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左传》实字考察
《左传》中“实”一词的使用频率不高,但与《春秋经》、《公羊传》、《谷梁传》相比更为突出。《春秋经》仅有一例:“李梅实”(《僖公三十三年》)用作动词。《谷梁传》也只有一例:“实之为言犹实也”(《僖公三十三年》)用作名词。《公羊传》共用8例,大都用作副词。《左传》使用最多,共161例(句子相同的只算一例)。其中用作名词的5例,用作动词的7例,用作形容词的1例,用作结构助词的3例,用作连词的3例,用作副词的142例。就其使用情况看,也是较复杂的,很值得探讨。现将其在《左传》中的具体用法分述于后:一、“实,财也”不求聚,也不做实可以受名词、代词的修饰,在名词定语和“实”之间可以加结构助词“之”。如:(1)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阜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隐公五年)(2)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僖公十五年)。(3)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成公三年)(4)聚敛积实,不知纪极。(文公十八年)杜预注:“实,财也。”“实”的这种用法也见于其他著作中。如: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国语·楚语下》)韦昭注:“实,财也。”实不聚而名不为。(《淮南子·本经》)高诱注:“实,财也。”例(1)中“山林、川泽之实”指山川的产品。山林、川泽和“实”之间加“之”更清楚地表明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2)(3)“实”字前面都有代词“其”作定语。例(4)“实”用在动词“积”后作宾语。二、其朝及其在江南、放后以实海上各在它前面可以加能愿动词、副词,后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1)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也,命曰新里,秦取之。(僖公十八年)(2)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唯命。(宣公十二年)(3)于是卿不书,不实其言也。(宣公十二年)杨伯峻注:“虽有盟约,然未实行。”(4)及即位,为章华之宫,纳亡人以实之。(昭公七年)例(1)“实”前有能愿动词“能”,例(2)(3)(4)“实”后均有宾语,例(3)“实”前加有副词“不”。三、“实”即“真”“实”的这一用法同于“情”。《左传》中仅只一例。如: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旆先,舆曳柴而从之。(襄公十八年)按:《僖公二十八年》:“民之情伪,尽知之矣。”《春秋左传注》:“情,实也;情伪犹今言真伪。”此可左证上例中的“实”用同“情”,意思是“真实”。又如:“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易·系辞上》)“于兹迄今,情伪万方。”(《后汉书·赵壹传》)其中的“情伪”都是“真伪”“真假”的意思。又如《素问·调经论》:“有者为实。”注云:“实,真也。”可见“左实右伪”即我们常说的“左真右假”。四、情境责任意识,肯定词在句子中作状语,修饰动词、副词、形容词,表示对动作行为、性状或事物的强调和肯定。情态副词。表示情况确实如此,一般可以译为“确实”、“实在”、“的确”等。1、“传也”曰:“行也”,实败名(1)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隐公四年)(2)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僖公二十三年)(3)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僖公三十三年)(4)吾令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襄公十四年)2、我以盟插兵(1)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庄公十一年)(2)我实不德,而要人以盟,岂礼也哉?(襄公九年)(3)我实不天,子无咎焉。(襄公二十三年)(4)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襄公三十一年)3、肯定或否定定句,反问句。成公三年,当事人有明确的明确规定,即有条件提出本条款规定的具体作用,有以下四种具体的意见(1)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僖公九年)(2)彼实家乱,子何病焉?