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罪与罚》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作家中非常神秘又颇具争议的人物,在自己同时代的作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满是污泥浊水的俄罗斯现实的时候,他却把关切的目光转向人的心灵,进行着自己独特的对人类心灵的拷问。他带着自己患有癫痫病的病弱的躯体和自己具有强大的思考能力的大脑不懈地在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羊肠小道上踯躅独行。在这种探索与拷问之中尽显他作为一个深刻的人道主义者的慈悲的胸怀,在那里不仅一切被欺凌与被侮辱人找到了申述的法庭,许多迷途的心灵也可以在他那里找到栖息的港湾,他的慈悲和怜悯源于他对人类的深切的爱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而他的爱和同情又出自他对人类心灵的独特理解。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出生于一个军医的家庭,在年轻时即大量阅读俄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1838年他进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毕业以后在军事工程绘图处工作,一年以后辞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845年他与涅克拉索夫和别林斯基相识,伟大的民主主义批评家的社会思想给了他十分有益的影响。1845年他的小说《穷人》问世,受到涅克拉索夫和别林斯基的好评,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声誉。这部作品是继普希金的《驿站长》和果戈理的《外套》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小人物主题的作品。但在同样的题材作品的创作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选取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其他作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小人物的“穷”和“小”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更强调他身上的“人”的一面。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40年代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成果甚丰,其中引起广泛争议的是他继《穷人》之后发表的作品《二重人格》。在这部作品中他刻画了一个精神空虚,渴望向上爬,但未能如愿的小官员戈里亚特金的形象,戈里亚特金在官场上的失败导致了他人格的分裂,幻觉中出现了另一个戈里亚特金的形象,这个小戈里亚特金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处处映衬出主人公的失败,其实这正是他期望中的自己的形象。虽然戈里亚特金的形象包含了对精神病学的研究,但塑造的仍可以说是时代的典型。这种似乎非现实主义的写法在当时引起许多争论,特别是使别林斯基非常失望,别林斯基认为作品应挖掘小人物身上的美德和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兴趣则是集中在刻画人物心理的各个层面,作家在以后的创作中一直都保持着这种兴趣,甚至“二重人格”的母题在他后面的很多作品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掘。40年代陀氏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在这些小说中他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各种各样的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小人物形象。
4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参加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彼特拉舍夫小组的“星期五”聚会活动。1849年四月按照尼古拉一世的命令所有彼得拉舍夫小组的成员,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都被逮捕,并判处死刑,只是在临行刑前一刹那,才宣布改判为四年的苦役。苦役生活不仅在他的身体上,甚至在精神上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此期间他有了对人性的进一步思考,他开始抛掉从前的信仰,彻底转向宗教。
1859陀思妥耶夫斯基年获准退役,并恢复发表作品的权利。他开始了自己创作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等。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部作品中他继续了自己的小人物的主题,塑造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形象。《死屋手记》是俄国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沙皇俄国苦役犯生活的小说。《死屋》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服刑的苦役监狱。小说假托一个犯人之口描述了残酷的牢狱制度,以及犯人受到的非人待遇。小说更关注囚犯们的复杂性格,在狱中他对人性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看到了敢于为所欲为的所谓强者,也看到了甘于受人支配的弱者性格,在以后的创作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强者与弱者的主题也十分关注。
