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基本要求_第1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基本要求_第2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基本要求_第3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基本要求_第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基本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辅导和配套练习参考答案主编佘双好金筱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D;2.ABC;3.D;4.C;5.ABCD;6.ABCD;7.ABCD;8.ABCD(二)名词解释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专门设立的理论性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2.思想道德特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等方面内容。3.法律基础是法律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内容,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社会主义法律基本体系、社会主义法律诉讼的基本程序等,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法律意识、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内容,它是每一位社会公民,特别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也是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4.素质的本义是指人本来就有的特性,是一种先天、自然的属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然趋向。后引申为在这种先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个体各方面发展状况的内在特征的总和。5.道德素质是个体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等关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平和能力。道德素质对个体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调动个体内在的自律而进行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6.法律素质是政治素质中的一种,是个体与他人、社会和自然交往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对法律的遵从、运用的水平。7.思想道德素质是与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相对应的概念,是一种体现人的精神世界的组合方式的一种素质。它既体现一种内在的结构关系,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精神动力系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灵魂。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中既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等,它们都是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8.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对什么光荣,什么是耻辱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其核心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三)分析题1.这是柯尔伯格设计检测个体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试题中引用最广泛的一个测试题。柯尔伯格一共设计了18个道德两难故事,通过测试个体对这些道德两难故事分析,可以判断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然后用高一个层次的道德进行教育引导,促使个体道德认知向高一个阶段水平攀升。以下是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以及在“海因茨偷药”这个具体的案例如何判断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的参考标准。(1)前习俗道德水平(PreconventionalReasoning):这是道德推论中最低级的水平。在这一级水平中,好或坏将由外部条款的奖或罚说明。规则只是存在于自身之外的东西,儿童遵守权威任务制定的规则,以避免惩罚或者获得个人报偿。这一水平又可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取向阶段。这是道德成规前期的最早时期,在这个时期,道德思想与惩罚相联系。例如儿童认为他们必须遵从规定,否则就会因为不遵从而受到惩罚。下面两种回答反映了这种道德他律的惩罚和服从定向。持赞成态度的回答:他应该偷药。如果他起初没有表示要付款而去偷是属于恶劣的行为,但他事先询问过,而且药本身只值400美元,他并不需要花4000美元去买药。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他不应该偷药。他没有得到允许,破门而入偷取昂贵药品的行为是犯法的。▪阶段二: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取向阶段。这是个体认为他们自身与其他人一样去寻求自我的利益是可以允许的,遵循互惠互利原则,他们认为如果自己对其他人友好,别人也会对自己友好。“一报回一报”是这一阶段的主导哲学。下面是两个典型的回答:持赞成态度的回答:他可以偷药。因为他的妻子需要药品而他也希望妻子能活下来,他去偷药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为了拯救妻子而不得不这么去做。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他不应该偷药。药商希望通过药品挣钱并没有错,每一个从事商业的人都是为了挣钱。(2)习俗道德水平(ConventionalReasoning):这是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理论的第二水平也可称为中间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个体坚持某一确定的标准(内在的),但是这些标准是属于他人的(外在的),像是父母或者社会法律。个体努力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以获得他人的认同或者维持社会秩序。这一水平也可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三:“好孩子”取向阶段。处于这个第三时期的个体将对待他人的信任,关心和忠诚作为道德评判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儿童和成年人经常接受他们父母的道德标准,希望成为父母认可的好孩子。下面的典型回答可以看出,处于阶段三的被试主要目标是被别人看做一个“好人”。持赞成态度的回答:他应该去偷药。他只是做了一个本质善良的丈夫该做的事情。如果他不够爱妻子而不去救她,你可以责备他,但是你不应该因为他爱自己的妻子做出偷窃的事情而责备他。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他不应该偷药。他并不会因为他妻子的死亡而受到责备,这并不表示他无情或者不爱自己的妻子,而是药商太自私和无情。▪阶段四:法律与秩序为取向阶段。这一阶段道德的评判基于对社会规定、法律、正义和职责的理解基础上。例如,人们认为为了整体工作的效率提升,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并且这个法律是每一个成员都坚持的。遵守合法权威制定的规则的行为就是对的,遵守法律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是相信规则和法律能够维持社会秩序。下面的典型回答就反映了这种“法律至上”、“法律重于个人利益”的观点。持赞成态度的回答:他应该偷药。如果什么都不做,就会眼睁睁地看着妻子死去,他有责任挽救自己的妻子,但是他也必须想办法付钱给药商。持反对态度的回答:汉斯想要挽救他的妻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偷窃就不对了。