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调查研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2a78af30944b8d824086777ce3e4b8/fc2a78af30944b8d824086777ce3e4b81.gif)
![甘南藏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调查研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2a78af30944b8d824086777ce3e4b8/fc2a78af30944b8d824086777ce3e4b82.gif)
![甘南藏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调查研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2a78af30944b8d824086777ce3e4b8/fc2a78af30944b8d824086777ce3e4b83.gif)
![甘南藏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调查研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2a78af30944b8d824086777ce3e4b8/fc2a78af30944b8d824086777ce3e4b84.gif)
![甘南藏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调查研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2a78af30944b8d824086777ce3e4b8/fc2a78af30944b8d824086777ce3e4b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南藏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调查研究
甘宁西藏是重要的茶马老路和唐代藏族老路的交汇处,也是丝绸之路连接“青海街”的重要通道之一。它通过临夏地区北接西北民族走廊河西走廊,南连西南民族走廊“藏彝走廊”,历史上汉、羌、氐、吐谷浑、藏、蒙古、回等民族先后在此繁衍生息。本文考察区域包括今甘南州辖境及陇南的宕昌、定西的岷县、漳县的部分地区。通过对甘南藏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考察,以梳理茶马古道主线及支线的交错分布走向为主,认定与古道相关联的重要文物,最大可能地“复原”茶马古道网络,作为古道交通史、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参考和佐证。一、市马、马、舟曲峰迭、峰迭村、砂坝松扶古道,由松潘北上翻甘松岭(弓杠岭)经九寨沟县(古扶州)折向西北至宕州(今宕昌)、岷州(今岷县),与洮岷—长安古道(岷县段)衔接。中间由舟曲到四川的古道———“西固古道”(舟曲、岷县境):从白龙江河谷去武坪翻峡子梁到武坪乡再到拱坝河谷的插岗乡,一路折向西南,去四川黑河南坪(今九寨沟县黑河乡),从插岗行至博峪境内,翻青山梁到黑河若那寨;另一路南下,翻插岗梁到博峪的第二坎村,再翻野猪关梁到白水江流域或沿江(中路河)而下到文县、碧口,再到四川青川、江油中坝。