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人民性:底层写作_第1页
文学的人民性:底层写作_第2页
文学的人民性:底层写作_第3页
文学的人民性:底层写作_第4页
文学的人民性:底层写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底层写作:文学的人民性

一、“底层文学”的

思想基础

(一)何谓“底层”什么是所谓的“底层”?如何划分“底层”?底层人群的真实生存境况怎么样?在中国,“底层”作为社会学概念,较为系统地被阐述是在陆学艺编著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该书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那些很少或者基本不占有这三种资源的群体被划为底层,其来源主要是: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按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标准来计算,我国底层的数目相当庞大:“在社会结构中,产业工人阶层占22.6%左右,以农业为主的农民或纯粹的农业劳动者占44%左右,商业服务员工阶层占12%,失业、半失业人群占3.1%左右,这样,底层占到全国人口的78.7%,以全国人口13亿来计算,就是10.23亿。也即中国人口要有78%以上被划为底层。”何谓“弱势群体”?2002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积聚财富能力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差的人群。”改革开放以来,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取代了沉滞落后的计划经济,中国社会以高速发展的步伐向现代化迈进。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体制转轨,就在各种制度改革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的社会问题: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造成城市人口膨胀,就业、生存压力都增大;而农村却成为“空巢”,农业人口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国有资产流失等等。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社会两级分化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0.28,到1995年是0.38,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为0.455,中国的贫富悬殊要比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大。“平均主义的国家如此迅速地变为世界上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而贫富悬殊社会现象背后是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失衡的结果,社会权力的失衡构成了社会断裂的基本机制和基础。”这引起了社会学界对于社会分层的高度重视,并引入了阶层这个概念,“底层”这一社会问题也被提了出来。在中国的两极分化日趋激烈、社会分层日益明显的趋势下,文学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将这些社会现实危机通过文学特有的表现方式呈现给人们。众多的文学批评家、小说家在感受到中国严峻的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些问题连同自身感触融入到文学中来。——“底层文学”的思想基础二、文学对现实的“介入”

