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免疫学概述免疫系统的三项功能。a)免疫防疫(immunedefense);b)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ce);c)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决定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的因素和抗原表位的概念。A抗原因素a)异物性:抗原来自系统发育越远的物种,其外源性越突出,即进化程度越低,免疫原性越强;b)分子质量:分子质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理想的抗原,其MW>100kDa;一般而言,MW<5-10kDa,免疫原性不佳。c)化学组成和异质性:化学组成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d)可提呈性:抗原能否被有效的加工和提呈,决定了这一分子的免疫原性B机体生物学因素宿主的遗传背景;引入抗原的剂量和途径:抗原的剂量必须适当,过高或过低将导致免疫无应答或免疫耐受;抗原的摄入途径可以改变可以改变参与应答的器官和细胞的类型;佐剂:一类可与抗原混合并共同进行免疫的物质。通常佐剂不改变抗原本身的免疫原性,而是提高机体的应答能力,增强对抗原的应答。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组成成分和作用特点。固有免疫:包括现存效应物的作用(0-4h)和早期诱导性应答(4-96h),效应分子如溶酶体、C反应蛋白、血纤蛋白原、补体等;效应细胞如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其作用特点:①是宿主对感染的早期反应;②本质上,对不同微生物感染通过相同途径进行快速反应,即无抗原特异性;③存在于所有个体、所有阶段适应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初次应答和由记忆性淋巴细胞参与的二次应答。A初次免疫应答(PrimaryImmuneResponse)是病原体/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所引发的应答。一般在机体初次接触适量Ag刺激7-10天后出现血清Ab。其特点是:①潜伏期长(1—2周),Ab产生慢,应答强度低;②IgM为主,亲和力低;③产量低,维持时间短。B二次免疫应答(SecondaryImmuneResponse)初次应答后,数日至数年,机体再次接触相同Ag所出现的快速、高效、特异的应答。是回忆性反应。特点:①潜伏期短(2—3天),Ab产生快,应答强度大;②IgG为主,亲和力高;③产量高,维持时间长.第二章免疫细胞T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T细胞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T细胞亚群;TCR-CD3。AT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T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分为双阴性、双阳性和单阳性三个时期,见下图:骨髓干细胞↓血液胸腺CD3-CD4-CD8-TCR-双阴性细胞↓CD3+CD4+CD8+TCR+双阳性细胞↓阳性选择、阴性选择CD3+CD4+TCR+CD3+CD8+TCR+单阳性细胞↓迁移到外周血和外周淋巴器官B阳性选择:双阳性T细胞在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与胸腺基质细胞、DC、巨噬细胞等细胞表面的MHCI类和II类分子及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其TCR能识别MHCI类和II类分子,并能与之结合且具有低亲和力的T细胞克隆被选择,进一步分化为单阳性T细胞,此即阳性选择。阳性选择赋予成熟的T细胞具有识别、结合MHC的能力,使T细胞在识别抗原时显示MHC约束性。这是成熟T细胞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特性C阴性选择:经过阳性选择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既包括识别异己抗原的特异性克隆,也包括自身反应性克隆,前者系介导适应性免疫应答和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及生理平衡所必需,后者则对机体有害。故经历阳性选择的T细胞需在胸腺中再次经历选择。凡能以其TCR识别胸腺基质细胞表面MHC分子-自身肽并显示高亲和力的T细胞克隆,可发生细胞凋亡而导致克隆清除,只有那些与自身抗原呈低或中等亲和力,及那些不能识别自身抗原肽的T细胞克隆才能被留下,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此即阴性选择。阴性选择的生物学意义在于: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这是成熟T细胞的又一重要生物学特性,称中枢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不至于和自身组织和自身抗原起反应的一个保护性机制。DT细胞亚群:根据TCR不同,分为:①γδT细胞(表达TCR1):主要分布于皮肤、小肠、肺、生殖器官等,以及泌尿道的粘膜及皮下组织,是调节并启动抗感染免疫应答的亚群。其γδTCR的配体往往为病原菌的包膜成分,归入固有类淋巴细胞。②αβT细胞(表达TCR2):是体内最主要的T细胞,占外周血T细胞总数的90-95%。αβT细胞识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属MHC约束性T细胞,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免疫、辅助体液免疫和参与免疫调节。外周血中αβT细胞分CD4+和CD8+T细胞,根据表面标志和分化抗原不同分为:①CD4+T细胞:识别MHCII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受MHCⅡ约束CD4+T细胞又分为Th1和Th2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FN-γ、TNF-β,介导细胞免疫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IL-10,介导体液免疫Th1细胞和Th2细胞是重要的效应细胞,同时此两种细胞又互为抑制细胞②CD8+T细胞:识别MHCI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受MHCⅠ约束细胞毒性T细胞,为CD8+T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①在肿瘤免疫及抗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②调节免疫功能;③介导炎症反应。另外,Treg细胞,NKT细胞ETCR-CD3:TCR分为两类:Ⅰ、由γ、δ肽链组成TCR1(先、少,约5~10%);Ⅱ、由α、β肽链组成TCR2(后、多,约90~95%)Vα、Vβ各有三个超变区,CDR1、CDR2、CDR3,其中以CDR3变异最大,直接决定了TCR的抗原特异性,CDR1、CDR2主要识别MHC-抗原肽复合体中MHC分子抗原结合槽,CDR3直接结合抗原肽可以把TCR-CD3看作为抗原受体复合物,其中TCR为识别和结合抗原的亚单位,CD3为信号转导亚单位。TCR多样性产生机制:①多个胚系基因片段的组合多样性②VJ和VDJ重排多样性③连接机动性,连接不精确性④N区核苷酸插入⑤α链、β链的组合多样性B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BCR-IgαIgβ。