而且他自己也知道没有得到允许从药商那里拿走药是偷窃行为。(3)后习俗道德水平(PostconventionalReasoning):这是这个理论中最高层次。处在这一水平的个体认可一部分道德准则,同时有新的想法,最后形成具有个性化的道德准则。达到道德推理第三个水平的人能用广泛的公正原则来判断是非,而且这些原则可能与法律或权威人物的命令相冲突,道德上的正确与法律上的合法并不总是一回事。这一水平同样可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处在第五时期个体的价值观、权利和准则强化超越了法律。人们通过他们保持和保护的基本人类权利和价值的程度,来评价现实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系统。从下面两个典型回答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守法与道德之间的区分已经开始出现。持赞成态度的回答:这种情况并没有法律可循,在这种情况下偷药并不对,但是也是正当的,任何人处在那种情况下都会去偷药。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你不能因为某人的偷窃而完全的指责他,但是特殊的情况也不是非得拿法律来判定。你不可能让每一个陷入绝望的人都去偷窃。结果是好的,但是好的结果也不能使错误的手段正当化。▪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准则为取向阶段。这是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理论的最高时期,这一时期在普遍的人类权利基础上建立了道德准则。当面临法律和良心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会遵循自我内化的道德判断原则,尽管这一选择可能冒着很大风险。这些原则并不像基督教“十诫”那样具体,它们是有关普遍公正(对全人类权力的尊重)的抽象道德原则。这种普遍的公正超越了与之冲突的任何法律或规则。下面是阶段六的典型回答。持赞成态度的回答:必须在偷药和眼睁睁看着妻子死亡两者中做出选择时,道德上偷药是正当的,他这是维持和尊重生命的行为。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他面临是否应该考虑其他和他妻子一样迫切需要这种药的人的决定,他不应该局限于自己对妻子感情,而是考虑涉及的所有生命的价值。癌症患者那么多,药物如此之少,只有在所有有关的人都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时候,这种行为才是正确的。2.这是孟子关于仁义或者说道德功能的论述的著名论断,也是儒家德政思想——以德治国思想的集中概括。在这段对话中,孟子比较充分论述了义与利的关系,揭示了仁义或者说道德的最本质功能。(1)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孟子主张先义后利,如果每一个人都把利放在前面,那么就会导致人人都为了一己之利而损害国家的利益。相反,如果每个人都把义放在利的前面,则能保持社会按照一定的秩序稳定发展。(2)在治国方略上,孟子主张以德治国,讲仁义,用仁义来协调各种利益的矛盾,这样才能国泰民安。(3)在仁义的功能上,孟子这段话中包含着这样的内容,对于仁义、道德等观念,虽然它们不能对个体直接产生现实的功用,但是对于一个人的长期发展,对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功用。(4)孟子的这段论述,无论是对于个体发展还是对于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发展方略,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四)论述题1.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和特征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1)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课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带有某种强制性。课程内容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标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教育为重点,以大学生全面成长为目标,培养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2)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比,除了学科内容的不一样以外,其教学目的和着眼点不一样: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某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学科的人才和为社会服务的实际本领,其课程教学主要指向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当然它们也赋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教育的主要指向是指向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结构,着眼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3)从课程教学过程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同为课堂教学活动,具有课堂教学活动的共同规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又具有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为中介的特殊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精神世界塑造的过程,或者说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对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施加思想政治影响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课程,虽然课程内容必然要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一般知识进行讲授,但重点和核心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是一门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的课程。2.答: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既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也存在着区别,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调节领域,两者存在着密切关系。(1)思想道德与法律的联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都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又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它们都是为了确认和维护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服务;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思想道德建设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标。社会主义法律贯穿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精神,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以法律的规范作用培养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要因素。立法者制定法律、法规时,必然要考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现状和内容,把某些道德规范转变成法律规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人们自觉遵纪守法,促进整个社会法制建设水平的提高。(2)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思想道德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而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来调节控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强制性社会规范的总和。