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黄土丘陵地貌类型及成因类型的第四纪堆积物特征_第1页
西藏黄土丘陵地貌类型及成因类型的第四纪堆积物特征_第2页
西藏黄土丘陵地貌类型及成因类型的第四纪堆积物特征_第3页
西藏黄土丘陵地貌类型及成因类型的第四纪堆积物特征_第4页
西藏黄土丘陵地貌类型及成因类型的第四纪堆积物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藏黄土丘陵地貌类型及成因类型的第四纪堆积物特征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位于岷江以南克莱纳峰以北,俗称中羊巢。九寨沟风景区的面积为720km2,外围保护带300km2,共计1020km2。近年来,笔者在开展1∶5万九寨沟、则查哇幅生态地质调查中,收集了丰富而系统的地貌地质资料,取得了一大批第四纪的测试数据,对该区有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认识。1高山山地地貌区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之东北部,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陡跌的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地带,是我国第一大地形台阶的坎前转折部位。九寨沟以树正、日则和则查哇三沟构成“Y”字地形,地势南高北低,起伏大,最大相对高差达2768m,平均相对高差大于1600m。沟谷纵横,河网密度大;谷地狭窄,其宽度都小于200m。最大宽深比可达20∶1,平均为4.5∶1。属高山峡谷地貌区,并呈现垂直差异性的山地地貌景观。整个区内,重峦叠嶂,层林叠翠,湖泊错落有致,构成水光浮翠、倒映林岚的九寨自然奇景。根据区内地貌海拔高度、微地貌形态组合、气候差异、植被组合等特征,可划分出高山山地地貌分区、高山坡地地貌分区和高山河谷地貌分区。各地貌分区再依据地貌形态成因而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地貌小区(表1)。1.1冰蚀地貌和冰斗分布位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大山体,地貌外营力主要表现为高山寒冻风化和冰川作用。岭脊基岩裸露,且由节理裂隙发育的石灰岩构成,强烈的冰雪寒冻风化和溶蚀作用,便岭脊地区形成了角峰、刃峰、峰丛,在山脚下因崩塌则形成大片流石滩和崩塌裙带,并多处于活动状态,常沿山坡向下方缓慢运动,构成潜在威胁。岭脊之下,为典型的冰川地貌,代表性冰川遗迹地有溶洞沟、长海沟尾、藏马龙里沟等地,系列古冰斗、冰川悬谷、U型谷、套谷、雪蚀洼地、冰斗湖等冰蚀地貌比比皆是。而冰川堆积地貌在一些山体凹地内发育普遍,保存在高山上面的槽谷中,常以多道终碛堤和侧碛堤,以及冰川基碛出现。冰川作用下限可下延至高山坡地地貌分区内。九寨沟各大支沟海拔3000~3100m以上,均保留完好的U型槽谷,宽80~400m,平均200m;长短不一,长者可达15km,短者仅数公里。在溶洞沟见有三次冰川形成的U型槽谷相互套叠,形成谷中谷,其谷底高程分别在4100m、4000m、3950m,相差约100m、50m;宽度则在1200m、750m、250m。在两条冰川交汇处形成典型的冰蚀湖,如碧么公盖海、图俄依海、藏马龙里海等海子。主U型谷两侧,常见有长约1~2km的冰川悬谷,二者高差100~200m。U型槽谷末端多与冰斗相连,经测量计算,冰斗平坦指数为2.5~3.44,平均2.77,属典型冰川冰斗。