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起源与演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f02ffa85889bcc5b3fa47c514395a5/49f02ffa85889bcc5b3fa47c514395a51.gif)
![中元节的起源与演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f02ffa85889bcc5b3fa47c514395a5/49f02ffa85889bcc5b3fa47c514395a52.gif)
![中元节的起源与演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f02ffa85889bcc5b3fa47c514395a5/49f02ffa85889bcc5b3fa47c514395a53.gif)
![中元节的起源与演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f02ffa85889bcc5b3fa47c514395a5/49f02ffa85889bcc5b3fa47c514395a54.gif)
![中元节的起源与演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f02ffa85889bcc5b3fa47c514395a5/49f02ffa85889bcc5b3fa47c514395a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元节的起源与演变
一、佛教的u-三元节和三元斋中元节俗称“7月15日”,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之一。它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后来与儒学、佛教和道教融合。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今天的中元节形成了非常流行的大众文化活动。由于中元节同佛教的盂兰盆斋有较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元节亦称孟兰盆节。“盂兰盆”由梵文UIIambana的音译而来,为“救倒悬”之意,原系佛教徒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的节日。据《盂兰盆经》载:释迦弟子目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如处倒悬,要求释佛救度。释迦要他在“夏安居”结束之日,即七月十五日,准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母解脱危难。后来佛教徒遂根据这一神话兴起盂兰盆会,以超度亲人灵魂。又据《佛祖统纪》记载:中国南朝梁武帝萧衍(公元502—557年在位),提倡儒学,信奉佛教,于公元504年宣布佛教为国教,设“盂兰盆斋”。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水陆道场,放灯,放焰口等宗教活动。这便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我国民间的中元节同佛教徒的盂兰盆节无疑是有关系的。但是,由佛教的宗教节日过渡为民间民俗节日,是要发生变化的,因为人民群众对任何一种文化模式,包括宗教,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愿望、观念去解释,去加工的,也总是按照自己的法则去使用的。恩格斯说:“任何思想体系一经发生后,便与现存的全部观念相联系而发展起来,并对现存观念作着进一步加工。”在佛教未传入我国之前,儒家、道家的思想已经在中国民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儒家倡导“三纲”、“五常”已深入人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君贤、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仁、义、礼、智、信,要求恻隐宽容、发强刚毅、恭敬庄正、文理密察、诚实忠厚。道家的“三官”、“三元”之说,亦有相当影响。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给人赐福,地官给人赦罪,水官给人解厄。三元是三官的生日。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道家把这三元节日称为三元斋,道教的许多斋醮活动就建立在三元斋的基础之上。而儒家与道家的这些思想想已在群众中播下了影响,所以,当佛家的“救母于倒悬”的观念流传到他们中间以后,他们自然地把它同儒家的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和道家的为先人斋醮、析祷、诵经、礼忏,以求先人保佑子孙清静平安等思想联系起来,而佛教的“夏安居”期满之七月十五日恰巧与道家的地官生日中元节七月十五日相合。此外,中元节时令,正值夏收之后,经过半年辛苦,小季粮食到家了,在物质生活有所改善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生活自然要求有所调节。于是,七月十五日因适应了儒、释、道三家和民间的种种需要而发展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个主要节日。当然,其纪念形式和内容,则又随着时代环境、生活的转换,和各民族社会、历史、舆论、风俗、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变革和发展。但是,在中国儒家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再变也难以离开“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的基本思想。