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讲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教学要求1、掌握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内容(重点)2、掌握产业内贸易的有关理论(难点)3、了解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4、了解新张伯伦模型5、了解兰卡斯特模型介绍6、了解相互倾销理论7、了解杨小凯贸易理论8、熟悉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运用6.1产业内贸易概述
6.1.1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内部市场是指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间形成的交易机制。
外部市场是指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本国(资本充裕)外国(劳动充裕)制成品粮食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6.1.2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贸易是发生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还是发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不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
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德(H.G.GrubelandP.J.Leoyd)在其《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与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1.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2.生产区位不同:
3.制造时间不同。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
5.由于政府干预造成国内价格扭曲,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便同时从事进口和出口的活动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差异产品又可以分为:垂直差异产品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的产品水平差异产品质量相同,但其特色或特质不同的产品但实际上,差异产品往往既表现出垂直差异的特点,又表现出水平差异的性质。
根据贸易中不同的市场途径,产业内贸易可分为: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这种贸易是指在没有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条件下的,通过外部市场在各个独立的企业间进行的产业内贸易。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南北贸易,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反映了生产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间的产业内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大约为30%—40%。另一种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反映了生产要素禀赋程度相似,生产结构也比较接近的产品渐进性的产业内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大约为60%—70%。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定义: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开展,形成了公司内产业内贸易所导致的。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市场进行产业内贸易有许多优势:
1、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使其在系列产品和异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垄断优势
2、跨国公司使外部市场内部化,使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更容易实现库存控制和交易成本的降低
3、通过产业内贸易更有利于实现垂直一体化的规模经济
4、由于接受跨国公司投资的东道国在生产和成本方面对跨国公司吸引中的区位优势,使得跨国公司能更好地利用世界各个区位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特定优势,按其全球经营战略安排最佳生产点,使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1、一般来说,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距离越近,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反之就小
2、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商品主要是中间产品,即中间产品占了很大比重
3、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有的是为了规避和减轻关税、所得税等税负而进行的,为此,在贸易过程中实行调拨价格或者叫做转移定价,这种价格可能远远低于或远远高于世界市场价格
4、研发密集型产品通过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高,一般占其总贸易的50%以上6.1.3产业内贸易的测定
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TradeIndex)的计算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在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时,同类产品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
SITC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大类以下分为63个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为233个组(Group),组以下又分为786个小组(Subgroup),小组以下又分为1924个项目(Item)。三位数的划分即是在SITC中为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但也有人采用较为宽松的划分标准,即以同一“部”的产品作为同类产品)。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Bi=1.0-|(Xi-Mi)|/(Xi+Mi)(0≤B≤1)(Bi是反映产业内贸易的指标,称为i产业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某种产业产品的出口量,Mi为某种产业产品进口量)
