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范式转型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理论_第1页
文化研究范式转型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理论_第2页
文化研究范式转型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理论_第3页
文化研究范式转型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理论_第4页
文化研究范式转型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理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研究范式转型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理论

一学校教育与大众文化对于英国的文化研究来说,斯托纳霍夫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霍夫的名字是文化研究的代词。”。①霍尔本人就是文化混杂的典型,一方面遭遇了家庭内部的种族政治学,②一方面在走向文学研究的学术旅程中沦为“文化他者”,他原本打算以亨利·詹姆斯为博士论文考察对象,旨在探寻美国与欧洲之间的文化冲突,但却因为自身特殊的文化身份而被隔离在英国文学研究的主流圈层之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英语科目获得最优等成绩,只有遗传天赋才能达到……我对此深恶痛绝,我无法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也没有这样的遗传天赋。我找不到‘英国性’”。③这种身处“家国以外”(diaspora,又译“流散”。此处借用华裔学者周蕾的译法)的独特境遇赋予霍尔一个观照社会文化问题的理想位置,尽管常常感受到“身份撕裂”和认同危机带来的创伤情绪,但却容易摆脱英国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强大思想文化壁垒的“影响焦虑”,游离在英伦和欧陆之间,充当着经验/理论、能动性/结构、历史主义/非历史化等观念交流碰撞的介质。霍尔早期曾在牛津大学校外教学部从事成教工作,同时兼职于英国电影研究所,这段经历进一步激发了他研究大众传媒的兴趣。作为伦敦大学切尔西学院首位全职从事电影与媒体研究的学者,霍尔将关注重心由文学移向大众文化与媒体。1964年,霍尔与沃内尔合著的《大众艺术》出版面世,该书试图探讨大众文化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联。在这部被斯道雷归为“文化主义”的典范文本中,霍尔与沃内尔主要提出下述重要问题:其一,为大众文化正名,反对将大众文化任意污名化或者全盘否决的做法。大众文化的“好/坏”、“精/次”并非天然如此,它取决于大众的分辨和认知能力。霍尔和沃内尔的见解与威廉姆斯论“大众”的名言———“其实不存在什么‘大众’,只存在把人们看成‘大众’的方式”———可谓如出一辙。因此,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大众的鉴赏能力,担负起合格的“守门人”角色。其二,承认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分属不同的范畴,但拒绝进行优劣等级划分,强调不同类型文化对应不同层面的趣味,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当人们提及艾拉·菲茨杰拉德(EllaFitzgerald)的演唱、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Chandler)的小说或斯坦利·多南(StanleyDonen)的歌舞片时,我们发现: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严格区分开始崩塌”。①再者,当前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的处理策略有两点不妥,一是过分防御,“这根源于人们普遍相信我们对艺术的反应方式与我们对生活情景的反应方式有着明显差别”,②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将艺术与生活分离;另一种策略当属机会主义,这种观点认为“新兴媒介提供的艺术和娱乐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威胁”,③应对的办法则是试图通过大众文化引导学生提高品位,这种做法显然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甚至可以说颠倒了主次,值得推举的应当是率先提高阅听受众的鉴赏力,“我们要质询这些新兴传播形式的不是它们可能带来什么危害,而是怎样可以更具创造性地付诸应用”。④最后,霍尔和沃内尔在大众文化内部进行细部区分,来自民间的“大众艺术”是“好”的大众文化,与之相对的是并非来自民间的“通俗艺术”,“媒体要以开放有效的方式传播严肃并且有意义的内容,被传播的应当是品质优良的大众艺术而非通俗艺术”。⑤正如斯道雷的批评,霍尔和沃内尔对于大众艺术的区分是颇成问题的,他们所说的艺术“震惊”体验是一个现代主义的概念,“在艺术的现代主义革命发生之前,这里提到的大众艺术其实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艺术”。⑥应当说,《大众艺术》一方面摈弃了怀旧和追怀前工业革命时期有机文化的浪漫设想,其观照大众文化的基本立场也明显区别于利维斯主义;但另一方面,该书作为霍尔早期触电大众传媒的初试牛刀之作,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是内在逻辑的前后冲突:比如对通俗艺术的指责,显示出他们在区分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大众艺术/通俗艺术时存在标准的混乱,表现出一种告别利维斯主义不久后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游离状态。此外,《大众艺术》的关注点聚焦在大众艺术的文本层面,方法论明显拘限于利维斯主义的文本细读法,后面部分又隐约浮现出受众的接受维度,显露出一种对民族志和实证研究抱有怀疑的游移姿态。