在1861-186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其长兄先后出版了《时代》和《时报》(1861-1863)月刊,在杂志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主要宣传他当时开始形成的所谓“根基论”的思想,其本质是宣扬有教养的文明阶层应与人民这个根基相融合。
1862-1863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出访西欧德,法,英,瑞士,意大利等国,并写下了特写《冬天记的夏天的印象》。在特写中他揭露了欧洲文明的虚伪性,但并没看到其相对于俄国的进步的一面。
在186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了小说《地下室手记》。作品的主人公是退职的八品文官,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形象,他封闭在自己的地下室里,与人民隔绝,他发表了一系列的奇谈怪论,怪论的中心是鼓吹人的自由意志,以及不应受理性约束的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时期(1860年底——1881年)是他创作的顶峰,在此期间他写了一系列社会哲理小说:比如《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玛佐夫兄弟》。这些作品确立了陀氏的世界性的文学声誉,充分表现了作家的创作才华和他的艺术世界的主要特点,这些作品是作家生命的最后二十年的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小说《白痴》是1868年在国外写成的。他在作品中试图塑造一个十分美好的人——人间基督梅什金公爵的形象。《群魔》(1871-1872)是一部反虚无主义的小说,他把抨击的矛头指向60年代年轻的革命家。从1873年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家日记》,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日记,而是作家发表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和自己的一些文学作品的阵地,在他的文学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70年代应涅克拉索夫之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祖国纪事》上发表长篇小说《少年》(1875),70年代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社会生活的日益瓦解,也引起了家庭关系的瓦解,主人公阿尔卡基是一个“偶合家庭的成员”,作品描绘了这个初涉世事的年轻人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中艰难,痛苦的思想探索。
《卡拉玛佐夫兄弟》是作者的最后一部巨著,汇集了所有作家的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小说的情节以一个偶合家庭的记事的形式,描写了一桩弑父的丑闻。作品涉及道了社会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等时代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的《宗教大法官》的章节对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西方的很多作家,甚至哲学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1年2月9日,作家带着他一生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拷问离开了这个引他深思的世界。
(二)小说《罪与罚》的评析
《罪与罚》(1864)是第一部给作家带来世界声誉的作品。《罪与罚》这部小说写于19世纪的60年代。陀氏曾在自己的一封信中称“这是一起犯罪的心理报告”。其实“这部小说的酝酿可能始于作者在鄂木斯克监狱时期。西伯利亚的囚徒的许多案例以及他们的故事,想必引起陀氏的种种艺术思考。另一方面,当时俄国报刊报道过几起谋杀案件……这些现实的案例可能促进了他的小说的构思。但更为重要的似乎是对‘漂浮在空中的若干奇特的未完备的思想’的思考,是继《地下室手记》之后对唯意志论的研究和对人类前途的思考。”(彭克巽138)这一切促使他着手《罪与罚》的写作。在这部小说中紧张的情节,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的描述,以及对道德问题的思考等都交汇在一起,反映出了改革之后资本主义在俄罗斯的迅猛发展不仅在经济领域,甚至在社会生活,特别是思想道德领域对俄罗斯产生的巨大的冲击。
1.情节与人物分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在关注现实中的各种事件和问题的同时,更注重分析现实中形成的人物性格。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关于贫穷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犯罪事件,但小说更多的篇幅则用来描写主人公犯罪前后,主要是犯罪后的心理活动,以及受到的良心的惩罚。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在彼得堡学习法律的大学生,他没有父亲,只靠母亲微薄养老金和妹妹做家教挣来的钱来维持大学的生活,由于贫穷他不得不中途辍学。他在彼得堡租了一间非常简陋的房间,用作品中的话来说,那与其说像个住人的屋子,倒不如说像个棺材。与他的贫穷的处境不相称的是他的高傲的性情,耽于幻想的性格,他的自尊心和幻想几乎可以说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但拉斯科尔尼科夫又是一个非常赋予思考能力,拥有聪敏性格的人,他在辍学前曾写过一篇关于犯罪学方面的论文,并在一家杂志上发表。