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_第1页
第9.2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_第2页
第9.2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_第3页
第9.2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_第4页
第9.2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他是一员武将,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收复失地;他是一名词人,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是收复失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看看他是怎样抒发他那满腔的爱国情的!导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一腔热血空往北,满心赤诚徒增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抓标题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咏史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有《稼轩长短句》。一生主张抗金御敌,坚持北伐,虽才智兼佳,但始终不被朝廷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中国历史上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再识稼轩--诗人不幸诗歌有幸再识稼轩--诗人不幸诗歌有幸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世上事事皆心想事成,并不可能。南渡之后,辛被迫脱离战场,失去钢刀利剑,空遗一支羊毫软笔。何谈沙场点兵,血溅战袍?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再识稼轩--诗人不幸诗歌有幸壮岁旌旗拥万夫“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反映出了辛弃疾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令人惋惜,可悲,可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zī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再识稼轩--诗人不幸诗歌有幸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知镇江府时,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表示了自己拳拳的报国之心。从二十五岁的少年到六十四岁的老年,即使备受冷落,但辛弃疾的热血报国之心从未消逝!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作背景

南宋统治偏安江南,对金一味求和妥协,无心收复失地。1203年,韩侂胄掌握大权,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于是他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1204年,已经66岁的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他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一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思考,本诗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典故---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②抠字眼,明确作者态度分析典故①看注释,概括原典事件③联背景,分析用典意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1,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2,物是人非,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孙权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据守江东,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于建安十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城,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态度意图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英雄不问出处”讽刺主和派刘裕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态度意图追慕刘裕驰骋沙场、气吞胡虏的英雄业绩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作用?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孙权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刘裕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讽刺宋室昏聩(借古讽今)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草率北伐导致失败劝统治者以史为鉴,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出兵刘义隆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北顾,宋文帝于兵败后写诗:“北顾涕交流”。态度意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说明中原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里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拓跋焘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小名。当年他率兵击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挥师攻入宋,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之佛狸祠。后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成功的象征。辛弃疾写此词时,扬州和佛狸祠均已被金占领。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批评百姓忘记国恨家仇,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拓跋焘态度意图曾经的“烽火”与现在的“神鸦社鼓”形成对比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兵攻打赵国,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罢。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廉颇态度意图廉颇虽老,却仍有报国之志古

人古

事孙

权置镇京口,雄踞一方刘

裕起兵北伐,建立政权刘义隆草率出师,仓皇而逃拓跋焘率兵追击,建立行宫廉

颇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意景仰、惋惜叹英雄后继无人仰慕、向往表建功立业雄心不屑、讽刺劝为政者勿草率耻辱、悲哀谏为国者勿忘耻同情、悲叹望为政者用人才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旨归纳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