从社会主义法律表现形式上看,法律表现为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道德则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东西,存在于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之中;从思想道德和法律调节层面来看,思想道德涉及主要是个体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法律涉及主要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从思想道德与法律调节方式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依据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体内在的信念起作用,是一种“软调控”,法律是通过强制性的外在控制发生作用,是一种“硬控制”;从思想道德与法律作用范围来看,思想道德涉及范围更为广泛,相对模糊;法律作用的范围较为具体,十分明确;从思想道德与法律调节控制的结果来看,思想道德着重要求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与高尚,而法律则着重要求人们外部行为及其后果。3.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法律修养、人生修养等内容。思想修养主要以大学生入校以后遇到的现实问题出发,帮助大学生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培养基本的思想方法。道德修养主要以大学生个体道德修养为基础,帮助大学生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个体道德境界,自觉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做坚定的爱国者、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和时代精神的传承者。法律修养主要以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一般特点,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法律诉讼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为基本内容,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进而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人生修养主要以个体内在的精神支柱构建为内容,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确立和建构的高度,帮助大学生构建整个一生发展的精神支柱,把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升到最高的境界。4.答:大学生之所以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存在着误解,主要源于以下一些认识问题:(1)对思想道德在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2)对思想道德素质是否可以教授,能否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教授,对大学阶段以后是否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等持怀疑态度。(3)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功效认识不足,特别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看成是无关紧要的课程。(4)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功用存在误解。(5)对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缺乏必要的深入了解。针对这些误解,要求学生摆正心态,以正确的态度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了解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升。第二章大学生活的适应与身心健康的维护(一)选择题1.ABCD;2.ABCD;3.ABCD;4.ABCD;5.ABCD;6.ABCDE;7.ABCD;8.ABCD;9.ABCD;10.ABCD。(二)名词解释1.大学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泛指各种性质、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是高等学校的总称,包括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成人学校等;中义的大学,是指那些能够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的由多门学科、多种专业组合而成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独立设置的各类学院;而狭义的大学,专指综合性大学,也就是具有较强教学、科研力量,较高教学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必须设立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的学科的大学,即综合性、多学科、高水平的全日制大学或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全日制大学。大学理念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关于什么是大学,办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一个大学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凝练而成的、为大学人所普遍认可并共同追求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既表现为大学所具有的与其他社会组织迥然相异的精神风貌,又表现为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所具有的与他人迥然相异的精神特质。2.自我同一性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使用的术语,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主观评价与外界的客观评价相一致、相统一的过程。同一性的形成并不始于青年期,也不终于在青年期,它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的发展过程。但是,同一性的形成在青年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青年期个体是第一次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客观的我和主观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进行整合的时期,是自我同一性的第一次联结的时期,因此,在青年期形成第一个自我同一性的联结对于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3.心理高原现象是指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在练习后期的一定阶段出现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心理高原的产生是一种客观、自然的现象,任何一种复杂的学习过程都有可能出现心理高原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或是由于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还未形成;或是由于练习方法不对,一时无法突破困难;或是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或是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了厌倦情绪;或是由于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等等,如果突破这种“心理高原”,那么个体就好像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心理高原现象并不是一种停滞现象,而是发展的一种阶段。