由以上公式可知:产业间贸易指数=1-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的测定产业内贸易指数T=1-IX–MI/(X+M)
X-----某一产业产品的出口M-----同一产业产品的进口如果X=MT=1,产业内贸易最大如果X=0,或M=o,T=0,无产业内贸易美国
1995,出口计算机
USD39.6billion进口计算机USD56.4billion故:T=1–I39.6–56.4I/(39.6+56.4)T=0.825例: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是与某种产业部门的产品特性有关,因为有些产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难以发生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二是与该产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高度发达成熟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幼稚工业部门就难以发生产业内贸易;三是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细致,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6.1.4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间相距较近,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6.1.5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本特征
1.产业内贸易理论产生与欧共体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效果的评价。经济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更适合于说明产业之间的贸易问题
但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共同体内成员国之间贸易流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同一个产业部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换所导致的。这种贸易活动是典型的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贸易问题。西欧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纵深发展显示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别越小,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无法对这种贸易现象做出满意的解释,于是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突出特点是:用国际贸易产品的异质性或差别性、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收益递增等概念来解释同一产业部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
2.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产品的异质性特征就是产品的差别性特征,产品差别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
这种差别正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3.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因此,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的重要因素。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仍然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在于消费需求偏好的多样性。4.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为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国际市场的开放和一体化是必要的基础条件。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作为产业内贸易的直接利益来源不是无条件的,它必须具备四个前提条件:每一个产业内部存在着广泛的差别产品系列;每一个产业内部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条件,即差别产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垄断竞争关系;每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国际市场必须是开放的和一体化的。6.2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法尔维(Falvey)等人建立的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其仍是2×2×2形式的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产品的情况。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业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素;
3.两个国家都存在两个产业,其中一个是生产无差异产品的农业产业,提供小麦产品;另外一个是生产差异产品的制成品产业,提供布产品。假定布产品的差异性体现在布的质量上,即布这种产品是垂直差异产品。进一步假定布的质量是在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连续的不同质量。质量(m)越高,对应的值就越大。
4.在生产不同质量的布产品中,生产质量越高的产品,相应所需要的每单位劳动的资本数量也越高。
5.对不同质量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任何质量的布产品来讲,价格等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即有如下等式关系:
P1(m)=C1(m)=W1+R1P2(m)=C2(m)=W2+R2
在上面的两式中,字母下表的1、2表示两个不同的国家,W表示劳动力的工资报酬,R表示特定资本的报酬。现在先给出法尔维和基尔茨考斯基模型相关的假定:
(1)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两个产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业间移动,资本是一种产业特定的要素。
(2)法尔维为定义产品质量(垂直差异)引入了一个数值α,产品质量越高,对应的α越大。进一步假设生产质量越高的产品,相应每单位劳动所需的资本数量越大。于是,就可以这样界定度量单位:生产质量为α的产品需要1单位的劳动和α单位的资本。(3)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于任何质量而言,价格都等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以w表示工资率,以R表示资本的报酬,脚标1和2代表两个国家,有:P1(α)=W1+αR1P2(α)=W2+αR2
