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_第1页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_第2页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_第3页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_第4页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凭借其雄厚实力提出“马歇尔计划”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时任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认为该计划会严重威胁到苏联对于东欧的控制,不久,苏联就出炉了著名的“莫洛托夫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了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以及发展东欧国家对苏联的贸易,并以当时苏联外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名字来命名。“莫洛托夫计划”也就是后来经济互助委员会的雏形。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前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总部设在莫斯科,1991年6月28日,该组织在布达佩斯正式宣布解散。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把经互会的主要目的改变为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实行“全面的经济合作”和“专业化与协作”,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要求其他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斯大林、毛泽东出席签字仪式毛泽东访问苏联1949年12月—1950年2月,毛泽东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就中苏之间的重大政治问题进行了会谈。1950年1月,周恩来抵苏加入谈判。经过多次会谈,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并促使中苏两国关系的蜜月期一直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着,并对两国建立永久的牢不可破的友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斯大林:1922年4月3日到1953年3月5日任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2年10月5日-14日苏共十九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后)。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和他个人威望的提高,他犯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错误。赫鲁晓夫: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34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1939年任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52年当选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会书记。1953年起任苏共第一书记。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绝大多数古拉格(负责管理全国牢狱营)中的政治犯,并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观点。他的自由化政策为斯大林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痛恨,被称为“鲁莽的改革家”。1964年他的学生兼党内同志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宫廷政变,免除了他的一切职务,被迫辞职。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全面,在位十年,改革十年。他是积极倡导改革的苏联第一位领导人,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行者。批判个人迷信平反冤假错案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容: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①经济领域②政治领域目的:赫鲁晓夫改革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产生了什么后果?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开始了长达18年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64年到70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出台”,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第二阶段,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停留在对以往改革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材料二

苏联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在上述方针指导下,苏联军费逐年增加,从1965年的326亿卢布增加到1981年的1550亿卢布,即倍。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4%,约占财政支出的1/3以上。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怎样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提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没有间断过。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但是,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了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出现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戈尔巴乔夫1987年签订苏美《华盛顿条约》结束两国在中程导弹上的军备竞赛2.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爆发要求捷共领导人下台的游行

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年至1992年存在的联邦制国家。1918年10月28日,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60年通过新宪法,更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90年4月,联邦议会决议更国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年1月1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的主体共和国国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被隔开的东西柏林被隔断的街道1989年11月9日拆除德国柏林墙(反法西斯防卫墙)的情景德国柏林墙被拆除

柏林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于1961年8月12日夜始建,用于隔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1989年11月9日被推倒,柏林墙的拆除促进了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统一后的德国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首都设在柏林。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原名新名更名时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1989年12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0年4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90年10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91年4月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年4月东欧国家更名简表

波兰等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罗马尼亚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交替。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为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东欧剧变的实质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德国实现统一捷开放边境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1)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产生许多错误和问题;(2)内部原因:经济方面(旧体制未根本改革,成效不大);(3)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官僚主义滋生、膨胀);(4)外部原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西方因素(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1986年3月至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由于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6月至1989年底转而进行政治改革。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宪法规定的苏共领导地位,模仿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从此,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乱”

“僵”

“垮”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时的叶利钦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导致“八一九事件”的爆发。叶利钦在“八一九事件”期间向市民发表演说

1991年8月19日凌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试图夺取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西方国家支持下,“民主派”首脑、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历时不到60个小时,政变遂告失败。但此后,苏联形势却急转直下,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国家大权直至苏联完全解体。“独联体”徽标“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和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并将核按钮权力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45分,俄罗斯联邦国旗在克里姆林宫升起。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从法律上终止了苏联的存在。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苏联正式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①理论认识上的偏差;②共产党自身的原因;③经济方面的失误;④民族方面的因素;⑤对外扩张的因素;⑥西方的“和平演变”;⑦戈尔巴乔夫个人原因。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成立“经互会”中苏建交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1.有学者认为:“民主德国(东德)加入‘经互会’,除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苏联之外,在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还是取得某种‘双赢’的结果:资源匮乏的民主德国,能以少量的资金获得发展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来自苏联”。这表明(

)A.“经互会”是区域经济集团B.“经互会”阻碍了民主德国的经济现代化C.民主德国与“经互会”经济一体化D.“经互会”成员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经济互助C2.“赫鲁晓夫迈着笨拙的步子急急忙忙地去追赶美国,结果以出丑告终。”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出丑告终”的根本原因是()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B.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D3.“到这个时期,我国社会在斯大林专制的艰难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向前发展的潜力看来已经耗尽。……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材料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