4.心理健康有一个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除了生理健康以外一切精神因素的健康,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新定义中所提到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良好。而狭义的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三)分析题1.根据咨询心理学分析问题的框架,一般来说,个体任何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有其个体和环境的易感因素、促发因素、维持因素和保护因素四个方面因素,分析这四个方面因素,对于了解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非常重要的。从个体的促发因素来看,该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一次在校外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得了急性肠胃炎。从个体的易感因素来看,该学生体质较差,性格内向,怯弱,为人谨慎,自信心低;从环境的易感因素来看,早年丧父,母亲对他要求很高。从个体的维持因素来看,该学生具有生理易感素质,不合理的归因,非理性的思维,应对策略缺乏等;从环境的维持因素来看,主要有父亲的早逝阴影,母亲的过分重视,医院系统的简单处理,学校教育的缺失等。从个体的保护因素来看,该学生生理功能良好;学习努力,考上了大学,积极上进,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从环境的保护因素来看,母亲关心支持,学校医疗有保障,同学关系良好。从上述个体和环境的四种因素的分析,该学生表现出的疑病倾向,既自身生理、心理的易感基础,又有环境的易感因素,既有客观自然的成份,也有应对不当,缺乏必要的心理干预策略所至。针对该同学的情况,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策略主要立足于心理教育,对癌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病理性知识的教育,对疑病症的产生原因和机制的分析说明,帮助该学生澄清一些心理误解,消除心理疑虑。提供心理干预策略,(2)认知干预。认知干预策略主要是帮助该学生对各种问题有合理的认知,消除非理性思维,提高自我效能感。(3)调动保护因素的力量。调动保护因素的力量主要是帮助该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善于从环境因素中获取积极力量,建立广泛的支持系统。2.两份材料充分说明心理健康在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青年期是一个人人生发展的转折时期,也是一个人人生发展的“多事之秋”,而大学生的人生发展特点,又使得大学生比一般的社会青年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单一的人生经历。大学生因长期生活在学校,对国情民情缺乏应有的体验,缺乏实际生活锻炼。社会阅历的浅薄,生活经验的匮乏,使一些大学生对现实缺乏应有的辨别力,遇到问题后缺乏现实生活的对比参数,容易把生活中出现的一点挫折过分地夸大,或因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造成情绪上较大的波折。同时,单一的人生经历也使大学生热衷于从理论到理论的谈论,喜欢望着天花板设计治国方案,坐在小书斋里勾画宏伟蓝图。这虽是大学生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但当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时,又常常使大学生把问题推向社会,产生急躁情绪,甚至走极端,妨碍其健康成长。单一的人生经历还表现在单一的生活上,这使得大学生在遇到问题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2)个体化的生活道路。学习活动是大学生的主体活动,学习活动具有个体性的特点,因为任何一次学习活动都要经过学习者个体自我教育来完成,每一次学习的成功,都可以看成是对自我的一次证明。这样容易使大学生忽视社会的作用,孤立地对待个人的发展,走向个人主义的小圈子。同时,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招生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大学生的主要参考指标,在过去片面注重升学率的情况下,容易使大学生对学习成绩过分关注,无形之中形成了以与同学攀比成绩来衡量自我的习惯,这对大学生活和今后生活都会产生适应上的困难。(3)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大学生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是其生活方式具有知识分子的某些特点,比如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善于内省,总是喜欢把自己生活的弦崩得很紧;比如喜欢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具有完美主义的性格特征;还比如较少体育运动,较多伏案学习、工作,从事繁重脑力劳动等,更为主要的是,知识分子工作方式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方式,正如经常从事某种体力活动会出现身体机能的伤害一样,经常从事脑力活动也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学生期间出现一些心理矛盾、困惑、偏差,甚至出现明显的心理冲突和障碍,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因此,最近十多年来,大学生中心理问题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自杀、凶杀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既是心理问题,也是道德问题。从心理健康的含义来看,健康就内在地包含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内容,因此道德因素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内在地包含了道德健康的成份。从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之间的关系来看,根据个体素质结构的层次理论,心理健康处于比道德健康更基础的层面,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的基础,反之,道德健康决定了心理健康的层次和水平。心理不健康的个体,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道德方面的问题,反之,道德有问题的人,其心理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应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思想道德素质的良好基础;从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升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和层次。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第三章大学学习的特点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一)选择题1.ABCD;2.ABD;3.ABC;4.ABCDE;5.ABC;6.AC;7.CD;8.ABC;9.ACD;10.ABCD。(二)名词解释1.学习是人类(个体或团体、组织)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2.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主要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学术规范的目的或精髓是要求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二是学术规范必须是学术共同体的产物;三是学术规范的表现形式是条文化的、简明扼要的各种要求、规则等;四是学术规范的研究对象是学术活动的全过程,即研究活动的产生、结果、评价等。3.学术道德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4.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5.