这条川甘交界古道,是川茶等物资进入甘南藏区的东路主要通道,其东连洮岷—长安古道,也可吸纳中原西进的各种物资,同时也具有向西进入甘南藏区腹心地带桥头堡的交通优势。北宋自“熙河之役”后,舟曲上半部归岷州管辖,下半部属阶州福津县管辖,境内有三寨一堡一关,即:峰贴峡寨(今峰迭)、武平寨(今武坪)、沙滩寨(今沙滩)、固城堡(今舟曲县城,即西固城)和平定关(今坪定)。据《宋史·兵志·马政》:市马分为战马和羁縻马。宕昌、峰贴峡、文州产战马,当时大量战马来自西北的茶马交易。南宋时,陕西熙秦地区(今临洮、天水一带)、白龙江以北地区被南下的金国所占。南宋所需马匹主要由四川茶马司通过购买来供给三衙,在绍兴年间的三衙“马纲”运输,从宕昌寨至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南郑县)的路程由茶马司负责(称为“短送”),从兴元府到临安府由三衙负责自行取马运输(称为“长押”)。庆元以后,金遭受蒙古攻击陆续丧失长城沿线马场,也在宕昌附近及河、洮州一带向蕃部置场买马,和南宋展开马源的争夺。宕昌寨至兴元府的路程就是东路(松扶古道)进入陇南境,经成、康县或徽、两当县可到陕、川的茶马古道。石门沟栈道及摩崖,位于舟曲县大川镇石门沟峪口,邻白龙江依山对峙,今存三国时期古栈道遗迹东西长约200米,古栈道孔近190孔。摩崖记载皇祐四年(1052)冬尚书屯田员外郎朱处仁巡察峰贴、平定、武坪、沙滩诸城寨之情形。峰贴,今舟曲峰迭村峰迭古城,宋熙宁八年(1074)于此置茶马互市,一直到金、元而不衰,清《岷州志》载为茶马交易之故地。平定关,今舟曲坪定乡先锋村平定故城址,尚存残墙垣。据《详庆寺寺碑记》载:北宋福津县所辖平定关址,明洪武四年补筑平定关城。嘉庆十三年《武阶备志》载“平定关在将利县,州西北,关在交元台地上”当指此。该摩崖是研究宋代陇蜀“茶马古道”及茶马贸易运输的重要史料。石门沟栈道不仅是阴平古道西段连接武都至舟曲、宕昌的主干道,也是通往武平、沙滩诸寨的重要入口,自古为兵家必争要地。据学者考释该处摩崖与朱处仁在武都万象洞天庭西壁的墨书题记均有“左班殿直买马向宣”,表明早在宋皇祐初年在已有专司买马事的地方职官。作为主管买马事宜的地方官的“左班殿直买马”向宣,全程陪侍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阶州朱处仁自南而北一路考察,在武都万象洞、舟曲石门沟等地留下题记,所走就是连接武都、舟曲、宕昌的茶马古道主线(阴平古道),其考察应该与茶马互市贸易不无关系。杨家卡子摩崖刻石,位于舟曲博峪乡与九寨沟县接壤的边界卡子山口石崖之上,仿石碑形制嵌刻,刻石残高220、宽75厘米,为处理侵犯地界解决纠纷的记事摩崖刻石。过山口沿中路河谷往南可到文县石鸡坝与东路(松扶路)衔接,沿白水江向西出古柴门关可到四川,东进文县(经火烧关、临江驿)、经武都、成县的古道汇合。卓尼土司的辖区即洮河中上游及白龙江上游一带,当地俗称“杨家卡子”为卓尼杨土司世袭辖地之“关卡”,历代杨土司驻兵把守、征收过往商旅关税。二、型“马务关”洮岷—长安古道,东起长安(今西安),沿渭水北岸西行经汧水到陇县,越陇山,过大震关,到清水县境、西南行经北道埠(今天水市北道区)、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区)、盐官(今礼县)、固城,再西行过马务堡(今马坞),又经锁龙、闾井、申都、茶埠峪(今茶埠镇)到岷州(今岷县城),这条线路主要在古洮、岷州的范围内。