(襄公二十七年)(3)君实有国,谁敢违君?(襄公二十九年)(4)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闵公二年)(5)我实不德,齐师何罪?(庄公八年。(6)我实不能,民何罪?(文公十年)(7)今楚实不竞,行人何罪?(襄公十三年)(8)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成公二年)(9)我实不能御楚,又不能庇郑,郑何罪?(襄公十年)(10)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僖公四年)(1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成公三年)这类句式,是以肯定或否定句与反问句结合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使说话人所要肯定或否定的内容更为有力。首先在前一分句中,用“实”字对肯定或否定的事物加以强调,接着后一分句用反问句。若用否定句反问,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若用肯定句反问,表达的意思是否定的。例(11)意思是“不敢怨谁”。这种用法表达的语气强烈,语句有力,给人造成深刻的印象。4、君实深之理(1)是役也,郑石制实入楚师,将以分郑,而立公子鱼臣。(宣公十二年)(2)君实深之,可若何!(僖公十五年)(3)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襄公十四年)(4)子实生我。(襄公二十四年)例(1)“实入楚师”从上下文看,是“实使楚师入”例(2)“君实深之”是“君王使敌军深入的”。5、在非动态动词“例如”之后,它可以增强实际不实的真实性,被翻译成“真”和“真”。例子贾人如晋,荀善视之,如实出己。(成公三年)“如实出己”即“好象真正救出自己一样。”而实际上,郑商人还没救出荀,楚国已释放了他。6、“实”即“”“”如:(1)吾闻之,喜怒以类者鲜,易者实多。(宣公十七年)(2)无欲实难。(襄公三十年)杜预注:“言人不能无欲。”(3)人生实难,其有不获死乎!(成公二年)(4)恶直丑正,实蕃有徒。(昭公二十八年)(5)栾死,盈之善未能及人,武子所施没矣,而之怨实章,将于是乎在。(襄公十四年)“实”又写作“寔”。《国语·楚语上》:“用之寔难,已之易矣。”《尚书·仲虺之诰》:“简贤附势,寔繁有徒。”《文选·西京赋》亦作“寔繁有徒。”又《易·既济·九五》:“实受其福。”《礼记·坊记》“实”作“寔”。《诗·小星》:“寔命不同”《韩诗》“寔”作“实”。按:先秦著作中,“实”和“寔”常常通用。古韵“实”在至部,“寔”在支部,“至”、“支”韵部最近,故“实”与“寔”通。郑玄认为:“赵魏之东‘实’‘寔’同声。”《仪礼·觐礼》:“伯父实来”。郑注:“今文实作寔,皆当以‘寔’为正字,‘实’为借字。”《左传》中用“寔”字只一例:“书曰‘寔来’,不复其国也。”(《桓公六年》)其余全部用“实”字,这一现象,尚待进一步探讨。7、调查遣之方为女(1)我实使狄,狄其怨我。(僖公二十四年)(2)女实遣之。(襄公二十六年)(3)君失其信,而国无刑,不亦难乎?且实使之。(襄公二十七年)8、在面积形容词之前,区域形容词通常用作动词,“实”一词对指定范围起到了加强和确认的作用,通常被翻译成“都城”。例子(1)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僖公二十八年)9、在今后的“实”就能加强肯定若何吊也?其非唯我贺,将天下实贺。(昭公八年)有时“实”和表反诘的副词性的结构“岂唯”句联用,“岂唯”句在前,“实”就用在后面表进层的句子中,对进一层的意思加强肯定。如:岂唯寡君,举群臣实受其贶,其自唐叔以下实宠嘉之。(昭公三年)“岂唯”句在后,“实”就用前面表进程的句子中,对进一层的意思加强肯定,可译为“都”。如: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昭公七年)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襄公三十一年)10、“是”和“子”的意思。它形成了“子……实……”的格式,使更强的正面感觉。示例(1)其晋实有阙。(成公二年)(2)其伤实多。(襄公三十一年)(3)其郑国实赖之。(襄公三十一年)11、“是否为成封国,其何实不从?”小国为蘩,大国省穑而用之,其何实非命?(昭公元年)“其何实非命?”杜预注:“何敢不从命?”意思是“岂敢不服从命令?”表示是肯定的。这种用法也见于《国语·晋语四》:“重耳若获集德而归载,使主晋民,成封国,其何实不从。”韦注:“言实从也。”这就更明确意思是肯定的。有时“实”在疑问句中只起补凑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如:今兹诸侯何实吉?何实凶?