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礼记・丧服传》中记载:“诸侯之子(非嫡长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材料中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 D.世袭制2.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 D.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3.有学者指出,皇帝亲自下发公文的情况历代均有,唐宋时期,不经中书、门下程序的制敕(称为墨敕或中旨)是不合法的;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在明代开始较多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才开始制度化。这说明(

)A.三省体制有利于公文正规化 B.权力集中促进公文制度演化

C.明代公文体系缺乏制度建设 D.中央集权加强改变公文发布4.雅典法律规定,亲生父母皆为公民的人年满十八岁时在德莫(村社)登记造册。登记时,德莫成员要在宣誓后对他进行投票;如果裁决候选人不是自由人,此人可向民众法庭申诉,法庭判他胜诉,便有权人籍成为公民。造册完毕之后,议事会将检查入籍名单,发现不满年龄,为其登记的村民将被处罚。这表明古希腊()A.法律繁琐重形式 B.社会公正平等 C.保护奴隶主特权 D.注重民主程序5.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这表明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A.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 B.君权与教权的分权制衡

C.封君与封臣间互不隶属 D.国王与教会的矛盾尖锐6.19世纪中期,英国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其他内阁大臣的法定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结果,委任在选举中获胜的党派领袖为首相,授权首相组阁。这说明当时英国()A.法律未能得到执行 B.内阁权力开始膨胀 C.议会主权得以确立 D.国王“统而不治”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十六条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三十三条规定“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上述条文()A.保证了人民享有民主权利 B.充分体现了民主自由原则

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D.意在防止权力的过度集中8.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的时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的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下世是“贵贵而尊官”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鞅认为()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 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 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9.汉朝采取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自东汉后期其选举标准往往取决于地方上少数人的品评。如许劭、郭太都擅长品评人物,“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这一历史现象较适用于研究()A.察举制选举标准的完善 B.世家大族的没落

C.九品中正制产生的渊源 D.中央集权的加强10.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 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

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 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11.清末绅士们经过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最后推动,在社会变动的强大压力下,群趋于“新学”。新式高等、中等师范学院,士子们经过新式教育转化为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公费和自费留学生也有许多绅士分子。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科举停废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体西用12.从1865年开始,美国国会相继通过了第13、14、15条宪法修正案,在原则上废除了奴隶制度,赋予了黑人成年男子选举权。但在州政府的纵容下,在法律和事实上对黑人选举资格作了各种苛刻的规定,剥夺了多数黑人的选举权。材料反映了美国()A.联邦制不利于推动民主建设 B.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民权事业滞后于现代化进程 D.黑奴制度难以废除13.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A.不利于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决策 B.导致了政务官和事务官职不分

C.试图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传统 D.破坏了文官制度职务常任原则14.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为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宋仁宗此举()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15.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一思想()A.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B.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C.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D.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16.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时期,内阁不过是一个侍左右、备顾问的秘书性机构而已,自仁宣之后,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与青睐,内阁权力日益增长,逐渐有了票拟权和参与评议朝政的权力。嘉靖万历时期,内阁的发展达到顶峰,内阁得以以部院之职兼任大学士,品秩日渐加尊,班列也位于六部尚书之上。明初宰相制度废除后,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实际上成了最高一级行政机关,而嘉靖之后,内阁渐夺六部之权,至万历时,内阁首辅已俨然历代之“宰相”。——摘自武萍《明代的内阁制度》材料二

