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传播流行与控制_第1页
麻风病传播流行与控制_第2页
麻风病传播流行与控制_第3页
麻风病传播流行与控制_第4页
麻风病传播流行与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风病的传播、流行与控制麻风病麻风病的命名国外麻风病定义:三千年前古埃及“瑟特”(SET)

古印度“枯希斯”指溃烂公元前700-165年基督教圣经“扎拉斯”(zaraath)有不洁和不可接触的意思公元前150年希伯文圣经(Leprosy)含义为:道德败坏但可由于神的宽恕而能痊愈的人;在街头流浪行乞的衣不蔽体的最贫贱的人.

Aussatz(德国)Judham(阿拉伯语)Kushtha(印度)癞病业病例外傍居(日本)我国的叫法:疠、疠风、厉、大风、癞疾癞病、癞、恶疾、天刑、痳疯、癞风大痳疯、麻风现统称:leprosy(麻风)或Hansendisease(汉森病)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1)Mycobateriumleprae,ML,麻风菌

Hansen1873年发现,1974年公开发表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唯侵人、动物N体外尚不能人工培养,有动物模型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2)ML一般特征染色(+)、G+染色光镜下:长1~8μm,宽0.3~0.4μm,短小直棒状或略弯曲,无鞭毛、芽孢1条菌重:3.9±1.0(SD)×10-14克基因组:2.8Mb,能编码1600种蛋白,比Mtb低,有假基因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3)染色特点:粉红色,抗酸性,吡啶可提取,过碘酸染色可恢复形态特点:多形性——杆断裂串珠颗粒……

簇集性——形成球团(束)菌球形态与活力相关(图)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4)ML的生物学特征世代时间:长,平均11-13天(鼠足垫)最适生长温度:30℃~36℃最小感染量:3~40条活菌活力与致病性:4℃保存组织匀浆7-10天活力不变;致病力与种族、地理环境无关;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5)ML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平皿中

32.5℃湿度78%活28天

32.0℃湿度32%活14天土壤中(室温)活43天0.5NNaOH(20′)

活力不变10%二甲基亚砜(DMSO)(4℃)保护剂作用紫外线照射(<2M距离×30′)和日照(2h)

活力下降煮沸(30′)和高压(15~20′)

死亡(焚烧更彻底)ML的病原学意义ML是麻风病的病原体

根据患者的病理、免疫及临床表现,通常分:

瘤型(LL)界限偏瘤型(BL)中间界线类(BB)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结核样型(TT)未定类(I)

LL/BL/BB又称多菌型(MB)

BT/TT称为少菌型(PB)麻风反应

Ⅰ型麻风反应主要发生在BB、BT、TT患者

Ⅱ型麻风反应(ENL)主要发生在LL、BL患者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6)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7)麻风患者查菌及免疫状态LL、BL强阳性BB变动,但多能查到菌BT多为阴性和弱阳性TT几乎总为阴性(有时正常活跃的皮损查到少量菌)I常为阴性和弱阳性,如为中、强阳性则转为LL(注意排除早期LL)N(纯N炎麻风)阴性,要多部位查菌,排除早期LL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容颜被毁,在世界范围内曾是一种常见的病,在《圣经》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这种病从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发现出第一例麻风病的证实,麻疯病记载出现在西元前600年的印度宗教典籍中,描述了病人手指和脚趾丧失感觉的症状。当时的病人往往受到残酷对待,被遗弃在荒野中任其生灭,甚至被烧死。

麻风病自古是绝症,一直到了1940年代,抗生素问世后,麻风病才可以治愈。然而,至今为止,在世上一些医药贫困的地区依然有麻风病在流传。中国历史情况麻风病在中国肆虐超过二千年。孔子弟子伯牛可能患有麻风病,孔子赴伯牛家探望,只是站在窗外。《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记载:“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秦代出现了收容疠病的“疠迁所”,隋代设立疠人坊专门设立过收容麻风病人,隔离麻风病人治疗。《丹溪心法》中提出了一种叫大风子的药物。明朝《解围元薮》是一本麻风专著。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对麻风的描述:先是麻木不仁,次之红斑,久之破烂,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刀割不痛,血死破烂流水,筋死指节脱落,骨死鼻梁踏蹦、、、、肺受之眉毛先脱,肾受之足底先穿。一、麻风病的传播流行麻风病的传染与其他传染病一样,麻风的传染也需要具有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个体3个环节,自然和社会2个因素麻风病的传染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染途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传染源1到目前为止,公认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患者,主要是多菌型患者2少菌型麻风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仍未完全清楚3黑猩猩、黑长尾猴以及野生犰狳尚无定论4在麻风高流行健康带菌者传播作用尚无定论5环境中(水、土壤)含菌有报告麻风病的传染传染源?麻风病的传染传染源???麻风病的传染传染源?未经治疗的MB病人未经治疗的PB病人健康携菌者(健康人皮肤中查到AFB)西非黑猩猩西非黑长尾猴北美野生犰狳动物疫源性麻风病的传染传染源?未经治疗的MB病人未经治疗的PB病人健康携菌者(健康人皮肤中查到AFB)西非黑猩猩西非黑长尾猴北美野生犰狳动物疫源性麻风杆菌日排量107-108鼻粘膜有菌:72%LL,2%BL完整皮肤有菌:大多数皮肤表面无菌,有菌者与鼻粘膜有菌或溃疡有菌相关瘤型麻风的鼻分泌物或溃疡是主要传染源传染途径