在岷县境基本上与省道306线(徐家店—合作)重合,代表性的古道遗存有。岷州故城址,位于岷县城中,洪武十年筑。在东门城墙发现洪武十四年岷州卫《筑城碑记》,记述岷州卫指挥司守御马烨等众官员开设岷州卫,修筑城垣,建修四门、造战楼、敌台、仓禀的事由。清《岷州志》载:洪武十一年始筑新城,弘治十一年改置四门瓮城、隆庆二年筑北城角浚城壕,隆庆六年地震后重修,万历九年筑西营城。现存城墙可能是明万历九年筑“西营城”,故今名“箭营”。《岷州新修广仁禅院记》碑,位于岷县二郎山西北今岷县一中院内。广仁禅院北宋元丰七年建,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修后改称广福寺,俗称西寺。碑载“岷州,故和政郡,通吐谷浑青海塞,南直白马氐之地”,“元丰初予以市国马数至其郡”,言明岷州为北宋向藏区吐蕃马商买马的必经之地。《诸公平洮州诗碑》,宋元祐二年,又名《平鬼章诗碑》。原在岷县广福寺内(即西寺,北宋广仁禅院故址),现藏岷县博物馆。为游师雄、黄庭坚等庆贺岷州州官种宜大败吐蕃鬼章青宜结的诗作,此碑为研究北宋陇右政治、军事及民族关系的重要资料,也是此段茶马互市历史的间接证明。马务关遗址,地处岷县、武山、礼县三交界的马坞乡境,是茶马古道上的马市,唐代名“马埠峪”。现存两堡一墩,即上寨堡子(官堡城)、下寨堡子(军营)、墩台,构成一处完整的关隘。《宋史·张佶传》载:大中祥符六年骐骥使张佶出知秦州后,率部击退今武山东南部(今杨河、沿安)、岷县南部(今马坞、锁龙、闾井)及礼县境北部(今湫山、崖城、洮坪)一带的吐蕃部落,张佶为加强防务,筑马务堡为要塞。熙宁六年王韶收复陇右六州,马务堡划归岷州,与木树关、石崖关遥相呼应,驻军守关;明初,陕西都司在马务关领千户所治理军务。洮岷—长安古道,在岷州分别向北、西、南、东北连接延伸,在各路沿线分布着不同类型的与茶马古道关联的文化遗产,见证了茶马古道的历史。以下按路线分别简略考察。(一)熙盐针对江西河河流域的特殊政策沿洮河在岷县北经茶埠、梅川、中寨、维新入临潭、卓尼境再到王旗、洮砚、包舍口进入九巅峡谷,一路沿洮河北上到渭源、临洮、兰州。此道自唐宋以来为兰、熙(今临洮)南下洮、岷、阶州等地,进入川北捷径通道之咽喉,笔者在此以“熙岷古道”称之。有学者研究至迟于北宋时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就得到了开发利用,洮河已是岷、熙、兰州间物资的重要运输线。在古道沿线遗存有古城址、栈道、渡口及修路摩崖等遗产多处,反映了此道在沟通陇蜀、衔接交通方面的重要性。包舍口古城(校场)遗址,位于卓尼县藏巴哇乡九巅峡口包舍村,遗址北为峡口,在洮河大拐弯东侧的冲击台地上,一为古城,另为校场。在古城遗址上曾出土有绳纹砖瓦残片、宋代古钱币及大量各色陶片,1958年平田整地前曾有2米多高残城墙,现西城垣已被洮河冲毁。当地有“城墙上”“城门上”“城壕里”等称谓。古校场曾出土铁箭头等,当为驻军的兵马场所。据《卓尼县志》似为五代后梁五吞护军中石门护军遗址,也为王韶“熙河之役”进军洮州所设军镇。九巅峡栈道遗址,位于卓尼藏巴哇乡九巅峡内,从包舍口村入峡至宗石村出峡,全长15公里断续栈道凌架岩壁上。现栈道多已废弃,有桥梁遗迹2处,还有历代修路题刻:康熙五十年《比丘修路记》是目前所见“熙岷古道”九巅峡咽喉段最早的摩崖,对于研究“熙岷古道”沟通陇蜀交通的历史作用等有重要意义;同治十一年《开修九巅山粮路记》记载王德榜西征平叛回乱率洮岷当地士庶开修九巅山道路以通粮运事由(1);《王公桥摩崖碑》,其后崖壁尚有栈道孔遗迹,也是王德榜同治十一年前后建王公桥遗存,与《开修九巅山粮路记》遥遥相对;光绪年间《利有攸往》摩崖,记载何军门带兵自陕来甘平叛回乱时与赵土司号召捐资修路的原由;还有《何老军门重修河桥铭》题刻、《捐产重建利济兆民题刻》及《重修九巅峡石桥碑》《桥道坡题刻》《何世英饬炸峡石颂摩崖题刻》等。