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泾县安徽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_第1页
安徽泾县安徽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_第2页
安徽泾县安徽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_第3页
安徽泾县安徽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_第4页
安徽泾县安徽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泾县安徽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安徽二叠纪地层发育广泛,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周期长。他不仅对生物地层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而且在沉积学和岩石相位科学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张林欣,1983;冯增昭等,1991;陆延邦等,1991;江纳燕等,1994;吴基文、李东平,2001)。这些研究可以概括为:早二叠世船山群的厚度较小,通常从几米到十米不等。主要发育浅灰色生物碎片石灰岩和砾石燕山,包括大量骨石。这是浅碳盐酸盐酸盐平台相(李双英、金福泉,1996;林春明等,2002;蜀gr.q.,2006);中二叠统七度岩组为开阔碳盐酸盐岩平台相或平坦洼地相沉积,沉积界面或氧化界面或缺氧恢复环境(冯增昭等,1991;李双英、金福泉,1995;罗新民等,1997);毛口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泾县有独峰群和银屏群。独峰群广泛发育黑色硅岩和硅质岩,包括大量海绵骨针和辐射线等硅质生物化石。属于深水陆棚和盆地相(朱洪发等,1989;王汝坚等,1993;何伟红等,1999;masaoytal.,2005)。银屏组的沉积区域非常小,属于浅水区(刘延灿、金福泉、1992;张克新等,2002)。宿松、范昌地区的吴洞群属于浅水环境(罗新民等,1997)。龙潭群是晚二叠世和吴家坪地区广泛生长的一组煤炭碎屑岩,属于三角洲环境(王文耀,1993年和1998;李文恒和龚少立1999年)。长兴期发育的大隆群黑色硅质岩属于深水环境的产物。由此可见,安徽二叠纪沉积相演化纷繁复杂,海相陆相、深水浅水沉积交互。另外,又有巢湖地区二叠系斜坡重力流等沉积相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李双应等,2001;李双应、岳书仓,2002),但对皖南地区二叠系沉积相一直未见有系统的报道。二叠系暗色碳酸盐岩在皖南地区保存较好,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烃源岩厚度大,保存条件良好,具有较高的蕴油潜力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张义楷等,2006)。因此,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系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分析,对皖南地区二叠系的地质研究、油气预测与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皖南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下扬子板块,东南部与华夏板块以江绍断裂为界,西北以郯庐断裂为界与华北板块及大别造山带相隔,面积20×106km2,研究区位于下扬子板块内的安徽泾县—南陵地区(图1)。