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九章情绪情感的发展_第1页
发展心理学第九章情绪情感的发展_第2页
发展心理学第九章情绪情感的发展_第3页
发展心理学第九章情绪情感的发展_第4页
发展心理学第九章情绪情感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个体情绪情感的发展第一节情绪的发生和早期发展一、新生儿情绪:个体出生就具有先天性的情绪体现能力和先天性的情绪辨认能力。是未分化的、笼统的情绪反应。特点:1、与生理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络。2、是遗传取得的反应。达尔文的情绪理论;在《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1871)中,达尔文提出“人猿同祖”,并觉得人与动物具有心理上的连续性;《动物与人类的表情》(1872)则进一步分析了人类与动物表情上的共性和共同的发生根源。达尔文对人类情绪体现的跨文化研究找到在面部表情、声音身体动作等与特定情绪联结的普遍性。——情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种族遗传的成果。

布什总统的表情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在全人类意义是一致的:如艾克曼研究发觉,来自10个不同国家的人对30张表情照片辨认出现了高度一致性。二、情绪的发生取得理论;(一)华生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1919)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华生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情绪的原因和体现:1.怕:华生觉得新生婴儿的怕是因为大声和失持引的。2.怒:怒是因为限制小朋友运动引起的。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活动,婴儿会发火。3.爱:爱由抚摩、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如,抚摩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平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是展开手指、趾。谢尔曼(Shermen,1927)曾用四种不同的刺激情境(针刺、过时不喂,身体忽然失去支持,束缚手和脚的运动)来引起新生儿的情绪反应,然后叫医生、大学生进来观察新生儿的反应情况,要求他们指出婴儿的哭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的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成果这些观察者对婴儿体现出来的情绪以及造成这些反应的可能原因,都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所以,某些学者觉得新生儿的情绪状态是笼统的。(二)布里奇斯(K.M.Bridges)的研究布里奇斯于1932年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主要由某些强烈的刺激引起,涉及内脏和肌肉的不协调的反应。在后来学习和成熟的作用下,多种不同的情绪才逐渐分化出来。布里奇斯觉得,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体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到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到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快乐和喜爱;到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三)伊扎德的研究伊扎德利用录像技术和其两套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将新生婴儿的面部表情进行了全方面、详细的录像,并进行了精细、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了人类婴儿在其出生时,就展示出了多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它们是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爱好等五种。