与作家的悲悯情怀2004年的第6期,《天涯》重磅推出关于底层问题的专栏: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一组共4篇文章:王晓明的《L县见闻》、摩罗的《我是农民的儿子》、顾铮的《为底层的视觉代言与社会进步》、吴志峰的《故乡、底层、知识分子及其它》。体现出作家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真正为底层、为社会代言,使文学发挥了现实主义的批判性,为当代文化视野下的文化精神建构做出了贡献。一大批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的反映底层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的11种文学刊物中可以找到224篇(部)小说描述乡下人进城的故事。而刘庆邦的《神木》、尤凤伟的《泥鳅》、曹征路的《那儿》,已经被当作新世纪底层写作的代表作品,并由此引发了各高校、各学术期刊一轮又一轮的底层写作大讨论。(一)“底层文学”及其底层意识1、“底层文学”:在内容上: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形式上: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写作态度上: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在传统上: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粹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新的创造。2、底层意识:按写作者分,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已不是社会底层至少说是中等阶层或知识分子写作中体现出来的底层意识。由于他们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艰辛和生存困境,其作品往往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但有时往往也不免有俯视的感觉,有的还对底层生活存在一定的隔膜,多少带有一些臆想的成分,有的流露出过于同情的意味。另一类则是由本身就处于底层的写作者即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务工的打工者所写的“打工文学”所体现出来的底层意识。由于他们有亲历的体验,会更让人感觉到平实。有的为了给自己打气,反而更趋理想化一些。尽管有两类写作者的不同表达,但底层意识在精神内涵上是一样——对社会底层生存状况的关注与揭示,意在唤起社会对社会底层命运的重视,为社会底层遭遇不平等、不公正待遇鸣不平,对社会改革中出现的相对贫困和暂时困难给予关注,对社会底层前途的改变与未来路向充满着忧虑与同情。3、底层文学的社会功能:1)社会了解底层的途径:是对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度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文学反映,真实记录了底层群体面对社会转型、机制改革、城乡差距拉大、工农剪刀差等问题时的思想活动、情感世界与生活境遇,有助于了解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修订当前的社会相关规章制度;2)底层发声的渠道:为底层人群提供了一个进行精神诉求的平台,使底层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使社会听到了底层的呼吁,从而帮助底层人群实现他们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二)底层文学的成长阶段1、分散、个别、自发创作——集中、系统、专业创作;2、打工文学——底层叙事;3、底层人群自我宣泄、自我精神救赎——底层自身和社会精英对底层的心灵慰藉与悲悯情怀——全人类的人文关怀其文学风格正在逐渐地发展,日渐丰富多彩起来。(三)打工文学广义上讲,打工文学既包括打工者自己反映“打工”生活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一些文人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狭义上讲:由一些生活在底层的打工者创作的作品,他们大多具有底层生活的真实经历,虽然作品多少感到粗糙,也没有经过文学创作的专业训练,但作品却透露着真情实感和血泪辛酸,读来震撼人心。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打工文学”应运而生;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涌现出大量的“打工文学”作品;打工文学创作范围主要在南中国沿海开放城市,而广东深圳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是“打工文学”发展的沃土。《特区文学》、《打工族》、《大鹏湾》、《花城》、《广州文艺》、《佛山文艺》、《珠海》、《湛江文艺》、《嘉应文学》、《南叶》、《打工知音》等刊物陆续刊载此类题材的作品;许多杂志、报纸、电台纷纷开设“打工文学”专栏;其中影视作品《外来妹》的热播,掀起了人们关注打工文学的热潮,他们的作品推进了打工文学的发展,也开始引起传媒与影视等社会各阶层对打工族的热切关注。发端于1980年代的广东“打工文学”,涌现了林坚、张伟明、安子、周崇贤、黎志扬、黄秀萍、谭伟文、郭海鸿、海珠、罗迪、缪勇等大批打工作家。1、题材:打工者的生活,底层弱势群体的生活;2、主题:表层:反映底层弱势群体的情感、内心、理想、追求;以及他们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深层:反映出底层群体的自我关怀、渴望社会的关怀。3、创作特征:真实生存:这些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底层打工者群体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与人生追求;独特视角:以真实、鲜活的笔触,记载了他们眼中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记载了中国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落后到文明开放,从农业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精神历程。质朴形式:文字朴实、简单,甚至略显粗糙。

“打工诗歌”: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打工诗人对现实生存困惑产生深刻的怀疑。在这些诗中,物化世界所导致的心灵挣扎比其它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而激烈。边缘