从1688年“光荣革命”一直到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英国国王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内阁的去留,内阁时而听命于议会,时而听命于国王,因此,在18世纪前期,英国虽然形成了内阁,却没有确立内阁制。直到1832年以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成长为统治阶级中最强大最富有的阶级,相反,土地贵族的力量迅速衰落。统治阶级各部分经济实力的演变终究要体现于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上。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在政府和议会中一步一步扩充势力,王权迅速衰落,议会主权迅速确立。因此,在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内阁制的各项原则逐渐确立,并最终形成了责任内阁制。——摘自韦荣建《论英国内阁制度形成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主要不同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协商民主”的概念,但也存在着许多蕴含或体现协商元素的实践。朝堂议事机制就是我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们所实施的一种听政议政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为解决事关国家或民族重大问题,以及其他统治事宜而开展商讨的一种决策机制。虽然这种机制涉及的仅仅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协商,但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除了这种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传统协商机制之外,还有诸多发生在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协商机制,主要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对话的官民对话机制、民间人士评议治国事宜的庶民议政机制、谋士说客建言献策的游说论证机制。这些机制发生与存续的政治环境多数是专制统治制度,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但是这些机制的运行也确实为广大百姓谋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摘编自杨守涛《我国古代协商传统研究》材料二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从追求“议会协商”开始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革新,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谘议局与资政院就是立宪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清政府试行议会、开放政权的第一步。谘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满足了新式士绅阶层参与政治的愿望,为“制度化容纳民意”提供了参考和实验平台。清政府被推翻后,承担向议会政治过渡职责的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终止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乱象丛生。社会对以武力为手段的革命空前崇拜,认为革命是“救亡图存、解决内忧外患的根本手段”,而勃兴于晚清后期的“协商政治”精神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语境中被湮没,之后又在早年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体制中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摘编自周巧生《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探究》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注意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协商融入政治生活中,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通过有效协商开展合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协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达成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共识,从此“政治协商”承载了国人对战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协商会议虽未落地生根,但这种集众家之长、和平协议国是的传统却被中共和民主党派继承下来,并在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发扬光大,直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摘编自张晓《浅议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协商机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协商政治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大大小小数百次政治及经济上的改革,虽然历史上改革采用了改良、改制、变法、维新、更化等不同的说法,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改革,只是各种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别。依照古人的解释,“改革”一词意味着“鼎新革故”,或者叫作“变法乱常”;用现在的话说,“改革”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摘编自张美兰、陈佰江《回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变法或者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根据材料“诸侯之子(非嫡长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可知与宗法制有关,A项正确;

分封制是地方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

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地方政治制度,排除C项;

材料与世袭制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宗法制,考生可根据材料“诸侯之子(非嫡长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宗法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答案】D【解析】材料“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等信息显示路一级权力分散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地方行政效率,故D正确。

题干信息藩镇框架无关,排除A。

B“消除”说法绝对,排除。

题干强调的地方统治的局限性,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中央集权演进情况。依据材料“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皇帝亲自下发公文的情况历代均有,唐宋时期,不经中书、门下程序的制敕(称为墨敕或中旨)是不合法的;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在明代开始较多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才开始制度化”可知,唐宋时期,制敕需经正常程序发布,至清代,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开始制度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B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公文正规化与三省体制的关系,排除A项;

由材料无法得出明代公文体系的建设情况,排除C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4.【答案】D【解析】A.材料未体现法律繁琐重形式,故A项错误;

B.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古希腊注重民主程序,但过程的民主并不意味结果一定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

C.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公民的权利,并未涉及保护奴隶主特权,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雅典法律规定,亲生父母皆为公民的人年满十八岁时在德莫(村社)登记造册。登记时,德莫成员要在宣誓后对他进行投票;如果裁决候选人不是自由人,此人可向民众法庭申诉,法庭判他胜诉,便有权人籍成为公民。造册完毕之后,议事会将检查入籍名单,发现不满年龄,为其登记的村民将被处罚。”可知,雅典法规规定,在登记造册加入村社时,需要具体的流程,对其身份进行检查,说明此时的古希腊注重民主程序,保证公正性,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雅典民主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王权受到教权和封建主的冲击,封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对封主履行义务,可见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A正确;

材料不只是体现君权和教权之间的关系,排除B;

封臣隶属于封君,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王权和教会的矛盾,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王权,要求学生结合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王权,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6.【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而非法律没有执行,内阁权力开始膨胀,排除AB项;

在17世纪议会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地位就得到确认,排除C项;

国王只能接受议会的选举结果,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明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严重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表现,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7.【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可以看出是要求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进行制约,结合书本知识我们可知,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权力过度集中,D符合题干要求;

ABC选项都是对题干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的能力。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并认为这三个阶段是不断进化的,其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