(昭公十一年)12、“实”即“是”(1)陈妫归于京师,实惠后。(庄公十八年)按:刘淇《助字辨略》说:“实惠后者,犹云是为惠后也。”把“实”训为“是”是正确的。《尔雅·释诂》云:“寔,是也。”《诗·小星》:“寔命不同。”毛传:“寔,是也。”张衡《西京赋》:“寔为咸阳。”薛注:“寔,是也。“寔”从“是”声,故与“是”同。而“实”与“寔”通,所以“实”与“是”亦通。《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孝经》“实”作“是”。又《国语·晋语》:“晋人杀怀公于高梁,而授重耳,实为文公。”“是故先置公子夷吾,寔为惠公。”“既刺三却,栾书弑厉公,及纳孙周而立之,实为悼公。”《史记·晋世家》“实(寔)为”均作“是为”。这里的“是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是”。“实惠后”,即“就是惠后”。由比可以看出,汉以后大量用为判断词的“是”,和先秦时代的“实”、“寔”有着密切的关系。“实”的这种用法,在《左传》中大量用于对同地异名的判断。如:(2)二月庚申,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昭公九年)杜预注:“夷一名城父。”《春秋三传比义》:“自迁于夷,即前名城父之地。”(3)冬,楚子使王子胜迁许于析,实白羽。(昭公十八年)(4)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定公十年)杜预注:“夹谷即祝其也。”(5)十三年春,齐侯、卫侯次于垂葭,实氏。(定公十三年)杜预注:“垂葭改名氏。”以上“实”的用法同于“即”。《古书虚字集释》:“实”犹“即”也。杜预亦训为“即”。“实”和“即”都可以用在判断句中,表示肯定的判断,故通用。13、表现动作行为已实现(1)自子之归也,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曰:“子其将来。”今子皮实来,小人失望。(昭公三年)(2)今襄公实祖,君其不行。(昭公七年)(3)天子实云,虽有后事,晋勿与知可也。(昭公三十二年)(4)郑京、栎实杀曼伯,宋萧,亳实杀子游,齐渠丘实杀无知,卫蒲、戚实出献公。若由是观之,则害于国。(昭公十一年)例(1)“今子皮实来。”意思是“现在子皮来了。”这是张趨在子皮巳到了晋国后派人告诉太叔的。原来太叔说来,结果子皮来了,所以下文“小人失望”。“实”在这里只能是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实现。例(2)“今襄公实祖”,意思是“现在襄公已在祭祀路神”,“实”仍表示动作行为已实现。例(3)“天子实云”即“天子已经说话了。例(4)“郑京、栎实杀曼伯”意思是“郑京、栎杀了曼伯”。“实”都是表动作行为已经实现。语气副词,“实”的这种用法,和语气副词“其”相同。在对话的语言环境中,表示期望、命令、祈请、劝告等语气,可译为“请”、“希望”、“还是”。如:(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僖公四年)(2)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成公十三年)(3)敢布腹心,君实图之。(宣公十二年)(4)委诸执事,执事实重图之。(襄公二十二年)(5)敢尽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经,而诸侯实深图之。(昭公二十六年)按:《吕氏春秋·悔过篇》;“君其重图之。”高诱注:“重,深也。”可见“其重图之”即“实深图之”。“实”用同“其”又例(3)“君实图之”《宣公十四年》作“君其图之”亦可佐证。表强调和肯定的语气。如:(1)我,大史也,实掌其祭。(闵公二年)(2)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僖公七年)五、《唐文》“实”字含义解释(1)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隐公六年)按:王引之《经义述闻》云:“实,是也”。(2)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僖公五年)杨伯峻注:“鬼神非亲人之倒装结构。”(3)羋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昭公十三年)例(1)的“宋、卫实难”是“难宋、卫”的倒装。“实”为用于动宾倒装的结构助词。例(2)前句用“实”后句用“是”,“实”、“是”互文,“实”犹“是”也。又《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邻是卜。”句法相同,而用结构助词“是”,可见“实”用同“是”。刘淇《助字辨略》云:“时、实、伊、是皆音相近,故得为语助也。”这是从音理的角度说明“实”用同“是”。