“熙岷古道”九巅峡段的诸多遗存,反映了唐宋、明清以来历代对此道畅通的持续关注和重视。熙宁元年,王韶大军由今渭源经临洮至临夏,翻越露骨山(今太子山)到洮州(今临潭),推进到岷(今岷县)、叠(今迭部)、宕(今宕昌)等州。所以这一带诸多宋代史迹多与”熙河开边”有关,也是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所要关注的重点。铁城城址(铁城堡),岷县维新乡元山坪西洮河南岸一级台地,地处临潭、卓尼、岷县三县交界处,俗称高庙。城墙已毁,形制及门向不清,现仅存墩台两处、青石旗座残及其构件等,采集有宋元黑釉、青釉刻花、天青釉及明青花瓷片等。洪武四年置铁城千户所,十二年沐英平定西番叛乱后城废。据说城内有龙兴寺铁旗杆,故名。铁城创建不久被唃厮啰鬼章所占。熙宁七年王韶收复河、岷州后,鬼章屡次侵扰河州,河州知州景思立率军进攻鬼章被围后战死。元祐二年,宋岷州行营大将种谊和姚兕两路出击,俘获鬼章,收复铁城。“诸公平洮州诗碑”所记游师雄、黄庭坚等庆贺岷州州官种谊大败吐蕃鬼章战事就发生在这里。铁门关,位于临潭县陈旗东南临边墙河与岷县元山坪相接,东北临洮河。其中王旗、中寨、梨园及磨沟称为“铁城四寨”。熙宁十年置关,元置铁州属吐蕃宣慰司,与洮岷并属脱思麻路。洪武四年置铁城千户所,属河州卫。可见铁门关、铁城堡自宋以来在古道交通战略位置上的重要性。(二)漳县经济交通前的堡经茶埠、梅川向东北,经木寨岭、酒店子、大草滩、过鲈鱼关(即石门关),在殪虎桥折向西北行、越分水岭,经渭源、临洮到兰州。也可在殪虎桥分出一支线路,继续向东北经三岔到陇西、定西再到兰州。二郎山铜钟,洪武十六年铸,是为庆祝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的设置及城垣建筑完毕而铸造。铭文记载开设岷州卫的史实。钟铭载岷山驿丞、西津驿丞、酒店子驿丞、酒店子递运所大使、梅川递运所大使、野狐桥递运所大使等职官,揭示了明代由岷州(今岷县,设岷州在城驿)北上兰州,除唐宋以来的沿洮河向北经茶埠、梅川、然后西北经中寨、维新到王旗、洮砚、包舍口进入九巅峡谷沿洮河北上临洮、兰州等地的路线外,还可经茶埠、梅川向东北进入漳县境,经木寨岭、酒店子(明代设酒店子驿、酒店子递运所)、遮阳山下大草滩、经鲈鱼关、殪虎桥折向西北越分水岭,经渭源、临洮到兰州。在今漳县境自宋以来沿途固守险要的堡砦主要有:遮羊堡(大草滩乡颉店子村,《宋史·地理志》有载)、鲈鱼关堡(殪虎桥乡石关村,《漳县志》载:鲈鱼关在城西南45里)、盐川寨(盐井乡盐川村,《宋史·地理志》《金史》《元史》《明史》及《甘肃通志》有载。元代县城圮于明正统中,移置今县城。现存堡寨为明清重筑)和三岔堡(城关镇西北14公里,是东通陇西、武山、甘谷,西南抵卓尼、岷县,北达渭源、临洮的必经地。《元丰九域志》载熙宁四年(1071)置三岔堡。明初置三岔镇,后设三岔驿。清末驿废,城址仅存残迹。漳县木寨岭、遮阳山、殪虎桥到分水岭的沿途,有宋、明、清时期遮阳山、石门关、独秀石和凤凰崖摩崖石刻(群)。