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把人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强者,就像拿破仑一样,他们可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为所欲为,并毫不犹豫地清除自己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哪怕是牺牲他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另一种人则是芸芸众生,是繁殖同类的材料,是别人的工具和牺牲品。前一种人身上蕴涵着犯罪的可能性。他的观点可谓有点骇世惊俗,但拉斯科尔尼科夫本人实际上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他曾节约自己微薄的生活费去资助一个贫穷的同学,在大火中奋不顾身救助小孩子的生命,遇到遭难的人他会慷慨解囊,哪怕用掉自己的最后一个卢布。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却犯下了杀害手无寸铁的老太婆的滔天罪行。小说中主人公一出场时已经带着他的关于强者与弱者的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说是他在孤独的充满幻想的生活中冥想出来的,但是却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周围许多人的痛苦遭遇以及社会权利的不平等正是他产生这种不正确的理论的基础。
在拉斯科尔尼科夫辍学的贫困,孤独的日子里,他的生活是完全病态的,他整日躺在床上空想,不和任何人接触,在痛苦中也反复思考自己的理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小酒馆里邂逅了丢了职务的小官员马美拉多夫,后者在痛苦之中向拉斯科尔尼科夫讲述了自己的遭遇。马美拉多夫心地善良,由于小的过失丢了差事,使一家人陷入了经济上的绝境,他的妻子患有肺结核,还得照料家事和一堆不懂事的孩子,他与前妻所生的大女儿,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索尼亚看到弟妹们挨饿,毅然走上街头,去出卖自己年轻的身体,来供养家庭,马美拉多夫一家的遭遇正是千千万万弱者生活的写照。作品中对彼得堡的描写也充满了病态的气息,随处可见的醉汉,妓女,投水自杀的女人,阴郁灰暗的城市,里面充斥着马美拉多夫之类的故事。可以说这里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理论产生的土壤。马美拉多夫的故事和年轻的索尼亚的遭遇刺痛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灵,此外,他收到了家里的一封来信,说她的妹妹,美丽,聪明,高傲的姑娘杜尼亚就要嫁给一个富人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很快就会有钱继续上学,拉斯科尔尼科夫知道他的妹妹决不会为了钱而嫁给自己不爱的人,他从母亲的信中看到这个未婚夫也绝不会是妹妹会爱上的人,妹妹为他做出牺牲的想法使他格外地感到痛苦。
在这种处境下一个本来模糊的设想在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他想把自己的理论付诸于实践,来向这个充满不公正的社会挑战,以证明自己是他理论中的强者。拉斯科尔尼科夫预谋了一个杀死放高利贷老太婆的计划,然而,他又常常觉得这不过是个空想,在矛盾中他痛苦地挣扎。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拉斯科尔尼科夫得知,某一天的傍晚只有老太太一个人在家,他觉得仿佛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他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把一切都安排得非常周密,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了老太太,并成功地得以逃脱,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拉斯科尔尼科夫从肉体上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太,但他从精神上却杀死了自己。他生了病,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觉,孤独地躺在自己的房间里。这时他的一个昔日的同学拉祖米欣得知他生病的情况,便请来医生给他看病,自己则日夜守护他,这是一个善良而品格高尚的小伙子,他的关心常引起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烦躁,因为发生了那样的事,他不想面对任何人,他仿佛觉得有一把剪刀把他和别人剪开了,因为他今生已不能与别人一样了,他不能杀了人,还能若无其事地生活在人群之中。
此时,他妹妹的未婚夫卢仁到访,并说他要到彼得堡发展,不久他的妹妹和母亲也会到这里。卢仁是一个律师,从各方面都可以对他有所帮助,但拉斯科尔尼科夫一眼就感到对他的反感,特别是想到妹妹的自我牺牲和卢仁仿佛是利用了妹妹不利的处境的时候,于是无理地把他赶走了。很快母亲和妹妹也来了,他曾那样地思念她们,但她们来了,他却不能像往常那样与她们相处,他对她们的态度不仅心不在焉,还十分冷淡,多亏拉祖米欣一直帮助他照顾母亲和妹妹。
警察局里也正在进行对此案的调查,负责案件的人是拉祖米欣的亲戚,经验丰富的预审官波尔费利。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了一件小事去警察局时,忽然听到他们在谈论这桩杀人案,拉斯科尔尼科夫受刺激而晕倒,这引起了波尔费利的怀疑,他曾经看到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文章,并对文章很感兴趣。把这两条线索连在一起,他几乎可以断言拉斯科尔尼科夫即是杀人犯,不仅因为他丰富的办案经验,更因为他对人心灵的深刻了解。但波尔费利并没掌握任何确凿的证据,所以在他和拉斯科尔尼科夫之间仿佛展开了一场心理的较量,波尔费利企图通过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接触向他施加压力来发现破绽,但拉斯科尔尼科夫应付的无懈可击。尽管能成功地与波尔费利周旋,但拉斯科尔尼科夫却始终不能逃脱良心的谴责。