AB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前B细胞:分化早期,Ig重链——μ链V区基因开始重排,不能合成完整的Ig,也不不表达BCR,μ链V区基因的成功重排可诱导轻链——κ链或λ链V区基因重排。未成熟B细胞:在成功重排μ链基因的诱导下,Ig轻链V区开始重排,首先合成L链的替代链(SL),细胞表面表达前BCR(Pre-BCR),其促使未成熟B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随后未成熟B细胞合成成熟的轻链,胞质内出现完整的IgM,细胞表面表达抗原受体mIgM(B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首先出现的BCR,其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但不能介导免疫应答)。此时,出现了B细胞成熟过程中重要的阴性选择:即该BCR能够与骨髓内的自身抗原发生相互作用,产生负信号,诱使未成熟的B细胞发生细胞凋亡,产生自身耐受。SL链表达的意义:抑制另一条重链基因重组——等位排斥;促进B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诱导轻链基因的重排。成熟B细胞:μ链以外的重链V区基因开始重排、转录和表达。B细胞胞质内可同时出现IgM和IgD,胞膜表面可出现两类BCR——mIgM和mIgD。此时的B细胞具有识别抗原、介导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活化B细胞(B细胞阳性选择):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IgV区发生体细胞突变,保留表达高亲和力的BCR细胞克隆(亲和力成熟)。浆细胞:B细胞终末细胞,抗体形成细胞,能合成特异性抗体,介导体液免疫。BBCR-IgαIgβ。在成熟的B细胞表面,IgαIgβ总是和BCR共同表达,形成BCR-IgαIgβ复合体,前者识别抗原,后者转导BCR接受的抗原刺激信号。BCR主要包括mIgM和mIgD,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连接而成。Igα和Igβ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两条肽链可分为包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NK细胞的抑制性受体(KIR)KIR-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属Ig超家族成员,为I型膜蛋白,分为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膜外区分别有2个或3个Ig样结构域,据此,KIR可分为两类:KIR2D和KIR3D,两者均有较长的胞质区(用L表示),故又称KIR2DL和KIR3DL。树突状细胞的特征、分类和功能。特征:是已知功能最强大的APC,能摄取、加工处理和提成抗原,也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者。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分类:根据组织分布特点区分不同的DC①并指状DC;②滤泡DC;③朗格汉斯细胞;④间质DC;⑤循环DC根据起源区分亚群。DC1-骨髓中分化的髓样DC;DC2-胸腺中分化的DC或浆细胞样DC功能:1、摄取、加工并提呈抗原;2、参与T细胞亚群的分化;3、参与诱导中枢和外周免疫耐受4、参与调节B细胞功能;5、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第三章免疫球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基因重排及重排机制Ig的V(D)J基因片段在胚系基因中成簇存在,要编码完整的功能性的Ig多肽链,必须在这些成簇存在的基因中选择某些基因片段重新进行组合,这个过程称为基因重排。Ig胚系基因重排的发生时间上具有明显的程序化,首先是重链可变区发生重排,接着是轻链重排。其机制除了理论上可能存在以不对称交换形式出现的姊妹染色体交换机制外,主要是通过一组V(D)J重组酶的作用实现,包括识别保守序列、切断以及修复DNA等,这种保守系列称为重组信号系列(RSS)。Ig多样性产生机制Ig两个基本特性:①作为抗体可特异性的结合抗原;②作为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抗Ig的免疫应答。Ig的结构多样性首先表现在:5类(根据CH基因片段分为α、γ、δ、μ、ε五类)、2型(κ、λ两型)多样性产生机制:组合多样性:胚系未重排基因中有众多的V、D、J片段,在重排过程中有多种组合连接多样性:Ig各基因片段之间的连接往往并不准确,有插入、替换或缺失核苷酸的情况发生,从而产生新的顺序,包括P-核苷酸形成、N-核苷酸插入。体细胞高频突变:发生于基因重排后成熟的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的分化发育阶段,主要方式为替代性点突变,发生部位只出现于次级淋巴组织的生发中心,抗体亲和力成熟就是发生在生发中心中B细胞发生高频突变、并经抗原选择的结果。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经典HLAⅠ类分子和HLAⅡ类分子结构、分布。HLA(humanleucocyteantigen)经典HLAⅠ类分子:分为A、B、C三类,A、B表达在除绒毛膜滋养细胞外所有有核细胞表面,C表达在所有有核细胞表面。Ⅰ类分子最高表达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也高表达。结构:由重链(α链)和轻链(β链)经非共价键连接成的异二聚体。α链分别由HLA-A、B、C基因编码,β链即β2微球蛋白(β2m)。重链由三个细胞外结构域(α1、α2、α3)、穿膜区和胞质区组成。α1、α2结构域组成抗原结合槽,进入该槽的抗原肽一般为九肽。抗原一般含有一段与某个特定HLA分子结合的部位,称为锚着位,位于该部位上的氨基酸称为锚着残基。α3经典HLAⅡ类分子:表达局限在特定细胞群,主要是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和激活的T细胞。结构:由α链和β链组成的异二聚体,以非共价键相互连接。α链和β链各有两个细胞外结构域(α1和α2、β1和β2)、穿膜区和胞质区。α2、β2类似Ⅰ类分子α3结构域,能与T细胞CD4受体结合。α1、β1为Ⅱ类的抗原结合槽组成成分,其与抗原肽结合特点为:①结合槽两端开放,抗原肽可为13-18个氨基酸残基;②抗原肽一般有一段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核心结合序列,直接与MHC分子结合并显示TCR表位;③以氢键与HLAⅡ类分子结合的部位较多。MHC(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作为抗原肽受体结合和提呈抗原参与免疫调节参与T细胞发育和参与粘膜免疫其他非免疫学功能:HFE基因与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MHC与配偶选择第五章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概念、分类;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由非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能调节自身和其它细胞功能的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或多肽。