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四篇_第1页
2023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四篇_第2页
2023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四篇_第3页
2023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四篇_第4页
2023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四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四篇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相识分数》。分数的相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本册“相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驾驭一些整数学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相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相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阅历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详细情境初步相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相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相识几分之一又是相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接着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学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相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索与语言表达实力。

3.情感看法价值观:在动手操作、视察比较中,培育学生勇于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相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表达。

四、教学过程:

1.相识1/2

“分数的初步相识”必需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觉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学问阅历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然后给出分数的概念,揭示课题(相识分数)然后让学生回想,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的,让学生理解只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个分数的定义。这一环节以后,我让学生说说其他物体的二分之一,从而把分数的定义上升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接着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表示出这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相识,以及学会操作,如何来得到一个图形的二分之一,这里还是重点强调二分之一的定义,然后我设计了一个练习,推断涂色部分是不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更加巩固了学生的新知的理解。

2.相识几分之一

在相识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还想相识几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并用圆形纸片表示出他想相识的分数,并且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的。从而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然后进行练习,完成书上想想做做1,学生填出分数以后让学生说说怎么看出来的?相识了几分之一以后,我再利用学生表示出的同样大小的圆片的几分之一,让学生视察涂色部分,比较一下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关系,再让学生猜想假如有个相同大小的圆片,表示出它的八分之一,那八分之一应当排在哪个位置?假如再分下去十六分之一,一百分之一呢?老师小结:当我们把同样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表示其中的一份就越来越小。让学生了解到如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关系。然后进行练习,书上想想做做3,最终进行练习,想想做做6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2

教材说明:

本内容是在学生相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学问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爱好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从而主动探究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觉一般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分,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学问的目的。通过激励学生收集相关学问的内容来培育学生课外阅读的爱好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实力。

说教学目标:

24时记时法在时间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一般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简单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学问点驾驭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详细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相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支配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觉一般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分,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一般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说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相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当注意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醉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学问的生活阅历,发觉问题,创建新学问,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学习爱好,发展才智,增长才能。在教学中,我留意实行启发式、探讨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老师能否擅长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获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学问阅历,也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3

教材分析:

《地砖的周长》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四课时。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相识正方形的周长,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是本单元的第四节课,由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以及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经有肯定的相识和生活阅历,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特别好玩的情境——帮我的女儿丫丫测量和计算装修房间所需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和归纳出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正确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驾驭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培育学生解决简洁问题的实力。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探究并驾驭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培育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力。

教学设想:

通过计算“地砖的周长”这一真实、好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驾驭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量、算、归纳、说、拼等手段,加深学生对正方形的周长的相识。在此过程中,老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驾驭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实力。同时,培育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愿识,从小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念,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打算:

正方形图片、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打算: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相识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知老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

2。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假如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须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情愿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事来帮助林老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特别特别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美丽房间,所以呢,我根据装修师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须要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

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示实物(地砖),请生视察其形态。(板书:地砖的)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探讨: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假如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需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三、练一练

推断题:

(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四、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美丽的花边,须要多长的花边?假如做两层呢?

五、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简洁的平面图形,初步相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所以要落实好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欢乐、自主的学习中得到肯定层次的提高。

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内场景图,图上有很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他们对图形特殊是对四边形的感性相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接下来教材支配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涂颜色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的特点。例2让学生对各种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殊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材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了解。我觉得教材这样的支配遵循了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活动化的方式呈现是符合中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的。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节课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

学问与实力目标:

A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分辨四边形,驾驭四边形的特点,进一步相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B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活动,培育学生视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理解和驾驭四边形的特点,并对不同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四边形的学问。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主题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增加学生体育熬炼的意识和体验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驾驭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相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说教法

依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形式的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运用直观的教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问的获得过程,将情景教学法、试验操作法、直观演示法等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三、说学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学问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这充分说明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育学生学习实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通过师生沟通、合作探究、生生沟通等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指导学生运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法、视察比较的方法来学习学问,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加探究新学问的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爱参与体育活动吗?你喜爱哪项运动?

2、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3、细致视察,看看操场上有你相识的图形吗?(学生自由畅言)

4、同学们,这些图形有许多不同之处,我们可不行以给它们分类呢(学生通过视察,很快就得出圆是没有角的图形,三角形是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而其它的是有四个角、四条边的图形。)那我们可不行以给第三类图形取一个统一的名字呢?(生回答:四边形)。于是分类的结果是:

第一类:圆

其次类:三角形

第三类:四边形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相识四边形

1、找一找,涂一涂:让学生在课文35页中找出四边形并涂上颜色。学生涂完后,说说理由。

2、小组探讨:你发觉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老师依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

四个角

3、巩固运用:在教室里找四边形。

(二)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动手实践:让学生拿出学具盒,给四边形分类。

2、小组合作:给找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在分类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