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民生教育高级中学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商王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这说明()A.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B.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宗教色彩较为浓厚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4.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要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过程。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5.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脱离中国国情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6.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看,其过程体现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B.近代中国动荡不安 C.晚清民国宪政艰难 D.保守势力力量强大7.沃波尔担任财政大臣期间,领导着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导的阁员离职。然而,在他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这说明当时()A.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 B.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
C.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D.责任内阁制有待完善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据此可知该宪法的局限性是()A.没有结束美国被殖民的现实 B.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
C.调整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D.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9.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C.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10.据记载,康熙年间,顺德曾有位百岁老人参考广东乡试,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赠给钱和布匹以示奖励;乾隆多次破制给老年考生“赏给举人”,道光时期,一位104岁的考生会试落榜,皇帝钦赐他国子监司业的官衔。这一现象表明清代()A.耕读习俗受政府鼓励 B.考试文化深入人心
C.皇权与社会互动频繁 D.选官制度日益僵化11.下列词语均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是()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 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
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 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12.据学者研究发现,汉文帝时期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资产的限制。这样的变化()A.体现了察举制的形成完善 B.标志着科举制度走向成熟
C.有利于贵族垄断人才选拔 D.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13.1903年,朝廷颁发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游学日本章程》,规定只要在日本的学校获得学历证书,就可以分别获得举人和进士等相应的头衔,并授予一定的官职以示奖劝之意。材料反映出()A.留学毕业生被列入选官的范畴 B.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C.近代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D.留学成为时人进入官场的主要途径14.1941年,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布了《修正高等考试及格人员选派规程》。修正后的规程缩短了学习人员的学习时间,降低了选派学习人员的资格经历要求,同时规定了严格而明确的培训要求,培训文官要求高级化,录训人员委任工作要实际化。这些做法()A.扩大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局面 B.适应了国民党维护战时统治的需要
C.强化了政府对国民的政治教育 D.发挥了人才在对日舆论战中的作用15.据统计,宋朝除了中央官学外,有州学234所,县学516所,私塾、乡学、义学类的启蒙学馆不计其数。宋朝一次科举报名人数常达三四十万。宋仁宗时期的13榜状元,12人出身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代成为现实。这表明,宋代科举制度()A.助推社会阶层的流动 B.造成官僚队伍臃肿庞大
C.导致教育选材畸形化 D.致使宗法观念逐渐消亡16.九品中正运行之初,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曰世,二曰状,三曰品。“世”指家世,“状”指政绩才能,“品”指言行品德。据此可知,当时的九品中正制()A.以重家世为最要 B.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17.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总结。(3)处应是()(1)贵族政治让位于君主独裁;(2)农民脱离贵族或国家的束缚,土地等私有得到承认;(3)……(4)朋党由贵族核心过渡到政见斗争;(5)货币大量流通,货币经济盛行;(6)儒学由经学义疏转向理学诠释,文学艺术的自由化、平民化色彩加重。A.科举普遍化与官僚政治成熟 B.北方动荡与江南的逐渐开发
C.西学东渐与传统科技的总结 D.丝路开通与中外交往的开启18.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规定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考试一般分为一试、二试、三试。“一试为普通科目,高等为六门,普通为四门,主要是国文、国民党党义等科目:二试分必试和选试,为专门科目,高等七门,普通为五门,科目视各类性质而异;三试为面试,就应试人员必试之科目及其经验面试之。”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①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要在各政党间保持中立
②国民政府的公务员选拔程序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
③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体现了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④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试内容兼顾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1855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1870年6月,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使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这一制度()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要求所有职位公开竞争择优录用
C.任用的官员随内阁更迭而更换 D.杜绝了政治腐败现象20.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 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0分)21.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未并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再次抽签。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摘编自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材料四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分别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3)材料三中所指的“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确立并通过自我发展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4)材料四主要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22.科举制和文官制度在中西方官员选拔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后期所选拔的士族高门,凭借血统世代占据高位而腐败不可任事。他们不学无术,褒衣博带,涂脂抹粉,崇尚清谈,不仅无益于国,也严重阻碍了包括中小地主阶层在内的其他社会阶层的政治上升通道。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
——摘自历史教参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1.关于检验公务人员申请人合格与否的公开竞争性考试问题。这种考试必须切实可行,考试内容尽可能合理,并与考生执行他们要求就任的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及适应性有关;