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主要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造血功能和炎症反应通常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作用于附近细胞或细胞因子产生细胞,在局部以高浓度短暂的发挥作用;细胞因子与存在于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相结合后,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高效能的行使调节和效应功能;一种白细胞介素可由多种不同的细胞在不同条件下产生;一种白细胞介素可对多种类型的细胞发挥多效作用;细胞因子以网络形式发生相互作用:①一种细胞因子可诱导或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产生;②调节同一种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③可刺激其他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功能发挥;④不同细胞因子有相互拮抗作用。细胞因子分类:A根据生物学作用进行划分: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CSF)干扰素(INF)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化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其他:EGF、PDGF、FGF等B根据CK来源分为:(1)单核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分泌,如IL-1;(2)淋巴因子——由淋巴细胞分泌,如IL-2;(3)其它细胞因子——G-CSF,EC分泌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Th1型细胞因子与介导细胞免疫的细胞因子☆☆☆Th1细胞是一类辅助性CD4T细胞,主要分泌IFN-γ,Th1型细胞因子与CTL细胞的增值、分化和成熟有关,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IFN-γ:由激活的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激活单核/巨噬细胞;诱导和增加MHC分子的表达;促进T细胞的分化;促进免疫球蛋白IgG2a和IgG3类别转换而抑制IgE1和IgE类别转换;其它功能:IFN-γ上调NK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I型IFN等IL-12刺激T细胞和NK细胞分泌IFN-γ;促进CD4T细胞想Th1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Mφ的活性;增强NK细胞和CD8T细胞的杀伤功能。Th2型细胞因子与介导体液免疫的细胞因子☆☆☆Th2型细胞因子能分泌IL-4和IL-5等细胞因子,与B细胞的增值、分化、成熟有关,能促进抗体的生成,增强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超敏反应、抗寄生虫免疫。IL-4:诱导Th2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诱导B细胞发生抗体类别转换产生IgE,但抑制想IgG2a和IgG3发生类别转换;刺激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VCAM-1IL-4是肥大细胞生长因子并与IL-3协同作用,刺激肥大细胞增值。IL-5:有Th2和激活的肥大细胞产生。主要功能是刺激嗜酸粒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激活成熟嗜酸粒细胞,增强其杀伤寄生虫的能力;Th3型细胞因子与介导免疫抑制的细胞因子Th3型细胞主要分泌TGF-β抑制Th1和Th2活性,下调免疫应答,已成为适应性调节T细胞的一种类型。介导免疫抑制的细胞因子还包括IL-10家族的部分成员Th17型细胞因子与介导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Th17细胞是指表达IL-17的CD4T细胞亚群,Th17系吧与炎症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泌IL-17促进炎症反应。另外,介导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1,6,8,23,TNF和IFN-γ。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发挥生物学功能需先与靶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所能显示的作用范围和生物学效应,取决于细胞表面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和相应细胞的分布。包括:免疫球蛋白受体家族(IgR-F)细胞因子受体家族(CkR-F)干扰素受体家族(IFNR-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TNFR-F)七次跨膜受体家族(STSR-F)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PTKR-F)重要的细胞因子:IL-17、CCR5等。IL-17:主要由CD4记忆T细胞、单核细胞等分泌的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招募中性粒细胞、促进多种细胞释放炎性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及抑制部分肿瘤生长等多种生物学作用。CCR5:是CC型趋化因子TANTES、MIP-1α和MIP1β的受体,还是HIV-1病毒感染CD4T细胞的辅助受体。第六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分化抗原、黏附分子概念、分类及其生物学功能。A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白细胞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后,以及处于不同分化阶段和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类与功能:与T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CD3分子:CD3与TCRαβ或γδ组成TCR/CD3复合体,CD3ζ链胞质区磷酸化的ITAM可通过和SH2结构域结合,招募ZAP-70等信号分子,传递TCR/CD3途径的信号。CD4分子:是MHCⅡ类限制性T细胞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参与信号的转导;是HIV的受体,CD4+辅助性T细胞数量锐减或功能受损,是艾滋病发生免疫缺陷的主要机制。CD8分子:是MHCⅠ类限制性T细胞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该分子通过α链V样区与MHCI类分子重链非多肽的α3结合,不仅可以稳定CTL对靶细胞的识别或与APC结合,而且也在CD8+细胞的胸腺选择中去重要作用;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传递。CTLA-4分子:属CD28家族成员,是CTL相关分子,可与B7分子结合,参与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传递。