冰斗在区内高山上广泛见及,分布在3800~3900m的古冰斗,其形态多不完整,破坏严重,显示为老冰期遗留的产物;而分布在4100m和4200~4300m的二期冰斗,基岩壁较新鲜,形态完好。区内典型U型谷延伸下限在干海子一带,海拔2600m,而冰川堆积物分布的最低点在塔藏如意坝,海拔2400m。由此表明,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限可达海拔2400的地段,冰川性质为季风型海洋性山谷冰川。1.2高山谷胱组织物区海拔4000m以下,由广阔的山地斜坡与高山谷地组成。按其坡度和坡面生长植物特征则分为森林植被覆盖坡地和草甸荒漠裸露坡地,二者界线为森林上限(海拔3800m)。1.2.1坡下边坡的结构海拔3800m以下,到不同高度谷底之间的山坡和谷坡区域。坡地上森林植被发育,自然植被垂直分带突出,金秋之时,层林尽染,蔚为壮观。该坡地地段,由于植被茂盛,覆盖率高,坡面侵蚀弱,坡地相对较稳定。尽管在山坡沟谷两旁的坡麓地带,常看到一列毗连成裙的倒石锥,但锥面已长满森林植被,仍显较稳定状态;未长植被的倒石锥,坡度一般在38°~45°之间,锥体由大量的新鲜岩块和岩块碎屑构成,岩块碎屑表面新鲜,个别目前还在飞滚,显示它们不稳定,如则查哇沟中的大量的崩积块石,充塞谷地,形成一系列假漏斗状的洼地。此外,由于受断层的影响,山坡顺层滑塌,滑壁光滑如镜,如宝镜崖;因岩石破碎垮塌,在陡壁处常见有规模较小的洞穴分布,如羊硐,鹰爪洞;沿断层破碎带发育的滑坡体也不少见,如荷叶滑坡体、隆康滑坡体等。1.2.2典型冰缘地貌海拔3800m以上的高山灌丛草甸和岭脊以下的山坡。此地段已接近山顶夷平面(4000~4200m),气候寒冷,发育众多的岩屑锥、岩屑裙、流石滩、石海、石河、石环、融冻泥流阶地等典型冰缘地貌。该坡地段因季节性积雪,造成强烈的寒冻风化作用,致使坡面不断剥蚀后退,形成大量的松散状坡积物。因未长植被,处于不稳定状况,是泥石流、坡面流动等灾害地貌形成的源地,一旦遇暴雨作用,顺坡而下,直泻沟谷,形成石流,破坏自然资源,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2.3地质地貌和地貌区内主要河谷为白水河及其支河中查沟和九寨沟内的扎如沟、树正沟、则查哇沟、日则沟、丹祖沟等。沟谷谷底的海拔从1800~4000m不等,溯源而上,侵蚀裂谷主要在海拔3600m左右,3600m以上,均有第四纪古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的遗迹,冰川地貌典型,有U型槽谷、多道终碛堤和侧碛堤,以及基碛谷壁两侧发育系列泥石流扇体或冲洪积扇裙等微地貌。3600m以下,则以流水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为主要特征。1地貌侵蚀力系数高扎如沟长22550m,高差2502m,沟床平均纵比降为59.2‰,河网密度低,约0.31km/km2,河谷宽深比为2.8∶1,地貌侵蚀力系数高达498.5,表明正处于强烈侵蚀切割的幼年晚期至壮年早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在白水河的两侧及其山坡上,断续分布着众多且形态不规则的古黄土,呈坡盖式的阶坎状地貌,阶坎一般在2~5m,为居民的重要的农耕地。此外在日则原始森林和箭竹海—五花海东侧等地也有零星分布,其成因为冰水扇堆积物。2河谷混杂堆积微地貌组合九寨沟内的钙华是喀斯特堆积地貌,在川西高原上,又称之为高寒岩溶地貌。它们均在古冰川萎缩后退形成的各种冰碛地貌的基础上沉淀堆积而成。造成众多的高山湖泊、瀑布、灌丛、钙华滩、钙华堤坝、钙华台地和沟谷混杂堆积微地貌组合。