5.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6.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9.在考试、任用、重新任用、恢复原职等问题上,任何人绝不因为有生理缺陷而受到歧视……
——摘自《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材料三:《考试法》于1929年8月公布。《考试法》共18条,主要内容有:(1)凡属候选及任命的人员,都必须经过考试来确定其资格。(2)规定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三种形式。
(3)各种考试的应试条件、要求、程序及组织领导等。《考试法》后经多次修改。
——摘编自《选必一教参》,108页。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确立的历史背景。列举唐朝以后,中国古代科举制发生重大变化的史实。(2)根据材料二,以美国为例,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对于文官制度对西方政府管理的影响,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您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所学予以分析。(3)根据材料三指出《考试法》公布时的政府名称及确立的选官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呈现出什么特点?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A.题干所给材科反映的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没有反映权力集中与否的信息。
B.题干所给材料中“商王遇事都要占卜”“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说明商王借助神权维护王权。
C.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信息。
D.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重视神灵,但没有反映宗教色彩。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商王遇事都要占卜”“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的主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2.【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结合所学可知,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是指郡县制,因此“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故A项正确。
皇帝制度强调的是皇权至上,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中央集权模式”,故B项错误。
郡国并行制是在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不符合“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故C项错误。
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不符合“中央集权模式”,故D项错误。
故选:A。
需要掌握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影响对“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郡县制。考查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3.【答案】D【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制御华夏,辑平九服”,据此可判断,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D正确。
ABC三项所述均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要求,故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4.【答案】A【解析】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正确。
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错误。
除了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C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5.【答案】B【解析】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强调的是维新变法过于激进,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B项正确;
材料与脱离国情无关,排除A项;
C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戊戌变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戊戌变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反映了晚清到民国初期政局的不断变换,结合所学可知,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政局更换频繁反映的本质是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艰难推进,故C项正确;
晚清到民国初期政局的不断变化重在宪政形式的不同,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
政局的动荡不安是宪政道路艰难的外在体现,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
革命党人不属于保守势力,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紧扣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从晚清民国宪政艰难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晚清时期民主政治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7.【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沃尔波尔长期担任财政大臣的时候,实际上是英国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的时期,但是不完善,从材料可以看出,责任内阁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责任内阁,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发展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责任内阁制的特点。8.【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员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但黑人奴隶按“五分之三”计算,即材料中所说的“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从材料中的“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可以看出,该宪法对印第安人与黑人的歧视,故D正确;
在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美国已经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故A错误;
B、C两项是该宪法的进步性,不是局限性,均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本题主要通过美国1787年宪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9.【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故B项正确;
世官制是在商周时期;察举制是在西汉时期;科举制是在隋唐以后实行的制度,A、C和D项顺序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解答本题需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顺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10.【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康熙年间,顺德曾有位百岁老人参考广东乡试,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赠给钱和布匹以示奖励;一位104岁的考生会试落榜,皇帝钦赐他国子监司业的官衔。”可以看出,政府鼓励民间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看出有很多读书人一直致力于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当时考试文化深入人心,B正确;
AC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1.【答案】C【解析】连中三元意思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五子登科指的是五个孩子皆高中及第;名落孙山指的是科举落榜,都与科举考试有关,C项正确;
桂冠指某种光荣称号,也用来指竞赛中的冠军,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A、D项;