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哀;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难过、陌生人恐惊;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急、内疚和同情等。伊扎德特殊的贡献在于,编制了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最大程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四)林传鼎的研究我国的心理学家林传鼎于1947-1948年期间,亲身观察了500多种出生1-10天的新生儿的动作变化,根据其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963)。他觉得,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能够分清的情绪反应。一种是快乐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满足(如吃饱、温暖和舒适等),快乐的反应是一种主动生动的反应,它体现为某些自然动作,尤其是四肢末端的自由动作的增长,且不僵硬;一种是不快乐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未满足(饥饿、寒冷、疼痛等),其体现是:自然动作的简朴增长,如连续哭叫、脚蹬手刨等。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基于其自己和别人的一系列研究指出,新生儿即已经有爱好、痛苦、厌恶和微笑等四种表情。觉得小朋友情绪分化的过程能够分为三个阶段:1.泛化阶段(0-1岁)这一阶段小朋友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快乐与不快乐的基础上增长了某些面部表情。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2.分化阶段(1-5岁)这一阶段小朋友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步某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3.系统化阶段(5岁后来)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成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第二节小朋友几种基本情绪的发展一、哭小朋友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体现就是哭。哭代表不快乐的情绪。哭最初是生理性的,后来逐渐带有社会性。新生儿的哭主要是生理性的,幼儿的哭,已主要体现为社会性情绪了。新生儿啼哭的原因主要是饿、冷、痛和想睡觉等。也有由其他刺激引起的,例如,环境变了要哭。新生儿还有一种周期性的哭,许多孩子每天晚上都要哭一阵子,这种哭是新生儿在体现内在的需要,也能够说是他的一种放松。刺激太多也轻易引起新生儿啼哭。婴儿啼哭的表情和动作所反应出来的情绪日益分化。伴随孩子长大,啼哭的诱因会有所增长。伴随年龄的增长,小朋友的啼哭会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婴儿对外界环境和成人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周围成人对婴儿的适应性也逐渐改善,从而降低了婴儿的不快乐情绪。另一方面,小朋友逐渐学会了用动作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快乐的情绪和需求,取代了哭的表情。二、笑笑是快乐情绪的体现,小朋友的笑比哭发生的晚。主要有如下类型:1.自发性的笑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这是一种生理体现,而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内源性的笑主要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困倦时也可能出现。这种微笑一般是忽然出现的,是低强度的笑。其体现,只是卷口角,即嘴周围的肌肉活动,不涉及眼周围的肌肉活动。这种早期的笑在3个月后逐渐降低。出生后一种星期左右,新生儿在清醒时间内,吃饱了或听到柔和的声音时,也会本能地嫣然一笑,这种微笑最初也是生理性的,是反射性微笑。2.诱发性的笑诱发性的笑和自发性的笑不同,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它能够分为反射性的和社会性的两大类。(1)反射性的诱发笑。婴儿最初的诱发笑也发生于睡眠时间。例如,在婴儿睡着时,温柔地碰碰婴儿的脸颊,或者是抚摩婴儿的肚子,都可能使其出现微笑。新生儿在第三周时,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例如,轻轻触摸或吹其皮肤敏感区4~5秒,小朋友即可出现微笑。这些诱发性的微笑都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2)社会性的诱发笑。研究发觉,从第五周开始,婴儿对社会性物体和非社会性物体的反应不同,人的出现,涉及人脸、人声,最轻易引起婴儿的笑,即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婴儿三四个月前的诱发性社会性微笑是无差别的。这种微笑往往不分对象,对全部人的笑都是一样。研究发觉,3个月婴儿甚至对正面人的脸,不论其是愤怒还是笑,都报以微笑。但假如把正面人的脸变成侧面人脸,或者把脸的大小变了,婴儿就停止微笑。4个月左右,婴儿出既有差别的微笑。婴儿只对亲近的人笑,他们对熟悉的人脸比对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婴儿的笑是第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手段。第一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他们对主要抚养者或家庭其他组员、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一样的。婴儿还不能辨别不同人,对人的微笑是无差别的。第二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后来)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微笑不同,出既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三、恐惊恐惊的分化也经历了如下几种阶段:1.本能的恐惊恐惊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甚至能够说是本能的反应。最初的恐惊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肌体觉刺激引起的,如刺耳的高声等。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络的恐惊婴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开始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络的恐惊。引起过不快乐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惊情绪。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视觉对恐惊的产生逐渐起主要作用。3.怕生所谓怕生,能够说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惊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步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伴随婴儿对母亲依恋的形成,怕生情绪也逐渐明显、强烈。研究表白,婴儿在母亲膝上时,怕生情绪较弱,离开母亲,则怕生情绪较强烈。可见,恐惊与缺乏安全感相联络。人际距离的拉近或疏远,影响到小朋友安全感的降低与增大。4.预测性的恐惊2岁左右的婴儿,伴随想象的发展,出现了预测性恐惊,如怕黑、怕坏人等。这些都是和想象相联络的恐惊情绪,往往是由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形成。与此同步,因为语言在小朋友心剪发展中作用的增长,也能够经过成人讲解及其肯定、鼓励等来帮助小朋友克服这一种恐惊。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依恋是婴儿谋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种人亲密的身体联络的一种倾向。依恋主要体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行为。