CD2: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参与NK细胞的活化与信号转导。CD58: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FA-3),参与T细胞的信号转导。CD40L:即CD154分子,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CD28:CD28分子的配体是B7-1和B7-2。传递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Igα/Igβ:又称CD79a/CD79b,B细胞受体识别辅助分子,介导由BCR途径的信号传导。是B细胞特征性标志。CD40分子:CD40—CD40L相互作用是B细胞活化中第二信号的主要来源,促使B细胞充分活化及Ig的类别转换(体细胞突变),而且对于T细胞应答和APC功能的发挥也十分重要。B7-1/B7-2:参与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第二信号传递。其它:CD19、CD21,CD81,CD22B细胞粘附分子(CAM):指由细胞产生、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黏附分子大多为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分类:a)整合素家族;b)免疫球蛋白超家族;c)选择素家族;d)钙粘蛋白超家族;e)其它生物功能: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粘附分子与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迁移的特殊形式:淋巴干细胞向中枢淋巴器官的归巢;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的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渗出。其具有某一特定的淋巴细胞群或亚群定向归巢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与各组织、器官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淋巴细胞表达的粘附分子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其对应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粘附分子称为地址素。粘附分子与免疫细胞的识别作用;粘附分子与细胞发育、分化、附着及移动;粘附分子与肿瘤;粘附分子与血栓形成。重要的分化抗原:CTLA-4、白细胞分化抗原、淋巴细胞归巢、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第七章固有免疫-PAMP和PRR(特别是其中TLR)。☆☆☆PAMP:病原体显示的抗原,统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PRR的配体,各种病原体或宿主凋亡细胞共有的保守的分子结构,不存在正常的宿主细胞表面,固有免疫借此区分自身和非己。主要包括两类:①以糖类和脂类为主的细菌胞壁成分:G-细菌产生的脂多糖、G+细菌产生的肽聚糖、分支杆菌产生的糖脂和酵母菌产生的甘露糖;②病毒产物及细菌胞核成分,如非甲基化寡核苷酸CpGDNA、单链RNA、双链RNA。☆☆☆PRR:模式识别受体是固有免疫中免疫受体的代表,由数量有限的胚系基因编码,进化上十分保守,也表明此类受体对生物体的生存极为重要。包括甘露糖受体(MR)、清道夫受体(SR)、Toll样受体(TLR)等。特点:①全部由胚系基因编码;②组成性地普遍表达;③引起快速应答;④能够识别各种病原体。TLR:在果蝇中,Toll基因的一个重要功能与果蝇生成抗菌肽防治真菌感染有关,并揭示了其之所能够抗感染,在于启动了NF-κB相关的信号转导。在哺乳动物中发现了结构相似并参与抗感染的一个跨膜分子家族,成员包括IL-1R和Toll类似物,后者被命名为Toll样受体。TLR启动的信号转导:TLR结合PAMP后,胞内段TIR结构域招募有相同结构域的衔接蛋白MyD88,后者另一个结构域——DD结构域同型互作招募蛋白激酶IRAK4,启动典型的TLR相关信号转导,最后使蛋白激酶复合体TAK1-TAB1-TAB4活化并分别通过磷酸化启动两条信号转导途径:①生成转录因子NF-κB,激活NF-κB依赖性基因;②激活转录因子Jun和Fos,转至胞核内形成转录因子AP-1,激活MAPK依赖性基因。-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和三项功能。途径:1.经典途径:始于抗体(IgM、IgG)对病原体或细胞表面抗原分子的识别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补体C1q分子结合抗体后触发这一途径。C1是由C1q、C1r和C1s组成的复合物,随着C1q的活化依次激活,C1a活化后将C2和C4降解,其有效片段C4b和C2b在细胞表面构成经典途径中显示酶活性的C3转化酶:C4bC2b。2.凝集素途径3.旁路途径功能:介导炎症反应;调理作用;杀伤作用-急性炎症性应答中的局部反应和全身急性相反应。局部反应:首先局部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液体溢出,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之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粘附分子,导致白细胞外渗,包括:滚动粘附、紧密结合、细胞渗出、细胞迁徙全身急性相反应:感染一旦发生血行播散并出现全身症状则构成急性相反应,特点是发热,由内源性热源TNF-α、IL-1、IL-6引起。第八章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分子和T-APC相互作用中的两种三分子复合物。抗原提呈细胞:指具有加工和提呈抗原能力的细胞。通常把通过MHCⅠ类分子向CD8T细胞提呈抗原的细胞称为靶细胞,而只把表达MHCⅡ类分子并能向CD4T细胞提成抗原的细胞称为APC。专职APC:必须满足表达MHCⅡ类分子以及协同刺激信号分子的细胞称为专职APC,包括:DC、巨噬细胞和B细胞。参与抗原提呈分子:抗原提呈分子: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CD1分子,提呈脂类抗原供NKT细胞亚群识别。辅助分子:与TCR相关的分子:CD3参与传递信号;CD4其结构域D1与MHCⅡ类分子的非多态部分β2结合以稳定三元体结构参与信号转导CD8其结构域Vα与MHCⅠ类分子的α3结构域结合参与信号转导其他辅佐分子:CD28分子;CD40L分子T-PCR三分子复合物:TCR-pMHC(I类和II类)I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供CD8CTL识别,II类分子提供外源性抗原供CD4Th细胞识别。-免疫突触的概念及其意义。概念:用于描绘T、B细胞之间接触面的改变。认为T细胞与APC之间会形成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超分子结构,称为多分子激活聚集体(SMAC),其特征是:结构中间部分为包括TCR-pMHC复合物的各种信号分子称为中央SMAC,四周围绕着整合素家族的粘附分子称为周边SMAC。其意义在于,T-APC相互作用中,TCR-pMHC三元体等发挥作用不是取单分子的形式,而是诸多分子的“集体行动”。意义:①多个TCR-pMHC三元体的聚集使得单一受体(TCR)和单一配体(pMHC)间的亲和力有机会转变成一种结构亲合力,为相应信号转导提供足够的动力,促进T细胞行使其抗原识别后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增殖、细胞因子分泌和对靶细胞的杀伤;②三元体的聚合同时使得与之相连的胞内Src家族PTK及其他信号分子发生多聚化,全面启动T细胞抗原识别信号的胞内转导。