技、工程等知识。(2)第二小组同学搜集的材料不能说明的观点是()A.清政府起了主导作用B.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C.商人、资本家兴办企业获得政府的投资D.产生了一批近代企业第三小组:关于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原因,第三小组同学各抒己见:甲同学认为洋务派没有掌握实权,没有使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乙同学认为洋务运动本身在内容和目的方面存在不足。(3)你赞同哪一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第4课洋务运动答案1.B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的时候,也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至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这一段时间,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据此分析,这节历史课讲述的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2.C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他也因此成为中国重工业的重要奠基人。3.B根据材料“不但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可知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对外国资本的抵御,与中国近代化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对外国资本的抵御,没有涉及引进培养了大批企业管理和科技人才,排除D项。4.B根据材料“洋务派共创办……近代军事工业19个……近代民用企业32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5.D李鸿章是洋务派在地方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都是李鸿章创办的,他对洋务运动的贡献颇大,有学者称之为“中国近代化第一人”。6.B7.B8.C9.C10.D11.参考答案(1)“自强”和“求富”。(2)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筹建近代海军和兴办新式学堂。(3)中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12.参考答案(1)创办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2)C(3)比较赞同乙同学的观点。洋务运动之所以没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是因为它在内容和目的方面存在不足。内容方面的不足表现在: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制枪制炮技术,建立军事工业,建设近代化的国防,而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思想。目的方面的不足表现在:只是维护日趋落后的清王朝,这是背离历史发展趋势的。因此注定了它必然失败。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A.甲午年 B.辛亥年C.辛丑年 D.戊戌年2.右图中的人物是我国近代一位抗日民族英雄,他在一次海战中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这位英雄是()A.林则徐 B.李秀成C.邓世昌 D.左宗棠3.“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清末郑观应的这首诗描述的是()A.丰岛海战 B.黄海大战C.青浦大捷 D.威海卫战役4.台湾人民发布文告声明:“惟台湾土地……非他人所能干预。设(日本)以干戈从事,台民惟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一文告发布的历史背景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 B.《瑷珲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北京条约》的签订5.1895年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的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当时担任清政府议和大臣的是()A.左宗棠B.李鸿章C.奕D.曾纪泽6.“中国三军败绩”,在马关“割地求和”,颐和园内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三军败绩”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的腐败 B.清政府不抵抗C.中国人民不觉醒 D.日本的强大★7.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指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8.《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A.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C.增辟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9.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10.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英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是()A.东北 B.长江流域C.福建 D.两广、云南1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图中两位历史人物签署的对两国影响巨大的条约是什么?对两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2)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请说明理由。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乃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赵尔巽等《清史稿》材料二外国在华设厂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规模也扩大了。1895—1900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到933家,仅1897年设立的英国怡和纱厂、老公茂纱厂、协隆纱厂、德国瑞记纱厂与美国鸿源纱厂五家,资本就达578.2万银元,为同期华商新设纱厂资本总和的一倍。再如英商耶松船厂,于1900年合并上海的祥生与和丰船厂,资本达到白银557万两,几乎垄断了中国东南沿海的船舶修造业。——冯小琴《中国近代史》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战争的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摘编自柳燕妮、陈盛《船政与近代中国海军》(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藩篱尽撤”说明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甲午一役”后,中日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2)材料二中列强“在华设厂”行为源于条约中的哪一项规定?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行为反映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手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3.下面是某班同学在探究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主题时搜集到的材料,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并完成相关问题。【甲午风云·一页沉重的历史】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日本同中国一样,也曾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但是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制定所谓大陆政策,开始对外侵略扩张。(1)日本把侵略矛头直接指向哪两个国家?【黄海大战·一个悲壮的故事】材料二致远舰在弹药将尽且遭受重创后,由管带(舰长)下令冲向日本舰队的主力舰“吉野号”,欲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爆炸沉没,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摘编自徐平主编《甲午战争·中日军队通览1894—1895》(2)指挥致远舰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他的壮举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马关议和·颐和园又搭天棚】材料三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群情愤慨,全台人民如“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四野”。悲愤无可抑制的台北人民鸣锣罢市,民众拥围抚署,高呼“宁可战死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的口号,坚决反对割台。——摘编自刘春福《中国近代史》(3)材料中的“消息”是指什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答案1.A2.C3.B题干中的关键词是“东沟”“致远”。1894年,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沉着应战,最终全部壮烈牺牲。故选B项。