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3_第1页
第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3_第2页
第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3_第3页
第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3_第4页
第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本课难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上承《辛亥革命》,共设置了四个子目,分别是“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的新气象”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时间跨度为1912——1919年,主要讲授民国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本节课的概念与知识点包括:“宋教仁案”与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二十一条”与“中日民四条约”、护国战争、北洋军阀三派、“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护法运动、中国参加一战与华工赴欧、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本节课历史事件众多,线索纷杂,将旧版教材中三节课的内容融汇为一节课,课堂的知识和思维容量极大。【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刚刚进入高中仅三个月时间,历史知识尚不完备、历史思维尚未形成,大部分学生是以学业水平考试为达标水平的,因此不宜接触过多、过长的枯燥材料,也难以理解过于学术性的概念,需要教师精心设置情境、压缩材料、化繁为简,让学生从错综复杂而又纷繁的历史事件中梳理历史脉络,把握阶段特征。【设计意图】本着化繁为简,突出主干知识,梳理历史脉络、把握阶段特征的出发点,我首先确立了本节课的立意和主题,是张海鹏先生的“沉沦——上升”理论。张海鹏先生认为,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内专制、对外卖国、割据混战,民不聊生,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又相继失败,因此该阶段的命运走向依旧是沉沦。但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上升”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鼓舞了青年的历史使命。这些因素虽然没有达到质变,但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国进一步沉沦。依据这一主题立意,我将课本内容进行了整合,将“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运动”、“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整合成一目,使本节课形成了“政治:沉沦,直至谷底”、“经济:新力,蓄势待发”、“文化:觉醒,以启新路”三个子目。同时,对课本知识点进行了适度调整,省略掉了“宋教仁案”,将辛亥革命后和新文化运动后的两处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移至新文化的影响中集中处理,将中国参加一战转移到下一节课《五四运动》的背景中处理,这样就使得教材得以瘦身,条理更加分明。本课在情境设置上,主要以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推动授课过程,使学生与大师同行,感悟和理解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与历史心境,从而获得更为真实的历史代入感。【授课过程】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张海鹏【设计意图】开宗明义,点明本节课的主题立意,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北洋军阀统治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自选集·自序》)一、沉沦,直至谷底——民国初年的政治格局【设计意图】辛亥革命有两大政治遗产:共和政体与《临时约法》,本目设置了两个小标题:“窃国与护国之争”、“乱法与护法之争”,将北洋军阀的统治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两条政治线索整合在了一起。1、袁世凯时期——窃国与护国之争(1)袁氏窃国(教师展示材料,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归纳袁世凯的窃国之路)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2)袁氏窃国:日本以扶植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条件,提出了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财政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在日本的威逼利诱夏,1915年袁世凯被迫签订“中日民四条约”。(3)护国战争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宣布云南独立,发动护国战争。1916年,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不久死去。2、军阀割据——乱法与护法之争(1)群魔乱舞派别代表支持国势力范围皖系段祺瑞日本皖、浙、闽、鲁、陕直系冯国璋英美直隶、苏、赣、鄂奉系张作霖日本东北三省1917年,爆发了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府院之争”,随后发生了张勋复辟的闹剧。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蔡济民梦中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依据史实和两则材料归纳北洋政府统治的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对内专制、对外卖国、割据混战、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毛泽东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反映了军阀怎样的阶级本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映了北洋军阀维护帝国主义、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近代中国最腐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2)护法运动(教师展示护法运动的相关材料)缘起:缘起:前者段祺瑞主使叛党,蹂躏约法,解散国会。文与西南诸将帅,……率先主张护法讨逆。失败: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孙中山认为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相继失败失败意味着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革命派不敢发动群众,只是利用军阀打军阀;孙中山历次斗争相继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已经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成功)(教师:当孙中山还在为维护民主共和屡战屡败的时候,大量的资产阶级却不愿放弃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投身经济建设,这种行为一方面使资产阶级的力量更加涣散,但另一方面却催生了一种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今兹共和政体成立,……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工业建设会趣旨》)二、新力,蓄势待发——民国初年的经济形势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依据图片与文字材料,归纳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学生回答,教师总结)A.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C.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2、表现:行业有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速发展;人物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3、影响——雏凤清于老凤声中国无产阶级人数急剧增加,罢工次数不断增长,中国的无产阶级一出现,就以其鲜明的组织性、纪律性、革命性,体现出了与民族资产阶级迥异的特点,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并做好了登上政治舞台、发挥自己的历史使命的准备。(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鲁迅《呐喊·自序》)(教师:民国初年的政治局面与经济发展之间体现出鲜明的区别,当时的社会弥漫着沉闷、消极与失望的气息,鲁迅先生就一度非常颓废。但是在钱玄同的劝说下,鲁迅先生准备以笔为枪,投身新文化运动,以唤醒世人。)三、觉醒,以启新路——民国初年的文化现象1、原因——风雨如磐暗故园(教师展示《孔教杂志》、《灵学丛刊》与袁世凯祭天的图片)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专制和愚昧思想在社会上沉渣泛起,乌烟瘴气。2、兴起——我以我血荐轩辕一批有着外国留学经历、饱受西方启蒙思想洗礼的先进知识分子决定挺身而出,传播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解放中国人的思想,这些代表人物有我们熟知的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他们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以北京大学为基地,向旧思想、旧文化发起了全面的进攻。3、内容——怒向刀丛觅小诗【设计思路】所谓“文以载道”,文学始终是为现实服务的,通过学习和研究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性。“他(革命者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教师展示鲁迅小说《药》的资料,归纳作品批判了中国人脑海中“他(革命者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批判专制,提倡民主;批判愚昧,提倡科学。这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思想。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我之节烈观》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我之节烈观》(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教师展示《文学改良刍议》与《狂人日记》资料,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主张)(3)提倡新文学,普及白话文。4、意义: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无边光景一时新【设计意图】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诸多方面,无需面面俱到、一一列举,只要举其大端即可,可以以末代皇帝溥仪一家的变化为例来认识。(教师展示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皇妃文绣的照片)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一家的生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比照片可以发现,出现了剪发辫、废缠足、变服饰等变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1931年,皇妃文绣与溥仪离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抛弃皇帝的女人。《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教师展示材料《北大学生回忆录》、新报刊封面、五四运动油画)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新式报刊的发行,解放了青年人的思想觉悟,使他们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激发了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推动青年人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之中。课后小结【设计意图】即能够达到梳理历史脉络,把握阶段特征,增强时空概念、培养家国情怀的目的,又能够在史学素养方面起到一定的训练作用。“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依据以上材料,完成课后小结:史实史论史识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中国命运从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即将到来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资产阶级无力领导民主革命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