二文化主义范式的结构主义1979年,霍尔从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离任,移师英国开放大学,并在次年撰写了具有地标意义的著名文章———《文化研究:两种范式》,该文既是对中心十几年来工作的回望性总结,也试图应答理论之潮带给英国文化研究的巨大冲击,尤其关注伴随而来的思想论争与范式转型。霍尔强调“断裂”之于文化研究的意义,他指出正是社会史或思想史层面的一次次“断裂”,为文化介入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空间。霍加特、威廉姆斯和汤普森接合时代的文化语境,重新发掘并复活一种传统,他们与传统思想文化保持着某种连续,但断裂的现象同样清晰可辨。文化研究的几部奠基性文本全都被霍尔归为“断裂式”著作,它们一面与此前的传统断裂,一面为文化研究的演进提供新的“预设性断裂”。霍尔认为,霍加特的《文化知识的用途》接续了“文化论争”、“大众社会”与《细察》批评传统,但同时又在几个明显的层面与传统形成“断裂”,比如霍加特将工人阶级文化作为实用批评的阅读文本,摈弃了“文化论争”对于文化等级制的设定;威廉姆斯的《文化与社会》复活并突显一个“文化与社会”传统,但又指出文化的真正研究对象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长期革命》的对话对象既包括观念形态的精英主义文化和“文明”的文化,也指向庸俗唯物论与经济决定论,表现出一种“理论化”的努力,“一定意义上说,《长期革命》的优点和缺点都缘于它作为‘断裂性’著作的地位”。①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尽管属于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但“这本书突显文化、意识与经验、能动性,同样也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断裂:具有某种技术进化论、经济还原论和组织决定论色彩”。②霍尔在评析三位文化研究先驱及其早期代表作与思想文化传统之间的“连续性/断裂”的基础上,总结出文化主义作为研究范式的特征:重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联;强调文化既是意义,又是活生生的实践;重视创造力与个体的能动作用;突显出日常经验与人道主义色彩。“文化主义”的发展主线被结构主义扰乱,“结构主义者的介入很大程度上是在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方面发表声音,由于坚持走更为‘纯正’(impeccably)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所以文化显得并不如此醒目”。③霍尔对“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两种范式进行了综合性的比较与评价:首先,学界对于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范式存在普遍的误读,事实上,英国文化研究在引介阿尔都塞理论之前,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和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就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阿尔都塞在斯特劳斯和巴尔特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即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去读解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从而衍生出一种侧重共时维度的研究路径。其次,尽管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在反还原论和决定论方面达成一致,但二者之间的显著差异呈现为“经验”的重要性和位置不同。对文化主义者而言,“经验是基础———活生生的领域,是意识和生存条件的交集之处”;④在结构主义者看来,经验不可能作为任何事物的基础,“因为一个人只能存在于文化范畴、种类和框架之中,并通过这些因素才能去生活和经验……但这些范畴并非来自于经验,与此相反,经验是它们的‘结果’”。⑤文化主义者更倾向一种集体视角的意识或文化,结构主义者则将“建构”作为关键词,强调日常经验不是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是一种诉诸于“无意识结构”的想象性再现,这样一来,“主体就陷落在结构之中了”。再次,霍尔具体论述了两种范式各自的“活力”和局限所在,藉此表现出一种试图加以调和的努力。有意味的是,霍尔作为英国文化研究最重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并没有表现出厚此薄彼的态势,“从当前的状况看,‘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都不足以将文化研究构建为一种概念明晰、颇具理论色彩的研究领域,但是粗略比较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仍可窥知文化研究的某些根本原理”。⑥霍尔条分缕析,归纳出结构主义范式的三大优势:(1)结构主义对“决定性条件”的强调,有效避免了过于天真的人道主义和民粹主义。尽管个体的政治实践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但如果从社会结构中去发掘个体的位置,会发现个体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化为“中介/代理人”角色。(2)结构主义强调抽象力、概念和理论,“思想并不反映现实,却是对现实的阐释并挪用现实”,⑦此外,较之文化主义从“基础—上层建筑”范畴以内论及整体生活,结构主义更多地引入结构的复杂性、差异性维度,为文化主义介入问题分析时的理论匮乏提供了有效的补给,“结构主义在概念方面呈现出相对于文化主义的优势……它有能力去思考一种由差异性实践与同质性实践构成的统一体”。①(3)对经验的“去中心化”,发掘并阐释“意识形态”概念。