1直接接触传染:健康人接触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排菌的皮肤或吸入病人含菌的飞沫后而感染

2间接接触感染:麻风菌在36.7℃和湿度为77.6%的环境中可存活多天。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沾染麻风菌后,当健康人接触这些带菌物品、水和土壤时则有被传染的可能

3节肢动物作为传染媒介的可能性在理论上存在,没有证实侵入门户

1传统的看法认为皮肤和呼吸道是麻风菌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最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呼吸道是麻风菌的主要入口,特别是当这些部位的粘膜有破损时

2自然获得性麻风犰狳在鼻部和足部原发麻风病灶中常发现有荆棘刺,提示破损的皮肤是麻风菌侵入的途径易感个体

麻风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发病后表现,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力。少部分人对麻风菌易感,且易感程度也有差别,这种差别造成临床上各型麻风的表现。麻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麻风病人的家属发病率较高,除长期密切接触以外,遗传背景对麻风传染的易感性麻风病的传染传染途径传染方式入侵门户麻风病的传染传染途径传染方式入侵门户皮肤与皮肤的直接密切接触细菌飞沫被粘膜接触或吸入细菌污染物作为载体的传播暴露处皮肤呼吸道粘膜破溃麻风病的传染易感人群特异性细胞免疫力特异性遗传学素质个体对麻风病的易感性有很的差异。易感性不仅与个体遗传因素有关,更主要取决于受染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能力。宿主的遗传素质可能与感染后的发病型类有关,其是否明显影响到感染后的易感性尚无定论。90%以上成人对麻风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只有少数人对麻风易感。免疫学试验证明:麻风菌感染比有症状的麻风病人更常见。这种感染可在开始接触麻风菌后短期内发生,人们称之为“亚临床感染”。这种感染可在1年内发生或消退,呈反复变化的动态之中。亚临床感染时,其抗体滴度可高达临床病人水平,故对麻风诊断意义不大,只可用来进行麻风感染流行病学的研究。只有免疫学指标持续异常者,才有可能发病。所有能够降低个体免疫力的因素,如营养不良、酒、妊娠等,均可增加其对麻风的易感性。研究表明:在血清抗体出现临界阳性后,如抗体持续阳性,并不断升高,一般2年左右即发病。麻风病的传染自然因素传染源:温度、湿度,…传播途径:炎热后的躯体暴露- 皮肤密切接触、容易外伤,…易感人群: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免 疫力下降,…麻风病又称: 热带病 流行病麻风病的传染社会因素卫生状况:医疗条件,…文化教育:健康知识,…居住条件:接触机会,…人口流动:疾病流动,…风俗习惯:人为传播,…麻风病又称: 社会病 贫穷病山东潍坊、云南文山的实例经济发展与麻风流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可使麻风发病率下降;日本研究:住房环境,每个家庭或每个房间内的人数及家庭规模对麻风发病有重要影响;马拉维:在学校学习的年数与麻风发病危险性呈负相关,住房条件好可降低发病率;营养因素也影响个体易感性。麻风杆菌侵犯并损害周围神经手部

尺N--爪形指(手)

正中N--猿手桡N--垂腕、垂指足部胫后N--足底感觉障碍腓总N--垂足、垂趾面部面N--兔眼、面瘫眼部三叉N--角膜感觉障碍周围神经损害导致如下临床表现二、流行状况

麻风病的流行特点一、人间分布:

1.年龄:各种年龄者都可患麻风,在少数爆发流行情况下,所有年龄组都有受染的危险。但婴儿发病罕见(虽有年龄最小的有3周的报告)。

在流行地区,发病年龄的第一高峰通常为10--20岁。然后,往往在30岁以后又出现第二个高峰。儿童麻风(≤15岁)是个比较敏感的流行病学指标。瘤型麻风病人的发病年龄小于其他非瘤型病人。经过多年防治后,儿童麻风在新发病人中的比例在下降。我国目前儿童麻风发病比为2―4%。儿童患者多家庭内发病,原因可能与密切接触传染及遗传因素有关。流行后期或流行控制后,有发病年龄上移。可能与疾病的潜伏期长,或在晚年自身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发病。在麻风低流行的国家与地区(如日本、美国和北欧等),大多数病人发生在成年人之中。2.性别:麻风病可以侵犯男女两性。世界大部分地区男性发病明显比女性多见。通常男:女=2:1,此差异在成人中更为明显。发病率的两性差异,主要可能与两者麻风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医务人员少),社会活动频率与负载的差异等因素有关。部分地区(尤其是在非洲)麻风的两性发病率相似,甚时有时女性高于男性(如在乌干达、尼日利亚及马拉维、赞比亚等)我国男女之比在3:1左右,但在不同年代有所不同。在麻风型类之间,多菌型麻风的发病率男性更加高于女性。3.种族:

4.型比变化:有学者报告临床上单一皮损麻风病例增加及见到单一皮损的瘤型麻风。对这些病例诊断时应慎重,应严格掌握麻风的诊断标准。二、空间分布:

麻风在世界上流行分布范围广泛,但各国之间流行时间和程度差异很大。

1.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九世纪麻风的地方性流行达到了北极圈。发病呈集簇状分布和地方性流行性特点。一个地区相邻两个县流行情况可不同。甚至一个乡范围内,各自然村患病率也有差别。

最近法国科学家通过对世界五大洲21个国家的175份临床标本的单核苷酸多形性(SNP)分析,认为各菌株均源于东非大裂谷南端(马拉维,10万年前)同一菌株,并随着人类迁徙,分散到世界各地,形成4个SNP型:SNPI型马达加斯加—→印度—→中国—→日本同上—→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岛国SNPII型埃塞俄比亚—→中欧—→西欧—→北美洲、南美洲SNPIII型埃塞俄比亚—→北非—→欧洲—→中、南美SNPIV型埃塞俄比亚—→西非—→加勒比海诸岛—→南美2.家庭内集聚现象:患者家庭内或其居住地周围可发生多例患者。麻风不是遗传病。新生儿如出生后很快与未治患病父母分开,可免于发病。夫妇间麻风传染发生率很低(2-5%)。

至今,人们对麻风病的分布、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仍不甚清楚。基于菌株间有基因组差异,可以此具体分析传播方式和感染者之间的菌株型别关系。也可用以分析除患者外,是否还有其它传染源,如水、土壤、其它动物等。传统观点认为麻风是传染病,与遗传无关,但事实并非如此,患上麻风病的群体中有大概四分之一有麻风家族史。张福仁在研究过程中,已发现的麻风十个易感基因均与人体的固有免疫有关,携带这十个易感基因的人因固有免疫的某些缺陷更容易患上麻风病,但没有并不代表就不会患病。三、时间分布:公元4世纪,欧洲就有麻风流行,直到13世纪达到高峰。历史上欧洲麻风病院曾多达数千所,以后麻风病人逐渐减少。1982年,欧洲估计病人数为2.5万例,患病率降至0.02‰以下。而同期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估计病人数分别为350万,467万,200万,患病率分别为31.4/万,15.6/万,6.1/万。当前全球麻风病形势非洲15006(0.37)12673(3.14)美洲34801(0.40)36832(4.18)东南亚117147(0.64)160132(8.75)东地中海7368(0.12)4346(0.71)西太平洋7619(0.05)5092(0.30)麻风病登记病例数和新发现病例数2003-2009年全球新发现病例数趋势2009年全球麻风病发现率分布图新发现病例概况型别(MB)最高:95%(菲律宾);最低:32%(科摩罗)2级畸残麻风病防治工作质量的指标最高:23%(中国);最低:1.5%(利比里亚)全球麻风病年底现症病例趋势(1985-2009年)

全球麻风病新发现病例趋势(1985-2009年)

西太区麻风流行状况

-发现数中国菲律宾其他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柬埔寨我国麻风流行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麻风流行状况等到明显控制;1985年以来,我国麻风患病率和发现率已处于122个流行国家的最低水平;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在国家水平上实现了WHO全球“消除公共卫生问题的麻风”目标,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在省(市、自治区)水平上实现该目标;但是在部分边远、贫困地区仍然存在麻风的局部流行;麻风传播与流行的控制还需要可持续发展。我国流行状况