一、该层的特征1沉积相及厚度出露的二叠纪地层较完整,从下至上依次为船山组、栖霞组、孤峰组、银屏组、龙潭组和大隆组(图5)。船山组总厚度为26.3m,浅灰色、灰色至微红色厚层致密灰岩,含、腕足类化石,上部含有大量的核形石。整合于下伏黄龙组之上。栖霞组总厚度为229.7m,自下而上可以分为6段:底部碎屑岩段,厚度1.2m,为深灰色页岩夹薄煤层或煤线;臭灰岩段,厚度97.3m,由灰色、深灰色到黑色块状不纯灰岩和砾屑灰岩及黑色致密结晶灰岩组成,含腕足类、等化石;下部富硅质灰岩段,厚度18.4m,主要为硅质灰岩和燧石结核灰岩;本部灰岩段,厚度75.3m,由浅灰、灰色块状灰岩和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组成,含燧石结核,夹钙质页岩,产较多珊瑚、,少量腕足类、三叶虫、菊石及苔藓虫化石;上部富硅质灰岩段,厚度28.9m,灰黑色薄至中层燧石团块或燧石条带灰岩,夹硅质页岩;顶部灰岩段,厚度8.6m,灰黑色中厚至厚层灰岩,含珊瑚。与下伏船山组呈假整合接触。孤峰组总厚度31.4—44.4m,该组总体可以分为两段,下部黄色页岩段,厚度15.1m,含扁豆体型磷结核,部分为锰质页岩和硅质页岩互层;上部为灰黑色至黑色硅质岩、含硅质炭质页岩夹少量燧石透镜体,厚度16.3—29.3m,含腕足类。孤峰组与下伏栖霞组整合接触。银屏组总厚度29.0—135.0m,分两段:下部为灰黑色页岩,少量粉砂质页岩,5.0—16.0m,上部是灰黑色粉砂岩夹少量细砂岩,24.0—119.0m。银屏组与下伏孤峰组整合接触。龙潭组总厚度114.8—158.3m,根据岩性可以分为三部:下部灰黑色至深灰色中粉砂岩、细砂岩,厚约74m,局部夹砂质页岩;上部含煤碎屑岩,厚40.6—88.0m,主要为深灰色至灰黑色页岩、炭质页岩、砂质页岩夹煤层,含腕足类和植物化石;顶部深灰至黑色薄层生物碎屑灰岩,厚0.3—6.3m。龙潭组与下伏银屏组呈假整合接触。大隆组总厚度90.5m,下部深灰、灰黑色硅质岩、硅质页岩,厚29.9m;上部深灰色、灰黑色薄层微晶灰岩,夹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厚60.6m。大隆组与下伏龙潭组和上覆下三叠统殷坑组都是整合接触。2深灰色、灰质及硅质岩此处二叠系出露较完整,包括船山组、栖霞组、孤峰组、武穴组、龙潭组和大隆组(图6)。船山组总厚度10.0m,灰—深灰色厚层状致密灰岩,含、藻类和珊瑚等化石,化石破碎程度较高,顶部为1.9m厚的核形石灰岩。与下伏黄龙组整合接触。栖霞组总厚度148.1m,根据岩性从下到上可以分为4段:底部碎屑岩段,厚度1.7m,为灰黑、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夹透镜状灰岩,产植物化石;臭灰岩段,厚度36.0m,深灰色砾状灰岩,质不纯,且有沥青味,含、珊瑚、腕足类、三叶虫等化石,在臭灰岩段顶部含有4.4m厚的灰黑色硅质岩,夹深灰色薄层灰岩;中段,厚度85.3m,灰色、灰黑色至深灰色中到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核和燧石条带,产珊瑚、腕足、■等化石;顶段,厚度25.1m,深灰色、灰色厚层砾状灰岩,含有少量燧石结核,含■,其底部为厚4.0m的蓝灰色硅质岩与硅质页岩。栖霞组与下伏船山组假整合接触。孤峰组厚度约107.1m,根据岩性可以分为两段:下段页岩,厚14.6m,黄绿色、紫色硅质页岩及含锰页岩;上段硅质岩,厚92.5m,蓝灰色硅质岩,顶部为浅灰色薄层硅质灰岩与硅质岩互层,产腕足类和菊石化石。