在一次闲荡中他恰好遇到马美拉多夫被马踩伤了,他急忙把他送到家里,并把所有的钱都给了他的家人,在这里拉斯科尔尼科夫遇到了马美拉多夫的女儿——他已有所闻的索尼亚,后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年轻,腼腆,温顺,善良,使拉斯科尔尼科夫感到亲近。不仅因为后者和他一样在上帝的面前也是个罪人,更因为她在自己痛苦的处境中能保持不至于发疯的忍耐态度,使拉斯科尔尼科夫相信她确有某种自己所不具备的精神力量,后来他发现这就是索尼亚对上帝的信仰和爱。拉斯科尔尼科夫很想有另一个人来分担自己的痛苦,他凭本能感到索尼亚就是那个人能值得他信任的人。于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把自己的痛苦和秘密向索尼亚和盘托出,索尼亚不仅没有轻视他,而且非常的心疼他,同情他的痛苦,她劝拉斯科尔尼科夫去自首,用受难来洗涤自己的罪孽。她认为拉斯科尔尼科夫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他不信仰上帝,而受到了魔鬼的引诱。但拉斯科尔尼科夫还想继续与波尔费利较量,不想认输。但另外一件事使他有所顾虑,就是他妹妹曾做过家庭教师那一家的地主斯维里加洛夫,一个放荡的恶棍,向杜尼亚求爱不成,他便毒死了自己的妻子,来到彼得堡追逐杜尼亚,此刻恰巧住在索尼亚隔壁,并偷听到他们的谈话,他开始以此威胁拉斯科尔尼科夫并想和杜尼亚做交易。拉斯科尔尼科夫深怕伤害自己的妹妹,特别是索尼亚劝他自首的想法似乎也占了上风,他需要尽快解决这个局面,波尔费利也亲自来访,他真正地同情这个年轻人,也劝他自首,这样比被抓住会受到更为宽大的处理。自杀或自首,拉斯科尔尼科夫挣扎着。他牵挂着自己的亲人,想在自己的一切即将结束的时候把她们安排好。特别是因为卢仁在受到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冷遇之后,迫使杜尼亚在他与哥哥之间进行选择,这导致了他们关系的破裂,母亲和妹妹已无人照顾,他把她们托付给了拉祖米欣。
正当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自杀和自首之间犹豫的时候,在杜尼亚和斯维里加洛夫之间也正在进行一场较量,斯维里加洛夫试图和杜尼亚做交易,遭到拒绝后心灰意冷,他反思了自己一生的种种罪孽,深感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于是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想自杀,特别在闻此讯后,但他下不了决心,并不是怕死,而是感到自己生活中还有未完成的事,也许是自己思想的探索尚未终结。于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来到索尼亚那里,戴上了她的象征受难的十字架,到警察局坦白自己是真正的杀人凶手,拉斯科尔尼科夫被从轻判了八年苦役。拉祖米欣和杜尼亚结婚了,而索尼亚则陪伴拉斯科尔尼科夫一起去了西伯里亚,在那里她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拉斯科尔尼科夫经过一段阴郁的时光后与索尼亚真正地相爱了,他们盼望着新生活的到来。
2.“超人”思想与宗教思想的对话
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亚的相识,相知与相爱在作品中不仅仅是两个被貌似被生活主流抛弃的年轻人命运轨迹的交集,更是两种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撞击。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理论的产生有其性格和遭遇的原因,也有社会背景的因素,比如马美拉多夫一家的命运和为了金钱或其他的个人利益可以去为所欲为的卢仁和斯维里加洛夫之流的所作所为构成的对比不能不说是这个理论产生的的基础,拉斯科尔尼科夫赋予幻想和孤僻,迷恋理性的性格确实也是这个理论产生的内因。他在长期的思考中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虽然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反抗社会的不公平,但结论则不仅无助于消灭这种不平等,反到更深入地陷入了个人主义的泥潭。
除此之外,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各种哲学思想的渗入,也为这个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关于强者的理论散发着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的“超人”思想的气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的关系在学界也有过很多的评价和争议。例如俄国存在主义作家和哲学家舍斯托夫认为尼采的哲学可以被看作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次凭借书中人物之口所表达出的思想的一种理论上的阐释。他在自己的《悲剧的哲学》一书中写道:“拉斯科尔尼科夫文章的基本思想在尼采那里以另一种形式详细地展开,……我不想说,尼采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借鉴了思想……如果不是感到背后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支持,这位德国哲学家在《道德的系谱》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叙述得如此大胆和直率。”(舍斯托夫98)学者弗里德连杰尔则有力地反击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尼采的哲学体系形成于发现陀氏作品之前,所以也不能说他受到陀氏的思想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于(1883-1885),里面已经提出了上帝已经死亡,因此现在的我们便是超人的生存这个命题。