喀斯特干谷是区内除钙华堆积外的喀斯特作用的另一表现。主要干谷有则查哇沟、丹祖沟、卡真沟和黑果沟、溶洞沟等,这些沟谷在海拔2900m以上,有常年地表水;2900m之下,转入地下伏流或仅有季节性地表水流水。干谷中由串珠状分布的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多成因的洼地、堰塞湖、喀斯特泉水、喀斯特地下管道系统和谷底与谷坡的混杂堆积体等微地貌组成。古溶洼主要分布在诺日朗以下地区,如黑角、荷叶、彭布、扎如等溶洼,面积一般1~2km2,呈封闭或半封闭的椭圆状,四周为灰岩峰丛峰林。溶洼底部高出主谷100~200m,并向主谷倾斜。洼地中多有地表径流,是早期岩溶的产物。2第四组沉积物特征和层位分类2.1助成因类型九寨沟第四纪堆积物极为发育,类型众多,有冲积、洪积、冰碛、黄土、钙华、沼泽、崩积、残坡积、地滑堆积等九种成因类型。主要分布于白水河两岸及支流两侧,次在夷平面、山坡、冰U型谷底发育。2.1.1基性砂粒砂粒分布于区内有流水或曾有流水的河谷底部及两岸的Ⅰ~Ⅱ级阶地。1)Ⅱ级阶地(Qalp):分布于白水河河谷,距现今河面高20m,自然分层明显,以店房坝剖面为例,由上至下为:Ⅱ级阶地(Qalp):堆积阶地1.暗灰色腐殖层。0.45m2.暗灰—深灰色砾砂层,砾石成分有砂岩、板岩、灰岩、脉石英等,砾径0.2~1cm,磨圆中等,砾石具叠瓦状排列,AB面产状280°∠12°。含锆石、白钨矿、金红石、黄铁矿、钛铁矿等重矿物组合,矿物呈棱角—半棱角状。0.25m3.灰—褐灰色黄土,显示明显的层纹状构造。矿物成分为伊利石46%、石英13%、方解石15%、高岭石8%、叶腊石4%、绿泥石8%、长石3%、白云石3%。1.6m4.含砾褐黄色粘土,呈透镜体侧向尖灭。砾石含量约2%,砾径0.2~1cm。局部具水平层纹构造。0.2m5.灰、暗灰色砂砾层,砾石成分同2层,砾石大小悬殊,砾径一般在1~20cm,最大可达30cm,砾石AB面产状266°∠45°。含辰砂、白钨矿各一粒。1m6.灰、棕灰色细砾石层与砂砾层间互。5.5m7.褐灰、棕灰色粗砂层,含2%~5%的细砾砾石。0.5m8.灰—褐灰色砂质粘土夹厚20cm的砂质透镜体。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33%、高岭石7%、叶腊石7%、绿泥石7%组成,砂粒由石英28%、长石8%、方解石6%、白云石4%矿物组成。粘土层发育水平层纹,产植物化石:Salixsp.,Ulmus?sp.,Populussp.。同位素测年数据为7.4×104a(ESR)。2m9.灰、暗灰色砂砾层,略显正粒序层理,含辰砂矿1粒。1.05m10.褐色含粘土质砂层,具不明显的层纹构造。3m11.灰、褐灰色砂砾层与砂层呈韵律互层,砂砾层中砾石占10%~20%,砾径<1cm。未见底。>1m另外,在日则沟的悬泉处(2900m)和镜海南岸谷坡上(2400m)见有古河湖相的中、粗砾石层与细砾石层,其间夹厚约10~12cm的细砂层透镜体。砾石层中大型斜层理发育,其产状为228°∠6°。砂层中沙纹层理发育,收敛角在13°~15°。据ESR测年数据,其形成时代距今72.4万a。2)Ⅰ级阶地(Qalh):主要分布于白水河谷和扎如沟,为堆积阶地。阶面平坦,宽4~120m,高出现今河面约3~5m。阶地上部为泥砂层,根系发育,厚约30~50cm;下部为砾石层,砾石占80%以上,成分由灰岩、砂岩、板岩、火山岩、脉石英、方解石等组成,砾径一般在5cm左右,少数可达10~15cm,甚至更大,呈次圆至次棱角状。松散胶结。3)河漫滩堆积(Qalh):各流水河床中,均有见及,以河床相砾石为主。在扎如沟和丹祖沟除砾石外,还有河床相的砂质堆积。