如果w1>w2,那么,国际贸易就会要求R1<R2(如果R1>R2,意味着国家2能以低于国家1的成本生产任何质量的产品,两国没有贸易的余地。)。通过这一假定可以推出R1/w1<R2/w2,根据相对要素密集度的价格定义,于是可将国家1看作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国家2则是劳动充裕的国家。如图5-1,画出了两条价格-成本关系线,P2线要比P1线陡峭,是因为R2>R1。国家2在较低质量的产品品种(即质量子集)上与国家1相比有比较优势,而国家1在较高质量的产品品种上有比较优势。假定两个国家对较低质量和较高质量的产品品种都有需求,在典型的、没有运输成本的自由贸易条件下,必定存在国际贸易。国家1出口质量较高的产品品种到国家2,并从国家2进口质量较低的产品。因为分析的是同一产业的产品,只是产品品种质量上有差别,所以这种贸易是同产业贸易。6.3新张伯伦模型
20世纪70、8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认为除了资源差异外,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起因和贸易利益来源的又一独立决定要素。
1978年,克鲁格曼首次将迪克西(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两人所共同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从模型上证明了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是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原因。此垄断竞争模型又称为新张伯伦模型(Neo-ChamberlinianModels)。
在克鲁格曼的新张伯伦模型中,其假定条件为:
1.一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并且供给是固定的;
2.在一国生产某种产品上存在许多厂商,每个厂商都生产X商品中的某一品种,能够生产的X商品不同种类的数目没有限制,并且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该产业;
3.每个厂商在生产产品时,生产函数都是一样的,都表现为生产xi数量的商品需要li数量的劳动,即:
li=a+bxia,b〉0
由于假定系数a大于零,则在生产中存在着规模经济;
4.假定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都相同,而且每增加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总效用都是相同的。消费的品种越多,总效用增加越多,即效用函数有:U=
,
这里〉0
在这些假定条件下,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和厂商的自由进入和退出,当规模收益递增时,每一种商品将只有一个生产者,生产者的数目与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种类相同。
通过推导,可见,封闭经济中,在长期均衡条件下,用于该商品所有品种的全部消费必然等于支付给劳动的全部报酬。用该模型解释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对于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来讲,由于开展了产业内商品品种的国际贸易,在生产没有受损的条件下(一国的厂商数目和工资都没有变化),双方都从中受益了。
总体来讲,克鲁格曼的新张伯伦模型揭示了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的条件下,即使在两个生产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也能开展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并且这种贸易会提高两个国家总体福利水平。但是,尽管它可以推测每个国家会生产所有某产品品种的一半数量,但是无法判断哪些品种在哪个国家生产,从而无法确定具体的贸易产品模式。新张伯伦模型的意义
如果允许两国进行贸易,不考虑运输成本或其他障碍,那么一国生产与另一国完全相同品种的厂商会改变其生产的品种,转而生产其他任何厂商都没有生产的品种。因为,不论生产哪一个品种,生产成本都是一样的,并且厂商能销售的新品种的数量与老品种一样多。随着厂商的调整,到最后是每个厂商生产一个品种。对两国来说,贸易使它们的福利水平提高,在生产方面两国也没有损失,因为两国的厂商数没有变,实际工资也没有变,而消费者消费总量不变,但品种范围扩大了。这一模型表明,在产品具有水平差异性、并且生产成本递减的情况下,既使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也能够展开同产业贸易,并增进两国福利。6.4兰卡斯特模型
兰卡斯特模型以产品的水平差异为基础,以产品品种和消费者行为的假定为前提,在生产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通过对生产和贸易的影响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其模型假定是:1.差异产品质存在两个特性方面的不同;2.消费者对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偏好,但消费者不能购买某一产品的多个品种进行“组合”消费,只能购买、消费其中包含某种最喜欢特性的产品品种;3.假定每个消费者只有一个最偏好的品种,即消费者最愿意花钱购买的品种;
按照兰卡斯特模型,假定某种产品的具体品种按其品质规格差异可以进行排列,如图6-2,并且假定消费者除了对产品需求的偏好外其他方面均相同。现在考虑某个消费者对该产品需求的具体品质规格为G*,再假定可获得的最接近G*的产品品质规格为G1和G2,两者的距离为d,与G*的距离分别为t和d-t。在考虑G1和G2的价格时,我们会发现,G*与G1和G2的距离越远,消费者个人对所选择的G1或G2商品的需求就越少。同时,对全体消费者也存在着这样一个关键性的G*及相应的t,其中偏好商品处于G*右端的消费G2,偏好商品处于G*左端的消费G1,G*这一点成为在给定价格条件下G1和G2市场的分界,如图6-2,G1商品的市场范围为dG1,G2商品的市场范围为dG2。这种情况同时也意味着每一种商品的市场范围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水平,即消费者在其偏好条件下,对该品种的需求取决于收入和该品种的价格水平。当收入一定时,可以得出消费者对该品种的需求曲线,消费者对于距离越远的商品品种,即使价格相同,消费需求也越小。4.假定所有的消费者对产品不同品种的偏好是不同的;5.在供给方面,我们假定厂商可以自由进出该市场,并能生产产品的任何品种,且生产任一品种的成本都相同;6.假定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组成,并且这两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完全一样。在封闭经济条件下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开展贸易后
假定平均成本AC为U形,即一开始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降低.
开展贸易前,该厂商面临的只是国内需求曲线D。,企业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有垄断利润,但长期均衡条件下,会使产品的市场价格等于平均成本P。.
开展国际贸易后,假定该厂商会被迫改变产品的特性,生产另一个品种,由于生产成本不变,平均成本线AC的形状不变.