孤峰组与下伏栖霞组整合接触。武穴组浅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结晶灰岩,含有少量燧石结核,产类、腕足类及藻类化石,厚度38.8m。整合于孤峰组之上,与上覆龙潭组假整合接触(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87)。龙潭组总厚23.8—47.7m,根据岩性分为两段:下部砂岩段,厚19.0m,主要为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上部砂质页岩段,厚9.8—26.9m,粉砂质页岩夹薄层细砂岩,炭质页岩夹煤层,含植物化石。大隆组总厚27.4m,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硅质页岩、放射虫硅质岩与硅质灰岩不等厚互层。大隆组与下伏龙潭组和上覆下三叠统殷坑组都是整合接触。二、岩石相和沉积相的解释本区岩相类型较多,包括核形石灰岩、粉屑—泥晶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砾屑—砂屑粒泥灰岩、砾屑灰岩、硅质岩、砂岩和页岩等。1粒径、结构组成主要分布于早二叠世船山组中,灰白色至浅灰色亮晶颗粒灰岩,颗粒支撑,不含灰泥,颗粒几乎全部为核形石,呈浑圆状至椭圆状,粒径在2mm×4mm与8mm×12mm之间(图2a),但主要以4—8mm居多。在结构上,颗粒由内部的核心和外部的藻包壳组成,其核心常为生物碎屑、内碎屑等颗粒,外部由藻丝体粘结灰泥组成包壳。核形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碳酸盐台地至台地边缘波浪搅动的高能浅滩环境(江纳言等,1994;ShiG.R.&ChenZ.Q.,2006;李双应等,2008)。2小型波状纹理粉屑—泥晶灰岩主要分布于栖霞组上、下富硅质灰岩段、孤峰组顶部以及大隆组,其次是栖霞组臭灰岩段。在栖霞组上、下富硅质灰岩段,孤峰组顶部、底部和大隆组下部发育的粉屑—泥晶灰岩呈薄层状,显蓝灰色、深灰色—灰黑色,它们或为层状硅质灰岩,或为硅质岩中的夹层,或与硅质岩互层,而且在栖霞组的上、下富硅质灰岩段还发育纹层状白云质粉屑—泥晶灰岩,具水平纹层和小型波状纹层(图2b)从底部到顶部依次发育三个纹层,纹层①:深灰色含白云石泥晶灰岩,厚度0.80—0.90cm,纹层②:灰白色亮晶白云质灰岩,厚度0.5—0.65cm,纹层③:灰色泥晶灰岩,厚度1.60—1.80cm,三层构成小型波状纹理。三层中以层②白云石晶体发育最好,含量最多,层①中白云石含量中等,但含有较多的泥质,层③中白云石晶体发育最差,含量最少。栖霞组臭灰岩段中粉屑—泥晶灰岩呈灰黑色—黑色,常常与灰—灰白色的砾石沉积在一起,成为充填在砾石之间的基质,发育水平纹层和小型波状纹层,常围绕砾石呈弧状分布,具有顺层面的流动特征。粉屑—泥晶灰岩为不含化石的粉屑灰岩(图2c)或者为纹层状白云质粉屑—泥晶灰岩(图2b)或主要为暗色富含有机质的泥晶灰岩(图2d—e),产浮游有孔虫及单晶骨针等少量化石,颗粒较小,约为0.1mm或小于0.1mm,含量<10%,骨针径约0.04mm,针长约0.2mm,排列略呈定向。粉屑—泥晶灰岩沉积于浪底之下的较深水环境,不含化石或含少量小颗粒浮游有孔虫和单晶骨针等化石,常含有较多来自于台地及台地边缘的灰岩砾石,并且在栖霞组常发育属于深水相的Zoophycos等遗迹化石(江纳言,1994),属于斜坡到盆地边缘的沉积。在斜坡处由于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和温度、盐度的差异形成等深流,沿斜坡走向常发育水平纹层和小型波状纹层,并且从斜坡中部到斜坡脚发育程度常增高(Holliste&Heezen,1972;李日辉,1994;高振中等,1995;李日辉等,1997;Stowetal,1998;Michelsetal.,2001)。