“今天我看见一个高超的人,一个庄重的人,一个精神的忏悔者,呵,我的灵魂如何为他的丑陋而发笑!”(尼采258)。弗里德连杰尔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一文中写道:“在80年代的后期,尼采的大量的最终确立他的哲学研究思想和方向的主要著作已经写成并出版,……尼采的崇拜者认为是最有名望的一本书《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已完成(1883-1885),他们企图毫无根据地从此书中找到拉斯科尔尼科夫思想的影子,而这时尼采还不知道此人。尼采实际上接触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1887年,也就是哲学家写作最后一批著作之前的一段时间”(弗里德连杰尔247)。弗里德连杰尔认为“超人”思想的影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之前便已存在,所以把这一思想看成两个人之间的独特联系似乎有些牵强。但是否定两人之间的联系是不客观的,因为他们对彼此思想与创作的关注是不争的事实,他们都敏感地捕捉到了“超人”这一思想的时代气息,并以或文学创作和理论分析的方式来反思回应这一思想,将其提炼到一个精华的高度则不能不说是这两个人内在关注点上的某种联系。
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在《死屋手记》中已关注到了强者与弱者这两种心理类型。在《罪与罚》中“超人”心理得到了陀氏淋漓尽致的描写,但作者对这种思想的态度又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把它当作批判的对象,所以让它在作品中与代表东正教精神的索尼亚的思想相对话,并让索尼亚在对话中占了上风,但另一方面在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亚交谈中为自己的辩解又未尝不是作家内心的矛盾与纠结的反映。
温和的索尼亚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对照,她因为社会的不平等而饱受痛苦,但她顺从地走自己的苦难之路,年轻的她为了自己的亲人毫无怨言地牺牲了自己,她从东正教的忏悔,受难,到洗涤罪恶,获得来世的救赎的的观念出发,力图挽救拉斯科尔尼科夫,让拉斯科尔尼科夫重新回到上帝的怀抱并获得新生,通过受苦来洗涤罪孽获得救赎是陀氏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索尼亚是作品中陀氏十分钟爱的女主人公形象。尽管作家对作品中的两个女性形象都十分欣赏。冬尼亚尽管诚实,高尚,真诚,但她对信仰的问题似乎十分冷淡,她理性而实际,对新生活的思考很多从物质或实际的层面上进行的。但索尼亚则不同,索尼亚对新生活的理解更多是从精神层面的。“她不圆满,但她道德高尚,内心能够产生强烈的热情,和感情上圆满,平稳的冬尼亚相比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她要可爱的多”(Соколов99)。
作品中索尼亚和拉斯科尔尼科夫两人的思想在交锋碰撞后,仍按各自的逻辑轨迹发展,变化,构成一种对话,而作者本身作为思想家对宗教的宣扬和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描绘似乎也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这种不同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与描绘的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作者本人更重视这种对话性,而不是任何凌驾于主人公之上的绝对思想,这是陀氏作品的一个基本诗学特征。
3.艺术特色:复调小说与心理描写
1)复调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带给俄国文学的一大贡献在于他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新形式——复调小说,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个明确的诗学特征。复调作品多用于音乐领域,复调乐曲常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的音乐作品,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将这个概念移植到文学理论中,他在1929年初版,1963年修订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的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巴赫金4)。
这种对话性在《罪与罚》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在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亚的对话中,不仅包含两种思想的对话,甚至在拉斯科尔尼科夫自己的自白中也可以听到他内心深处的不同声音的较量。“那时候我才看穿了,索尼亚”他兴高采烈地接着说道,“权利只给那种敢于弯腰去把它拣起来的人。这里只需要一点,就一点:只消有胆量!于是我有生以来头一次在脑子里形成了一种看法,这种看法在我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人想到过!没有一个人!忽然间我看得象白昼一样清楚:怎么在此以前就没有一个人敢,现在也没有一个人敢,现在也没有人敢无视这一切谬论,没有人敢把这一切甩得一干二净!我……我想冒昧一试……于是就杀了人……我只是想冒昧一试,索尼亚!这就是全部原因!”
“哦,别说了,别说了!”索尼亚两手一拍,叫了起来。“您离开了上帝,上帝就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
“这么说来,索尼亚,当我在黑暗里躺着,想象着这一切的时候,是魔鬼在诱惑我吗?啊?