50多年来,我国麻风防治工作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重视下下,经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与刚解放时的麻风流行情况相比,麻风防治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状共计免费查治麻风病人约50万例现状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27个省份省级水平89.6%县市为单位未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4个省份省级水平298个县市为单位43个县市患病率大于1/万山东、浙江通过基本消灭国家级验收,但其个别县(市)疫情出现了波动海南、广西、江西、福建、湖北等省份基本消灭麻风病的达标工作进展缓慢,防治任务仍很艰巨现状1/10,000我国麻风流行状况-患病率?1/10,000我国麻风流行状况-发现率1/10,000我国麻风流行状况-患病与发现率新发现病例数新发现病例数:1325例发现率:0.099/10万(首次低于0.1/10万)与2009年相比,新发现病例数下降了272例,下降了17.1%新发现病例新发现病例数1325例发现率0.099/10万发现率前5名的省份云南(0.641/10万)贵州(0.538/10万)西藏(0.485/10万)四川(0.281/10万)福建(0.160/10万)新发现病例新发现病例新发现病例新发现病例新发现病例趋势新发现病例趋势新发现病例趋势新发现病例趋势新发现病例趋势新发现病例复发病例复发病例数总数:96例与2009年相比,复发病例数下降了52例,下降了35.1%联合化疗后复发:35例,与2009年相比,复发病例数下降了34例,下降了49.3%复发病例现症病例现症病例达标县市数情况(中国标准)>1/10万的县数共237个云南74;四川43;贵州42;湖南28广西13;江西8;陕西5;海南4重庆4;西藏4;福建3;广东3湖北2;青海2;山东1;甘肃1>1/万的县数四川15;云南11;西藏4;湖南2;贵州1;总体情况2013年新发现病例数新发现病例数:924例发现率:0.069/10万与2012年相比,新发现病例数下降了282例,下降了23.4%复发病例数复发病例数:64例与2012年相比,复发病例数下降了19例,下降了22.6%1958年2006年1980年

2006年

高患病率省(区)-患病率>0.1/万:西藏、云南、贵州、四川我国麻风流行状况-流行地区我省麻风病流行状况我省麻风流行主要分布在沿长江和淮河流域;发病高峰集中在上世纪60、70年代;发现率由1974年的最高峰0.58/十万,逐渐降至2012年的0.02/十万;建国以来,我省累计发现麻风病人8071例,目前临愈存活3987例,其中Ⅱ级畸残病人1970例。目前我省仍有567例残老病人居住在16所麻风村。

安徽省1972-2013年麻风病发现率

安徽省1972-2013年麻风病患病率

近10年、5年各市新发病人情况近10年新发病人数前10名县(市、区)近10年新发病人数前10名县(市、区)安徽省2006-2013年新发病人分布以市为单位分布情况内容2011年2012年年度发现病人数1822其中:复发病人数32儿童病例(<15岁)10

2级畸残病人数8(44%)3(13.6%)年度MDT治疗人数5349年底需MDT治疗病例2637年度临床判愈人数1516年底现症病例(患病率)111(0.195/10万)117(0.196/10万)年底患病率大于1/10万县市数002012年全省疫情概况2012年新复发病人数、发现率和患病率前10位市排序市名新复发病例数市名发现率(/10万)市名年底现症病例数患病率(/10万)1芜湖5芜湖0.141蚌埠140.4422宿州4淮南0.086淮南100.4283亳州3宿州0.075芜湖150.4234淮南2亳州0.062亳州170.3505滁州2滁州0.050宣城80.3166六安1马鞍山0.045滁州120.3057蚌埠1宣城0.039宿州110.2057阜阳1蚌埠0.031六安110.1968宣城1安庆0.019马鞍山40.1829马鞍山1六安0.018黄山20.14710安庆1阜阳0.013合肥100.134计22114三、麻风的控制阻断或降低麻风发病的干预措施实现麻风控制的策略包括4个主要方面:

l早期病例发现;

l足够的化学治疗(MDT);

l麻风相关损害的预防;

l康复。

麻风病的预防麻风病没有一级预防措施,广大医务人员要了解麻风病的早期症状,掌握诊断要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麻风病人,是控制传染,预防畸残,保护健康人群的最好方法。阻断或降低麻风发病的干预措施一、早期病例发现,减少了疾病传播1、发生在诊断前的传播2、MDT开始治疗即停止了传播早期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和体征皮肤损害感觉丧失神经肿大皮肤查菌早期诊断的关键要素社区社区的意识(公众知晓率)早期求医行为医务人员疑似病例的发现需要良好的临床技术鉴别诊断的知识接触者检查(可开展化学预防)社区的意识提高社区对麻风病的认识向社区公布麻风病诊疗机构的相关信息消除对麻风病的误解减少歧视和偏见树立社区对麻风病的正确态度开展消除麻风运动临床技能:主要症状至少有一个以下三个主要症状感觉丧失红斑或浅色斑伴神经粗大/肿大伴感觉丧失和/或相应的运动功能障碍皮肤涂片查到抗酸菌感觉变化皮损周围神经的分布轻触觉棉花、单尼龙丝、圆珠笔温度觉(热/冷)振动觉神经传导研究主要症状:神经粗大常规检查易受损神经耳大神经尺神经桡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