4.C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台湾”“日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所以历史背景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故选C项。5.B6.A通过分析题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济落后以及决策集团的贪生怕死、妥协投降和军备废弛。7.C根据材料中诗人所处时代和“割台湾”,可知“诗中的‘往事’”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8.D《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便于日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榨取中国的财富。9.C题干材料“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体现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正确。10.B11.参考答案(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方便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增强了日本的实力。(2)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在战前准备不足,幻想通过外交斡旋避战或获得国际支持,没有在战前主动备战,应对北洋海军的覆灭负责。12.参考答案(1)事件: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现状:近代中国“有海无防”(或海防废弛)。条约:《马关条约》。(2)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外资企业数量激增,中国经济各部门广受冲击,对中国民族工业造成严重打击。变化: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3)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13.参考答案(1)朝鲜和中国。(2)管带:邓世昌。民族精神:不畏强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3)《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把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第6课戊戌变法1.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其中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A.拒和 B.迁都C.变法 D.革命2.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A.维新思想 B.儒家思想C.近代科学 D.法家思想3.1895年至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4.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A.道光帝 B.咸丰帝C.光绪帝 D.乾隆帝5.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为走救国之路,A再次上书,不做亡国之君,B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C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D慷慨就义。6.下列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对封建顽固派最具威胁的是()A.训练新式军队B.兴办私人企业C.改革政府机构D.开办新式学堂7.临刑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想以流血牺牲唤醒国人。“他”是()A.康有为 B.梁启超C.谭嗣同 D.邓世昌8.“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据此,戊戌变法的作用是()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社会经济发展C.促进思想启蒙 D.促进社会政治变革★9.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变法失败。该政变的实质反映了()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C.资产阶级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争夺统治权的斗争10.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的是()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这些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康有为(1)材料中的内容表达了康有为的什么观点?(2)为了实践这种思想,在“祖宗之法”没有变之前,康有为做了哪些工作?(3)康有为改变“祖宗之法”,在文化上的主要主张是什么?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图1、图2中的历史人物分别代表了当时的哪一个派别?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著成《仁学》一书。该书以大无畏的精神,阐明微言大义,以期挽世运而救众生,共两卷五十篇。在书中,他思想尖锐,以批判的眼光检讨历史,审视现实,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政治和伦理纲常的阴暗和残酷,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大声疾呼“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力主顺时应人,改革时弊,荡涤污政,实行维新,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摘编自林岩《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2)结合材料,回答谭嗣同《仁学》一书中的主张是什么。他“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的实际行动是什么?材料三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人士处境极为险恶。谭嗣同怀着以颈血洗刷污政的必死决心,谢绝了友人请他暂往日本避难的劝告,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谭嗣同泰然自若,题诗于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28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行刑时,他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摘编自林岩《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3)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怎样的精神?★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康有为大事记1858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幼熟读经史,受封建儒学教育1879年,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1882年,到北京参加乡试未中,南归途经上海,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1891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1896年,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1898年,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速往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担任孔教会会长。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1917年,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3)根据材料中的分隔线提示,概括康有为的三段人生经历。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第6课戊戌变法答案1.C2.A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创办《国闻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故选A项。3.B依据题干信息“1895年至1898年”“康有为上书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倡导维新变法,故选B项。4.C从“废八股、设西学”等内容来看,这是维新派的变法主张,维新变法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进行的。5.A6.C7.C8.C9.C光绪帝支持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变法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即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最终失败。10.D11.参考答案(1)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民族危亡。(2)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3)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12.参考答案(1)维新派;顽固派。(2)主张维新变法。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运动。(3)学习谭嗣同视死如归,甘为变法、为国家进步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13.