整个区内很少有漫滩相堆积,这与九寨沟地貌正处于幼年晚期是相适应的。2.1.2岩石细砾石层为区内最为发育的第四纪堆积类型,分布于冰川U型槽谷和冰斗中。按其相互叠覆关系、孢粉成果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样结果,可划分为四期冰川堆积。一期:分布于溶洞沟缓形山坡上,出露标高在3640~3800m。堆积为半固结状,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次为砂岩、板岩,砾石含量30%~50%,砾径大小悬殊,一般多在30~50cm,少数达1m以上,砾石之间充填各级砂和粘土、细砾,厚大于46m。冰碛物测年值113.6×104~166.6×104a(ESR)。冰碛层之上通常覆盖了一层厚20~50cm的含砾粘土层,含丰富的孢粉化石,其中以Taxodia、Larix、Pinus等针叶乔木和Betula、Quercus、Alnus等阔叶乔木为主,约占85%以上。反映为间冰期温凉气候的流水沉积。二期:分布于U槽谷之中,叠覆在一期冰碛物之上。出露最低点在塔藏如意坝一带,海拔2400m。较集中出露的地段有如意坝和长海堤坝。在干海子—中意坝一带,沿沟谷分布,面积约1.5km2,构成一冰碛台地,九环公路呈九道拐状在此通过,冰碛剖面露头良好,自上而下为:4.灰褐色、棕色含砾粉砂质粘土层。砾石含量达40%,主要为灰岩,砾径约2~5cm,呈次圆至浑圆状。0.2~0.4m3.灰褐色细砾石层与砾砂层不等厚互层。砾石层一般厚10~30cm,含砾砂层厚10~15cm,二者相间出现。砾石成分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砾径2~3cm,呈次圆—浑圆状。2.7m2.灰色砾石层。砾石成分同上,砾径一般为2~5cm,最大达10cm,局部见有15~20cm的砾石,砾石间充填少量粗砂。3m1.冰碛物。主要由岩石碎块及灰黑色粉砂、粘土组成。岩块为灰岩及少量砂岩、板岩,呈棱角状,大小一般为5~15cm,最大20~30cm,杂乱堆积,约占60%。岩块之间充填砂、粘土及砾径在1~5cm的细砾石,呈半固结状。同位素测年值35.7×104a(ESR)。未见底,可见厚8~12cm。剖面上,共分4层,其中1层才是典型冰川堆积,而2~3层代表间冰期的流水作用沉积。长海堤埂,呈一典型的大型复合冰川终碛垄。分布标高2900~3100m。终碛垄长670m,底宽700m,顶宽100m,垄高145m。垄南侧呈35°斜坡伸入海子北侧为连绵起伏的丘岗、垄岗状地貌,而垄岗之间夹有不少洼地,深5~20m不等。终碛堤左端有一支谷名溶洞沟,沟向与则查哇沟垂直,其沟口被一高约50m的侧碛堤封闭。整个垄岗由巨大的冰漂砾和泥砾层构成,漂砾直径在1~3m,有一定的磨圆,岩性为生物灰岩,白云质灰岩;砾石大小在20~50cm,少数在1m以上,成分主要为灰岩,砾石之间为细砾和砂泥土充填。同位素测年值为53.6×104a(ESR)。在冰碛物表面覆盖一层厚30~50cm的含砾粘土层,产丰富的孢粉化石,主要有Alnus、Juglans、Tilia、Betula、Pinus等温凉植被。整个终碛垄西侧为崩塌倒石锥叠覆,使其地貌形态更加复杂化。另外在日则沟标高3000m的原始森林处,有一底宽500m,长400m,厚30m的扇状堆积垄。物质组成为大量的砾径在10~30cm(大者达50cm以上)的砾石和充填在砾石之间的棕红色粘土及砂质物。砾石有较好的磨蚀度,并有典型的冰川成因的压性凹型磨蚀面,部分砾石表面有钉头形擦痕。表明为一被后期流水改造的古冰川终碛垄。其垄的北侧,见有厚约3~5m的冰水沉积的棕黄色粉砂质黄土堆积体。三期:分布范围在主谷中,可下延至2600m,次级支沟中一般下延至2900~3100m。