四、依恋(一)婴幼儿依恋的特点有研究觉得,婴幼儿依恋突出体现为三个特点:1.婴幼儿最乐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小朋友能得到最大的舒适、抚慰和满足。2.在小朋友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别人都更能抚慰孩子。3.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时,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轻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二)婴幼儿依恋的发展依恋不是忽然产生的,而是在婴儿同主要照看者在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根据鲍尔比(J.Bowlby)、埃斯沃斯(M.Ainsworth)等的研究,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前依恋期这个时期婴儿对人的反应最大特点就是不加区别、无差别。婴儿对全部的人反应几乎都一样,喜欢全部的人,喜欢听到全部人的声音,注视全部人的脸,只要看到人的面孔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咿呀作语。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依恋建立期这时期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婴儿对母亲更为偏爱。婴儿在母亲面前体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偎依、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些反应就要相对少某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更少,但依然有这些反应。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依恋明确期婴儿进一步对母亲的存在尤其关切,尤其乐意和母亲在一起,当母亲离开时,哭喊着不让离开,别人不能替代使婴儿快活。同步,只要母亲在身边,婴儿能安心玩,探索周围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基地。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步,婴儿对陌生人态度变化很大,产生怯生,感到紧张、恐惊甚至哭泣等。7-8个月时,婴儿形成对爸爸的依恋。再后来,与主要抚养者的依恋关系进一步加强,小朋友依恋范围进一步扩大。后来伴随小朋友进入集体教养机构,小朋友还对老师形成依恋情感。

4.目的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后来)伙伴行为期

2岁后来,婴儿能够认识并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懂得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种交往的伙伴,并懂得交往时要考虑到她的需要和爱好,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时与母亲的空间上的邻近性就变得不那么主要了。如,母亲需要干别的事情,要离开一段距离,婴儿会体现出能了解,而不会大声哭闹。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期和他的同事们长久观察了乌干达和美国家庭母子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体现作为对依恋性质的评估。安全性依恋:母亲离开时苦恼,回来后平静,占70%。回避性依恋:母亲在不在无所谓。“无依恋”,占20%对抗性依恋:母亲离开大哭大闹,回来后又拒绝亲近。“矛盾型依恋”,占10%(三)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此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型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接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主动。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体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而且很轻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此类婴儿约占65—70%。2.回避型依恋此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达对抗,极少有紧张、不安的体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睬,表达忽视而不是快乐,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所以,实际上此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尤其亲密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此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此类婴儿约20%。3.对抗型依恋此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体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对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工春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谋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步又对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例如抱他时,愤怒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去似乎又不太轻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此类婴儿约占10—15%。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婴儿属于哪种依恋类型与母亲的教养方式以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等原因有关。1、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艾恩斯沃斯等人对26个母亲抚养方式的观察研究。克拉克—斯坦怀特用反应性(对婴儿的哭、叫唤、语言要求等的反应百分比)、主动的情绪体现(充斥感情的接触,加上微笑、表扬、说话等)、社会性的刺激(母亲接近婴儿,对婴儿微笑,谈话或模仿婴儿的频率)三个维度来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成果安全依恋婴儿的母亲三个维度的分数都很高,无依恋(A型)与不良依恋(C型)婴儿的母亲三个维度的分数都很低(见下图)2、依恋与婴儿的气质特点有些婴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不喜欢别人抱,平时显得不太安宁,不愿让被子等东西压着他。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访问了37名婴儿的家庭。在出生头一年里每隔4周访问一次,到第18个月时再访问一次,成果发展其中19名婴儿喜欢成人抱,9名不喜欢成人抱,9名介于两者之间。婴儿早先的这些气质特点影响着母亲对他们的态度。那些见人便笑,喜欢被人抱的婴儿更轻易赢得成人的欢心;那些不轻易被抚慰而平静下来的婴儿易遭成人的冷落,与人交往的机会会大大降低。哈罗的恒河猴试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著名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制造了两种假母猴替代真母猴,一种是由金属丝构成的圆筒,称“金属母猴”,另一种是在圆筒外盖上一层柔软的毛巾布,称“布母猴”。这两上母猴都装有可供幼猴吸吮的奶瓶。成果发觉,不论是否提供食物,幼猴除了吃奶时间外,大部分时间是与布母猴在一起度过的。研究中两种代理母猴抚养的条件唯一不同的是,布母猴披有一层柔软的毛巾布,于是哈洛推断,身体接触的舒适比食物对依恋的形成起着更主要的作用。所以,社会学习理论者从强调喂食的主要性转而强调抚养者与婴儿的接触,觉得抚养者与婴儿接触时,为婴儿提供了对抚养者形成依恋的最主要的、最可信赖的视觉或听觉,或触觉的刺激。课堂讨论:

早期依恋对个体行为人格的影响?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要求鲍尔比专门研究母亲与小朋友分离对小朋友后来行为的影响。鲍尔比和同事花了大量的时间观查访问了长久离开父母,生活在托儿所和医院中的小朋友。在那里,小朋友没有一种稳定的代理母亲。另外,他还进一步到心理上有疾患的青少年、成人中去,以便经过与这些人广泛的接触交谈,追溯早期依恋性质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1951年鲍尔比和同事报告了某些过早离开父母的婴儿的情况。指出这些婴儿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怕做游戏,怕冒险,怕探索,怕他本身把握不了的外部世界,乃至怕自己。鲍尔比据此得出这么一种结论:能够确信,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儿应该有一种与母亲(或一种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在这里,小朋友既可找到满足,又可找到快乐。合适的依恋将造成一种人的依赖、自我信任,而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裔。相反一种人未能在早期形成与母亲的依恋,他将可能成为一种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牢固的成人,并不能发展成为一种父母或者母亲在鲍尔比看来,依恋一直延续到小朋友期末期,甚至把青年人需要寻找爱的对象,老年人想依造年轻人也看成是一种亲密的依恋,依恋植根于天性之中。研究表白:一种婴儿会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建立一种内部的工作模型,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小朋友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根据依恋对象对自己日常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方式来建立在不同情境里的反应方式。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而且会在行为主体(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这种行为模式将对小朋友的多种社会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产生长久影响。

依恋类型的认知加工和内部工作特点(科米尔夫妇)认知加工安全型沉溺型拒绝型恐惧型典型话语“我很容易在情感上接近别人,我很容易依靠他人或容他人依靠自己”“我愿意与他人在情感上接近;我担心他人不会象自己这样重视我们的关系。”“没有紧密关系我也很好,重要的是独立自主,我不想依靠他人,也不愿意别人依靠我。”“我对与人亲近感到不舒服,我发现完全信任或依靠他人,我担心会受到伤害。”对人对己的信心对人对己都很积极对己消极对人积极对己积极对人消极对人对己都很消极认知加工安全型沉溺型拒绝型恐惧型认知行为特点灵活评价自己和他人;能接受各种观点;能控制情绪;能建设性地解决问题;需要时能够寻找到帮助和支持。对人对己评价失衡,更注意他人;依靠他人容纳自己的痛苦和支持自己的脆弱;反而使他人从关系中撤出。对人对己评价失衡,更注意自己;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沉溺于学习工作中,很难得到社会反馈。失去定向力,觉得自己易受伤害,他人不可信赖,既避免有趋向关系,行为似不可预测,很难发展稳定关系亲密感对亲密关系没有不舒服感对亲密关系有些焦虑避免亲密关系,有焦虑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全认知加工安全型沉溺型拒绝型恐惧型依赖关系极少沉溺于人际关系常沉溺于关系很少沉溺与关系关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赞同需要极少需要他人赞同常需要他人赞同很少需要他人赞同非常需要他人赞同人际关系从属性关系非常重要,不是次重要关系很重要,不是次重要关系是次重要的,自己活动更重要关系很重要,但不知怎样维持关系信任他人非常信任他人很少信赖信任他人认为他人不可信任很难信任他人第三节小朋友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原则而引起的情感。道德感的形式1、直觉的情感2、与道德形象相联络的情感3、认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小朋友道德感形成、发展小朋友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尤其是在幼稚园的集体生活中,伴随小朋友掌握了多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某些概括化的道德原则,他们能够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原则,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原则,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二、理智感理智感,是因为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幼儿理智感的发展1、好奇、好问。2、与动作相联络的破坏行为。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1、从对事物表面爱好到从主动的思维活动中谋求爱好。2、对多种学科产生爱好。小朋友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向婴幼儿提供恰当的知识,主要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增进小朋友理智感的发展。对一般小朋友来说,5岁左右,这种情感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表目前幼儿很喜欢提问题,并因为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快乐;同步,幼儿喜爱进行多种智力游戏,或者动脑筋、处理问题的活动,如下棋、猜谜语、拼搭大型建筑物等等,这些活动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有利于增进理智感的发展。三、美感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小朋友的美的体验,也有一种逐渐发展的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有的研究表白,新生儿已经倾向于注视端正的人脸,他们喜欢有图案的纸板多于纯灰色的纸板。幼儿早期依然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等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原则。他们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活动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原则也日渐提升,从而增进了美感的发展。一、情绪情感逐渐社会化小朋友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络的,伴随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络。社会化成为小朋友情绪情感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份不断增长学前小朋友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第四节小朋友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有关研究发觉,学前小朋友交往中的微笑能够分为三类:第一类,小朋友自己玩得快乐时的微笑;第二类,小朋友对教师微笑;第三类,小朋友对小朋友笑。这三类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体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该研究所得1岁半和3岁小朋友三类微笑的次数比较见下表:表11-3-11岁半和3岁小朋友三类微笑的比较年龄自己笑对教师笑对小朋友笑总数次数%次数%次数%次数%1岁半6755.34738.8475.791211003岁11715.6233444.5929839.79749100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长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络的。幼儿的情绪情感正日益摆脱同生理需要的联络,而逐渐社会化,其与成人(涉及教师、家长)和同伴的交往亲密联络,社会性交往、人际关系对小朋友情绪影响很大,是左右其情绪情感产生的最主要动因。