信号分子聚合成簇,使之有机会发生相互磷酸化。-蛋白质抗原加工提呈的两条途径。内体-溶酶体途径: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外源性抗原的降解APC摄取外源性抗原——内体——与初级溶酶体结合——次级溶酶体——降解后的抗原肽与适当的MHCⅡ类分子结合——转运至APC胞膜表面提呈给CD4T细胞。Ⅱ类分子从内质网向内体转运MHCⅡ类分子的α链、β链,Cx——钙联蛋白,保证Ⅱ类分子装配正确;Ii链(包括CLIP段——Ⅱ相关的恒定链,核心片段——使Ii分子形成三聚体)。Ii链的功能:既阻止Ⅱ类分子与内质网内的内源性抗原肽结合(通过CLIP片段与Ⅱ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结合,CLIP的锚着残基含有甲硫氨酸和丙氨酸)又能引导Ⅱ类分子由内质网转运到内体中。Ⅱ类分子的荷肽Ii-Ⅱ类分子九聚体进入内体(次级溶酶体)后,Ii分子逐步降解,最后只剩下与Ⅱ类分子抗原结合槽结合的CLIP片段,此时在HLA-DM的作用下,CLIP片段解离,暴露Ⅱ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并与降解加工后的外源性抗原肽结合,HLA-DM解离,完成荷肽。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胞质溶胶途径: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在胞质中内源性抗原的降解启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泛素、泛素激活酶E1、泛素结合酶E2、靶蛋白泛素连接酶E3、蛋白质-泛素聚合链)内源性抗原肽的转运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为内质网网膜上的跨膜蛋白,形成跨膜孔道,胞质内的内源性抗原肽通过这一孔道进入内质网。孔道仅可通过8-12肽的内源性抗原肽。MHCⅠ类分子荷肽位于内质网内源性抗原的提呈☆☆☆交叉提呈(非经典的加工提呈)MHC-I——外源性抗原肽——CD8+T细胞MHC-II——内源性抗原肽——CD4+T细胞☆☆☆表8-2蛋白质抗原加工提呈两种主要途径的比较内体溶酶体途径胞质溶胶途径提呈分子MHCII类MHCI类抗原来源(举例)外源性(细菌产物)内源性(病毒)抗原酶解细胞器内体、溶酶体蛋白酶体结合MHC分子的部位溶酶体(MIIC/MIIV*)内质网腔主要伴随蛋白Ii链HSP、Cx、钙网蛋白APC专职APC所有有核细胞激活的T细胞亚群CD4ThCD8CTL注:MIIC:MHCII类分子区室;MIIV:MHCII类分子携带泡囊。-T细胞抗原识别中的MHC限制性。T细胞识别细胞表面抗原肽的同时还需特异性的识别提交抗原肽的MHC等位基因分子。以后证实,不仅CTL-靶细胞间,而且Mφ-Th及Th-B间的相互作用也受到MHC等位基因特异性的约束,这一现象,即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的相互作用,称为MHC限制性。第九章T细胞激活-T细胞激活的两条信号转导途径(不要求细节,着重了解下列术语的含意及相关功能:PTK、ITAM、NF-B、钙调磷酸酶、MAP激酶)。A磷脂酰肌醇途径和MAP激酶相关途径PTK:蛋白酪氨酸激酶,在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的上游发信号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发生磷酸化。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其基本结构为YxxL/V,其中的Y(酪氨酸)一旦发生磷酸化,即可与SH2结构域结合,在免疫突触的多聚作用中,发挥招募各种游离的激酶和信号分子的作用。☆☆☆NF-B:NF为核因子,κB指B细胞的κ链。NF-κB的发现和命名是因为其参与B细胞活化。通常,NF-κB位于胞质中与抑制因子I-κB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细胞活化后经过一系列信号传导,使PKC把I-κB发生磷酸化造成其与NF-κB的解离,激活NF-κB使其转入细胞核发挥激活基因转录作用。钙调磷酸酶:是一种丝、苏氨酸磷酸酶而不是PTK,是PTP,主要活化转录因子NF-ATMAP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一种丝、苏氨酸激酶。较多地在信号转导的下游发挥作用,直接参与转录因子的活化。-T细胞激活中的抗原识别信号(第一信号)、激活信号(第二信号)和生长信号(IL-2R传递的信号)。第一信号:T细胞抗原识别信号,TCR-CD3复合物识别并结合APC膜上pMHC复合物,促使T细胞表面免疫突触形成,胞膜相关分子互相靠拢成簇,并发生多聚作用,各种受体关联性酪氨酸激酶发生相互磷酸化或反式磷酸化。胞内Src-PTK一旦成功的发生磷酸化,意味着胞外受体对抗原的识别有效,第一信号形成。第二信号:激活信号。APC表面的B7和T细胞表面的CD28配接启动第二信号。首先使CD28胞内段的ITAM从已活化的膜型Src-PTK中获取磷酸根并招募PI3K,后者通过另一激酶AKT使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失活,使已发生转位的转录因子NF-AT不再从胞核中外流,促使NF-AT依赖性基因转录。生长信号:IL-2R介导的信号转导除了激活Stat5外。(周期素E的活化)-T细胞四个功能性亚群的分化和特点:CD4Th1、CD4Th2、CD4Th17和CD8CTL。亚群TCR配体诱导细胞因子主要靶细胞表面效应分子分泌性效应分子应答类型CD4Th1pMHCⅡ类IL-12INF-γ受感染的MφCD40LFasLIFN-γ细胞免疫CD4Th2pMHCⅡ类IL-4抗原特异性B细胞CD40LIL-4体液免疫CD4Th17pMHCⅡ类IL-23炎症细胞IL-17炎症反应CD8CTLpMHCI类IL-2感染病毒的靶细胞FasL穿孔素、颗粒酶、IFN-γ特异杀伤第十章B细胞激活-从T-B细胞相互作用中比较各自的抗原识别结构和获取第一、第二信号的途径。-生发中心出现的抗体亲和力成熟及类别转换:简要机制及其意义。生发中心微环境中进入中央母细胞阶段的活化B细胞,重链和轻链的V区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突变后产生的各种B细胞克隆,BCR亲和力各不相同。然后在中央细胞阶段,经过FDC捕获抗原的选择,使表达高亲和力的B细胞免于凋亡。其总体结果是,后代B细胞及其产生的抗体对抗原的平均亲和力得到了提升,称为抗体亲和力成熟,使所分泌的抗体可更有效的保护机体免受外来抗原的再次袭击。高频突变的特点:①通常出现在生发中心;②主要发生在基因重排过的B细胞V区基因;③主要是点突变;④突变频率很高;⑤为T细胞依赖性。亲和力成熟机制:抗原的选择。抗原对带有结构各异BCR的B细胞克隆进行选择是亲和力成熟的关键。初次应答时,大量抗原的出现,可使带有不同亲和力BCR的B细胞克隆被选择和激活,产生的抗体包括高、中、低亲和力,是一种混合物,其平均亲和力为中等。当大量抗原被清除或二次应答时仅有少量抗原出现时,该抗原会优先选择高亲和力的BCR与之结合,仅仅使相应的B细胞克隆扩增。结果是该克隆的B细胞分泌的所有抗体分子对该抗原都呈高亲和力,意义在于能够使二次应答迅速出现并且反应强烈。抗体类别转换:概念:一个B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V-D-J功能性基因片段保持不变,而发生C基因重排,使其表达的抗体分子发生H链类的改变,称为类别转换(classswitching)抗体的作用:中和作用、调理作用、补体激活作用。机制:S-S重组;非缺失性转换(P63)特点:类别转换不涉及抗体的抗原结合特异性,即不改变抗体的独特型;类别转换主要出现在二次应答之后,由此产生的IgG随之发生亲和力成熟和含量的上升。