因此,粉屑泥晶灰岩发育的水平纹层和小型波状纹层,并且与多发育于斜坡中上部的砾石共生,常围绕砾石呈弧状分布(图2h),这是典型的等深流沉积产物,常发育于碳酸盐斜坡中部(Zürich,2002)。暗色富含有机质的泥晶灰岩,产浮游有孔虫及单晶骨针等少量化石,颗粒较小,水体更深,应为盆地到盆地边缘的沉积。3生物碎屑及基质主要分布于栖霞组顶部、臭灰岩段砾石(图2f)中和本部灰岩段以及龙潭组的顶部灰岩段(图2n)。生物碎屑包含藻类(红藻居多,其次为绿藻等)、有孔虫(包括)、棘皮类、介形虫及珊瑚等化石,颗粒呈球状、刃状、竹叶状、长条形等不同形态,破碎程度不高,粒径主要集中在0.2—0.5mm,最大的超过1.2mm,含量60%—80%。颗粒支撑,基质由泥晶和微亮晶组成,部分岩石中可见到流动构造,龙潭组顶部的生物碎屑泥粒灰岩泥晶胶结,产大量的藻类(红藻居多)和少量的珊瑚、有孔虫、腕足类等,化石保存完整。此类岩石沉积于盐度正常温暖清澈的浅海环境,水循环良好,生物繁盛,处于浪底附近或浪底之下,灰泥基质不能够被全部簸选带走,属于开阔碳酸盐台地沉积。4砂屑、砂屑和砂屑颗粒深灰色—灰色灰岩,分布于栖霞组臭灰岩段和上、下富硅质灰岩段,颗粒主要为碳酸盐碎屑,砂屑居多,呈黄、灰黄色,次棱角至棱角状,1.0—2.0mm之间,少量甚至达到2cm以上的细角砾,呈漂砾状散布其间,砾屑和砂屑颗粒总含量约30%左右。碳酸盐碎屑由藻类(红藻居多)、有孔虫、腕足类、介形虫、棘皮类及珊瑚等生物碎屑颗粒和鲕粒等组成,基质为灰泥,约占60%以上,构成杂基支撑组构并可见到流动构造。在碳酸盐碎屑颗粒的边缘,碎片状的化石和其它颗粒常常被截断(图2g)。根据砂屑、砾屑颗粒形态和生物化石组合,属于异地浅水沉积,后期被搬运过来的。基质由灰泥及其他一些细小微粒状碳酸盐颗粒组成,细小微粒呈棱角状,基质中不含化石。其特征显示处于浪底之下,灰泥不能被簸选带走,而且水循环较差。根据砾屑—砂屑粒泥灰岩中岩相组合特征,应属于深水浅水过渡带环境,属于斜坡中部的产物。5生物基性岩组主要见于栖霞组的臭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臭灰岩段砾石主要呈两类(图2h):一类是砾径10—20cm,最大可达到50cm,顺层排列,风化面为浅灰—灰色,新鲜面为灰—灰黑色,含量60%—70%。外形呈棱角状到次圆状,部分磨圆较好,颗粒之间以点接触到线接触为主;另一类颗粒较小,2—5cm,呈浑圆状,部分有次棱角,含量10%—20%,长轴方向有的平行层面,有的斜交或近于垂直层面展布,它们与灰泥基质一同充填于砾径大的砾石之间,成为填隙物。镜下可见砾石为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含有等有孔虫、介形虫、珊瑚、腕足类和藻类等化石(图2f)。充填在砾石之间的灰黑-黑色的基质为粉屑—泥晶灰岩,发育水平纹层和小型波状纹层,常围绕砾石呈弧状分布,具有顺层面的流动特征,是深水等深流的产物。从砾石成分看,微晶—亮晶方解石胶结、浅水生物化石组合、颜色和成分都与周围的基质有明显的差别说明这些砾石不是原地成因的,而是经搬运后沉积下来的。根据它的特征应为温暖浅水环境,处于浪底附近,水循环良好,生物繁盛,但水体能量不高,灰泥不能被全部簸选带走。灰岩砾屑之原岩可能为产自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初期固结程度不高,在受到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下被破碎,然后沿斜坡以碎屑流的形式滚动下来,到比较安静的水体环境中与深水粉屑—泥晶灰岩一同沉积。臭灰岩段其总的V/V+Ni比率为0.45—0.67,属于含氧到贫氧沉积环境(李双应、金福全,1995),碎屑流中砾石从棱角状到浑圆状,粒径变化较大,分选极差,主要发育于斜坡的中部,少量出现于斜坡的上部。