3岁前幼儿情绪产生主要原因:生理需要是否满足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原因: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

都不和我玩!为何哭?社会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原因: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1)小班小朋友喜欢身体接触,希望老师摸一摸、亲一亲、牵着手。(2)大中班的幼儿希望老师注重、注意、表扬。幼儿最快乐的:老师表扬、喜欢幼儿最难过的:老师批评、不喜欢(三)表情的社会化研究者对5-20岁先天盲人和正常人面部表情后天习得性的研究发觉,最年幼的盲童和正常小朋友相比,不论是面部表情动作的数量,还是体现表情的合适程度,都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正常小朋友的表情动作数量和体现表情的逼真性,都伴随年龄增长有进步,而盲童则相反。这阐明,先天的表情能力只能保持一定水平,假如缺乏后天的学习,先天的表情能力会下降。盲童因为缺乏对表情的人际知觉条件,其表情的社会化受到了障碍。二、情绪情感逐渐丰富和深刻化

(一)丰富

情绪的日益丰富,能够说涉及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二,是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长。(二)深刻化所谓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学前小朋友情感的深刻化,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根据与认知过程的联络,三、情感的稳定性逐渐提升四、情感的可控性逐渐提升。

幼儿晚期,情绪从外露到内隐,具有内隐性

大班幼儿能控制不快乐情绪,哭降低了。在不同场合用不同方式体现情感。如:摔倒。幼儿在幼稚园遇到不快乐的事情能努力控制不哭,但家长接出幼稚园立即大哭。小班幼儿情绪外露第五节各年龄阶段情绪情感的特点一、新生儿:直接与生理性需求是否满足相联络的、原始的、笼统的情绪反应。二、婴儿期:与生理性需求是否满足相联络;情绪开始分化并初步发展。基本的情绪:哭、笑、恐惊、依恋。三、幼儿期:因为幼儿活动范围扩大,更多地接触到与社会需要有关的人和物,这么,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的社会性增强了。特点:1、情绪冲动,情绪的可控性逐渐发展。2、情绪外显,内隐性情绪逐渐增强。3、情绪情感易变,稳定性逐渐增强。4、情绪情感不断丰富,日益深刻。四、童年期:入学后来,小朋友活动的主要方式由游戏转化为学习,开始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因而在学习活动中会产生种种情绪体验;同步,因为学校集体生活,使学生多种高级性的社会情感迅速发展,如:友谊感、集体荣誉感等等。1、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长。3、情感不断稳定。4、高级性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发展。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小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扩大和加深,学习爱好在整个小学阶段体现为如下趋势:①从对学习活动外部感爱好,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独立思索的作业更感爱好。②从笼统、广泛的爱好,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初步的分化性爱好。③从对详细事物的爱好发展到对抽象知识的爱好。④阅读爱好从课内发展到课外。⑤从对日常生活的爱好,逐渐扩大到社会、政治生活的爱好。五、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情绪情感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其中,初中生情绪与其他心理活动发展一样,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高中生情绪情感趋于成熟、稳定。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热情有余,理智不足。总的特点如下:1、情绪情感比较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2、情绪极易波动,存在偏执性。对高中生情绪波动性的调查(卢家楣2023年)对生活充满憧憬,始终沉浸在开朗的心境中

