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对行为主义的批评理论3_第1页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对行为主义的批评理论3_第2页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对行为主义的批评理论3_第3页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对行为主义的批评理论3_第4页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对行为主义的批评理论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对行为主义批评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局限不关注人的情感、价值和尊严等(导致人本主义理论)理论观点过于狭隘无法解释人类的复杂学习(导致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学习如只靠直接经验,其效果是有限的(导致社会认知理论)学习不全是在控制情境下自动产生的不关注人的内部认知过程(导致信息加工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马斯洛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内部的两套力量:1、出于畏惧而坚持安全和防御;2、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健康的成长过程——一系列情境的自由选择:安全和成长、从属和独立、倒退和前进、不成熟和成熟教育意义自我实现审美需要认知需要尊重需要归属和爱安全需要生理需要成长性需要匮乏性需要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罗杰斯简介罗杰斯说“我之所以对谈话法发生兴趣,肯定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幼年的孤独生活有关”。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虔诚信奉原教旨主义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幼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以疏远、冷淡的态度对待家庭以外的人,自称“那一时期完全没有与他人之间的亲密的、互相交往的人际关系”。中学开始,渴望友情的愿望有所增加,但因为频繁换校,“确实没有和任何一个人结成一种亲密的相互发生影响的私人关系”。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并加入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社团。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对今后从事职业的最初探索,曾是一个男孩俱乐部的主任,还在一个夏令营担任辅导员。在这时期结识了海伦并与其结婚,与妻子的相识和交流使其感觉到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与另外一个人真正相互关心、息息相通的亲密关系”。1924年大学毕业后,进了纽约的尤君思神学院,欲从事宗教事业。他在那里结识了两位重要的心理学家——华生和纽科姆,而且在那里的两段经历(一是参加讲习班;二是学习古德堡•沃森主持的“与青年一道工作”的课程)对其人际关系哲学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后者使罗杰斯“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与人亲密合作是可能成为一种职业的”,这一认识使其放弃了宗教研究。1945——1957年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在此期间收获甚丰,提出关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理论,简要地叙述为“在任何亲密、持续的关系中,如果我想创造出一种真诚、关怀、理解的气氛,我就必须相信人们,信任他们,反省自我以及认识他们自身问题的能力,信任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一)自我的概念及特点罗杰斯关于人格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Self-Enhancement)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马斯洛提出的所有需要层次都可归入这一动机中。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一个人可以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许多“机体经验”。例如,一个人可以完整地知觉到他的机体,体验到他所有的知觉,体验到这些知觉与所处环境中其他知觉和整个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个体体验的积累决定着个体是否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以及接受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有些机体经验被儿童意识到,这些经验成为现象经验,而没有被儿童意识到的经验则以潜在的形式对自我的发展起着作用。(二)自我的发展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罗杰斯把这两种体验称为“正向关怀需求”。但儿童这种“正向关怀需求”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而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评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行为主义的强化就是条件性关注。父母完全条件性关注的不良后果。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为保证经验与自我的一致即健康人格的形成,家长和社会就应该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儿童得到“无条件的满足”。例如,母亲通过给予儿童以慈爱,使他们逐渐学会像母亲爱自己一样爱别人,把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作为自己内在的需要和价值行动的准则。也就是父母或其他成人在给予儿童爱时较少注意儿童行为的方式,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不会显示出价值的条件,自我与经验之间也便不会有不一致,儿童就能发展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thefullyfunctioningperson)。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观(一)与传统咨询理论的区别罗杰斯心理治疗观经历了“非指导性治疗”——“患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therapy,又称来访者中心法)——“以人为中心”的疗法的过程。罗杰斯的咨询理论与传统咨询理论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对咨询者与被咨询者之间关系的看法。有一次,他在咨询中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来咨询,她认为孩子非常调皮、不听话,令她觉得很生气。罗杰斯认为这种情况是由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引起的,于是他主要针对孩子进行咨询。但每个星期这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咨询时总说孩子没有变化。最后,罗杰斯放弃了,他认为,双方都尽了力,但是失败了。这位母亲同意了。正当她要带着孩子离去时,忽然转过身问,“你们这里也为成年人做咨询吗?”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她又回到刚刚坐过的椅子上,开始倾诉生活中的烦恼,倾诉对婚姻的绝望,倾诉与丈夫的纠葛,倾诉她惆怅和失败的感觉。在她倾诉的过程中,罗杰斯没有做任何指导,只是倾听。一个星期后,这位母亲独自前来咨询,仍然是倾诉,而罗杰斯仍是倾听。几个星期后,她告诉罗杰斯,她现在的感觉好多了,与丈夫的关系也改善了,孩子也听话多了。在咨询过程中,罗杰斯所做的就是倾听。通过这件事以及一些类似的事情,罗杰斯认识到只有当事人才能了解什么是关键性的问题,并且认为如果能用理解和倾听的态度去对待他人,那就能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传统的心理咨询理论强调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的中心和指导地位,因为他们受过专业训练,有方法和经验去发现被咨询者的问题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而被咨询者往往没有认识自己的行为和动机的能力,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因而有赖于咨询者的指导。罗杰斯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认为:“被咨询者清楚哪些情感受到伤害;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关键问题在哪里,哪些经验被埋没了。”他坚信,只有被咨询者才真正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在罗杰斯看来,心理咨询的成功并不主要取决于咨询者的专业知识和训练,而取决于咨询者这个人本身和他对待被咨询者的态度。1957年提出的“改变人格治疗的充足条件”都是指医生的个人态度,与他们的职业训练无关。(二)“患者”中心疗法的特点——治疗关系以患者为中心疗法的特点是将将医师与患者的关系视为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的治疗因素。医患良好气氛的建立有赖于三个条件。首先,真诚一致;第二,咨询者应该无条件地接受被咨询者;第三,移情理解。咨询者要能站在被咨询者的角度去体验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把体验到的这种情感、价值传达给被咨询者,使被咨询者意识到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受到咨询者的关注,使来访者有被人听到和理解之感。积极关注(positiveregard)积极关注是一种共感的态度。积极关注是指治疗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意强调他们的长处,即有选择地突出来访者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积极关注也即尊重,它意味着把来访者看作是一个具有价值和尊严的人,而予以赞扬和尊重。积极关注对于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的功能包括传递愿意同来访者一起工作的愿望、对来访者抱有兴趣、接纳来访者。真诚(genuineness)真诚要求治疗者开诚布公地与来访者交谈,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要让来访者猜测咨询者谈话中的真实含义或想象治疗者所做的一切是否还提供了什么别的信息。真诚既包含了治疗者要真实地对待自己,又包含了要真诚地对待来访者。真诚地对待来访者,则要求治疗者要有帮助来访者的愿望,要尽可能地达到共感的境界。不能把真诚简单地等同于要说实话。共感(empathy)