参考答案(1)家庭出身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入侵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2)精心研读西学;编著宣传变法的书籍;组织强学会;创办报刊等。(答出三点即可)(3)人生经历第一段:熟读经书、研究西学。第二段:宣传组织变法。第三段:复辟帝制。认识:个人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个人的思想会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1.当历史开始进入20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群众运动”指的是()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2.面对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义和团提出的口号是()A.“反清复明” B.“扶清灭洋”C.“除暴安良” D.“还我河山”3.1900年,中国出现了一支打着八种军旗、穿着八种军装的不同国家军人组成的军队,这支军队不包括()A.美国军队 B.英国军队C.西班牙军队 D.日本军队4.发生在庚子年初夏的这一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撼人心魄的一次重大战役,是整个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这次战斗不仅阻止了洋兵更多地进入北京,而且也大大坚定了天津人民的抗战决心。这一战役指的是()A.威海卫战役 B.黄海大战C.廊坊大捷 D.虎门战役5.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B.义和团自身的腐败C.清政府的力量强大D.八国联军的力量强大6.“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列强在()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犯下的罪行B.甲午中日战争中犯下的罪行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D.鸦片战争中犯下的罪行7.下图是近代中国与11个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时的场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一条约内容的是()A.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8.《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观点的是()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9.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一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忧心忡忡。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C.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没指望了D.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被洋人的统治完全取代了10.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兄弟聊天,甲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目睹过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这四人中说谎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11.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A.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2.整个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让我们从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中,汲取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力量吧!观察下列图片,完成问题。【历史再现】(1)联系上面的图片,概括列强在中国的罪行。【认识感悟】(2)面对这些凶恶的敌人的侵略行径,你有什么感悟?(3)学习完这段历史,你对哪一位(群)反侵略斗争的爱国志士印象最深?从中受到了哪些教育?【感情升华】(4)从这段历史中,作为一位爱国者,你看到了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爱国学生,为改变中国当时的命运,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答案1.D2.B3.C根据题干信息“1900年”和“打着八种军旗、穿着八种军装”,可知这支军队是八国联军,联军中没有西班牙军队。4.C威海卫战役、黄海大战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虎门战役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廊坊大捷是义和团取得的战绩,故C项符合题意。5.A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因此,答案为A项。6.C7.A8.D“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意思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充分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9.B本题通过创设情境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中没有割地事项,排除A项;C项为《马关条约》的规定;D项内容不符合史实。只有B项正确地表达了这一条约的影响。10.C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02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故丙说的话与史实不符,他在说谎,故选C项。11.A本题考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也可以理解为这三个条约中均包含的一项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条约共同包含的内容为巨额赔款,故本题应选A项。B项是《南京条约》的影响;C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均不是共同点,故排除B、C、D三项。12.参考答案(1)放火烧毁房屋、城镇;残酷屠杀义和团成员和人民群众;疯狂抢劫百姓的财物和国家的金银财宝。(2)联系列强的罪恶谈感悟即可。(3)爱国志士如义和团战士。所受的教育应该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4)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残酷镇压,最终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第二小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第一、二单元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右图是小王同学的听课笔记摘录。据此可以判断,该同学的学习内容是()A.虎门销烟B.金田起义C.洋务运动D.义和团运动2.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的磨难史。在中国近代史上,腐朽的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请你指出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望厦条约》 B.《南京条约》 C.《黄埔条约》 D.《尼布楚条约》3.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右图这一劫难发生的历史时期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小童特别喜欢观看历史影视剧,下列是小童暑假期间观看过的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请你判断小童通过哪部影视剧了解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A.《鸦片战争》 B.《火烧圆明园》C.《甲午风云》 D.《戊戌风云》5.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其中,“内乱毁梦”是因为()A.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B.曾国藩率军镇压C.发生了天京事变 D.清政府“借师助剿”6.鸦片战争后,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探索。其中,探索“自强”“求富”道路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7.下列选项不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的是()A.江南制造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C.安庆内军械所 D.汉阳铁厂8.某同学准备研究“19世纪中后期中国出现的边疆危机”,下列选取的素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美、日侵略台湾B.阿古柏入侵新疆C.镇南关大捷D.雅克萨之战9.“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此对联反映了哪个条约签订后的情形()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0.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C.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11.在中国追求近代化的进程中,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B.抵抗侵略、救亡图存C.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2.