15%经常脸上挂愁容,无缘无故地忧郁

15%上面两种心境交替上升,忽而愉快,忽而愁闷

75%没有激烈的变化

03、内隐性与体现性共存。4、情感体验敏锐。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感十分强烈、敏感。伴随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恋爱情感的需求。5、高级的社会情感有了相当的发展。六、成年早期:1、友谊和孤单。2、性意识的发展与恋爱结婚。3、对父母的矛盾性情感。七、中年期: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家庭的支柱,与人生其他阶段相比,家庭生活与事业活动成为他们情绪情感变化的主要方面。同步,中年人要承担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义务,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成就感愈加强烈。更年期出现烦躁、易怒,精神压抑等情绪现象。1、中年人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久性,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虽然因为经验的影响,提升了对于熟悉事物的适应水平,但是中年人遇到激动的事件,依然能像年轻人一样暴发出强烈的情绪,而且一旦被激发,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干恢复平静。

2、中年人情绪体现为复杂性、深刻性。伴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多,中年人愈发轻易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好事坏的一面和坏事好的一面),其情绪体验极少体现为纯粹地肯定或否定,而能够客观、冷静地分析事物。

3、中年人情绪体现方式较为含蓄,情绪体验不易外露。伴随年龄的增长,中年人在性格方面往往有一种由外向到内向移动的倾向。因砦情绪体现方式上较为含蓄,这与中年人长久的生活经验有关。中年人遇事,往往要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照顾到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程序上缓冲了中年人活动的倾向性和体现方式。八、老年期进入老年期后,伴随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老化和健康情况的衰退,离退休后脱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家中子女又逐渐独立并成家立业,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所以,老年人的情绪和情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一,老年人关切本身健康情况的情绪活动增强。伴随年龄增长,健康情况日益下降,老年人变得愈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对于疾病较为注重。尤其是老年女性,怀疑自己患病和有失眠现象的明显多于男性。

其二,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情绪体现和情感流露更倾向于控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如遇喜事,他们不再欢呼雀跃,如遇悲事,也不易痛苦流涕。

其三,悲观悲观的负性情绪逐渐开始占上风。例如,提及社会中的腐败和不道德现象,老人就常抱怨世风日下,今不如昔;谈到舒适享有,老人往往只感叹“只是近傍晚”。一项调查显示,在描述自己情感的用词中,老年人用以体现喜悦情绪的用词明显少于中青年人。

一般来说,老年人比较多地体现出下列悲观的情绪和情感:

1、失落感

失落感即心理上若有所失、遭受冷漠的感觉。离退休后,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此前显得陌生,加上子女“离巢”,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气氛一去不复返,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不久适应,一种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2、孤单感

从客观上讲,因为子女逐渐独立,老年人又远离社会生活,自己体力渐衰,行动不便,与亲朋挚友的来往频率下降,信息交流不畅,所以轻易产生孤单感。在主观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际交往模式,不易结交新朋友,人际关系范围逐渐缩小,从而引起封闭性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年人孤单情绪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教授曾对13693名城市老年人调查,发觉40%的老人有孤单、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

3、疑虑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