顾一

天空依旧迷惑,灯光依然霓虹

­

在这座所谓的城市

找不到,哪怕一点

­

归宿的感觉

­

遑论什么我是谁

­

我想我是忘记了

­

忘记了我是谁

­

他们和我说过

­

我的身份是

­

诗人

­

可我不是诗人,至少我这样记得

­

因为

­

我写不出华丽

航船早开走了

­

骆驼进沙漠后又走出来了

­

而我手里的相机

­

丢失了胶卷

­

记不下夜里假设的宁静

­

只有些斑驳残破的镜头

­

东方的启明星照耀着山野的小路

­

­

我想我还在流浪,但我忘了我是谁

­

我只知道我走了很久

­

一直没休息

­

但是现在我想

­

我要离开了,趁着黑夜

­

否则我还要留念

­

留念那些迷离的灯光和飘渺的人群

­

到了回家的时候

顾一

看着乡人外出了一批又一批

幼小的心灵萌发了个秘密

希望能和他们去外面打拼

总以为外面的世界精彩又美丽

十八岁的时候也踏上了航程

开始以为自己很能闯

如今全身挂满了伤

想起千里之外日渐衰老的双亲

却没有了回家的勇气

想起这些年我在城市的遭遇

失落的心境

失眠的长夜

失意的人生

现实的世界使我成了一尾游鱼

现在我徘徊在码头和站台两地

开始不停地问自己

繁忙的码头

过往的船只

穿梭的过客

伴随匆匆的脚步

那些诺大的船只

只在了满满一船乡愁

拥挤的站台

冰冷的空气

零落的游子

拖着疲惫的身子

看着熟悉的地名

却失去了上车的勇气

我是一个打工者

李少土说什么下海经商

说什么独自创业

我没有尖锐的头脑

99澳门回归的夜晚

在开往深圳的车上

忐忑不安的心情

就已注定为生活而漂泊

在国际化大都市的深圳

人们来去匆匆的脚步

都为生活挣钱忙

十年前我是打工仔

现在依然是个打工仔

变化的是我已成了家

遗憾的是未立业……

站在城市的边缘

梦月星梦

黑夜突然降临在了这座城市

人们似乎都不恐惧

它的生机并没有削减

到处依旧洋溢着一片愉悦

远处依旧花红酒绿,灯火辉煌

人们依旧沉浸在欢乐的氛围里

打发着时光

人们踏着现代的节拍追赶着时尚

隐隐约约的汽笛声触动了我的神经

这是城市在哀鸣

可是人们似乎都听不见

我站在城市的边缘

感到它的心脏在跳动

仿佛我的心脏在跳动一样

它的频率逐渐在加快

城市的人们却感觉不到

或者已习以为常

而我的心却在颤抖

我不再留恋

更多的是忧虑和恐惧

站在城市的边缘

没有人注意到我的存在

城市的前方在哪里

城市的前方是什么

没有人知道

何必要想那么多

又何必去想

人生本来匆匆

为什么还要自寻烦恼

这是大家的事,与我无关

我不能再说什么

也不能再想什么

何必再说,何必再想

我只能沉默和死去

我不是鲁迅

我必须得狠下心肠

舍弃铁屋子里的人们

我知道我很自私

但我更不愿惊扰

也惊醒不了

沉睡在欢乐里的人们

我只能悄然离去,不带走一缕生机

这是我唯一能做出的选择

如果这不是最好的选择

有谁能告诉我该怎样选择

站在城市的边缘

我欲哭无泪

农民问题

谢湘南

农民问题/出门问题/坐火车问题/买票问题/挤车问题农民问题/吃饭问题/干活问题/干什么的问题/到哪里干的问题/干谁的问题农民问题/税收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父母下葬问题/盖房穿衣问题/养猪养鸡问题农民问题/怎样不做一个农民的问题/怎样做回一个农民的问题农民问题/我的问题身上沾土脚下挂泥/比起你笔直的西装当镜子照的皮鞋/我简直就是一只灰鼠/挤公共汽车/你意味深长地避开我/这有点伤我的自尊/视泥土为脏物的人根扎何处/这些都没有让我不羡慕你/都没有让我不梦想成为城里人/只是一旦梦想成真/我会珍惜泥土/善待乡下人——卢卫平《乡下人进城》他们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流利/他们也学会哼几句粤语歌曲/他们不愿再回老家去种地/他们宁可在这儿受城里人的气/他们的梦想正一点点破碎/他们的梦想正一点点实现——张德明《打工仔》那年夏天我终于下定决心到南方去/至于具体到南方的什么地方/我并不清楚——“南方”对我而言/仅仅是一个词语/仅仅是一个不确定的方位和指向我只需要/像一只深秋的候鸟一样/矢志不移义无反顾地/朝着南方飞翔就行了我还知道/像我这样到南方去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像细菌一样的多/像细菌一样挤满了火车、汽车和轮船等等交通工具的肠胃/到南方去/找寻一块自己的土壤/而我混在他们中间/仅仅是/一颗芝麻粒大的/一个黑点。——(辛酉《到南方去》)关于“打工诗歌”的意义1、“打工诗歌”的出现和“打工诗人”群体的形成,是对技术主义的一个小小的反拨和颠覆。90年代以来,有一部分诗人在技术主义的胡同里越陷越深,变成了工匠。当人们谈论诗歌的时候,关注的似乎不再是它的精神指向,更多涉及到的是技巧性话题。写诗不再是一种精神创造,它变成了技术。“打工诗歌”出现的意义并不表现在技术的创新上,其重要部分落在诗歌内容的表达和情绪的抒发上,具有真正的民间因素。2、写作与生活的互文性:叙事成分的介入,使他们的写作与生活构成了互文性,传达出更多的现实生活信息,揭下了这个世界的种种面具。3、打工诗歌的独特性和警示性打工诗人的身影在民族、国家、政治的集体话语中显得边缘而陌生,正是这种陌生确立了他们的独特性和警示性。(二)底层叙事:

对现实问题的文学表述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打工的浪潮翻涌而上,从南部沿海涌向长江三角洲、北京、上海等地。“打工文学”也伴着打工的浪潮开始“北上”,形成打工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底层叙事。这一阶段,打工文学已经开始进入专业作家的创作视野;如尤凤伟、刘庆邦、贾平凹、孙惠芬、李锐、荆永明等作家,创作出一批反映打工者生活的优秀作品,如《泥鳅》、《家园何处》、《到城里去》、《歇马山庄》系列、《秦腔》、《高兴》、《太平风物》、《北京候鸟》等,其中甚至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重量级奖项。许多大型文学期刊也陆续开始发表关于打工题材的作品:如《人民文学》、《十月》、《天涯》、《小说选刊》等。打工文学由最初的自发、自觉、零散创作,发展到系统、全面、专业的创作领域。1、下岗题材2、矿难题材3、极端讨薪题材4、关爱留守儿童题材5、农民工题材1、下岗题材曹征路《那儿》(2005):描写城市下岗工人的悲惨遭遇,和他们在绝境中悲壮而又前途渺茫的抗争。《那儿》故事背景:矿机厂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一群贪污分子趁机巧取豪夺,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并侵占工人集资款,改制后的企业不再改造矿机厂,而是利用地皮投资房地产。杜月梅式的惨剧:下岗女工杜月梅:丈夫车祸去世,女儿得了骨髓炎,自己又下岗,为给女儿治病,杜月梅卖血、坐台什么都干。朱卫国式的愤怒

与个人英雄主义的抗争悲壮但却于事无补——“他无力改变工人的命运,最后只能消灭自己”。“小舅”(朱卫国):厂工会主席、杜月梅的师傅,一直暗恋杜月梅;看着自己心爱的人曾经是单纯快乐的女孩,如今变成如此这般,深受刺激,他觉得自己不能不对这个女人以及同她一样的下岗工人负起责任。小舅作为省劳模、矿机厂领导干部,带头进行上访。两难境地:“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一方面,上级领导认为,他的上访,并非代表三千工人说话,而是有个人要求,比如小舅想当厂长;另一方面,小舅动员全厂职工联合签名倡议,保住工厂、保住工人。不料工人并不理解。没有几个工人支持他,并说:你说你为大家,你算老几呀?就算厂子不卖了,你能保证搞好吗?工人每月128元,你拿多少钱?你早就不是工人啦!在两次上访之后,小舅变得彻底孤立了,崩溃了。故事高潮:市里的一个突然下发的“29号文件”小舅成了占有工厂3%股权的大老板!这一切都是小舅没有办法解释的,即使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也没有人再相信小舅。现实的残酷和丑恶,让他无法面对再一次被欺骗的工人弟兄们,他也不能坦然接受矿机厂改制方案中自己所得的3%股权,他更不能容忍工人最后的一点资产即房产被无耻剥夺。于是,除了死,他没有办法证明自己。在“29号文件”下发的第三天,小舅用空气锤砸死了自己。他的死则打动和震撼了许多人,全厂工人哭声震天,让苍天为之动容——“那天的雪花出奇的大,一片一片都跟小孩手掌似的。雪花直直地泼下来,不一会儿就把大地给抹平了。那是憋了一冬的雪,所以才格外地激烈和肃穆,格外地庄严和洁白。”悲剧原因:1、国企改制的制度性弊端;2、朱卫国的“身份困境”。2、朱卫国的“身份困境”:经济立场和道德立场:小舅的物质利益与企业领导层是一致的,那么他怎能让工人信任他,相信他不是与企业合谋?小舅的执着、坚韧,并没有改变他的经济立场,即使他为了维护工人利益和保护国有资产流失而四处上访,但结局是工人们仍然无法信任他。小舅上访的动机完全是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工人利益,如果说小舅有一点私心的话,也只是他对杜月梅动了侧隐之心,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工人领导,对广大工人负有责任。这样“崇高”、“伟大”、“无私”的动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大背景下,却显得不真实、不可信。作品的成功之处:1、表现了底层生活的悲惨无助,抒发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与悲悯情怀;2、表现了底层文学中的未来与希望,一种敢于正视和反抗社会现实的新生力量。2、矿难题材矿难这一社会现实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黑龙江作家孙少山,向《瞭望东方周刊》讲述了一个矿难题材的故事:大雨后山洪暴发,大水倒灌进矿井里,井下有7名矿工被淹没,经过30天的抽水,终于将积水抽干,却发现巷道中有一个高大的空间,山洪不曾淹没这里,7名矿工一直藏在这里,他们坚持了25天,等到尸体被发现时,浑身一丝不挂,身上都长出了二寸长的白毛。遇难矿工中有一个是记工员,被困时每天记下日记,开始记下对老婆、孩子的想念,后来只根据手表记下经过的时间:又过了24小时,又一个24小时,一直记了半个月。“我觉得人间再也不可能有更残酷的死法了,什么酷刑也无法和这相比。”曾当过16年矿工,长期生活在矿区,遇见过很多次矿难的孙少山如是说。刘庆邦:《神木》、《走窑汉》、《红煤》等;其中《神木》被改编成电影《盲井》,并获得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这一国际奖项。刘庆邦:“不仅是地层深处,更是在人的心灵深处。我用掘进巷道的办法,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