与亲和力成熟基本同步。-比较针对TD-Ag和TI-Ag的抗体应答.TD-Ag:蛋白质抗原诱导的B细胞应答需要Th2细胞的协助,并发生抗体的类别转换和亲和力成熟,产生二次记忆性应答。发生部位在外周淋巴组织的B细胞区及生发中心。Ti-Ag:脂多糖及多糖类抗原能无胸腺裸鼠或无T细胞的动物产生抗体,称TI-Ag。B细胞对Ti-Ag的抗体应答一般不出现二次回忆性反应,也没有抗体的亲和力成熟和类别转换。表10-6TD、TI和TI-2抗原主要特性的比较特性TD-AgTI-1AgTI-2Ag无T细胞鼠不应答应答不应答对T细胞的致敏作用有无无激活多克隆B细胞的能力无有无类别转换和亲和力成熟有无少数有记忆B细胞有无个别有重复抗原表位不需要不需要需要化学性质和类别蛋白质脂多糖多糖、葡聚糖活化的B细胞克隆B、寡克隆B1和B,多克隆B1、寡克隆第十一章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抗体的效应机制包括哪几部分?AIgG和IgM介导的效应:对抗原的中和和阻断作用:IgG中和毒素IgG阻断病毒结合入侵靶细胞sIgA阻止病原体黏附入侵黏膜免疫调理作用☆☆☆:IgG、IgM及补体活性片段,与病原体和吞噬细胞(Fc受体和补体受体)结合帮助促进吞噬CDC:抗原抗体复合物能够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最后形成攻膜复合体,对靶细胞进行杀伤(裂解靶细胞)。ADCC☆☆☆:IgG的Fab片段与靶细胞的相应抗原结合,其Fc片段与Mφ、中性粒细胞、NK细胞的Fc受体结合,激活相应的效应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及颗粒胞吐,使靶细胞死亡。杀伤细胞Fc受体杀伤抗体结合的靶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与IgG酸性粒细胞与IgE杀蠕虫类寄生虫介导炎症:IgE肥大细胞、碱性粒细胞生物活性介质补体活性片段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体液渗出与粒细胞浸润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血小板活化☆☆☆-CD8+T细胞(CTL)杀伤靶细胞的主要机制有哪些(溶解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两种主要杀伤机制:细胞裂解性杀伤:活化的CTL产生并胞吐穿孔素,丝氨酸酯酶(活化穿孔素,增强杀伤作用)损伤靶细胞膜;诱导细胞凋亡:CTL通过表面FasL与靶细胞的Fas结合,或者通过释放颗粒酶B至靶细胞后诱导靶细胞凋亡。颗粒释放(穿孔素、颗粒酶、丝氨酸脂酶)表达FasL分泌TNF细胞裂解(穿孔素)细胞凋亡(FasL-Fas、TNF、颗粒酶)Caspase效应机制:①灭活凋亡抑制物;②破坏细胞结构;③使调节蛋白丧失功能(改变调节细胞结构的蛋白,改变DNA相关酶的功能等)第十二章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和补体的效应作用是如何受到反馈调节的。细胞因子的反馈调节:JakPTK和转录因子Stat是细胞因子受体相关信号转导中普遍启用的信号分子,是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功能的主要启动因素。四种反馈调节机制和途径:①发挥脱磷酸化作用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如PTP1(SHP1)、SHP2和CD45;使已发生磷酸化的蛋白激酶(如Jak)、ITAM、STAT发生脱磷酸而失活。②对已激活Stat的蛋白抑制分子(proteininhibitorofactivatedStat,PIAS);③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suppressorofcytokinesignaling,SOCS)。④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对Jak蛋白激酶实施的降解。补体的反馈调节:通过补体调节蛋白发挥调节作用(调节蛋白的同种限制性)抑制经典途径中C1的形成:C1抑制物与C1q和C1s结合,使不能形成C1复合物,无法启动经典途径;抑制补体转化酶的形成;抑制MAC的形成:CD59阻抑C5b678与C9的结合。-以CD4+CD25+T和Tr1为例了解两类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和作用特点。-独特性网络的形成和作用原理。抗原内影像:结构上,独特型主要覆盖抗体分子或BCR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即互补决定区(CDR),另一些则分布在接近CDR的非抗原结合部分。抗独特型抗体可以有两种,分别针对抗体分子可变区的支架部分(α型,称Ab2α)和抗原结合部位(β型,称Ab2β)。值得注意的是抗独特型抗体中的Ab2β,因其结构和抗原表位相似,并能与抗原竞争性地和Ab1结合,因而β型的抗独特型抗体被称为体内的抗原内影像(internalimage)。独特型网络的形成:抗抗体中的Ab2α和Ab2β都可作为一种负反馈因素,对Ab1的分泌起抑制作用。然而,大量抗抗体的产生,又可以诱发出抗抗抗体(Ab3),显然,部分Ab3和Ab1结构的相似性又使得Ab1和Ab3可以携手共同对付Ab2。如此反复和交错,构成了独特型网络。其调控的实质是淋巴细胞克隆在BCR或TCR间引发的相互作用。-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容量的限制因素。Fas又称CD95,作为一种普遍表达的受体分子,可以出现在包括淋巴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表面,但FasL的大量表达通常只见于活化的T细胞(特别是活化的CTL)和NK细胞。因而已被激活的CTL,往往能够最有效地以凋亡途径杀伤表达Fas分子的靶细胞。被抗原激活而大量表达FasL的效应性CTL,在采用所分泌的FasL杀伤Fas阳性的靶细胞后,对于因抗原激发的同样表达Fas分子的T、B细胞,必然存在自我杀伤的潜在危险,这种同时清除活化T、B细胞的自杀程序,称为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生理性反馈调节,目标是限制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的容量。第十三章超敏反应-Ⅰ~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常见疾病。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Ⅰ型☆☆☆:特点:☆IgE介导☆发生快,消退亦快;☆通常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而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机制:初次接触抗原抗原特异性Th2细胞和B细胞活化浆细胞产生IgE抗体IgE与肥大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而致敏肥大细胞致敏的肥大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迅速释放多种介质,引发病理性免疫反应,如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支气管及内脏平滑肌收缩和局部炎症。(过敏性鼻炎——枯草热、青霉素过敏)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初次接触花粉初次接触花粉针对花粉的IgE抗体结合到肥大细胞上IL-4促使B细胞产生针对花粉的IgE抗体第二次接触花粉肥大细胞即刻释放内容物引起过敏性鼻炎(枯草热)Ⅱ型:机制:①机体产生了针对自身蛋白的抗体IgG和IgM,与抗原结合后活化了补体系统,最后形成MAC,导致靶细胞破坏。吞噬细胞表面表达Fc受体及补体受体,通过此二种受体的介导,出现对靶细胞的吞噬破坏作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②抗体在组织沉积,募集中性粒细胞和Mφ,此类细胞通过表面的Fc受体与组织中沉积的抗体结合,使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组织损伤。抗体介导的肾小球肾炎。自身抗体结合自身正常细胞表面的受体或蛋白,影响了这些受体或蛋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可能无实际的组织损伤)。Graves病☆☆☆刺激性自身抗体(刺激性自身抗体(Graves病)垂体甲状腺
