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1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2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3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4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的】1.积累文学常识,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2.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及通过意象把握作者情感。3.掌握诗中的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体现手法。4.背诵默写三首诗。第一课时【文学常识】1.有关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此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来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2.作者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3.背景简介。《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尚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终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互相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好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苦,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4.有关《秋兴八首》。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托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秋兴》是大历元年(766)年秋天,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此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停。《秋兴八首》就是在国家动乱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到达了一种很高的境界。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种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自主学习】1.生字注音。萧(xiāo)森孤舟一系(xì)急暮砧(zhēn)2.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①玉露:白露。②萧森:萧瑟阴森。③丛菊两开:第二次开放。④催刀尺:赶裁新衣。⑤砧:捣衣石。【自主思索】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怎样的感情?明确:玉露、枫林、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捣衣声。体现了诗人自伤漂泊、怀念故园的心情。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阐明理由。明确:“凋伤”更能体现难过、伤感。只有人才会悲伤,因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诗人自己怀念家乡,感到悲伤,仿佛玉露、枫树林也有了同样的情感。3.尾联“寒衣到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怎样凸显“故园心”的?明确:“催刀尺”即催动刀尺。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急暮砧”,傍晚时分,砧声四起,声音急促。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单、忧伤之感。第二课时【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诸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步也抒发了自己毕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自主学习】生字注音。壑(hè)朔漠(shuò)青冢(zhǒng)省(xǐng)载(zǎi)【自主思索】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怨恨。2.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一种“群”字,点出了山的簇拥与集中、一种“万”字,点出了山之多。这句诗刻画了一副雄伟的图景!山本来是静态之物,在这里却是起伏连绵,延续不绝。“赴”本是形容人的词汇,但作者却用拟人的手法来比拟群山,从而把千山万壑写活了,让群山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更使得群山万壑具有人的情感,写出了群山想急切前去荆门拜谒王昭君之墓的情态。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重要运用了什么体现手法?明确: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单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没回来;最终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气氛,这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王昭君毕生的遭遇。颈联从王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步,诗人在对王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毕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明确: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家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家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不过“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恰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家乡的心情。因此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步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体现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步也在暗中体现自己的深沉怨恨。第三课时【写作背景】《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种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杨伦夸奖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自主学习】生字注音。渚(zhǔ)萧萧(xiāo)下繁霜鬓(bìn)潦(liáo)倒浊(zhuó)酒杯【自主思索】1.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停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翱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并且尚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通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到达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颔联集中体现了夔州秋天的经典特性。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步,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愈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O?@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