这一点对于文化研究来说意义尤其重大,即便是在葛兰西或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的思想中,意识形态都可以概念化为“文化”的斗争场域,切近结构主义者的阐释。当然,文化主义的优势“源于结构主义的策略性缺失和不在场,它恰如其分地指出,某个确定时刻的意识斗争和组织发展是分析历史、意识形态和意识的不可或缺的要素”。②尽管霍尔并没有判定两种范式孰优孰劣,也没有试图以“结构主义”取代“文化主义”,但如果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以及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发表的系列成果来看,霍尔就职中心主任期间,客观上促进了中心的理论化和政治化倾向。霍尔试图突破“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各自的局限,从中寻找某种调和的“结点”,“对我来说,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色彩过于浓厚,所以我成了葛兰西派而非阿尔都塞主义者。正是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问题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问题的不合理论述”。③葛兰西理论由于其灵活性,自传入英伦以来,几乎未曾受到批评,成为协商各种思想话语和理论派别的“黏合剂”,以至于托尼·本内特用“葛兰西转向”来描述其理论对于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紧随“葛兰西转向”而来的,是借美国之道回流英国的欧陆理论,诸如福柯的话语分析和权力理论、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汇成了杂色纷呈的复调理论景观,由此引发了后续系列论争,比如霍尔批评“《银幕》理论”在拉康影响下的“文本转向”策略,④霍尔对于“理论主义”的反思,⑤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和尼古拉斯·加恩海姆关于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论争⑥等等。三“文化研究”范式理论的参照作用当霍尔移师开放大学担任社会学教授,着手开创英国文化研究的又一重要领地时,约翰逊执掌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帅印”,研究重心由文本分析和媒介意识形态转向日常生活与主体性的历史建构。1980年代,中心在乔治·拉朗(JorgeLarrain)的领导下为生存而战,中心抵制住了伯明翰大学试图将其重新并入英语系的压力,“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了文化研究系,首次招收本科生”。⑦通过鼓励发表成果与成立阅读/研究小组的教研模式,中心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并乘着“语言论转向”与“文化转向”的余波向外播撒,影响了许许多多不同版本的、别样的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作为最具英国本土性的、在批判“文化—文明”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一方面奠定了文化研究的跨学科、后学科乃至反学科特质,研究方法上铺就了文本分析、民族志和社会历史学路径,另一方面也为文化研究觅得了学院体制中的“一间屋子”。随着结构主义迅猛登场、葛兰西转向以及后结构、后现代理论的涌入,文化主义不再占据主导研究范式的位置,但也并未消隐于历史的苍茫深处,而是有机接合各种理论话语,在裂隙处开辟出别样的文化实践。一种颇具本质主义意味的做法就是将文化主义等同于亚文化与通俗文学研究,结构主义等同于大众文化与媒介意识形态研究,尽管这种区分方法陷入了以特征指代本体的经验陷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两种范式的侧重面向。霍尔和托尼·杰斐逊(TonyJefferson)合编的《仪式的抵抗———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堪称亚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从整体上说是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的一次读解实践,但其中对日常经验的重视和民族志方法的运用,明显透露出文化主义的印记。在文化主义研究范式的后续脉络中,保罗·威利斯显得尤其引人关注,他在《日常文化》里对“工人阶级飞车族和嬉皮士”两种亚文化进行民族志分析,旨在揭示出亚文化的“激进潜能”;《学会劳动》则凸显亚文化是如何被挪用的,尝试从主观经验出发揭示亚文化的“情感结构”,“旗帜鲜明地拥护经验的文化主义、反对理论的结构主义,主张共同的文化、反对精英文化”。①时至今日,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理论已经成为考量文化研究学术史脉络的经典文献,其重要意义所在,并非为了简单勾勒文化研究的演进脉络,而是试图总结并透视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复杂纠缠的文化论争与思想交锋,进而回应英国文化研究在多大程度上延续了英国思想文化传统,又在什么层面上背离了“文化-文明”传统,这种背离所造成的断裂有何深意?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理论对于英伦以外的文化研究同样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首先,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批评实践,其保持活力或者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不断介入社会现实,以经验参与和民族志叙述获得更加令人信服的结论,从而抵达文化分析、症候阅读的预期目标。但是文化研究真的反理论吗?没有理论深度的文化研究又在何种意义上区别于纯粹的人类学、社会学调查分析呢?文化研究以社会批判为鲜明底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