“别说了!您别笑。渎神的人!您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懂!哦,主啊!他什么,什么也不会懂的!”
“别说了,索尼亚,我根本没有笑,我自己也知道是魔鬼把我拉下了水。别说了,索尼亚,别说了!”他忧郁地,固执地又说了一遍。(413)在这段对话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思想与索尼亚的宗教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话,不仅如此,拉斯科尔尼科夫本身的思想中也有两种声音在互相撞击,他时而兴高采烈,认为自己是一种伟大思想的发明者和实践者,时而又异常忧郁,认为这一切不过是受到了魔鬼的诱惑而已。
巴赫金按着作者与主人公的不同关系把小说文体分为:独白型小说和复调小说。在传统的小说中,作者是主体,主人公是客体,主人公存在于作者视野的世界中,小说的整体性服从与作者的声音和故事情节的安排,小说所描绘的世界是作者意识的统一天下,这是独白型小说。但陀氏的小说打破了这个统一体,充满着多种不同声音的对话,他笔下的主人公不仅不受作者的支配,甚至与作者平起平坐,非但可以反驳作者,而且可以与之抗衡。这种复调既包括主人公之间或同一主人公的不同意识之间,也包括主人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改变了自己同时代小说家创作中独白小说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和完善了俄罗斯小说的创作模式,这也是他对俄罗斯文学的不可忽视的贡献。
2)心理描写
无疑,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拷问人类心灵的天才。他在《罪与罚》中表现出十分细腻而深入的心理分析才能。作品虽然描述的是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与受到良心和法律的双重惩罚的故事,但小说中绝大多数的篇幅都用来描写主人公犯罪前和犯罪后的矛盾和复杂的心理感受。
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把主人公放到一种非常的状况之下来考验,并在此种情况下揭示出主人公来不及伪装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整篇小说可以说即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极端状况下的一个“心理报告”。除了主人公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常常把作品中的其他人物置于一种非常的情境之下,来考察他们的心灵。比如作品中描写卢仁诬陷索尼亚偷钱被当场揭露后,他马上撕下平日里文雅的面具,几乎刹那间就把自己的无耻的嘴脸暴露无疑。又比作品中描写了斯维里加洛夫在试图和杜尼亚做交易,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企图对她实施强暴,但看到杜尼亚的无助之后,他良心发现,他不忍心那样做,因为这个恶棍深深地爱着杜尼亚,他让杜尼亚以最快的速度在自己后悔之前离开,遭到拒绝的他心灰意冷,在痛苦的幻觉中仿佛看到了自己所有的罪孽,他曾无耻地强奸过一个幼女,并听任她含辱死去。斯维里加洛夫觉得自己的人生也是罪孽深重而毫无意义,他把自己的钱分给了索尼亚,帮她安置好她的弟妹,也给了自己的小未婚妻一笔钱,便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斯维里加洛夫这个恶棍内心的“善”的一面在极端的情景中被凸现出来,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震惊和洗礼。
对心理肖像的描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的一个特点,这种心理肖像的描写在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对毕巧林的肖像描写可谓是心理肖像的典范,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这一特点。比如《罪与罚》中对放高利贷老太太的肖像的描写就非常成功。“过了不一会儿,门开了一条小缝:女主人带着明显的疑虑从门缝里大量来客,只能看见她那双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可是,当她看见楼梯口有很多人的时候,就放大了胆子,把门全打开了。于是年轻人迈过门坎,走进黑洞洞的过道,那个过道是和后面的一间小厨房隔开的。老太婆默默地站在他面前,疑虑地打量着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有效期内的运输责任
- 购销合同贷款的注意事项
- 贷款协议书范本示例
- 跨国技术服务协议
- 转让协议与合同的关联性分析
- 车辆抵押借款合同案例
- 运动服装销售合同
- 轻松应对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 透气运动鞋购销
- 郑州地理一模解析地球秘密探索
- 14J936变形缝建筑构造
- 马斯克课件完整版本
- DZ∕T 0273-2015 地质资料汇交规范(正式版)
- 行政复议法-形考作业3-国开(ZJ)-参考资料
- 校园防暴安全培训
- (中职组)植物病虫害防治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MOOC 职场英语-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英语试题
- 写作 语言要连贯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69-3-3101-002WKB产品判定准则-外发
- 科技产业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