材料强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未涉及改革的作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逐一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商鞅变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9.【答案】C【解析】A.察举制并不完善,存在较大缺陷,在后期十分明显,排除A项;

B.材料与世家大族的没落无关,排除B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用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因此根据材料“许劭、郭太都擅长品评人物”可知适用于研究九品中正制产生的渊源,C项正确;

D.选官权力掌握在地方手里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九品中正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九品中正制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九品中正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可知,隋唐科举制并非主要的选官制度,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D项正确;

材料无法看出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排除A项;

帝王很重视科举制度,排除B项;

选官制度改革并非流于形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隋唐选官制度,需要考生掌握科举制取得九品中正制的过程。

本题考查隋唐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新式高等、中等师范学院,士子们经过新式教育转化为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公费和自费留学生也有许多绅士分子。”可以看出,在新式教育下,传统的士子们转化为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说明科举停废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新式教育下许多绅士分子也留学,“广泛支持”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士子们的变化,并没有提到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

材料只涉及到清末绅士们在新式教育下发生的变化,洋务运动失败后,“中体西用”的观念已发生改变,并不是科举停废导致的,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答案】C【解析】根据信息,反映了美国的联邦制下,各州对于联邦政府宪法规定给予黑人政治权利存在变相拒绝执行,说明美国民主政治上仍存在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局限性,故C正确;

AB项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不符,材料中是不能给予黑人平等选举权,而不是不废除奴隶制度问题,故ABD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美国的联邦制特点。根据材料看出,在联邦制下,各州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各州对待黑人态度问题上与宪法不能保持真正的一致性,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上存在的局限性。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美国虽然很早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但其民主具有阶级性,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之上的民主,其宣扬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说明资产阶级的虚伪性。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可知,撒切尔意在加强对文官队伍的控制,试图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藩篱,C项正确。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些举措有利于文官参与决策,排除A项;

“导致了”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破坏职务常任原则,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文官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4.【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仁宗此举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C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监察权超越了行政权,排除A;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的主旨,并能够正确评价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15.【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可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强调中华民国的官员须经考试合格后方得任用,这为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的官员的选拔问题,不能体现“开放性”,排除A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令,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A项中的“照搬”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故B、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7.【答案】【小题1】(1)变化:内阁人员由备顾问到参与决策;内阁人员由官品较低到受尊崇。

原因:内阁大臣得到皇帝的信任;内阁获得了票拟权或议政权;内阁大臣兼任部院职务。【小题2】背景: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王权没落和议会主权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的影响。

不同:明代内阁始终不是国家法定的正式行政机构,英国内阁最终成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的正式机构;明代内阁服务于皇帝专制,而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解析】1.

(1)要先据材料中的“备顾问”“参与评议朝政”“品秩日渐加尊”等信息概括出变化,再据材料中的“得到皇帝的信任”“票拟权和参与评议朝政的权力”“内阁得以以部院之职兼任大学士”等信息指出导致变化的原因。

本题考查中国明代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制比较。第(1)题,明代内阁的变化,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来回答,其变化的原因,则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中等难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西方内阁是民主权力的象征,总揽国家行政大权,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2.

第(2)题,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背景,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主要不同点,考生可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本题考查中国明代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制比较。第(2)题,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背景,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主要不同点,考生可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本题中等难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西方内阁是民主权力的象征,总揽国家行政大权,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18.【答案】【小题1】特点:统治阶级内部协商与官民协商相结合;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民主;官民协商形式多样;建立在专制统治基础之上;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百姓的利益。【小题2】原因:近代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清政府内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民间政治协商机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资产阶级改良派和立宪派的推动;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小题3】意义:在国共两次合作中协商政治推动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和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形成了各党派平等协商、共商国是的传统;中国共产党通过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政治基础;有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精英政治的优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协商机制、中国近代协商政治的发展。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协商机制的特点;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近代协商政治发展的原因;第三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协商机制、中国近代协商政治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考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19.【答案】【小题1】(1)“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借鉴与传承相结合;立法推进;逐步建立;与时代结合,不断创新。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文化政治素养较高;工业化的推进;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较强;国内政局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