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氓》同步练习课文总结一、关于《诗经》《诗经》三名:原名《诗》,又名《诗三百》,到汉代始成为《诗经》,为《五经》之首。“子曰诗云”的含义是:孔子说,《诗经》上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集即多人之集,因《诗经》篇目大部分是民歌,故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为总集。《楚辞》也是一本总集,它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与“总集”相对的是“别集”,即一个人的专辑,如《陶渊明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的词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305篇是经过孔子删编而成的,孔子高度评价《诗经》:《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思想纯正)《论语·季氏》:尝独立,鲤(孔子的儿子)过于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可以帮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可以兴观群怨)《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诗经》可以用在从政外交等)《诗经》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风雅颂。“风”又叫“国风”,就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的主体和精华部分。“雅”分为“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宴饮之歌。“颂”为宗庙祭祀之歌。《诗经》开创了许多艺术手法。(1)赋比兴手法:“赋”即直接叙事,如《氓》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比”就是比喻,如《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桑叶的鲜嫩光泽比喻女子年青貌美,也可以比喻爱情的甜蜜美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用斑鸠食用桑葚而醉,比喻女子沉迷爱情,主人公以切身体验发出警告,劝女子不要沉迷爱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水之广而长比喻、反衬抒情女主人公痛苦无边。“兴”又名“起兴”,用在句首描写景物,引出下文的叙述,比兴往往不分家。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比兴句,《孔雀东南飞》中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是比兴句。比兴是民歌常用的手法,如陕北“信天游”中经常使用比兴手法,《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2)重章叠句(重章复唱):《诗经》若干章节,往往反复咏唱,每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内容的拓展或情感的变化,这样既强化突出了某种内容,也非常富有抒情性。如《芣苢(fúy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3)想象和联想(虚实结合):如《卷耳》写一位女子在采集卷耳的劳动中想起了她远行在外的丈夫,想象他在外经历险阻、遥望故乡的各种情况,堪为“悬想法”的鼻祖。(4)借景抒情:《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前者以乐景写哀情,后者以哀景渲染悲凉。风雅颂和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风格。《楚辞》开浪漫主义先河。中国文学史上“风骚并重”,“风骚”,最初指的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它们被视为我国诗歌发展的两个源流,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风骚”来泛称文学。《诗经》属于古体诗,是四言古体诗的典型代表,后代曹操、陶渊明也写过四言诗。二、《氓》中的重点词语将子无怒:将(qiāng)请,再如李白《将进酒》。乘彼垝垣:乘,登上。再如“乘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解脱。“说”字在文言文中经常通假,或通“脱”,或通“悦”,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渐车帷裳:渐(jiān),浸湿,沾湿。“渐”还有其它常用义:(1)流入,“东渐于海”。(2)淹没,浸泡,“其(如果)渐之滫(xiǔ泔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佩戴)”。(3)熏染,感化,“俗之渐民久”。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差错,又如“屡试不爽”“毫厘不爽”。“爽”的常用含义:(1)明亮,清朗,“秋高气爽”。(2)开阔,宽阔,“沃野爽且平”。(3)豪爽,“英姿飒爽”。(4)差失,错误,“毫厘不爽”“女也不爽,士贰其行”。(5)败坏,“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6)丧失,违背,“爽约”。士贰其行(不专一,有二心)士也罔极(罔:无。极:准则)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mǐ),没有,又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言,语助词,无义。又如“静言思之”“言归于好”。三、淇水三次出现的不同意义“淇水”是古卫地的一条河,在《氓》中是反复出现的一个地名和意象,说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居住在淇水附近。但是,诗中三次出现“淇水”,其作用有所区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写两人恋爱时的情景,女主人公送氓涉过淇水回家,“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主人公被休回娘家,又一次经过“淇水”,淇水打湿了车旁的布幔,内心无限悲凉。“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主人公被氓抛弃,想到淇水再滔滔流淌终有岸边,而自己的痛苦却无穷无际。这个方法可以拓展为同一景物描写,在不同位置的作用也会不同,如《琵琶行》多次写到“月”,但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却不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用月色烘托离别的悲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月映江的静谧景色,渲染琵琶曲的感染力。“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用月照空船渲染琵琶女的孤单凄凉。“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用月下独酌表现诗人被贬江州的孤寂。课内外练习一、课内巩固1.下列加粗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qiān)

将子无怒(jiāng)乘彼垝垣(yuán)B.载笑载言(zài))

以我贿迁

(huì)

无食桑葚(shèn)C.其黄而陨(yǔn)

自我徂尔(zú)淇水汤汤(shāngshāng)D.渐车帷裳

(jiàn)

咥其笑矣(xì)

隰则有泮(xí)

2.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子无怒

将:愿,请B.犹可说也

说:同“脱”,摆脱C.咥其笑矣

咥:讥笑D.老使我怨

老:总是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氓之嗤嗤,抱布贸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以尔车来,以我贿迁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D.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4.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里来是商量婚事的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C.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D.信暂旦旦,不思其反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它反而成了负担5.下列对《诗经》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人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将其奉为经典,乃称《诗经》。B.《诗经》的内容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属“王畿”之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C.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内容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的章法叫作重章叠句。这种章法在《周南·关雎》《卫风·氓》等诗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诗歌中运用重章叠句法,可使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突出主题。D.《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就是陈述铺叙;比就是比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增加诗的韵味和诗歌形象的感染力。6.下列有关《氓》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真切而感人。B.女主人公登上残破的墙,时而“泣涕涟涟”,时而“载笑载言”的举动,充分说明了她的痴情。C.虽然婚后夙兴夜寐、日夜操劳,但女子仍被无情抛弃,回到娘家后又为兄弟所讥笑,处境艰难。D.女主人公回想起自身的遭遇,非常后悔与痛苦,于是她对所有女性发出了不要相信爱情的劝告。二、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①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②之。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④!秋风肃肃晨风飔⑤,东方须臾高⑥知之!【注释】①问遗:赠与。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堆集。④妃呼狶:妃,悲;呼狶,歔欷。⑤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雉鸡常晨鸣求偶。⑥高:同“皓”,东方发白。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在遭遇男子变心后的情感态度。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呜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2.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概括。(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1-13题。(共12分)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注】①曷:何时。