《清议报》(1898年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戊戌变法13.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车酋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中的“议和”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4.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纪年方法,如:“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连续的年份,李希圣著《庚子国难记》写的就是上述庚子年发生的事。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里说的“庚子国难”具体是指()A.旅顺大屠杀 B.台湾被割占C.谭嗣同就义 D.八国联军侵华15.如下图所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警醒我们青少年要()A.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C.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D.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二、非选择题16.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三幅插图分别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字场景?(2)在这三个条约中都有赔款的内容,请你说出各条约的具体赔款金额。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林则徐的后人凌青1990年说:“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材料二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三、澎湖列岛……材料三八国联军侵清朝,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1)材料一中“光辉的一幕”是指什么事件?(2)材料二是哪一条约的内容?这一条约规定的最有利于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内容是什么?(3)材料三中为什么说“辛丑年里泪盈盈”?(4)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及有关史实,谈谈你的感想。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仅学技术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与日本相比,中国也有洋枪快炮、铁甲战船,却没能在甲午战争中获胜,所以就开始学习制度。(1)请列举出分别与图1、图2中历史人物“志同道合”的人物。(2)材料二中所说的“学习西方的技术”“开始学习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3)上述材料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第一、二单元综合训练答案一、选择题1.A2.B3.B图片反映的是圆明园被毁,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对中国的抢掠造成的。4.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犯下的侵略罪行,故选B项。5.C1856年天京事变的发生,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6.B根据题干中“自强”“求富”的口号以及本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可知此次运动为洋务运动,故选B项。7.D8.D9.C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台湾今已归日本”。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故选C项。10.C11.C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的一次封建自救运动,不改变封建专制政体。戊戌变法主张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选C项。12.C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此事件发生于1898年之后,故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中“然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可知这一事件是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运动,故选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3.C“海东龙泣舰沉波”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上相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指的是清政府战败后,李鸿章远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故选C项。14.D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戊戌年”是1898年,“辛丑年”是1901年,因此“庚子年”是1900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故选D项。15.B二、非选择题16.参考答案(1)图1是《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图2是《马关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图3是《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17.参考答案(1)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2)《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3)因为1901年(农历辛丑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言之有理即可)18.参考答案(1)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等;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等。(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3)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利于缩小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20世纪的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巨变。“第一次巨变”的领导人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他是()A.康有为 B.孙中山C.毛泽东 D.陈独秀2.夏威夷州是远离美国本土的一个州,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曾在它的首府火奴鲁鲁(檀香山)留下奋斗的足迹。孙中山在这里奋斗的事迹是()A.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B.指导国内的革命斗争C.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D.推翻了清朝的统治3.兴中会成立以后,孙中山积极筹款、联络会党和新军,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1895年秋,起义尚未发动,就遭到清政府的破坏,被清政府杀害的革命党人是()A.陆皓东 B.章炳麟C.邹容 D.陈天华4.《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涌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宣传家不包括()A.洪秀全 B.章炳麟C.邹容 D.陈天华5.20世纪初,邹容发表的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是()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革命军》C.《警世钟》 D.《猛回头》6.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的革命组织是()A.兴中会 B.中国国民党C.强学会 D.中国同盟会7.中国同盟会在中国政治和革命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个革命组织的机关报是()A.《时务报》 B.《国闻报》C.《民报》 D.《知新报》8.“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先生把“社会革命”概括为()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9.有的史学家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孙中山摸到的时代主题是()A.师夷长技 B.变法自强C.自强求富 D.三民主义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1905年8月13日)材料二两年(1896—1897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孙中山全集》材料三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什么理想目标?影响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国外因素是什么?(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欧洲社会存在着什么不足?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3)在同盟会纲领中,孙中山提出的核心理想目标是什么?与之相应的是三民主义中的哪一主义?