水土《矿难》:描写了大大小小十几场矿难血淋淋的场面,揭露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人性的贪婪与良知的泯灭,暴露出人性中为追求高额利润而丧心病狂、不顾一切乃至无视他人生命的残酷现实。同时,作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现象的展示,更揭示出造成矿难悲剧的种种社会因素、体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3、极端讨薪题材

每到年底,外来务工人员要和公司结清工资回老家过春节,由于讨薪而引发的大大小小的突发事件可谓“层出不穷”。打工者相对于用人单位,处于弱势地位,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往往无法正常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当工资被拖欠时,他们容易采取一些偏激、极端的手段,通过自伤、自残、自杀等形式寻求讨薪的实现。比如集体上访堵塞政府办公大楼,妨碍政府正常办公和社会正常秩序,更有“跳楼自杀”、“绑架老板”、“下跪求情”、甚至暴力威胁企业负责人等方式,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严重违反法律法规。一方面,农民工一家老小等着钱过年,这些工钱是家里经济的主要来源,他们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所以若他们辛苦一年,拿不到自己应得的工钱,就无颜面对家人,无法回乡过年,由此产生的沮丧、失落甚至是激愤、暴躁的情绪是一种必然。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相关的法律规定或法律程序细节所知甚少,在法律维权方面处于劣势,就容易认为法律不公正,产生被人轻侮、失尊严、没有自尊的心理,甚至产生憎恨欠薪企业、憎恨社会的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刘继明《放声歌唱》:一个极端讨薪的故事。小说深刻揭示了民工钱高粱内心的情感变化,受侮辱与受侵害后的恼羞与愤怒。钱高粱因公受伤,儿子同建筑队索要赔偿10万元,建筑队老板张大奎只答应给三千元,儿子小乐起诉张大奎。在上告过程中,钱高粱被迫向人借钱,在法院门口被当成寻衅滋事者被赶走,在张大奎家门口遭闭门羹,自己的腿也因没有及时治疗而溃烂发臭……经过这一切,钱高粱觉得“自尊心被深深地刺伤了。这是他活了大半辈子从没有受到过的伤害,这种受伤害的严重性,似乎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腿受伤的程度。”4、留守儿童问题2008年1月,被誉为“首部揭秘留守少年青春成长之作”的25万字小说《空巢》(刘军)由重庆出版集团在京举办作品发布会。《空巢》以17岁留守高中生郝凯与女主人公梅之间的青涩初恋为主线,描写了郝凯的爷爷奶奶统领着大家庭,后来父亲分家单干,大家庭衰落,以及校园生活等场景。展现了三峡库区空巢农村高中的生活,以及留守少年、下岗工人等一系列人物的人生命运。5、农民工题材

罗伟章《我们的路》:用贴近生活的手法展现出当下我国西部地区真实的农村图景,以细腻的笔触描画了一幅当代农村生活全景图,反映了当下中国农村的各种现实存在的问题:农民工进城打工工资拖欠、没有尊严,女性受侮辱、受骗上当,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