②埘:鸡舍。下文“桀”是指鸡栖的木桩。

③有佸:相会。

④括:会合。1.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章开头的几句,均以“独白”的口吻来反映居家人的期待。B.“不知其期”与“不日不月”,都表明君子已经是久役未归。C.“鸡栖于埘”几句,以日常的不堪来反映居家人内心的愤怒。D.两章结尾的感叹和疑问,包含着对“君子于役”状况的无奈。2.全诗二章结构相似,采用

的艺术形式来推进抒情,第一章侧重抒发

之情,第二章侧重抒发

之情。(3分)3.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品是如何通过写乡村晚景来表达人的内心感受的?(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杂

诗王赞①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为何)久分析(分离),靡靡(渐渐)忽至今?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B.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C.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D.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3.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参考资料:诗经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参考译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卷耳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②。嗟我怀人,寘彼周行③。陟彼崔嵬,我马虺隤④。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5。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⑥。我姑酌彼兕觥7,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8,我仆痡矣,云何吁矣⑨。【注】①选自《诗经·国风·周南》。卷耳:一种植物,又名苍耳,可食用,也可药用。②顷筐:形如簸箕的浅筐。③嗟:语助词。寘:同“置”,放置。周行(háng):大路。④陟:登上。崔嵬(wéi):高而不平的土石山。我:思妇代远行丈夫的自称。虺隤(huītuí):因疲劳而病。⑤姑:姑且。金罍(léi);青铜铸的酒器。维:语助词。永怀:长久地思念。⑥玄黄:马因病毛色焦枯。⑦兕觥(sìgōng):牛角制的酒杯。⑧砠(jū):覆盖薄土的石山。瘏(tú):病,疲极致病。⑨痡(pū):过度疲劳不能行之病。云:语助词。何:何等,多么。吁(xū):忧愁。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女主人公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抒情女主人公想象之中丈夫思乡伤怀的情境。C.诗人用了“虺隤”“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人马疲劳的情态刻画了出来。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2.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3.本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题伯

兮(1)伯兮朅(2)兮,邦之桀(3)兮。伯也执殳(4),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5)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6),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7)。注释:

(1)选自《诗经·国风》。伯:

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2)朅(qiè):勇武高大。(3)桀:同“杰”。(4)殳(shū):古兵器。(5)杲杲(gǎo):

明亮的样子。(6)谖(xuān)草:忘忧草。(7)痗(mèi):忧思成病。摽有梅(1)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2),迨(3)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4)。求我庶士,迨其谓(5)之。注释:(1)选自《诗经·召南》。摽biào:落。有:语助词。(2)庶:众。士:未婚的男子。(3)迨:及、趁。(4)顷筐:犹今之簸箕。塈:取。(5)谓:“会”的假借字,《诗经》时代有在仲春之月“会男女”的制度,到一定年龄的未婚男女可借这个会期选择对象,不必依正常的礼制而婚配。1.下列对《伯兮》和《摽有梅》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兮》的第一章通过“朅”“桀”“为王前驱”等内容,费扬了“伯”的形象、才华与地位,表达了女子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之情。B.《摽有梅》一诗中,女主人公眼见梅子黄熟,纷纷坠落,留在枝头上的果实越来越少,于是敏锐地感到了时光流逝,岁月无情。C.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伯兮》中“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与《摽有梅》中“摽有梅,其实七兮”所运用手法完全相同。D.《伯兮》全诗紧扣一个“思”字,《摽有梅》全诗紧扣一个“急”字,两首诗都层层深入地表达感情,塑造了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2.《伯兮》中的思妇形象、写法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二句,更是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塑造思妇形象的典型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明显受到这两句诗影响的一项是A.自从别君来,不复著绫罗。(《清商曲辞·攀杨枝》)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C.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干《室思》)D.罗褥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杜甫《新婚别》)3.《伯兮》一诗的后三章是如何层层深人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结合诗句内容概括作答。4.《氓》《伯兮》《摽有梅》都是《诗经》中以女子口吻所写的爱情诗,仔细阅读这三首诗,比较这三首诗所写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一、课内巩固1.B2.D3.B4.D5.C(“氓”中没有重章复唱手法)6.D(女子劝告不要沉迷于爱情)二、课外阅读(一)1.B

2.《有所思》情感变化:气愤(拉杂、摧烧、扬等动作)——决绝(相思与君绝)——难舍矛盾(彻夜未眠仍未放下);《氓》的情感变化:怨恨(于嗟鸠兮,无与士耽)——悲伤(躬自悼矣)——释然、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二)1.(3分)C2.(3分)①重章叠唱(重章叠句)②思念(相思、想念)③关怀(担忧、牵挂)3.(6分)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