顶部灰岩段砾石具有一定的层状特征,风化面为灰色,新鲜面灰-灰黑色,砾石也主要呈现双众数特征(图2i):一类粒径在10—15cm,最大超过了20cm,球形或椭球形颗粒呈次棱角状,其余为柱状,含量占50%—60%;另一类粒径在3—8cm之间,呈次圆状,含量在40%—50%。砾石总体磨圆度较好,含量大于95%,少见或不见砾石之间的基质,砾石之间有相互挤压的特征,大小砾石之间呈现镶嵌结构,以缝合线相接触。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受到地质作用后被破碎,但是由于斜坡较缓,所以堆积在斜坡的上部区域,这里的水体能量相对较高,使得颗粒具有一定程度的磨圆,而且在砾石之间少见或没见暗色的基质。后期受到压实作用使得颗粒之间紧密堆积,呈现镶嵌结构。6采后孤峰期岩的筛选研究区硅质岩除船山组和龙潭组外,在二叠系其它各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在栖霞组主要分布于上、下富硅质灰岩段,此类岩石主要呈结核状、团块状及条带状顺层产出,燧石结核主要呈球状、椭球状,直径5—10cm,大多数燧石结核以长轴方向平行层面排列,这一类岩石一般形成于斜坡环境,主要分布在斜坡中部。孤峰组主要为黄灰色薄层硅质岩(图2j)和黑色放射虫硅质岩(图2m),薄层硅质岩,单层厚10—15cm,夹含量小于20%的硅质页岩,单层厚3—5cm,放射虫硅质岩中放射虫含量达50%以上,粒径0.03—0.12mm之间,颗粒相对较均匀,呈浑圆状到次圆形的椭圆状,顺层排列,定向性显著,已经被微晶石英充填。大隆组为薄层的硅质岩、放射虫硅质岩与硅质灰岩互层(图2k),硅质岩呈浅黄色,单层厚30—40cm,含量占40%左右,硅质灰岩呈黑色,单层厚5—10cm。孤峰组和大隆组硅质岩中V/(V+Ni)比率为0.71—0.98,属于层状滞流的缺氧环境,这两种类型的硅质岩形成于较深水的盆地环境(朱洪发,1989;Hatch&Leventhal,1992;吴胜和等,1994;李双应、金福全,1995;Masaoetal.,2005)。7悬浮组份沉积相主要分布在龙潭组的下部,其次是银屏组上部。龙潭组砂岩碎屑组分含量约在85%左右,以石英为主,含量在65%—75%;其次为含量不等的长石、岩屑、云母及少量重矿物,填隙物约15%,主要为黏土杂基和铁质胶结物。砂岩粒度分析(图4a,b)显示,颗粒粒径主要集中在0.25mm以下,其中0.1mm以下的颗粒大于40%,由悬浮组分和跳跃组分组成,缺乏或只有很少量的滚动组分。悬浮组分斜率较低:30°—50°,分选较差,跳跃组分斜率高:70°—80°,分选较好。悬浮组份与跳跃组分的接触是突变的或渐变的,指示水体能量的损失,搬运方式的改变,常为河流入海口处的河口砂坝沉积。另外,岩石中发育楔状斜层理和羽状交错层理。这些特征表明,此类细砂岩沉积于潮间至潮下带稍高能的近岸浅水环境,受潮汐作用影响,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银屏组主要为粉砂岩,含少量细砂岩(图2l),镜下可见颗粒主要为石英,在岩石中含量约60%,其次为长石,含量约10%,较多已经发生蚀变,颗粒主要呈次棱角状,粒径主要为0.07—0.12mm之间,以0.1mm居多,含有较多的泥质物(10%—15%),颗粒总体分选好,圆度较低,点接触到线接触,铁质胶结物呈孔隙式胶结。颗粒较细,具有较多的泥质物,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不高,指示水体能量较低,属于水循环受局限的滨海泻湖沉积。8岩石类型主要分布在栖霞组底部、孤峰组下部、龙潭组上部以及银屏组下部,此类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黏土矿物(大于50%)。