由于该品种的产品面临一个扩大的市场,需求曲线变为国内需求加国外需求的D1,厂商生产的产量就可以从Q0增加到Q1,价格和平均成本降至P1。国际贸易后的福利效应
消费者方面:由于商品可选择性增加,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提高。生产者方面:市场规模的扩大,盈利能力增加导致生产者剩余增加。假定这一个品种的商品具有A和B两种特性。假定一个国家只生产V1一种组合,消费者偏好是从S到T的各种组合,每个消费者所得到的消费剩余的大小取决于他的偏好与V1的接近程度。SCTP为所有消费者剩余。偏好在V1处的消费者得到的利益最大,而偏好在S和T的消费者剩余为零。SPT表示生产者剩余,偏好接近S和T的消费者可能只购买很少的V1
来满足需要,所带来的生产者剩余也小,而偏好为V1的消费者的需求最大,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最高,生产者剩余也最大。
假设1和2两个国家分别生产V1和V2品种的组合产品。国际贸易发生后,两国消费者都得到更接近偏好的产品,也就是国家1偏好VT的消费者可在国家2购买V2组合的商品,因为V2比V1更接近其偏好。同样,国家2偏好ZV的消费者可以在国家1购买V1组合商品,因为V1比V2更接近其偏好。
结论通过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双方消费者都得到较大满足,由此使得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均增加,福利水平得到提高。兰卡斯特模型的框架与前面的新张伯伦模型在某些基本方面不同,在兰卡斯特模型中,并非所有产品品种都是同等地可以相互替代,距离越远的产品品种替代性越差。此外,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加,相邻产品间的距离将缩短。这里引出两个重要的应用:第一,产品品种数越多,对每种产品品种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就越高,当相邻产品品种的距离逼近零的时候,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接近无穷大,即产品品种间具有完全替代性。第二,一个更大的产品品种范围意味着消费者理想的需求与可获得的最接近产品品种的距离缩小。6.5双寡头垄断产业内贸易模型
假定: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国家1和国家2;2.两国在某一相同行业中,各只有一个厂商存在,即开展国际贸易前,在两国国内市场上,该行业都是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3.两国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相同;4.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反应曲线(ReactionCurve)”
结论:在寡头垄断条件下,两国之间的同质产品发生了产业内贸易。
QF和QB分别代表国外、国内两个厂商的产量。曲线RH和RF分别代表国内、国外厂商的反应曲线。假定外国厂商F试图在本国市场上销售产品的数量为q1,从本国厂商H的反应曲线RH看到,本国厂商只有使销售量为q2时,才能达到利润最大化。对此,外国厂商F将其产品的销量改变为q3。此时,本国厂商H将销售量由q2改为q3。
如此相互反应,最后使均衡点确定在两条曲线的交点E。
双寡头垄断产业内贸易模型意义模型假设开展贸易后,两国厂商均可自由进入另一国家的市场,因此,两国的国内市场就由原来的完全垄断市场变成了双寡头垄断市场。进而用古诺模型解释了在寡头垄断条件下,两国之间的同质产品发生了产业内贸易。6.6相互倾销贸易理论
6.6.1国际市场中的垄断及其表现
规模经济是垄断产生的原因之一
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垄断现象在现实中的表现:一是出口商品的产业垄断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二是进口竞争性行业垄断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三是初级产品生产国组织的垄断同盟问题。
6.6.2出口倾销及其经济基础
出口倾销是出口垄断厂商为了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在垄断国内市场并取得垄断高价的前提下,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方式大量出口,争夺国外市场的行为。
三个条件:第一,国内必须具备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倾销出口企业是价格的制订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第二,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必须充分分隔,即国内其他人不可能从国外市场回购低价格出口的商品;第三,垄断出口企业面临的国内需求弹性小于国外的需求弹性,即国内需求曲线比国外需求曲线更加陡峭。
假定垄断出口商的边际成本条件MC;国内需求曲线为Dd;国内边际收益曲线MRd;国外进口需求曲线是DF;国外市场的边际收益曲线是MRf.假定国内需求弹性小于国外进口需求弹性,Dd的斜率大于Df的斜率。国外市场竞争程度大,国内市场竞争小。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垄断企业将国内的生产量和销售量确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国内产销量为Qd。如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Pd,高于边际成本MC的价格Pe出口产品,出口数量为Qe,垄断厂商在国外市场获得的额外利润即阴影部分a增加。6.6.3相互倾销与贸易模式
出口倾销策略:如果两个国家的两个垄断企业相互进行出口倾销,有可能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并促进世界福利的增加。