以干海子出露较完整,大黑沟口、干海子东侧,为一典型三期冰川侧碛堤,呈近南北向延伸长约200m,宽约200~300m,坡面倾角10°~25°,堤高20~50m,叠置于二期冰碛物之上。堆积物松散,并略显自然分层现象,从上至下为:6.黑色含碎石腐殖粉砂质粘土层。0.3~0.4m5.灰、深灰色粗泥砾层。砾石以灰岩为主,少量为砂岩,呈棱角—半棱角状,砾径大小多为10×25cm左右,杂乱堆积。20.0m4.灰、黄灰色含碎石粉砂质粘土与大小悬殊的灰岩块组成。碎块一般含量约60%,大小在5×15cm,最大者达30×40cm,呈棱角状,乱杂排列。2.5m3.灰白、灰褐色泥砾层。砾石大小20×25~30×40cm,最大者达50×80cm。2.0m2.黄灰色、灰色泥砾层。砾径大小5~10cm,最大达30cm。局部地段风化呈砖红色和灰黑色。同位素测年值为13.9×104a(ESR)。5.9m1.灰黄色粗泥砾层。砾石含量约80%,砾石一般在5×20~50×60cm。未见底。>2.1m四期:分布于标高3800~3900m的U谷和冰斗中,多呈完整的多道终碛堤和侧碛堤,切割并叠置于三期冰碛物之上。堆积物松散,砾石成分取决于冰川谷之基岩,砾石大小悬殊,并见巨大冰漂砾,呈棱角—次棱角,厚约10~50m。2.1.3再生型黄土发育较好,呈披盖式,主要分布于白水河两岸的斜坡上,出露标高在1900~2700m之间,常形成阶坎状地貌,每个阶坎高约2~8m,最高达12~15m,为黄色粉砂质粘土。现以荷叶黄土剖面为例,阐述其特征。荷叶黄土剖面,从上而下为:7.灰黄色砂质粘土。表层已作为耕作层,但未作土壤改良。1m6.灰黄色砂质粘土,含灰黑—深灰色砂质粘土团块和含砾粘土透镜体。2m5.灰黄、灰黄褐色含砾砂质粘土。2m4.灰黄色砂质粘土,发育含砾砂质粘土透镜体。1.1m3.灰黄色砂质粘土,偶含砾。0.9m2.灰黄褐略带绛红色砂质粘土。1.15m-------侵蚀间断面-------1.灰黄色砂质粘土,未见底。>5m从剖面上看,可分为两种黄土。老黄土,即剖面1层,为灰黄色砂质粘土,厚约5m,由碎屑或砂粒(65%)和泥质(35%)两部份组成。碎屑物主要为石英(60%),次为岩屑(1%)、云母和重矿物(1.5%),呈棱角状,粒径一般在0.02~0.1mm,个别在0.2mm以上。重矿物中含不稳定矿物重晶石,且长石与石英比率值为1.18。碎屑粒径大于中国黄土平均粒径(0.01mm),也远大于密西西比河谷黄土(0.06~0.03mm)。石英砂呈棱角状外观,贝壳断口发育,显示冰川砂或冰缘砂的特征;泥质物由伊利石(18%)、绿泥石(12%)及少量石膏组成。表明其当时气候干冷。由此可见,本层黄土成因为冰缘黄土。新黄土,剖面的2~7层,为灰黄色含砾砂质粘土,底部为浅绛红色。碎屑物特征同第一种黄土,但粒度略小些,为0.02~0.08mm,厚8.15m。电镜扫描显示石英砂仍以冰川砂或冰缘砂为主。磨圆的石英砂表面发育V坑的同时存在碟形坑,具麻面,表明后期叠加风蚀作用;粘土矿物含增加,以伊利石(25%)为主,出现不少高岭石(7%),结合粘土中含丰富的草本植物花粉,表明当时具有湿润气候。由此可见,该层黄土成因为再生型黄土。另外,在丛桠测得年龄值为36.7×104a(ESR);隆康新黄土中,获丰富的以草本植物花为主的孢粉化石。2.1.4钙华分布及特征主要分布在九寨沟的日则沟和树正沟,次为白水河上游的九道拐—上四寨一带,分布的上限可到藏马龙里沟(海拔3134m),下限可延伸至扎如桥附近(海拔2020m)。钙华具淡黄色、黄褐色、灰白色、浅灰色、灰黄色等色调,长期氧化后表面呈褐色、黑色斑块。钙华下部胶结好,坚硬,表部则疏松多孔,呈粉末状。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文石,含量占90%以上,次为白云石,约占5%,石英、褐铁矿、藻类生物少量。