依据次要成分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粉砂质(或含粉砂)页岩、含锰页岩夹磷结核、炭质(或含炭)页岩和硅质页岩等类型。栖霞组底部为深灰、灰黑、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夹薄煤层或煤线,常含有植物化石碎片,属于滨海沼泽相。孤峰组的页岩,常与硅质岩相伴出现,含扁豆形磷结核及放射虫化石,为深水的沉积环境,属于盆地边缘相或者为斜坡脚相(李双应等,2008)。银屏组下部为黑色、灰黑色粉砂质页岩,镜下可见颗粒含量约30%,黏土矿物含量约70%,颗粒主要为石英,棱角状,粒径0.02—0.03mm之间,页岩中含有黄铁矿结核,产植物化石碎片。水体能力较低,距离陆地较近,属于水循环受局限的潟湖沉积。龙潭组的页岩常含有粉砂和炭化植物碎片,并夹有煤层,应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多属于三角洲平原环境。三、叠纪海进海退旋回综合上述岩相和沉积相分析,笔者认为安徽泾县—南陵地区在二叠纪有多期的海进海退旋回,其中还包括有亚旋回,沉积了从碳酸盐岩到碎屑岩和硅质岩的丰富的岩石类型,形成从滨海到大洋盆地的不同相类型(图5、6),下面逐一说明。1下推动岩石学研究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导致了扬子地台和东南加里东褶皱带组成的华南大陆板块的形成;晚古生代华南大陆板块成为一独立板块并进入较稳定发展阶段(刘本培,1986)。石炭纪初,下扬子区遭受来自北东方向的海侵影响,普遍沉积了一套陆缘近海湖泊—沼泽砂泥岩(杨瑞东,1993),到下石炭世罗苏—达拉期,下扬子地区由南向北分布着滨岸石英砾岩、潮坪白云岩和陆棚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当时的地形是南高北低,南部滨海相,泾县—南陵一带为台内盆地,地形凹陷,水体能量弱,主要发育泥晶灰岩(李双应、金福全,1994)。早二叠世船山期是黄龙期的继续,但是台盆相消失,台内滩相缩小,台坪相广泛分布,并且整个盆地都向浅滩化发展,在泾县—南陵地区形成约10m厚的灰、灰白色核形石灰岩(图2a),产、腕足类化石,属于典型的浅水碳酸盐台地相(图5、6)。2断裂区和沉积期遂宁法调节期紫松—隆林期末,由于云南运动的影响,使下扬子海海水大规模撤退,使得泾县—南陵地区暴露或几近暴露地表,造成船山组与栖霞组的不整合接触,只沉积了1—2m厚的灰黑、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夹煤线,属于滨海沼泽相。之后,海水复而侵进,其范围远远超过中晚石炭世的海退范围。碎屑岩段之上沉积了臭灰岩段,厚度约30—100m,由灰—灰白色的砾石和深灰—灰黑色的基质组成,砾石为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包含藻类(红藻居多,其次为绿藻等)、有孔虫(包括)、棘皮类、介形虫及珊瑚等浅水化石,属于开阔台地相。砾石之间的深灰—灰黑色的基质为粉屑—泥晶灰岩,具有顺层的流动特征,发育水平纹层和小型波状纹层,常围绕砾石呈弧状分布,这是深水等深流产物。这些现象指示臭灰岩段是台地边缘的斜坡沉积,主要为斜坡中部(图5、6)。上、下富硅质灰岩段,厚度4—30m,主要为富含硅质条带、硅质结核的层状粉屑—泥晶灰岩,含有Zoophycos等深水遗迹化石(江纳言,1994),粉屑泥晶灰岩中常含有少量来自于台地及台地边缘的灰岩砾石,发育水平纹层和小型波状纹层,为等深流沉积产物,发育于碳酸盐斜坡中部(图5、6)。