所以,中元节终于以对死去的祖先表示纪念为内容,而成为中国各民族共同认可的节日。如果说每年春节是活在世上的人们所最快乐的日子,那么讲究不忘祖宗,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也应该有一个让去世的人们也享有快乐的日子。“七月半”恰堪比任,“七月半”之所以又被称为“鬼节”,其原因也许就在这里。二、原作者中元节的形象(一)挂置石和斗花接老人灵魂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要用碗、盘、碟盛稻、梁、麦、黍、稷五谷发的芽;要用彩色纸扎制两束纸花;要把堂屋打扫干净。七月初七日,是正式接老人灵魂的日子。在堂屋左侧正中壁前摆一供桌,从神龛里取出“老人牌位”挂置壁上。家有珍藏字画的人家,还趁机取出几幅挂在老人牌位两边供人欣赏。牌位前置一供斗,斗里盛满稻或麦,周围用厚白纸糊好,在面上和前、左、右三方贴上家庭成员精心制作的艺术剪纸,内容是传说故事或花鸟图案,称为斗花。供斗左右两边,陈设预先扎制的两束纸花。供斗前面摆设已发得碧绿青翠、用红纸腰束着的五谷嫩芽。谷芽前面陈列新鲜水果。一切安放完毕后,由家庭中对接老人灵魂最热心的男孩烧香作揖,恭请列位祖先就位。(二)封好的环境接来老人灵魂以后,全家人人顶礼膜拜。有的早早点燃曲绕如园盘大的盘香,使满堂屋香烟袅袅;有的细致淘洗谷芽根部,让其蓬勃生长;有的精心烹饪菜肴,以享先人;有的冒着酷暑上山采撷供果。总之,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先的敬意。而最为虔心的,要数写“包”和印刷“沙衣”、马匹的孩子们了。“包”,指冥钱包。写包,即在用白纸封好的冥钱包上写收冥钱的死者的名字。民间习惯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以后,灵魂要到阴间去。阴间同阳间一样,需要用货币进行物质交换。所以每年到纪念逝者的中元节,后人就要向他们的先人奉献象征阴间流通货币的冥钱,让死者不缺钱用,生活过得美好。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烧包”风俗的缘由。写包要按“包单”写。包单就是收冥钱包的老人的名单。一般凡是有文化的人家都有家传的祖先名单。它由己身按血缘关系一代代往上溯,直至自家认为没有必要再上溯的祖先名字为止。有的可上溯几十代。但写包,通常只写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曾祖父母五代。写包有固定的格式。正面为:反面缄口处写一“封”字。写包的多少,按各家的经济状况而定,有的多写,有的少写,有的还烧金银箔。对各家的孩子们来说,写包是一个了解家庭历史和练习书法的机会。写包之外,还要用木刻板印刷“沙衣”、“人伕”和“马匹”。沙衣类似汇款证明,同冥钱一起封入包内;人伕是照料老人或赶马驮子的;马匹有骑马和驮马两种,骑马是给老人骑回去的,驮马是驮冥钱包的。这些纸钱、纸马、纸伕,都在烧包时一起焚化。(三)最直接的人是骑马中元节名曰七月十五日,实际民间过法则不完全一致。有过七月十五日的,有过七月十四日的,汉族多数是过七月十三日。过七月十三日者,十三日即是七月半节终结的一天,也是忙碌的一天。这天晚上,老人们要回阴间去了,家人们要准备给老人饯行,从早上起床就忙着。要做各样吃的,要检查孩子们写的包是否写完?人伕马匹是否印好?傍晚将至,人们将各种菜肴、酒馔齐列堂上供奉老人。然后阖家一起吃晚饭。在敬老人的菜肴中,有一盘整个整个的煮茄子是不能吃的,它象征“鸡腿”,是给老人们带走的“挟抱”。吃完饭后大家娱乐休息。十时许,该烧包了,每家把写好的包搬到院子里砌在预先安置的大铁锅内,点火引燃。这时全家人各有事可做。家长拿包单,另一个人拿印刷的骑马,第三人拿伕。家长念:“某某祖公”,拿骑马的人随念“马一匹”,拿伕的人又随念“伕一名”,二人同时把马和伕丢入火内。其余的人则拿着点燃的香,在烧包的院子里插上一圈,然后顺着出门去的路插往村外大道,以照亮老人们回家的路。包烧完,老人们也走完了。肃穆的气氛缓和下来,人们高高兴兴地谈笑着。此刻,大人们往往会逗弄孩子们说:“快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可以听到老人们骑马远去的铃声!”孩子们试验以后,一个二个居然说确实听到远去的叮当叮当的马铃声了!三、中元节的起源长期以来.人们为什么如此虔诚隆重地对待中元节呢?这同中元节的成因有密切的关系。(一)“灵魂不死”,一个“说”古代的人们,从自己睡觉之后做梦,梦见自己仍和白天一样与自己的亲人和群体发生各种关系,参与各种活动,甚至比真实经历过的生活还要精彩奇妙,因而断定除肉体的自我之外,还有一个灵魂的自我,肉体的自我可以死亡,灵魂的自我却可以永远存在。而灵魂存在的处所就是阴间。阴间也同阳间生活一样。死去的亲人的灵魂就住在那里。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考虑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末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既然当时的人们相信灵魂的存在,因此,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请求曾经抚育自己长大的父母的灵魂,像生前一样养育自己,赐福自己,保佑自己,求得精神慰藉和心理平衡,而精神的慰藉和心理的平衡,在某种条件下,确实能熨平心灵的痛苦,有助于困难的克服。久而久之,人们得出了结论,祖先的灵魂确实能赐福自己,保佑自己,拯救自己。由此,人们时时刻刻不忘追念祖先的功绩,祈求祖先的保护,深信祖先的灵魂像一道吉祥的光芒永远佑罩着自己,保护着自己。(二)族领袖的文化中元节表现出来的对祖先的崇敬和依赖是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演变的结果,是祖先崇拜在文明社会的遗存。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天神崇拜等,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物,即自然生存的可食用的动植物,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供给。