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研究进展_第1页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研究进展_第2页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研究进展_第3页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研究进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研究进展

鼻鼓区内反射性癫痫(snip)是一种膜质性肿瘤,占所有鼻咽区肿瘤的0.5%4.0%。其临床特征包括复发倾向、破坏周围的解剖结构和骨重建,以及与鳞状细胞癌相关的其他倾向。术后复发率为15%~20%,SNIP恶变及伴发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率约为10%。手术彻底切除是目前治疗SNIP的最佳方法,临床上所见的术后复发,原因多是切除不彻底、肿瘤残留所致。因此,术前准确判断瘤体组织的侵犯范围,尤其是肿瘤的起源部位,对于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彻底切除SNIP、防止术后复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1hpv与snip的关系SNIP病因至今尚不清楚,而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则被认为与SNIP的发病有密切关系。Meta分析显示SNIP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SNIP复发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单纯SNIP组。HPV与SNIP发生的比值比(oddsratio,OR)为34.4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为12.96~91.56;复发组OR为3.66,95%CI为1.77~7.56;恶变组OR为1.79,95%CI为0.94~3.40,恶变组高危病毒OR为49.35,95%CI为12.58~193.61,复发组高危病毒OR为1.94,95%CI为0.30~12.58。在SNIP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合并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PV高危型16/18型表达增加。HPV与SNIP发生及复发密切相关,HPV高危病毒与SNIP恶变密切相关。此外,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炎症刺激、变态反应等在SNIP发生中的作用仍存有争议。严格来说,SNIP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作用的结果。2肿瘤附着部位质硬化是脑膜瘤质构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SNIP下方的骨表面不规则,骨缝内嵌有黏膜上皮,肿瘤起源部位发生骨炎性改变,表现为骨质增厚和新骨形成,是破骨与成骨相互作用的结果。肿瘤附着部位骨质硬化是脑膜瘤的特征,Pieper等认为可能与肿瘤诱导局部骨质血管生成,以及肿瘤对局部骨质的刺激有关。相似的原理似乎可以用于解释SNIP起源部位骨质变化。尤其是瘤体大而附着部位相对较小,可能导致肿瘤起源部位血管生成过度,局部锥状骨形成,影响局部骨生长。Eisen等曾报道由于SNIP起源部位血管增加而引起耳鸣的病例。3dip的影像学特征目前,确定SNIP起源部位仍需依靠术中观察,但仅凭经验判断远远达不到组织病理学彻底切除的要求。应用影像学技术对SNIP起源部位进行术前预估,将有利于制定合理可行的手术方案,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减少复发,避免过度创伤,完善手术方案等。几乎所有的SNIP都是单侧起源,双侧鼻腔受累也有所见,但更倾向于是由于中线结构(鼻中隔或额窦中隔)穿孔或破损导致SNIP越界生长,而非实际的双侧起源。SNIP典型的影像学特征是基于起源位点、对鼻腔结构的改变模式、表面分叶状结构及内部横纹肌样模式产生的。影像学定位方法主要基于CT和MRI图像分析。3.1骨炎及骨髓改变鼻窦CT可作为SNIP患者的术前常规检查项目,用以判断肿物累及范围,鼻腔及鼻窦骨骼发育状况,以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瘤体呈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局部骨质重塑可导致钙化影,造影剂增强后肿瘤信号不均匀增强,但总体缺乏特征性表现,诊断原发性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敏感性约为66%。且由于无法区分SNIP瘤体组织与炎性组织,往往导致对病变范围的估计过大,影响手术计划的制定。李晶玉等在应用CT探查SNIP起源部位的研究显示,肿瘤根蒂部组织CT值平均为(36.87±10.21)HU,在CT图像上可表现出较高密度影,呈现灰白色;非根蒂部组织CT值平均为(25.32±10.69)HU,在CT图像上表现出较低密度影,呈现灰黑色,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差异说明了肿瘤根蒂部组织最致密;肿瘤根蒂部组织致密、血流丰富及生长活跃可能是导致根蒂部CT值较高的原因。通过CT预测SNIP起源部位主要的应用还在于对骨质变化的观察(表1)。较多的研究认为,SNIP起源部位呈现出骨炎(osteitis)的改变,见图1。局灶性骨质增生、新骨重构、骨支撑等,是指示SNIP起源部位的有效指标,准确率可达88%~100%[10,11,12,16,17,18]。以窗宽+1800、窗位+350的CT条件观察效果最为明显。骨炎用来描述骨的炎症改变,放射学表现为骨增厚和新骨形成,是成骨过程与破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骨炎的表现形式多样,取决于炎症的进程,这些变化包括骨膜增厚、不成熟骨、编织骨、成熟板层缺失、局灶性硬化区域形成等。