凤凰崖、石门关和独秀石摩崖石刻诗文题镌在内容上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遮阳山摩崖石刻,从北宋延续到明末清初,留有北宋诗人、监察御史张舜民,龙图阁直学士李南公,卫尉少卿游师雄,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孙路,熙河钤辖、岷州太守张守约,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等名人刻石。宋、明时期遮阳山就已誉满陇上,这些摩崖石刻充分说明途径遮阳山的古道为南北往来必经官道。(三)唐郊堡垒、wsf-型明陵从岷县向西经西寨到临潭,溯洮河向西沿阿拉、双岔、拉仁关、西仓进入碌曲草原,可南下穿刀个日沟(道格儿沟)到郎木寺入川,或者北上经博拉、合作、麻当、曲奥,过“土门关”“老鸦关”,接通往吐谷浑、吐蕃的“唐蕃古道”,到甘南或经临夏到青海藏区,从而使洮岷—长安古道与松洮古道衔接。在岷州向西到洮州的洮河沿岸,分布着众多的堡寨、烽火台等遗址,是拱卫洮岷古道的军事设施:二郎山烽火台遗址(岷县岷阳镇长虹村县城南面二郎山头寨子之山脊上,北面正对岷县城,为岷州卫城的附属设施)、五台山堡址(岷县十里镇洮河南岸“五台山”巅)、“关上”堡址(岷县西寨镇与卓尼县交界洮河北岸一级台地上,洮河穿峡东流成天然隘口。堡寨依马合山坡构筑。《岷州卫志》“要害”载:明代“永宁堡寨”设于此,今名“关上”)、“野狐桥”堡址(岷县西寨镇东南野狐桥村东洮河西岸拐弯处,东、西、南三面滨河。古时河桥名“野狐桥”,古堡因名之。三、进入甘南的“唐郊”西路进入甘南藏区—松洮古道,多走白龙江上游,溯白龙江西行进入草原或北上。由松潘西北出黄胜关,沿若尔盖县东部包座河谷北上进入甘南,经迭部、临潭、卓尼境,或向西进入草原(河曲马场,历史“南番马”繁育之地),或北上经郎木寺、玛日(刀个日沟)、拉仁关、博拉、合作、麻当、曲奥,过“土门关”“老鸦关”,接入通往吐谷浑、吐蕃的“唐蕃古道”,到甘南或经临夏到青海藏区。(一)临潭城城茶马由包座河谷北上经四川求吉进入甘南藏区境,沿达拉河沟向东北(途经加阿卡城址、卡坝故城址)出沟口,向西逆白龙江到叠州(然闹故城址)。经叠州至洮州境内,须走益哇沟古道(三国姜维进军洮阳、狄道所走古道,途经布岗故城)北上,过扎尕那石门(吐蕃屯兵处、曾出土唐宋铜币)、走车巴沟古道(途经迭当什古城址)和卡车沟古道(途经阳坝城址),可分别在迭当石(临潭县扎古录乡迭当石村洮河南岸)或卡车(卓尼县卡车乡阳坝村洮河南岸)一带渡洮河,向北取道闹站沟古道或旧城沟古道可直达洮州、河州,此古道在联系叠、洮、河州,沟通南北交通、衔接“唐蕃古道”上的历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另外,在出达拉河沟口,也可沿白龙江岸向东经尼傲、旺藏到洛大,或南下到西固(今舟曲)进入历史上“沓中”地区,或北上穿腊子口到岷州(今岷县),以沟通古叠、岷州之交通。红军长征中进入甘肃迭部境,即由若尔盖过包座河北上经求吉,沿达拉河谷北进住高吉(“俄界”会议旧址),再北出到旺藏(茨日那),然后才沿白龙江东进突破腊子口天险北上岷县。布岗故城址,迭部县益哇乡布岗村东南200米。《洮州厅志》卷三《墟市》载:“迭城之北,今属迭部境界,其地名直支,有一城在山顶上,古冢古碑至今犹存,惜无字迹,故不名其名称焉。”据考为唐乾元后的叠州州治、唐交戍城。旧洮堡址,平面长方形,夯筑堡墙,基宽6.6、高6.6米。南、西墙辟门,筑方形瓮城,瓮城门朝西。城东北角有水洞门。城已毁,仅残存东北角。《临潭县志》载:西晋永嘉年间吐谷浑所筑,北周置洮阳,后改洮州,隋大业年间置临洮郡,唐贞观年间为临洮郡临潭县治。明洪武四年置洮州军民千户所,洪武十二年移洮州卫至新城后,以旧城为堡。万历时,操守杨继芳重加修筑。