(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提出的理想目标当时能被众多的中国人接受的原因。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答案1.B2.C本题考查孙中山在檀香山进行的革命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在这里领导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3.A4.A5.B6.D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正确答案为D项。7.C《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主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所以选C项。其他三项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报刊。8.C9.DA项是魏源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被洋务p派付诸了实践;B项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张;C项是洋务运动的主张;D项是孙中山提出的思想主张。10.参考答案(1)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民主共和制。国外因素:欧美共和制的影响(或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2)不足:不关注民生。主张:民生主义。(3)目标:创立民国。主义:民权主义。(4)表达了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进步的愿望(或表达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愿望)。
第9课辛亥革命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2.下图为黄花岗起义前的一位革命志士写的绝笔书,该革命志士有可能是()A.徐锡麟 B.秋瑾C.黄兴 D.陆皓东3.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辛亥革命首义成功等事情,这一地点应该是()A.上海 B.武昌 C.北京 D.广州4.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被推举为都督的是()A.黎元洪 B.袁世凯C.孙中山 D.黄兴5.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是因为它()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B.完成了近代反侵略的革命任务C.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D.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6.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 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7.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8.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奋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B.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没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9.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请你把20世纪初革命志士发动的主要起义按时间先后编制成大事年表。年份起义名称1906年1907年1911年(2)以下是某同学搜集到的几张图片,请按相关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请说出这里的“创举”的含义。
第9课辛亥革命答案1.A2.C3.B4.A5.C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6.A根据题干信息“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可知本题强调辛亥革命的意义重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故A项符合题意。7.B题干仅仅分析了15个省最高军政长官(都督)的背景,没有涉及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虽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全国15个省的最高军政长官(都督)中,革命党只有5人,其他都是旧军阀和立宪派,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故选B项。8.C“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9.参考答案(1)年份起义名称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安庆起义、广西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2)③①②(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1.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地点是()A.北京 B.南京C.武昌 D.广州2.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是()A.袁世凯 B.孙中山C.溥仪 D.黎元洪3.“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该诏书颁布于()A.1912年1月1日 B.1912年2月12日C.1912年2月15日 D.1912年3月4.下图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第二十章?350(一)武昌起义350(二)清帝退位351(三)历史意义354A.走向共和 B.军阀割据C.君主立宪 D.国家统一★5.“文(孙中山)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这封发于1912年1月2日的电报中的“君”指的是()A.黎元洪 B.袁世凯C.康有为 D.谭嗣同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是()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资政新篇》 D.《民报》7.1912年元旦,《申报》一篇名为《新祝词》的文章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这段材料表明()A.清朝统治结束B.中华民国已经成立C.中国封建制度彻底结束D.中华民国实现国民当家作主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某网站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城市票数比例武汉777952.0%广州560337.4%南京8375.6%北京4282.9%上海1140.8%其他1941.3%
材料二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第一、二、四条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本约法实施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1)从材料一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武汉、广州和南京的得票率较高,请选择其中一座城市,说明其“能代表辛亥革命”的理由。(2)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10.阅读《辛亥革命大事记》(1912年部分),回答问题。材料辛亥革命大事记(1912年部分)时间主要内容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和《告全国同胞书》,竭诚表示将“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1月15日孙中山致电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宣告如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共和,则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将政权让于袁世凯。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帝制终结。2月13日袁世凯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宣布赞成共和。3月3日中国同盟会本部在南京召开会员大会,制定新纲领,宣布以“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为宗旨,推举孙中山为总理。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第一、二、四条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4月1日孙中山正式宣告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1)大事记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集中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哪一主义?(2)由以上大事记可见,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这一主义进行了艰苦斗争。其斗争形式有哪些?(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践行这一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答案1.B2.A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次日,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3.