共感具有接纳对方的含义共感具有直接传达对方心情的含义共感似有对对方的痛苦表示“同情”的感觉如果仅有共感,则也可以做咨询所谓共感的“暧昧性”,在咨询中并非得以澄清共感即是从对方的角度,而不是从自身的参照体系出发去理解对方的一种能力。共感反应的步骤:

治疗者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三)治疗过程第一,来访者主动求助。第二,治疗者说明情况。第三,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第四,治疗者能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第五,促进来访者的成长。第六,接受来访者的积极情感。第七,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自我。第八,帮助来访者采取决定。第九,疗效的产生。第十,扩大疗效。第十一,来访者的全面成长。第十二,治疗结束。来访者感到无需再寻求帮助,治疗即告结束。(四)治疗目标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要做真实的自己。中学生作文的套话,不好,不可爱,要强调自己的真实经验。人要丰富起来,不要经验贫乏,尽是套话,令人生厌。健康人格的标志1、对经验开放;2、信任自己的机体;3、出自个人内心的评判;4、创造力;5、愿意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人本主义的标志性特征强调人的责任人构建着自己的生活,行为是自己选择的(为自己的行为负最终责任)强调此时此地(弗洛伊德强调过去的影响),但过去的影响不会永存,按自己的真实感受去生活关注人的存在(个体现象学-感受是主观感受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用客观的方法研究主观世界)来访者中心(倾听内心),同感(庄子和惠子对鱼的感受的对话:你不是人又怎知鱼的感受,你不是我又怎知我不知道鱼的感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强调人的成长

完善的人:自我超越,自己获得“成长过程”(不为他人出主意,是帮助个人发现内心的成长)无条件关注与人的成长有条件关注(表现好打五角星,做到某给某奖励/注意度)帮助儿童社会化,但不能失去机体评价过程。无条件积极关注(不提任何要求就给奖励):作为人被接受和爱为了满足关注需要,关注的条件逐渐取代机体评价过程。(培养快乐的儿童更重要/因为不诚实所以不快乐。刻板老师下的刻板学生,失去自我的真实感受)当价值条件比机体评价过程对人的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大时,个体的人格会受到损害。(一写作文就写妈妈死了,以此套话获得社会关注而得高分)(诺贝尔:是全家研究炸药,父亲和哥哥都因实验炸死了,自己接着实验。和毛主席生得..死得..)矫治方法与教育方法非指导式治疗——建立支持气氛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来访者责任,共情非指导性教学(对师生关系、教师作用等方面的看法)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从社会认知的观点来看,学习是将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转换为指导行为的心理表征的过程(班杜拉,1986)。学习者与其环境交互决定论:学习者的行为由三个关键因素的交互影响所决定,它们分别是学习者的内在心理表征(如思想、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