胶结较好者,岩石晶体呈微粒状、柱状结构,粒间、晶间孔隙及溶洞、晶洞发育,具层状、皮壳状和同心圆状构造。区内最老的钙华,分布在犀牛海西侧沟坡上,长50m,厚约3~5m,属泉华堆积,14C测年值为12660±206a。规模较大者主要见于鹰爪洞钙华台地,从顶面向下,由Ⅰ~Ⅳ级平台组成,其高差分别为4m、5m、7m、14m~20m,总厚约25~35m,宽约250~300m,长约700m,形成年龄距今7490~7800a;次为高瀑布至珍珠滩间,宽50m,长约1000m的谷底钙华滩。谷中林木茂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梯湖,组合成峡谷梯湖景观,其钙华年龄为8990±1100a。如意坝钙华,出露标高2400m,由钙华层(5m)→砾石层(0.3m)→钙华层(6~10m)→砾石层(1m)组成两个韵律,上部钙华层见一直立的树干嵌于其中。上四寨钙华厚5m,分布有众多的穴壶群,极具观赏和科考价值。在进黑角沟的公路旁和彭丰公路旁均见有钙华分布。对扎如寺桥钙华中的朽木进行14C测定,其年代距今380±110a,计算钙华平均沉淀速率约4.5mm/a。钙华多为冰后期全新世以来的产物,含大量Ca2+的岩溶水在谷中冰碛地貌的基础上沉淀形成堤埂,堵水成潴,跌水成瀑,为区内重要的旅游资源。2.1.5古石的组分组成分布广泛,出露于支沟与主沟的交汇部位,由泥石流作用在瞬间堆积而成。其地表形态常为扇形、三角形、扇裙等,其物质组分为砾、砂、泥等,砾石成分取决于沟谷上游之基岩,砾石大小悬殊,无磨圆,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据调查,有两期洪积物:早期洪积扇(Qplp),扇坡缓,坡度小于25°,多生长植被或为农耕地,可见厚约4~10m;晚期洪积扇(Qplh),多叠加在早期洪积扇之上或切割它分布,扇体大于35°,坡面多无植被生长。2.1.6重生物和化学作用分布局限,主要与湖泊有关,是湖泊退化或萎缩的产物。沼泽沉积以生物和化学作用为主,物质组分为淤泥、钙华粉砂以及少量砾石和有机质,其颜色一般为黑色,人踏之有下陷感,闻之有腐臭味。2.1.7岩石及崩积物崩塌俗称倒石堆,是破碎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塌、崩落而形成的堆积体。其地表形态常呈扇形、三角形、扇裙等,物质组分为砾石,少量砂、泥等,砾石成分取决于基岩岩性,总的看,区内倒石堆砾石成分有灰岩、砂板岩、火山岩、花岗斑岩、生物碎屑灰岩等。崩积物砾石无分选,磨圆差,呈尖棱角—棱角状,粒度在几毫米至几十厘米之间。扇底到扇顶长约100~400m,并且崩积物砾度由底部→顶部有变细的趋势,扇体表面坡度在30°~40°之间,扇底宽300~600m。2.1.8地表坡积物的特征在区内广泛分布。据统计,九寨沟的谷坡其坡度小于30°的面积约占22%,30°~50°占31%,大于50°的陡坡和悬崖约占47%。据此,区内40°以上的坡地明显占有优势,加之寒冻风化强烈,有利于坡积物的形成。特别是沟谷两侧,坡积物发育,堆积物以角砾、砾石英为主,混杂较多砂泥为特征,砾石大小在2~8cm,少数可达15cm,砾石表面常可见到灰白色钙质结膜,系表层土壤中的碳酸钙淋滤向下迁移沉积的结果。坡积物从下到上有韵律层序,且成层性明显,倾角近似于坡角,呈松散至半固结状。值得注意的是,修公路一旦切割坡角,破坏其稳定性,即形成面坡型泥石流灾害,危害社会和经济建设。2.1.9剩余qel出露于岭脊和缓坡(小于20°)地段,其物质组分为角砾和岩块,大小不一,无分选、磨圆,松散状堆积。