因为编织骨缺乏成熟板层的力量,理论上更容易被生物学具有侵袭性的SNIP所破坏,进一步促进SNIP的进展。不成熟骨不但无法抵御侵袭性病变,而且还会形成骨裂缝,SNIP黏膜上皮嵌入,导致手术切除不彻底和SNIP复发。在CT上,高密度的骨组织影像呈分散状、珊瑚状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代表的是骨炎(残骨性病变)而非钙化。Lee等研究认为,SNIP局灶性骨质硬化出现率为72.37%,表现为两种形式:锥状骨(cone-shapedhyperostosis)和斑块状骨(plaquelikehyperostosis)。锥状骨通常位于鼻窦骨壁或骨性中隔,术中证实伴有较大的肿瘤滋养血管,与肿瘤起源部位吻合度达到100%;而斑块状骨主要位于鼻腔侧壁,与肿瘤起源部位不完全吻合。但CT上局灶性骨质硬化与SNIP起源部位总体的吻合度还是达到了89.09%。SNIP起源部位以外的区域也可以呈现出骨炎的改变。SNIP的CT影像最常见的表现是由于SNIP膨胀性生长和压迫,导致弥漫性窦壁骨质受压变薄、骨质吸收、骨质硬化等。严重的鼻窦炎在CT上也可表现为骨密度增高、硬化。SNIP伴发炎症的存在、肿瘤分化不足以及图像参数设定的不同等原因,尤其是复发病例术腔骨质弥漫性硬化增厚,使得准确定位仍然有很大困难。刘晓华等研究认为,单纯靠CT检查难于评估SNIP的准确起源,特别是分期高于T2期的患者,总体准确率仅31.5%(7/22)。甚至有不同意见提出,SNIP患者的CT图像上,骨炎是常见的非特异性现象,骨炎的存在以及骨炎的程度,不具备预测肿瘤起源部位的价值。3.2下颌窦snip的起源部位与预测错误的原因分析MRI能够清楚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区分肿瘤和伴发的炎症,清晰地显示病变向眼眶、颅内及翼腭窝等鼻外部位蔓延的范围,对病变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估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判断肿瘤起源方面,刘晓华等研究认为,单纯依靠CT检查难于评估SNIP的准确起源,而MRI检查和评估能够明显提高肿瘤起源的识别率72.73%(16/22),特别是对于分期比较高的T2期、T3期的患者,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评估的结果。日本学者Limura等在组织病理学基础上,采用与MRI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上颌窦SNIP起源。首先将瘤体组织整体切除,按照冠状位方向切片发现,肿瘤外观呈花椰菜样,黏膜表面内陷,瘤体组织的起源部位位于中心。与此相对应的MRI冠状位图像上,表现为脑回样的、以起源部位为中心辐射状形态条纹征。据此采用两种方法定位:(1)基于SNIP的生长方式和组织病理学发现,如果MRI(T2加权图像和增强T1加权图像)显示SNIP中出现呈辐射状外散分布的结构,那么可以预计,辐射状结构的中心即是SNIP的起源部位;(2)由于SNIP在上颌窦空间内的外向性生长,以及窦口堵塞后炎性病变占据非肿瘤区域,因此推定,没有被占据的空间区域或者炎性区域的对侧,即是SNIP的起源部位。根据以上方法对上颌窦SNIP试验得出,单独应用方法1,准确率仅为38.1%,单独应用方法2,预测准确率为83.3%。分析预测错误的主要原因:(1)很多时候,SNIP瘤体组织经过狭窄的上颌窦自然口时受挤压,产生辐射中心的假象;(2)当MRI上不出现辐射状形态时,方法1即无能为力;(3)当SNIP瘤体组织生长触壁后即改变其生长方向,失去典型的辐射状形态;(4)当上颌窦内无剩余空间或者炎症区域时,方法2应用受限。结合两种方法观察,预测准确率可达85.70%。Nakamaru等将MRI图像上SNIP黏膜边缘的不清晰、不规整部位定义为附着部位,预测的准确率为80.34%;对比CT图像上骨炎征的预测准确率为74.15%;MRI特异度高而CT敏感度高,CT结合MRI预测准确率达到87.64%。脑回征(convolutedcerebriforillpattern,CCP),是由Barnes等针对SNIP的大体黏膜形态提出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在MRIT2WI或增强T1WI上,SNIP病变内部结构多呈较规整的栅栏状、卷曲脑回状、相间条状(septatestriatedappearance)或柱状(columnarpattern)。其内部结构由平行排列、高和等信号相间的条状影构成,与组织学对应,前者对应水肿的间质(少细胞),T2WI为高信号粗条影,因为其血管丰富,增强后明显强化;而后者对应增生的上皮(多细胞),T2WI为等信号细条影,增强后轻度强化(图2)。近年的研究基本认定,CCP是SNIP在MRI上特征性表现,阳性出现率达95%以上。目前有研究应用CCP鉴别SNIP和伴发、继发恶性肿瘤,CCP欠规整或局部缺失、坏死往往提示恶性肿瘤的发生[25、26、28-30]。国内的研究也表明,SNIP复发或恶变时,CCP形态不规整或不显示。值得注意的是,CCP并不是SNIP所特有的MRI影像学特征,鳞状细胞癌、腺样囊腺癌、恶性黑色素瘤、腺癌、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黏液表皮样癌、未分化癌MRI影响上均可出现CCP。3.3ccp起源部位的确定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是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设备,在口腔颌面部的临床应用历史已经10年。由于CBCT用环形、二维像素的数字式投照,它的空间分辨率超过最高等级的多层螺旋CT。由于CBCT能够检测非常精确的结构如镫骨,在SNIP起源部位可以比常规CT更清楚地检测到骨的变化。虽然目前尚无CBCT在SNIP检测中的应用报道,但该技术用于检测肿瘤附着点无疑具有很大优势。最近,CT-MRI融合图像导航系统可广泛使用,结合CT和MRI各自的优势,将极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