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文章之创新的经济学逻辑_第1页
伤感文章之创新的经济学逻辑_第2页
伤感文章之创新的经济学逻辑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官方文件和各路媒体上对于创新的呼声可谓一浪高过一浪,创新几乎成了全民运动。之所以如此重视创新,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创新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甚为重要,二是当前创新的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严重不足。如何弥补这一供求缺口呢?或许我们该稍稍番考察。需要申明的是,创新的逻辑不可能是形式逻辑,因为形式逻辑是静态的,无法容纳“创新”—未来的各种可能;创新的逻辑只能是动态性质的辩证逻辑,其可以刻画创造性的活动—从无到有的过程。于是,虽然创新本身的形式逻辑不可知,但我们却可以去考察诸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于创新的辩证逻辑。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冷却一下万众心的激情,回归经济学的常识,对创新的逻辑做一冷却一下万众心的激情,回归经济学的常识,对创新的逻辑做一新经济学家如一九七二年诺奖得主阿罗、一九七四年折桂者哈耶克和二。。一年获奖者斯蒂格利茨等,都将创新理解为信息/知识的生产,认为创新实质上是关于生产方式如何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或者说可以将创新活动视为一个获取特定的新信息/知识的过程。创新的式样虽五花八门,却都要遵循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定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故熊彼特称创新的经济结果为“创造性破坏”。企业的重要创新将淘汰旧一代的产品,使得先前的生产能力被废弃—例如智能手机淘汰了传统手机。并且,创新不仅会带来所谓“破坏”(故伤人一千),且往往伴随着高投入、高风险(故自损八百)及只是或许才会有的高回报。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现在仍要将创新视为发展的核心和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呢?这还要从经济学理论本身寻找答案。二。。五年克拉克奖得主阿西莫格鲁及其合作者曾提出一个有趣的框架,可用来解释后发和先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acemoglu,daron,etal.,2006,“distancetofrontier,selection,andeconomicgrowth”,journaloftheeuropeaneconomicassociation,vol.4,no.1)。对于远离世界科技前沿的后发国家,自主创新的压力很小,鼓励模仿的制度安排有利于经济增长;相反,对于先发国家和正在快速追赶的后发国家,自主创l=i新的压力变得显著,只有将制度安排调整为有利于创新的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l=i这一框架可以视为若干年前林毅夫—杨小凯之争的另一个版本故非常适合解释中国的现实情况。当一个国家距离科技前沿尚远时,其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可以通过引进、模仿来实现。想当年,有经济学家批评东亚模式有增长无效率时,一种反驳是说东亚国家的效率改善是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机器设备实现的。但是,改革开放至今已近四十年,经济增长奇迹的一个间接结果是中国距离世界科技前沿愈发接近,通过模仿他国创新而达成廉价技术转移的潜力已所剩无几。同时,劳动力成本和环境压力也使得粗放型增长变得不可持续。由于耽于后发优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多年来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传统的依靠要素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无法避免的困境,是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历史上的马尔萨斯陷阱以及近代的低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皆源于此。部分西方經济学家看衰中国前景,其理据就在于他们认为无自主创新的中国式增长不可能迈上中高等人均收入水平的台阶(宣晓伟:《我们离现代化有多远?》,《读书》二。一四年第四期)。为了实现这“惊险的一跃”,中国制造必须升级为中国创新。于是,如果说自主创新不足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之前还只是疾在腠理的话,现在则已几乎痛入骨髓了。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确实命系于本国的制度安排能否调整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模式。二人的因素与制度因素号召万众创新的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的创新供求失衡。随着中国模式论的流行,当下很多国人抱持着一种迷思—只要某项事业进展不顺,立即就寄望于政府的扶持,尤其是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那么,中国创新的不足是由于外界的经费投入不够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近年来我国的科技经费总量(包括政府和企业的资金)已经达到世界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