清代再加修复,并在西北置古城、官洛、俄藏三堡为旧城门户,明清时戍兵防守。《洮州厅志》载:“西河滩集,在旧城西门外,番汉贸易于此”。旧城即明代旧洮堡(今临潭县城),距洮州边墙不足十公里。自明初沐英西征把内地回回人迁往洮州后,是藏区与汉族茶马贸易的场所。20世纪90年代,临潭县发现明永乐年间茶马敕书,清康熙、雍正时洮州茶马信牌,康熙茶马领讫,雍正时有关茶马的地契等珍贵文物,记载了明永乐、清康熙、雍正时期洮州茶马互市贸易“纳马中茶”的情况,是反映明清洮州茶马贸易繁荣状况的有力物证。洮州卫城,位于临潭县新城乡新城村。明洪武十二年,西平侯沐英、大都督金朝兴于东陇山地筑城,将洮州卫旧城(旧洮堡)迁此,依山势而筑,东北高,西南低。平面呈多边形,周长5430米,城墙夯筑,四面皆设门,外有瓮城,砌拱形顶,又有水西门一处。顶原有敌楼,两侧有门墩,四周设马面、角墩,城西北、东北山头有烽火台遗址。现藏新城隍庙的《洮州卫城竣工碑》记载了明洮州卫平定纳邻七站,筑洮州卫新城的原因和时间地点。鸣鹤城址,临潭县新城镇东李家庄村前台地上,西距原洮州卫城4公里。此地东通岷县、陇西,西往合作、拉卜楞,北上临洮、兰州,南下迭部、松潘,为洮州卫十字路口。安史之乱后没于吐蕃,与其南吐谷浑所筑三足城(今临潭新堡乡窑头村)、其北吐蕃所筑孔令城(今临潭羊沙乡一带)形成自北向南的防御线,成为吐谷浑、吐蕃与唐朝攻防的前沿要塞。宋代废弃,明洪武筑洮州卫城后,鸣鹤城成为其外围防御前哨和征稽关税的关卡。迭当什古城,临潭县扎古录乡迭当什村洮河南岸,依地势而筑,三面临水,城南墙外有护城沟,周围有7座烽火台,据考为唐天宝十三年神策军驻地,向西沿洮河直通黄河九曲的玛曲,与东侧阳坝城形成犄角之势,并与北面唐洮州城内莫门军共同成为唐代开辟河曲的坚强要塞。洮州西南的黄河九曲之地一直是唐朝与吐蕃角逐的重点地区。据严耕望先生考证,由洮州西经神策军,“又西至黄河九曲吐蕃大莫门城,是亦西通吐蕃之一道也”。阳坝古城,卓尼县卡车乡阳坝村洮河南岸。城依势而筑,城东洮河东岸山脊有烽火台及护城墙,城南洮河西岸山顶有4座烽火台及壕沟。城内出土有唐天宝八年的八棱“石壁战楼颂”碑刻、模印画像砖、彩绘骆俑及唐钱币、兵器、铜镜等。关于阳坝城,一说是唐临潭县和临洮郡治所,也有认为是唐天宝八年哥舒翰攻拔之石堡城。近又有认为石堡城即今阳坝城址,赤岭即城址西二三十里、洮河北南北纵贯的红土山,藏语“红土山”取赤岭之意。石堡城、赤岭在唐洮州境河、洮至河源的唐蕃古道之南道上。阳坝古城处在南下叠州的车巴沟道和卡车沟道北渡洮河处,由阳坝城一带渡洮河向北经闹站沟道、或旧城沟道可直达洮州、河州。无论是否为石堡城,也不影响其在联系叠、洮、河州以沟通南北,衔接唐蕃古道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唐故大将军李公之碑》,卓尼县卡车乡安布族村。额篆《唐故大将军李公之碑》,碑阴有:宋廉访使于宣和庚子岁过洮河观《李将军碑》、元至正癸卯□□□□官兼枢密院事阿□□速氏题李将军碑记事二题刻文字,似为宋、元朝廷官员在洮、叠州间来往途经此地慕名参观李将军墓地留下歌颂其伟业的记载,可以简接佐证在唐、宋、元时期,此道作为官道的繁忙和必经之道的地位。该碑处在唐洮州通往阳坝古城和叠州的卡车沟古道上,与阳坝城出土天宝八年(749)“石壁战楼颂”八棱碑一起对于认定阳坝城址的性质是有利物证。今存临潭文昌庙的《洮州钟铭》,《洮州厅志》及张维《陇右金石录》有录文载,张维认为“洮州钟铭”与李将军碑是为同一人所立。关于明代“洮州边墙”,地方志和学者们已有记载和考察。旧洮堡南峪口石崖即今卓尼县阿子滩乡那子卡村西南玉古石崖,今那子卡村西南山谷中尚有边墙遗存。