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宣统帝退位,主要考查分析能力。题中关键信息是“最后一份皇帝诏书”,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题中材料就是这份诏书的部分内容。4.A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最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革命迅速扩展到全国,清朝皇帝被迫退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符合题意。5.B6.B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选B项。7.B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1912年元旦”这一关键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申报》等媒体对中华民国充满憧憬。A项发生于1912年2月12日;C项说法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8.A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一切大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质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9.参考答案(1)武汉:武昌起义发生地。广州:孙中山学习和战斗过的地方。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孙中山先生陵寝所在地。(2)“主权在民”的原则。10.参考答案(1)民权主义。(2)发表通电(或宣言);进行谈判;制定纲领;立法等。(3)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意思相近即可)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1.1913年,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A.曹锟贿选总统 B.袁世凯大借外债C.宋教仁被刺杀 D.袁世凯复辟帝制2.下列关于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的史实,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修改总统选举法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④下令解散国民党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3.“撕毁”下图中法律文献的人物是()A.康有为 B.梁启超C.孙中山 D.袁世凯4.下列属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进行的斗争的是()A.发起护国战争B.发动二次革命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进行辛亥革命5.“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在孙中山这篇《讨袁檄文》号召下,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起兵北上讨袁,史称()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6.1924年1月,孙中山说:“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造成辛亥革命后十三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C.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D.孙中山继续革命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A.资产阶级共和国B.君主立宪制国家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5年12月25日,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组织讨袁护国军。“誓与民国同生死,誓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拥护共和,反对帝制。”材料二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过共和幸福,非共和之罪也;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孙中山在广州黄埔欢迎会上的演说(1917年7月17日)材料三民国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蔡锷组织讨袁护国军的原因是什么?(2)孙中山为什么认为“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过共和幸福”?他把共和的敌人指向了谁?(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称“民国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的主要历史依据是什么?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答案1.C2.C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故选C项。3.D1914年,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以总统制取代责任内阁制。4.A5.C6.A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特别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几年的割据混战局面,人们困苦不堪,政局动荡不安。故选A项。7.C北洋政府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所以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项。8.参考答案(1)袁世凯复辟帝制。(2)中国依然是专制统治。北洋军阀(或袁世凯)。(3)军阀割据混战,人们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1.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C.洋务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地点是()A.北京 B.上海C.南京 D.武汉3.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B.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准备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出路4.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历史时期。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历史时期”是指()A.君主立宪时期 B.民主共和时期C.民主科学时期 D.尊孔复古时期5.表格式归纳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错误的一项是()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旗帜民主与科学代表人物李鸿章、康有为、李大钊影响在中国掀起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A.主要阵地 B.旗帜C.代表人物 D.影响6.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这一主张()A.开启了新文化运动B.使中华传统文明逐渐消失C.发展了三民主义D.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7.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8.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磨难史,也是一部抗争奋进史。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①自强求富②变法维新③民主共和④民主科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9.高跃同学在一宣传栏里看到下列四位历史人物的画像,他想拟一主题来表达对他们的怀念,这一主题可以是()A.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B.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者C.新文化运动的干将D.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10.面对时代的号召,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下列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A.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方采购合同范本
- 企业项目合资合同范本
- 浙江长兴县龙山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教学设计
- 2024年韶关市曲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招聘笔试真题
- 公司英文合同范本
- 农田路养护合同范本
- 前台收银合同范本
- 包材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年金昌市金川区图书馆招聘笔试真题
- 农村自建住宅买卖合同范本
- 儿童体液平衡及液体疗法课件
- 劳动防护用品培训试卷带答案
- ORACLE执行计划和SQL调优
- 2024年钟山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研究生导师谈心谈话记录内容范文
- 小学机器人课题报告
- 《字体设计》课程标准
- 图像生成中的风格迁移方法研究
- 寒假社会实践大学生返乡
- 站桩的知识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