因此,人们对大自然的神奇的惠赠和恩赐,总怀着深深的敬意,这就是自然崇拜的起点。到了氏族社会,包括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人们在氏族领袖的统率下,共同采集食物,支配食物,养育后代,抵御外族侵略,使整个氏族得以生存和发展。所有氏族成员都认识到氏族领袖是整个氏族群体得以生存发展的条件,所以全体氏族成员对氏族领袖表现出无限依赖、仰慕和敬畏之情。而且由于灵魂观念的影响,他们相信氏族领袖死去以后,其灵魂依然存在,会在冥冥之中关心他们,保佑他们,赐给他们食物和幸福,从而形成祖先崇拜的观念形态。到了奴隶社会,祖先崇拜不仅延续下来,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对祖先的崇拜也强化了。这表现在人死以后,要把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器,甚至奴隶作为殉葬品。他们认为用物质财富和奴隶与死者同葬,是对死者的最高崇奉,会获得祖先的更大的庇护和保佑,这是祖先崇拜的高峰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的秦汉时代,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获得了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形式由直观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宗教信仰也由自然宗教转向人为宗教,于是,原来的祖先崇拜意识,遂与发展完备的儒学的忠孝仁义思想结合起来,以后又融合道家的禳灾除难、佛家的超度亡魂等等思想,汇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祀奉祖先的科律,并以一定模式,在一年一度的有关时令和节日活动中固定下来,从而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说流传至今的祀奉祖先的中元节是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在漫长的历史中演变的结果,是祖先崇拜在文明时代的原始遗存。(三)“孝姐”思想的传统远在两千四百年前,中国就以儒家为代表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倡“以孝治天下”。什么是孝呢?孔子说:“无违。”孟子说:“亲其亲,长其长”。“无违”就是术应违背交母的旨意,要孝顺父母。“亲其亲”,“长其长”,就是要事亲从长,要敬爱你的父母,顺从你的兄长。为了使人们接受这种观点,先哲们还把“孝弟”思想提到个人的根本、家庭的根本、社会的根本高度来认识,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先哲们的意见不无道理。凡为人子,乃父母生养,当念三年哺乳之劳,十月怀胎之苦,事父母以孝,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个人的起码品德。所以,孝弟思想产生以后,很快获得人们的承认,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影响。随着历史的前进,孝弟思想不仅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准则,而且为举世各国所公认,被誉为东方人的美德。正是因为人民群众中有这种根深蒂固的孝道思想,才使以对父母,祖先追荐和超度等法事活动为内涵的佛教的盂兰盆节和道教的中元节,为群众所接受,从而促进以不同方式的祖先表示孝道的中元节得以产生,也正是这种孝道思想使中元节的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和发展,以致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间传播开来,成为中国文化圈内纪念祖先、缅怀祖先的一个盛大的民俗节日。(四)“包单”是无所不在的“微书”中国各族人民历来有一种想了解自己的家庭、身世、历史的追本溯源的思想。翻开我们的二十四史,那一卷少了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的生平事迹的记述!司马迁的一部《史记》,仅“世家”、“列传”就写了100篇。至于那些府志、县志所记述的人物家世就不胜枚举了。两千年来,不仅那些达官显要、各门世家希望有文人史家为他们树碑立传,就是一般小小百姓,也要一代一代地续家谱,尽量把那小有名气的人物写上,以传后世。即使是不能续写或保存家谱的人家,也有一个列着至少五代的祖先名讳的中元节“包单”,起着一个小家谱的作用。一年一度的中元节,通过让孩子们按“包单”写包的活动,使孩子们知道历代祖先的名讳、代序、根源,了解家庭兴衰发展的历史,被认为是不忘根本的表现,是尽了孝道。所以,中元节的产生,同这种追本溯源的寻根心态是有紧密关系的。四、回收水的价值中元节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他的价值主要有三点:(一)家庭伦理教育的最集中的时间—是民间进行家庭伦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我国民间素有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每个家长总要对子女进行家世、家风的传统教育,使其承先启后,开拓事业。他们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如果家庭和睦、有序,社会就能安定、繁荣,“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思想在他们的深层意识里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这种特殊的家庭伦理学业,不能从课堂上获得,只能从家庭日常生活中吸取,靠平时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孩子自身的耳闻目濡。