八角山顶位于今临潭县八角乡木札河村东北,由此向东不远处即可到达河州“二十四关”最东一座关口—俺陇关。据《洮州厅志》卷十六《番族》载:“土司昝天锡,居城东南二十里资堡族,始祖南秀节,系洮州卫底古族西番头目,于前明洪武十一年率领部落投曹国公,十二年督修洮州边壕城池”,可知昝土司始祖南秀节督修的“洮州边壕”就指洮州边墙。沿边墙周边分布有大量的关隘、古城和堡子,其中的牛头城应是吐谷浑时期的洮阳戍,是丝绸之路“河南道”洮岷支道上的重镇,与甘卜他(塔)闇门一起扼守洮州通往青海藏区的茶马古道。(二)“南番马”封王正如上文已述及,由岷州到洮州溯洮河向西一路经阿拉、双岔、拉仁关、西仓(唐代西仓城),进入碌曲草原地区,也经拉仁关可南下穿玛日的刀个日沟到郎木寺入川,或可往西进入玛曲草原,再西北进入青海藏区。向西进入青海藏区与“唐蕃古道”的衔接联通印度等地的古道,对于甘南藏区而言首先就得从探讨“丝绸之路河南道”说起。魏晋南北朝至唐初,由成都向北偏西,经灌县、汶川、松潘、尕里台草地进入今甘肃迭部,沿包座河谷(达拉沟)经包座、求吉、达拉及卡坝,沿途有加阿卡古城(达拉乡加阿卡村西南2公里,据考为三国甘松戍、唐代恒香戍)、卡坝古城(卡坝乡卡坝村东南2.5公里,据考为常芬县城,即芳州城)。由卡坝古城沿白龙江西进,约50里至然闹古城(东三里电尕乡然闹村白龙江北岸台地上,“然闹”,藏语意为“城内、寨里”。《元和郡县志》《旧唐书·地理志》载为武德二年叠州城)抵白龙江存在一条古道,这就是丝绸之路河南道蜀分道松灌支道所经,也是南北朝时期西域向南朝输入佛教的重要线路,其所经加阿卡古城、卡坝古城和然闹古城是古道沿线的重要城池。宋代茶马互市马的来源主要依赖洮、叠州的蕃马和川北地区。“河曲马”是自宋以来“茶马互市”交易之“马”的产地,其所繁育马种最宜骑乘驮载,自古为天然马匹良种。自王韶开边以来,叠州番马被推广至洮、岷、迭、宕藏区不断地培育繁衍,现今碌曲、玛曲、夏河等地是历史上“南番马”主要繁育地。明清以来河、洮州“茶马司”茶马交易的马大部分就来自“十二南番”的“南番马”,也就是说,玛曲一带是甘肃茶马古道上茶马交易中马匹的主要来源地。(三)传统型防御体系在循环上的布局麻当,北通大夏河谷、入土门关进入河州,西入且隆沟(古白石川水)过八角城、斯柔城直通青海,南连合作、玛曲、直通四川阿坝,东入亚东沟连接河州二十四关之一的“槐树关”,或东南之临潭旧城(即旧洮堡),是古代控扼甘青要道的一处重要交通枢纽。在拉卜楞寺创建以前的甘青东西通道,就是从河州(今临夏)经麻当、沿且隆沟过八角城到青海藏区。经麻当沿且隆沟西行经甘加、斯柔,过境夏河到青海,由此西北行经捏工川(捏工,“热贡”对音,即古大、小榆谷之地,大致为今青海黄南州的同仁、泽库、河南及尖扎四县,还有甘肃夏河县甘加滩一带)、莽刺川(今青海贵南芒拉河一带)可至归德(今青海贵德)等藏区,与西去联系西域的丝绸之路河南道相接。唐宋以来为保障丝绸之路南线的畅通和邮驿安全,历代在此道沿线的斯柔、甘加、麻当等地筑城防卫。麻当古城,位于夏河县麻当乡当日卡山麓高地上,东南隔大夏河(古漓水)与麻当村相望,且隆沟河自西而南在西南部山下流入大夏河。此城位于且隆沟河(古白石川水)与大夏河交汇处台地上,城南有三处小城址,1座已毁,尚存2座。据考应是宋怀羌寨址。《宋史·地理志》:“怀羌城,崇宁三年王厚收复,东至南川砦六十里,西至循化城六十五里,南至洮州界一百七十里,北至安疆砦一百一十七里”。关于此城,也有认为是《水经注》所载汉代白石县城,宋代筑怀羌寨。八角城址,位于夏河县甘加乡八角城村(卡尔囊),大夏河支流央曲河上游、与央拉河汇流处甘加草原东部河谷台地上,此城靠山临河,平面呈空心“十”字,截去城垣的8个角,毎角各筑角墩形成八角36个面,俗称“八角城”。