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1部分第4编选修部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_第1页
统考版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1部分第4编选修部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_第2页
统考版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1部分第4编选修部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_第3页
统考版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1部分第4编选修部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_第4页
统考版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1部分第4编选修部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情盘点高考所考查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涵盖古今中外,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代需要密切相关。是时代的舞台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高考命题往往将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命题。考查方式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探究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让考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考向预测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今后命题仍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影响角度展开,隐性考查社会现实热点,如考查古代政治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贡献,隐性考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热点;通过对东西方先哲命题的考查,折射出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世界)的热点;从中外科学家贡献命题,隐性考查当前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改革;考查近代民主和民族英雄,体现追求民主和自强的时代主题。[考点整合——一目了然]考点核心提示古代中国政治家(1)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2)唐太宗:制度调整;善于用人;开明的民族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康熙帝:巩固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组织雅克萨反击战古代中外思想家(1)孔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创立儒家思想,开创私学(2)柏拉图:提出理念论,著有《理想国》(3)亚里士多德:提出“三段论”、法治优于人治、“中庸”伦理学理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1)克伦威尔:赢得内战胜利;建立共和国;巩固革命成果(2)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定宪法;以行动捍卫民主(3)拿破仑:稳定秩序;颁布法典;反抗外来干涉亚洲资产阶级革命家(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召开国民党“一大”,确立三大政策,领导国民革命(2)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3)凯末尔:领导民族独立,主持民主化改革,实行政教分离;制定共和国宪法;颁布一系列法令;传授现代知识与文明;废除陈规陋习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第二国际(2)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出毛泽东思想;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制度(4)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杰出科学家(1)李时珍:编写了中医药名著《本草纲目》(2)詹天佑:主持建成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3)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指导石油等矿产开采;研究地震预测(4)牛顿: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5)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光量子假说(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高考讲练——领悟借鉴]考法一:依托教材中的原型,激发考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例1][2022·全国甲卷,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李时珍(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蕲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件。(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9分)[点拨]第(1)问,由材料“李时珍(1518~1593)”结合明中后期社会发展的史实得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由材料“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得出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受到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由材料“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得出李时珍对医学的钻研与精通以及努力刻苦的个人品质;由材料“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得出前代丰富的中医药学成就为其奠定基础。第(2)问第一小问研究方法,由材料“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得出文献研究;由材料“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得出观察实践;由材料“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得出采访调查。第二小问评价,由材料“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得出文献研究,能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利于发现著作中的误注,从而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由材料“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得出观察实践,有利于获取关于药物的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著作的严谨性;由材料“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得出采访调查,有利于获得口头上的大量资料,从而丰富医学知识。[答案](1)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受到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李时珍对医学的钻研与精通以及努力刻苦的个人品质;前代丰富的中医药学成就为其奠定基础。(6分)(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观察实践;采访调查。评价:文献研究,能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利于发现著作中的误注,从而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观察实践,有利于获取关于药物的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著作的严谨性;采访调查,有利于获得口头上的大量资料,从而丰富医学知识。(9分)考法二: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突出历史人物的价值引领[例2][2022·全国乙卷,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新解放城市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年8月至12月,毛泽东以中央或个人名义发出多份电报,督促各地尽快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报告开会情况;批复和批转不少地区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推广开会经验。毛泽东在指导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带有方针、政策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件大事,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年7月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许多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各地都迅速召开这一会议。——摘编自《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督促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意义。(9分)[点拨]第(1)问原因,根据“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新解放城市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可得出团结各界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根据“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及所学得出毛泽东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探索;根据时间背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第(2)问意义,根据材料“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新解放城市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督促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迎合了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有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权利,团结各界人士共同建设新政权;根据“提出一系列带有方针、政策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及所学可知,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答案](1)原因:团结各界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毛泽东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探索。(6分)(2)意义:有利于推动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共同建设新政权;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9分)考法三:结合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体会浓浓的家国情怀[例3][2020·全国卷Ⅱ,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1920年,他与柳诒徵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据《竺可桢全集》等(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点拨]第(1)问,由材料中“1920年,他与柳诒徵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气象研究所……地理研究所”“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可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入手进行分析,主观原因一般从个人品质、精神方面作答;客观原因一般从社会条件方面作答。[答案](1)贡献:培养科学人才;推动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发展;筹建和主持多个科研机构和科学研究项目;将科学成就应用于国家建设。(8分)(2)原因: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治学严谨,强调科学实践;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7分)[演练1][2021·全国乙卷,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一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据《长乐老自叙》等材料二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旧五代史》材料三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新五代史》(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6分)[演练2][2021·全国甲卷,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据《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6分)[演练3][2020·全国卷Ⅰ,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7分)[演练4][2020·全国卷Ⅲ,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据《新唐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9分)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讲练·领悟借鉴[演练1]解析:(1)评价:根据材料一中“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可知,忠孝两全;根据材料“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可知,为人真诚,为官不贪,综合材料一可知,其自我评价是高度肯定;根据材料二中“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宇量,深得大臣之体”可知,为人淳朴大度;根据材料“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可知,为臣不忠,综合材料二可知,其对冯道的评价是辩证的;根据材料三中“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可知,寡廉鲜耻,不忠不义,综合材料三可知,其对冯道的评价是全面否定的。(2)因素:综合三则材料中对冯道的评价及其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主要有评价的角度、评价者的标准、评价者所处的时代和史料的考订与发现等。答案:(1)评价:材料一高度肯定,为官不贪,为人真诚,忠孝两全。材料二,辩证看待,为人淳朴大度,但为臣不忠。材料三,全面否定,不忠不义,寡廉鲜耻。(9分)(2)因素:评价的角度;评价者所持的标准;时代变化;史料考订与发现。(6分)[演练2]解析:第(1)问,新内容:由材料“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知,1988年的邓小平更加突出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材料“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可知,1988年的邓小平特别重视高科技的发展。背景:由材料“1988年”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发表这一谈话时,中国已实行改革开放;由材料“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并结合所学可知,其谈话的背景为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