但是,仅靠平日的点滴积累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学习时间,而一年一度的中元节,恰恰是这种家庭伦理教育的最集中最有效的时机。因为中元节是把祖先的灵魂请回家来过节,也就是供奉一段时间的意思。这种供奉体现了后辈对先人的爱戴、崇拜和感激。在这样一种虔诚的心理状态下,佐以中元节礼仪中各种富有人情味的因素,仿佛生者与死者已经生活在一起,犹如人们梦见自己与逝世的亲人生活在一起的情景那样。可以设想,在这样一种乐乐融融的家庭节日氛围中,教育孩子崇敬祖先、继承家风、谨遵家教,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无疑会收到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效果。对此,中年以上的人都深有体会。他们的不少家世知识就是在儿时参加中元节的活动中学到的。他们的对逝世的长者缅怀之情,也是在参加中元节的活动中加深的。一千多年来,中元节民俗之所以久传不衰,同它能有效地一代一代地对青少年进行家世、家风和伦理道德的传统教育不无关系。(二)谁说纸字是共建的社会主义社会书法是我国最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需要我们青少年一代代地保存下去。过去,孩子一开始读书,就重视书法练习了。而中元节写包,正是孩子们练习书法,实用和展示书法的一个好机会。写包的定额原则是由近及远,近的多写,远的少写。其根据是远的子孙多,一家奉献一点,就足够那老人用度了。一个包大约要写50个字,一家人一般要写一二百个包,计五千到一万字。这个写包的任务,全由暑假在家的孩子们负责完成,家长只作示范和指导。写包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开展评比竞赛,看谁写的包称谓正确,格式符合、字迹工整、书写优美。最忌讳潦草、涂改,如有错,要拆包另封重写。写得好的,被邻里争相传观,视为楷模。孩子和家长都引以为荣。剪纸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生活表现力,诸如人物,故事、山水,花木、乌兽、虫鱼以及各样图案,都能表现。可以说,生活中存在的,它能表现;生活中不存在但可以想象的,它也能表现。尽管如此,在农村里,它的艺术价值还是难以显示出来,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元节到来的时候。这个夏收后敬奉祖先灵魂的日子,需要用艺术剪纸来装饰敬奉祖先的供斗。这时,农村剪纸艺术家们可以争相施展自己的才华了。只要那家剪出一幅精妙的图画,不到一刻功夫,就会传遍村寨的每个家庭。于是,全村的姑娘和媳妇,就会拿着剪刀,带着红纸登门求教,非把这幅剪纸学到手不可。这样,每年的中元节,也是姑娘媳妇们期待的向善于剪纸艺术的长辈们学习的大好机会。所以中元节的剪纸活动,实际上起到了民间剪纸艺术的培训班和展览会的作用。扎纸花这一民间古老艺术,到今天虽然己发展为塑料花、绢花,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的装饰而进入城市的许多家庭。但是,在农村广大地区,还是只有每年中元节到来的时候,才有露面的机会。因为在这个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要在堂屋中的老人牌位前供上两束,以示敬意。所以也只有到中元节的时候才开展纸花艺术创作活动,才有鲜艳夺目的花朵在各家堂屋中陈列出来,因而也只有在这个节日里农村广大群众才得以欣赏这门艺术杰作。(三)提高动手能力,增加社会实践机会中元节正值暑假,上学读书的孩子们都回家了。中元节的活动,相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荒山承包经营权转让与生态景观建设合同
- 2025年度电视剧导演聘用合同书(青春偶像)
- 二零二五年度单位员工酒店住宿协议价合同
- 2025年度自动扶梯维保与应急物资储备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矿业安全生产责任采矿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实习生合同解除与就业援助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度假区投资连带担保合同
- 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 2024年燃气掺混设备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职场压力下的员工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构建
- 2025年个人土地承包合同样本(2篇)
- (完整版)高考英语词汇3500词(精校版)
- 2024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社会招聘笔试真题
- 网络货运行业研究报告
-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单元重难点易错题Unit 2 单元话题完形填空练习(含答案)
- 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解读
- 2024-2025年突发紧急事故(急救护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左心耳封堵术护理
-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高清版)
- 合唱课程课件教学课件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大湾区40校高二上学期联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