城垣保存较完整,城周有护城河、再外围有城壕,形成多层防御布局。据考为唐代吐蕃筑雕窠城,宋代沿用,有学者认为即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置振威军城。从城内出土以唐开元、北宋(特别唃厮啰政权)货币居多,可知唃厮啰政权在“联宋抗夏”、保护丝绸之路南线畅通中所起的防御作用。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在八角城以北5公里白石崖村(有明末清初建白石崖寺)西北的江拉沟白石崖山口,从此穿石峡深入数里翻越达力加山,可通青海循化连接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大路),无疑也是出入藏区的“茶马古道”支线之一,现在仍可通行。斯柔古城,位于夏河县甘加乡斯柔村西北甘加滩中心区,央曲河上游两条支流汇合处的台地上。城平面长方形,城墙夯筑,南垣辟门。城内中轴线两侧为建筑群遗迹,遗落有柱础、筒瓦、板瓦、方砖、陶器、琉璃建筑残构件及宋钱币。东、西、南三面城外有护城壕。其南有两座古城附属城堡。《宋史·地理志》:“循化城,旧一公城,崇宁二年收复,改今名。别见‘乐州’。东至怀羌城四十五里,西至积石军界一百余里,南至下乔家族地分一百余里,北至来同堡六十五里。”据考为唃厮啰政权筑“一公城”,也即循化城。此城在唃厮啰与北宋“联宋抗夏”时期曾派兵驻防、开关设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塔吊设备销售与现场安装指导服务合同(2025年)
- 体检检查法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墓地开发与管理合作协议
- 内控培训之财务风险管理(企业培训课件)
- 《台体体积的计算》课件
- 14蜜蜂(课件)【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长期经济增长》课件2
- 《饭店的量化管理》课件
- 3.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精研】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2025至2031年中国密封型行程开关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 课件 项目1 试验检测知识
- 派出所校园安保培训
- 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
- 电路邱关源版第10章
-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完整版完整版
-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
- 绿植租摆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0新译林版高中英语全七册单词表(必修一~选择性必修四)
-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 安全教育培训记录表(春节节后)
-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