《左传》中“实”用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仅三例,而大量的为“是”。不难看出,“实”的这一语法功能,在《左传》中已成消减趋势。六、“实”“若”、“已”等词牌名的连词假设连词。“实”在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中,兼有假设连词的作用,用以引出假设的条件。可译为“如果”、“假若”。如:君若不有寡君,虽朝夕辱于敝邑,寡君猜焉。君实有心,何辱命焉。(昭公三年)按:杜预注:“言若有事晋心,至楚可不须告。”从句法看,上文用“若”,下文用“实”,“实”、“若”互文,“实”犹“若”也。又:《襄公二十三年》:“殖之有罪,何辱命焉?”杨伯峻注:“殖之有罪,系以子句为假设句。言殖若有罪,何敢辱君之吊丧。”此可进一步证明“实”在此起着假设连词的作用。用同“若”。“君实有心”是“何辱命焉”的假设条件。又《僖公二十四年》:“君若易之,何辱命焉。”句法相同,亦可佐证。让步连词。“实”用在两事相比较的复句的偏句中,首先提出程度较深的事件作为比较,后一分句则对程度较轻的事件作肯定的论断。可译为“尚且”、“都”等。如:(1)今大夫将问其故,抑寡君实不敢知,其谁实知之?(昭公十九年)(2)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庄公六年)例(1)“抑寡君实不敢知”是“寡君尚且不敢知道”的意思。例(2)“抑社稷实不血食”是“土地和五谷的神灵都得不到祭享”的意思。“实”都起到让步连词的作用。七、“军实”指囚囚囚充填“实”字还可以和表测度的副词“无乃”连用,把对事物的肯定,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有恐怕确实……的意思。如: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襄公十四年)“实”字也用于修饰形容性叠词,对其所形容的性状加强肯定。如: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昭公二十四年)“实”还可以和别的词结合为双音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如:军实(1)归而饮至,以数军实。(隐公五年)杜预注:“钦于庙,以数军徒、器械及所获也。”(2)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军实,军器。”杨伯峻注:“军实,此指军中指挥员、战士等。”(3)堕军实而长寇讎,亡无日矣!(僖公三十三年)杨伯峻注:“军实指秦囚。”《周礼·天官·兽人》贾公彦疏:“至于斩首折,亦是军实;仍于生执囚俘,亦为军实。”故“军实”指囚俘首馘。以上各例中的“军实”都不是单音词“军”和“实”的相加,而是结合成复音词,代表着一定的意义。例(1)指军用器械。例(3)指作战中的俘获。庭实(1)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庄公二十二年)杨伯峻注:“诸侯朝于天子,或互相聘问,必将礼物陈列庭内,谓之庭实。”(2)臣闻小国之免于大国也,聘而献物,于是有庭实旅百;朝而献功,于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加货,谋其不免也。(宣公十四年)(3)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襄公三十一年)杨伯峻注:“古代聘享之物,进陈于庭,即庄二十二年《传》之‘庭实’。”内实(1)齐庆封好田而耆酒,与庆舍政,则以其内实迁于卢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2025年智能工厂改造项目进度控制报告
- 社渚镇民宅转让合同范本
- 灌溉项目合同协议书范本
- 碎石机械销售合同协议书
- 机动车销售服务合同范本
- 汽修厂多人合伙协议合同
- 湖南文理学院合作协议书
- 电动车出租合作合同范本
- 烘焙店工作合同范本模板
- 物业创意园租房合同范本
- 01-低血糖症科普知识讲座
-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 2025年广西中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 货车转让不过户合同协议书
- 化工自动化仪表 选择题805-1556
- GB/T 4604-2006滚动轴承径向游隙
- GB/T 12008.2-2010塑料聚醚多元醇第2部分:规格
-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 公司网银盾交接单
- 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费用分析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