滤泡甲状腺
激素正常情况Graves病人甲状腺激素调节性产生甲状腺激素不受调节地过度性产生ABO血型的输血反应。Ⅲ型:又称抗原抗体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内,通过激活补体而引起的细胞组织损伤。主要特点:形成了大量游离于全身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透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结合到基底膜细胞上,活化补体经典途径,释放C3a、C5a,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局部炎症反应。C5a募集中性粒细胞至局部,释放溶酶体,引起组织损伤和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第十四章抗感染免疫-简述抗感染免疫的基本阶段。-简述非特异性免疫的识别方式(含PRR与PAMP的概念)。-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第十五章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发生的机理和临床特点?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有哪几种?☆☆☆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在正常机体中,生理性的自身免疫是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细胞、平衡应答水平、维持自身稳定的重要机制。☆☆☆自身免疫病: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自身免疫病的诊断条件:1、有自身抗体或者自身反应性T细胞2、有自身抗体或者自身反应性T细胞浸润的病例学证据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的动物模型4、自身抗体或者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在体外影响自身组织细胞功能5、病情转归与免疫应答强度有关,并可在体外影响组织细胞功能6、没有其他致病原因和感染自身免疫病发生的机理和临床特点:自身免疫病发病的相关因素:自身耐受的打破;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扩增;自身反应性T细胞或者自身抗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自身抗原的出现;免疫调节异常;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产生;遗传因素
自身免疫病的特征:表现形式多样性;出现高水平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女性较男性发病为多;多初发于育龄阶段;病情反复、呈慢性、迁延性过程;具遗传倾向;有诱发因素,如微生物感染或者精神因素;病情转归于自身免疫反应强调密切相关-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有哪几种?该抗体为病理性自身抗体:①ADCC;②抗体刺激靶细胞;③抗体中和作用:抗体与体内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抗原物质或受体结合,使其灭活和丧失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病症;④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后损伤作用(Ⅲ型超敏反应);⑤致敏宿主细胞或组织,导致补体活化。第十六章肿瘤免疫-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肿瘤抗原:是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出现异常的蛋白和多肽分子总称。T细胞识中MHC递呈的肿瘤抗原肽。肿瘤特异性抗原:1)化学和物理致癌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①大多数为细胞内蛋白,在胞质内经处理后成为抗原肽,由MHCⅠ类分子提呈于细胞膜表面,被CT8T细胞所识别,激发特异性CTL反应,一般难以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②常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2)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特点:①病毒主要通过其DNA或RNA整合到宿主DNA中,引起细胞恶变而表达肿瘤抗原。②由同一病毒诱发的肿瘤,无个体差异,均表达相同的肿瘤抗原。3)癌基因和突变型抑癌基因表达的肿瘤抗原,可诱导激活CTL反应,并诱导B细胞产生特异性IgG抗体。①癌基因编码蛋白②突变的抑癌基因编码蛋白③染色体异位产生的融合蛋白4)正常静止基因表达的肿瘤抗原肿瘤相关性抗原:1)胚胎性抗原;2)分化抗原;3)癌基因高表达的抗原;4)过量或异常表达的糖脂和糖蛋白抗原-体液和细胞免疫抗肿瘤效应机制。体液免疫效应机制:CDC和ADCCCDC:参与的抗体主要为IgM,针对游离的肿瘤细胞,对防止肿瘤转移有一定作用。ADCC:参与的抗体主要为IgG。结合了肿瘤抗原的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Mφ相应受体结合,刺激这些细胞释放多种效应分子杀伤肿瘤细胞。抗体的其他效应功能:①调理作用:吞噬细胞通过表面的Fc受体增强吞噬杀伤结合了抗体(IgG)的肿瘤细胞。②抗体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作用。细胞免疫效应机制:(一)T细胞,在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中是主要效应细胞。①CTL:特点:杀伤肿瘤细胞过程分为效靶细胞结合,攻击杀伤和靶细胞裂解。显示对肿瘤细胞效应功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有效性。分泌型杀伤:通过CD8+T细胞颗粒胞吐释放效应分子如穿孔素、粒酶、淋巴毒素和TNF等发挥对靶细胞杀伤作用。非分泌型杀伤:通过CD8+T细胞表面FasL分子结合靶细胞表面的Fas分子,启动靶细胞的凋亡信号传导途径加以杀伤。②CD4T细胞◆主要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IL-2、IFN-g、TNF-a、IL-4等)发挥效应作用。