下部富硅质灰岩段继臭灰岩之后,依然处在斜坡中部,但此时的上升流作用较强,上升海水流带来大量溶解Si和营养盐供硅藻、硅质海绵和放射虫等大量繁殖,它们死亡后以蛋白石(SiO2·nH2O)和硅藻土等形式沉积下来,在长期成岩过程中失水收缩为方英石,再变为燧石,也有局部硅质交代钙质生物(吕炳全、瞿建忠,1989;吕炳全等,2004)。由于板块的内部仍有活动性,尤其在二叠纪时,活动性还较频繁强烈,基本以板内裂谷作用和升降作用为主(罗志立等,1988;冯少南,1991),在本区造成一个小的海退,在泾县—南陵地区形成了一套浅灰、灰色块状和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夹薄层燧石团块或燧石条带,厚约70—90m,含珊瑚、■等化石,见于本部灰岩段,属于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图5、6),台地上海域通畅,盐度正常,海水清澈,生物群发育。到上部富硅质灰岩段又由于构造活动而水体加深,转为斜坡中部相。之后再接着一个次一级的海退使得本区处于斜坡上部形成顶部砾屑灰岩段,发育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厚度约10—20m,为较缓斜坡相(图5、6),砾屑灰岩堆积在斜坡的上部区域,这里的水体能量相对较高,使得颗粒具有一定程度的磨圆,而且在砾石之间少见或没见暗色的基质,后期受到压实—压溶作用使得颗粒之间紧密堆积,呈现镶嵌结构。在巢县、长兴、广德地区,顶部灰岩段也发育由含海绿石、磷质灰岩组成的缓斜坡相沉积(杜小弟等,1999)。本区整个栖霞期碳酸盐岩除本部灰岩段外其余均为斜坡沉积,其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可与巢湖地区栖霞组斜坡沉积(李双应、金福全,2002)作很好的对比,其沉积模式如图3。3沉积相与环境茅口期由于强烈的构造拉张作用,使海平面大幅度上升,上升洋流带来了大量供放射虫等硅质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溶解P、N等微量元素和大量的溶解硅。伴随着构造拉张作用,还发生强烈的火山喷发,火山物质的海解作用也为沉积水体提供了丰富的硅质来源(杨玉卿、冯曾昭,1997),泾县—南陵地区的孤峰组沉积了属于盆地相的黄绿色、紫色硅质页岩、含锰页岩、灰黑—黑色放射虫硅质岩,南陵丫山孤峰组顶部的蓝灰色—灰黑色骨针粉屑泥晶灰岩,也指示为较深水的盆地至盆地边缘环境(图5、6)。另外,在孤峰组下部扁豆体形磷结核是深水相产物,介于栖霞组顶部的斜坡上部相与孤峰组硅质岩段的盆地相之间,属于盆地边缘相或者为斜坡脚相。至茅口中期以后,下扬子区沉积作用发生了明显的分异,总体南高北低,在泾县银屏组沉积了29—135m厚的粉砂岩、粉砂质页岩,颗粒较细,含有较多的泥质物,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不高,指示水体能量较低,属于水循环受局限的泻湖沉积(图5)。在巢湖地区也发育了银屏组,银屏组MnO/TiO2比值为0.014,硼含量为115ppm,C/S比值在大于5小于10之间(陈光仲,1991;王子玉,1992;程安进,1994;杜小弟等,1996),指示其为水体受到局限的滨海潟湖环境。从泾县往北水体逐渐加深,到南陵丫山发育武穴组,沉积了一套碳酸盐台地相(图6)的浅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结晶灰岩,含有少量燧石结核,产类、腕足类化石,厚度38.8m。4含煤碎屑岩的沉积相茅口期末,由于东吴运动的影响,发生了大规模海退,海水由东向西方向退出,仅在原低洼地带残留水体,大部分地区隆升为古剥蚀区。至吴家坪初期,海水重新侵入本区,本区沦为广大的滨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