如图5-9假定国内和国外分别有一个完全垄断厂商,并且生产同质产品。如果本国的垄断企业扩大国内的生产和销售数量,会导致国内价格的全面下跌,本国垄断企业把国内产销量稳定在Qd水平上,外国垄断企业把它的国内产销量稳定在Qf的水平。如果本国垄断企业以低于国内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Pe价格出口销售Qe-Qf数量的商品,国外市场的价格就会全面下跌Pe水平。本国垄断企业可以获得额外的总利润净增加区域b所代表的面积,外国企业的总利润损失是面积a.相互倾销模型的结果分析: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国际贸易的结构既不受产品成本差别进而是要素禀赋差别的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的限制。同时,相互倾销基础上国际贸易的利益来自于各国企业通过“倾销”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和在本国市场上销售价格保持不变情况下所获得的垄断利润总和。6.7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型
假定:1.某产品有垂直差异性的许多品种。这种垂直差异反映在不同品种的质量上;2.厂商要开发一个质量较高的品种,需要在生产前投入大量的研究和开发(R&D)费用。我们把它看作是生产产品的固定成本。厂商生产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是不变的;3.假定消费者都具有同样的嗜好,因此,消费者会对产品在质量方面有一个共同的排列顺序;4.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同,并且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消费产品的质量相对应;5.产品市场是只有两家厂商进行生产的寡头垄断市场。
F(V)是开发质量为v品种的研发成本。假定厂商A先进入市场生产低质的v1品种。TRA是A的总收益曲线。厂商B后进入市场,生产质高的品种v2,其总收益曲线为TRB。厂商A生产v1是最佳选择,因为边际收益TRA与边际成本相等。但是一直降低质量,消费者会转向购买较高质量的品种。厂商B也不能一直通过提高质量增加收益,否则,消费者会转向消费质量较低的品种。
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意义
1、垂直差异就是产品在质量上的差异。汽车行业中普遍地存在着这种差异。
2、为了占领市场,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但是,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不能全部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而是因个人收人的差异存在不同的消费者需要不同档次的产品。
3、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高收入水平的国家就有可能进口中低档产品来满足国内低收入阶层的需求;同样,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也可能进口高档产品满足国内高收入阶层的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6.8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S·B·Linder)要素禀赋理论只能说明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模式,解释工业化国家之间相互进行工业制成品贸易格局问题要用新的贸易理论,并且这种新的贸易理论不能仅仅从供给方面分析,还必须要从需求角度来寻求答案。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进行工业化产品贸易的种类、范围、流量是由各国的需求因素决定的。
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假定一国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条件的,其次才考虑出口到国际市场,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第二,假定在一国中,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
第三,由于本国的潜在出口产品由本国的消费结构决定,本国的消费结构又由本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
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等级Q。OP表示人均收入水平与消费每种产品质量等级间的一般关系。A国的人均收入为YA,对商品质量需求为aa范围。B国的人均收入为YB,高于A国,消费产品的质量范围bb,也高于A国。两国需求产品质量等级中存在CD范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南医科大学《微机原理及接口》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景观小品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插画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物理讲坛》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精细化工发展潜力分析
- 数字电压表的课程设计
- 中国生活用纸行业投资前景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农药基础知识》课件
-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青岛理工大学
- 八年级上册美术-4《用色彩表达情感》【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细胞免疫治疗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研究报告
- 药品采购购销合同范本
- 船舶交易居间协议
- 医疗耗材供应项目实施方案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大单元作业设计
- JBT 12727.5-2016 无损检测仪器 试样 第5部分:渗透检测试样
- 外观标准完整版本
- 25《古人谈读书》(第2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 2024秋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1课 开开心心上学去教案 新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