IL-2:激活CD8+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IFN-g: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能力,促进肿瘤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提高靶细胞对CD8+T细胞的敏感性;TNF-a:直接破坏肿瘤功能;IL-4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通过体液免疫途径杀伤肿瘤细胞。◆少数CD4T细胞可识别肿瘤细胞MHCⅡ类分子递呈的抗原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二)NK细胞和巨噬细胞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特点:NK细胞是抗肿瘤免疫早期起重要作用的效应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作为效应细胞不需预先致敏。◆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受体介导杀伤作用主要依赖于NK细胞膜表面的KAR和KIR。MHCⅠ类分子为KIR的配体,肿瘤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下降、消失或异常,缺乏抑制信号,使NK细胞激活,发挥杀伤效应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杀伤肿瘤细胞机制主要为:吞噬和杀伤作用;介导炎症反应;释放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如IL-1),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增强NK细胞活性;加工递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参与ADCC释放效应分子杀伤靶细胞。-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1.肿瘤细胞免疫原性低下1)抗原表达异质性和遗传不稳定性;2)抗原调变;3)MHCI类分子表达异常4)肿瘤细胞抗原加工处理缺陷5)黏附分子(ICAM-1)及协同刺激分子(B7和CD40分子)缺陷2.免疫增强在实验中发现,给荷瘤动物输入抗肿瘤免疫血清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称之为免疫增强。3.效应细胞的功能异常1)T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缺陷;2)细胞因子产生异常引起Th1/Th2细胞漂移3)调节性T细胞异常激活4.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分子1)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下调免疫细胞活性;2)表达fasL反向攻击效应细胞。3)释放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阻断效应分子生物学作用4)表达非经典MHCⅠ类分子(HLA-G)抑制免疫细胞活性5)肿瘤周围组织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细胞和有关多种蛋白酶。-肿瘤疫苗的原理和抗体偶联物作用机制。肿瘤疫苗:肿瘤疫苗包括灭活的自体肿瘤细胞、提取的肿瘤抗原和人工合成的肿瘤抗原肽,通过给患者免疫接种,激发患者自身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肿瘤而不损伤周围正常细胞。肿瘤疫苗还可诱发免疫记忆细胞,产生长期的免疫效应,防治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抗体偶联物:通过化学修饰或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肿瘤抗体与效应分子偶联,这些偶联物(immuneconjugates)既有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能力,也保留了效应分子杀伤肿瘤细胞的毒性,注射于肿瘤患者体内,可定向地浓聚到肿瘤部位,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这类免疫偶联物在肿瘤的检测、定位和治疗中都有广泛的用途。第十七章移植免疫-T细胞识别同种异体抗原的机制(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的机制:同种异体间的器官移植一般均会发生排斥反应,本质上乃受者免疫系统对供者移植物抗原的免疫应答,如同普通抗原诱导的应答,其同样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一、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能引起强烈排斥反应的移植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抗原),在人类最重要者为HLA抗原。本质上,供、受者间HLA型别差异是发生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2.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实验研究和临床资料均证明,即使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完全相同,仍可能发生程度较轻、较缓慢的排斥反应,提示还存在其他可诱导排斥反应的抗原,即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nor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mH抗原)。mH抗原表达于机体组织细胞表面,由某些具有多态性的基因编码,可被MHC分子提呈,主要包括两类:1)性别相关的mH抗原,2)常染色体编码的mH抗原3.其他参与排斥反应发生的抗原二、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同种反应性T细胞是参与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关键效应细胞,其实验依据为:先天性无胸腺的啮齿类动物(如裸鼠)体内无成熟T细胞,不能排斥移植物;新生儿期摘除正常大鼠或小鼠的胸腺,会发生同样情况;上述情况中,若注射同系正常小鼠T细胞,则小鼠即可对移植物产生排斥反应。1)T细胞在移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甲方购买乙方提供的健康养生产品销售合同
- 2024年度设备采购合同书(含技术参数和售后服务)
- 2024年度二手房屋定金支付合同模板
- 2024年度生物医药领域合作研发合同
- 怎样做超简单的护理
- 免疫治疗劣势人群
- 2024年度知识产权许可担保合同许可方与被许可方签字日期
- 2024年度企业实验室设备租赁合同
- 2024年度电气控制系统开发合同2篇
- 2024年度艺术品交易与展览展示合同
- 家庭植物养护
- s3-2多级汽轮机的损失及汽轮机装置的效率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题 (2)
- 数学建模第02章_简单的优化模型
- 高中英语语法 主谓一致(27张)ppt课件
- 运营安全管理方案
- 110kV及以上电力电缆敷设施工方法
-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方案
- 冲击材料特性
- 美术课件《色彩的对比》
- VDA6.3过程审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