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三昧之食_第1页
道教的三昧之食_第2页
道教的三昧之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教的三昧之食

道教非常重视饮食与健康。道门中人在修炼服食辟谷术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医学饮食养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服食是道教外养的一种重要方式,肇端于战国时期的方士,是在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服食成仙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方术。服食也称服饵,是选用矿物、植物或动物类药物以及食物,经过一定加工、配伍,炮制成丹药或方剂,通过内服作用于人体,以期达到轻身益气、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的目的。后来,随着道教外丹术的日渐衰微,以及肉体不死信仰的动摇,道教服食逐渐转化为以服食植物类药物和食物为主,并发展为摄生的重要手段。在道教创立之前,先秦道家早就认为,世间某些药食,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食之不当,则引发疾病。《老子》第十二章说:“五味令人口爽;爽者差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随着道教重人贵生为核心的教义的逐步创立,各门派道士为追求长生不老,修服食之术者日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和三十载,韦节“卜居华山之阳,……饵黄精、白术、胡麻、茯苓、丹砂、雄黄”,田仕文“常饵服白术、茯苓,久而有益”,梁谌“广索丹砂,还而为饵”,马俭“断谷服水,饵枣膏、天门(冬)”,尹通“服黄精、雄黄、天门冬数十年,体渐清爽”,王延“唯松餐涧饮,以希真理”,于章“啸咏林泉,饵黄精、茯苓、山地黄”。这里记载的都是修服食术的道门名士。入唐以后,许多道士服食金丹大药,但多数丹药皆有毒,致使很多服食者中毒而死,因此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唐以后,外丹术和服食外丹之风逐渐衰落,而服食草木药和单味金石药则继续流传。道家在追求长生不老的信念驱动下,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起采集、制作和服食长生药的方术,服食术不断完善。虽然道教采用服食术欲追求长生不老是不现实的,曾经走入误区,但在实践、总结、提炼服食术的过程中,确实为中医养生提供了一条非常现实有效的途径。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即不食五谷杂粮。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去(却)谷食气篇》云:“去(却)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则日句(呴)炊(吹)之,视利止。”是指辟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须用“吹呴”食气法加以克服,这是现存汉前辟谷服气术最早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云:“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为了清除肠中秽气,除掉三虫,必须辟谷。为此,道教创立之后,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竞相修习辟谷术。《云笈七签》卷五载,孙游岳“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秀洁。”《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如此等等,说明辟谷术在道门中备受推崇,且效果卓著。当然,辟谷之士在修炼此功法时,并非不吃任何东西,只是不吃五谷杂粮罢了。辟谷之士辟谷时,而要兼之于服气,或服食草木类药物,或饮符水。“服气辟谷”即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的目的。“服药辟谷”即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具体药方甚多,有的取高营养而消化慢的豆、枣、胡麻(芝麻)、栗、酥、茯苓、黄精、天门冬、白术、人参、蜂蜜等配伍,制成丸膏,于断谷后日服一二丸,以代谷食。有的取高营养而难消化之物配方,一顿饱餐后即绝谷,可辟谷很长时间。也有作美食饱餐一顿,再服药以养所食之物。还有用草木药熬煮特定的石子,先食甘草、防风、苋实等十几种草木药配制成的散剂,然后再吞服石子,这种方法又称“吞石辟谷法”。因为修道之人往往辟谷与服食兼修,所以道教典籍往往将服食与辟谷合并论述。道教服食辟谷术的创立和发展是与社会的进步和医药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门内外都认识到,饮食是人们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人要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又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还要合理调配饮食结构,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但在先秦时期,社会上层多喜食肥甘厚味,“膳用牲”并纵酒为乐。针对这种时弊,受道家返朴归真思想的影响,方士们已意识到多食服甘酒鳢的弊端,称其为“烂肠之食”。所以,一些方士及后来的道士纷纷在饮食上返朴归真,转向食用天然植物类食品。现代科学也证实,科学控制饮食是人类长寿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医养生之饮食有节与道教服食辟谷的养生方术与思想一脉相承。早在《内经》中就已阐述了食疗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最早提出了“食养”的概念。《素问·脏气法时论》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论述了不同的食物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饮食营养不仅滋养形体,而且在此基础上,使神情自生,精神怡和。调和饮食使精神怡和,也正是道家服食所追求的境界。和道家讲求服食之物的清静一样,《内经》也强调饮食五味要适当,否则调摄失常,又会伤害人之精气。《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在药物分类上,首提上、中、下三品分类法,这种三品分类法是我国传统医学最早的药物分类法,它就是沿用了古代服食方士及道教服食门派对服食药品的分类之法。历代医家精求饮食调养之法,使中医食疗成为中医养生的一大特色。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阐述了饮食调养和饮食卫生之道,认为“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讲的就是合理调配饮食有益身心健康,而暴饮暴食则损寿伤命。所以,在其《养性延命录》中专辟“食诫”一篇论述饮食卫生之道,诸如“食不欲饱”、“食毕当行”、“饱食勿大语”,谨和酸、苦、甘、辛、咸五味等。集道家、医家于一身的孙思邈十分注重食物对养生、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六中专门辟出《食治》一门,又在《千金翼方·养性》中辟出《养老食疗》专论,对食疗法在治病养生中的作用作了专门探讨,系统阐述了中医食疗学的思想。其食疗养生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提倡药食两攻,认为将药疗与食疗结合使用,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告诫人们治疗疾病不仅要注重“药食两攻”,而且要优先考虑食疗。他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种药补不如食补,食疗无效方可命药的主张确实值得现世医师和崇尚养生之术的人们借鉴。他还强调平时养生要慎五味,不要偏嗜。在其“五脏所宜食法”篇中,把《素问》五脏所喜、所宜、所养的食物,加以调剂而具体化,形成了与现代营养卫生学观点相一致的食谱,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营养食谱。受孙思邈医、道双重身份的影响,道教服食术对中医食疗的影响在他的医学思想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孙思邈系统的食疗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医疗养生价值,奠定了中国传统食疗学的理论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食疗学的形成和发展。医圣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