2.1.1顺层、缘高层滑坡分布在主要沟谷的谷地上,常与古岩崩倒石锥、古泥石流堆积扇和断层破碎带等伴生,其规模不大,以中小型为主,类型有顺层滑坡和断裂带上发育的滑坡、切层滑坡等。主要有荷叶牵引式黄土碎屑物滑坡体,厚度大于20m;诺日朗瀑布南侧基岩顺层滑坡,堆积物为板岩,据年轮显示发生在150年前;五花海北端切层古滑坡,厚约20m,据年轮显示在190年前;隆康顺层滑坡,堆积物为砂岩、板岩,以及炭泥质物,据14C测年表明,其形成距今28100±1100年。现仍在活动,1998年8月还发生岩块顺层崩落,堵塞公路,造成交通中断达1月之久。2.2物质组分及特征第四纪地层呈零星分布于研究区,以主要沟谷相对较集中,类型繁多,物质组分复杂为特征。根据堆积物的类型、自然叠置关系、风化和胶结程度、孢粉组合特征及同位素年龄等,对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多重划分和对比,初步建立了区内第四纪地层序列,见表3。3动或运动的行为本文新构造活动是指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活动或运动。九寨沟新构造活动强烈,并直接造就了九寨沟奇特梦幻般的自然资源组合,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和国际生物圈保护区。3.1区域地质背景及气候演变在新构造期前,区域上为炎热干旱气候,在岷江断裂带附近出现山间断陷盆地,堆积了以红土坡组为代表的红色复陆屑建造。晚第三纪以来,山体开始隆升和剥蚀,气候由炎热干旱转为温凉湿润。在区内海拔3100~3200m和3400~3500m尚残存有两级剥蚀面,低一级剥蚀面上黄土厚达1.5m以上,早期北西向断裂和南北向断裂复活(14Ma,ESR测定),前者产生右旋走滑,后者断面反转,岩石破碎,石英脉发育(9.87~14.84Ma,ESR测定),伴有较强的岩溶作用,形成荷叶、黑角、彭布、扎如等大型溶洼和周边的峰芽、峰丛喀斯特地貌,而在相邻研究区西的断陷盆地中,堆积了以马拉墩组为代表的黑色泥质含煤建造。据区域研究,从“红盆”到“黑盆”,地壳上升了近200m。至第四纪早更新世,本区已处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冰期来临,发生了山岳冰川,形成了区内第一冰期。在早更新世末,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冰碛物厚大于46m。在日则沟的山坡上,沉积了厚8~20m的河湖相堆积,孢粉组合显示当时为温带的针阔混交林植物。中更新世地壳再次隆升,气候转冷,发生区内规模最大的复式山谷冰川(第二冰期)。古冰斗分布3800~3900m,显示雪线在3900m左右,在海拔约2700m以下的冰缘区,堆积了大量的冰水黄土(32.1×104~36.7×104a,ESR测定)。长海堤埂即是此次冰川堆积的终碛垄(53.6×104a,ESR测定)。中更新世晚,NW与NE向网络状断裂系统形成(18.9×104~21.3×104a,ESR测定),产生不均衡的差异抬升,气候也进入一个较长期的湿热期,以至水系强烈下切,袭夺调整。如弓嘎岭,由中更新世观音山组砾岩组成高差达480m的方柱山,屹立于分水岭之上,即是嘉陵江白水河袭夺岷江水系的结果。区内白水河在2620m的山坡上,残存着Ⅳ级河谷侵蚀阶地,距河床高约270m,分布在冰缘区的黄土也遭强烈的改造,形成再生黄土(含砾黄土)。进入晚更新世,冰川规模相继减弱,早期以树枝状山谷冰川为主,沿已形成的U型谷往前推进。雪线在4100m左右;晚期以悬谷冰川为主,雪线在4200~4300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