问鼎中原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答案】A【解析】据材料从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明文规定,之后又有“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资产的限制”,可知察举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故A正确;
科举制在隋朝出现,故排除B;
材料的做法打破官僚贵族的选拔,故C错误;
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成为公卿大族维护其势力和特权的工具,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察举制,依据材料“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资产的限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3.【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并且根据材料信息“在日本的学校获得学历证书,就可以分别获得举人和进士等相应的头衡,并授予一定的官职”可知,清政府从留学生中选官,这一时期还存在科举制,学常选官制度等,故选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6年起,科举制被废除,故排除B项;
1905年学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排除C项;
材料无法反映留学毕业生选官是清政府主要的选官方式,故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清末新政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4.【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1941年”“降低了选派学习人员的资格经历要求”“培训文官要求高级化,录训人员委任工作要实际化”并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属于抗战时期,降低选派学员的资格经历要求,严格培训要求,可以为各级机关输送一定数量的中下级公务人员,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增进政府的行政效能,适应了国民党维护战时统治的需要,B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国共两党合作,排除A项;
降低考试规程,有利于满足国民政府对人手的需要,不是对民众的政治教育,排除C项;
D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3榜状元,12人出身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平民出身的状元很多,体现了宋代科举制度助推社会阶层的流动,A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宋朝官僚队伍臃肿,排除B;
C项错在“畸形化”,排除;
D错在“消亡”,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结合所学,东汉末年到曹魏建立时,汉代州郡察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再则汉末户口流离,察举制已不适用,九品中正制顾及乡闾评定的旧传统,又适应了人士流移的新环境,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为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D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并非以重家世为最要,也并非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排除A、B项;
题干信息主要涉及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看不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要求学生结合九品中正制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是宋代。宋代时期,理学兴起,在文学艺术方面平民化色彩逐渐增强,而且货币大量流通,出现了纸币,这一时期科举制普遍化,同时官僚政治逐渐成熟,故A项正确。
B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错误;
C项是明清时期的特征,错误;
D项是西汉时期的特征,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的时代特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宋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的时代特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8.【答案】D【解析】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公正,体现了孙中山文官考试的思想,②③说法符合题意;根据考试的内容可知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试内容兼顾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④符合题意,②③④正确,故D项正确;考试的内容中包括国民党党义,这样就使国民政府的公务员不可能在各政党间保持中立,①错误,故AB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答案】A【解析】面对官吏任用的混乱和舞弊现象,英国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采取考试方式选拔文官,逐渐完备了文官制度,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吏任用的混乱局面,有助于维护政策的稳定性,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A项正确;
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
文官不参与政治,保持中立,不会因为内阁更迭而更迭,排除C项;
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特点。
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可知,吕思勉认为九品中正制“舍功实而采虚名”,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故A项正确;
材料内容与“人才的自由流动”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能得出“强化了士族特权”和“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故C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的主旨,结合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分析。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21.【答案】【小题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小题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抽签选举。不同: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小题3】政治设计:君主立宪制。措施:颁布《权利法案》等法律;确立议会主权的原则;形成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小题4】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实践:立法权:国民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行政权:总统缔结条约需要经参议院的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需要经过参议院的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司法权:最高法院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解析】(1)第一小问考查了秦汉时期和唐朝的政治制度,以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2)第二小问考查了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以及雅典民主制度和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在形式上的不同点。
(3)第三小问考查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以及英国政治制度是如何不断发展完善的。
(4)第四小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时环保志愿者招聘
- 2024年酒店餐饮业通风系统安装与运营管理合同正规范本3篇
- 咖啡馆装修工程协议
- 2025年度幼儿足球比赛组织合同3篇
- 消防工程垫资施工协议
- 公共场所绿化带围墙修建合同模板
- 矿山绿化压桩施工合同
- 2024年适用:综合抵押借款协议3篇
- 员工晋升通道设计
- 项目合作实施合同
- 汽车维修安全生产管理制度(3篇)
- 个人的车位租赁合同范文-个人车位租赁合同简单版
- 2025-2025学年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 水族馆改造合同
- 用电安全专项检查工作方案模版(3篇)
- 拌合站安全事故案例
- 《红色家书》读书分享会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年广东省春季高考数学仿真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答题卡)
- 新媒体运营工作年终总结
- 微积分(I)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南昌大学
- 【MOOC】电子技术-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