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长期的对科学真理探索、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深化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主要体现为求真精神、实证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五个方面。(三)材料评析[材料1]说明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用于工作学习、生活必需、家务劳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而闲暇时间将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人们对自己学习、工作、生活有一个合理规划,善于利用时间。[材料2]说明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学习的累计效应将会降低,也就是越早主动学习,其效果越好。这就要求人们抓紧时间,及早地对自己学习进行规划。[材料3]说明学习习惯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没有很好的自学习惯的人。这三个材料集中说明了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学生们年龄大多在18岁—22岁之间,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应该抓紧时间开展学习,丰富和提高自身文化和专业知识。(要求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展开论述,表述条理清晰,理解透彻,论述充分,归纳完整,言之有理即可)(四)分析题1.科学精神是指科学主体在长期的对科学真理探索、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深化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求真精神、实证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几个方面。从魏格纳对大陆漂移学说思想的萌发、收集证据研究、提出观点到受到质疑、冷落,再到以新的形式的复活,充分反映了科学发现的艰辛,同时也反映出科学家对科学发现的质疑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和不轻信、不盲从、独立地思考和判断、合理的质疑辩证的扬弃的品质。(要求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展开论述,表述条理清晰,理解透彻,论述充分,归纳完整,言之有理即可)2.书中提供的材料中体现了丁肇中实事求是、踏实治学的治学精神和诚实为人的品质。对自己的启示是:(1)科学研究是老老实实的事业,知之谓知之,不知谓不知,不能不懂装懂。(2)不为名利的诱惑,甘于淡泊,默默追求。(3)实实求是,踏实做人,老实做事。(要求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展开论述,表述条理清晰,理解透彻,论述充分,归纳完整,言之有理即可)3.正确答案:D有人曾用该题在我国的200名高中生中进行了测试,结果,有68%的学生从定势心理的角度去分析,认为在沙漠中最大的威胁是干渴而选择了“一小瓶水”;另有11%的学生觉得棉衣可以在晚上预寒,猎枪可以射杀动物补充食物而选择了“棉衣”或“猎枪”;有2%的学生意识到此题的关键是“求救”而不是“自救”,从而选择了最佳答案“镜子”。解读分析:我们这个时代充满残酷的选择,对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而对于那些没有新知识的人来说,则意味着,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失业、贫穷、绝望的前景。所以,为了在这个时代生存,就必须进行创造性学习。令人不解的是,当“镜子”这个答案被念出来是,还遭到了一阵嘲笑,但实际水、棉衣、面包只能解决一时之急,根本不能支持多久;沙漠中,射杀动物的几率几乎为零,因为它们实在太少了,只有通过镜子反射阳光,为救援车队、飞机指示方位才是最有效的求生手段。试想有一天如果真的出现类似情况的话,98%的学生就可能因为错误的选择而付出惨重代价。面对激烈的挑战,当代大学生要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要勇于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五)论述题1.答: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主要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学术规范的目的或精髓是要求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二是学术规范必须是学术共同体的产物;三是学术规范的表现形式是条文化的、简明扼要的各种要求、规则等;四是学术规范的研究对象是学术活动的全过程,即研究活动的产生、结果、评价等。而学术失范是指没有按照学术规范处理学术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些是由于对学术规范不了解、疏忽大意等原因造成的,而有的是本身缺乏学术规范意识、有意而为之,后者即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大学生中学术道德失范主要有:考试舞弊、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搞假冒伪劣,伪造各奖励、学位证书或证明,等等。其主要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客观上看,一是学术工作者学术道德伦理和自律性的丧失;二是学术约束机制的缺位;三是学术考核量化政策不完善;四是长期缺乏知识产权观念;五是学术批评的严重缺席等影响着大学生科学道德的建立,制约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导致大学生产生不正当学习行为。从主观上看,学生对学术规范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术规范方面的内容了解不足,也造成大学生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大学生科学道德的建立。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严格遵循科学实验规则是科研工作质量的必要保证。缺乏严肃、严格、严密的作风,科学工作的质量必然受到影响,甚至走向其反面。(2.)制约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在学风不端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出现学风浮躁等不良情绪而缺乏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精神,使他们认识不到这些行为是科学的大敌,是大学生成才的拦路虎,反而认为是走了捷径,亦步亦趋。(3)导致大学生产生不正当学习行为。现在不少高校学生为了抬高自己学业水平,适应用人单位的条件,采取“移花接木”的手段,将“三好学生证书”、“国家英语六级”、“计算机等级二级”等证书从计算机中制作同样版本,换上自己的名字。有的毕业生竟然为自己颁发了十余项各种“优秀”证书,让人真假难辩。(要求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展开论述,表述条理清晰,理解透彻,论述充分,归纳完整,言之有理即可。)2.答:(1)崇尚科学理性、树立科学信念。(2)体验求实规范、强化实证意识。(3)敢于挑战权威、提出质疑批判。(4)大胆探索研究、不断开拓创新。(5)提倡团结协作、达到和谐共处。这些内容既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学生培养和训练科学精神的基本原则。(要求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展开论述,表述条理清晰,理解透彻,论述充分,归纳完整,言之有理即可。)第四章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与亲密关系的缔结(一)选择题1.ABC;2.ABCD;3.ABCD;4.C;5.C;6.ABC;7.ABC;8.ABC。(二)名词解释1.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2.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3.平等原则:平等是指彼此民主相待,平等相处。平等原则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只有双方平等交往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才能深入交往。4.真诚原则:真诚是做人之本,是美好品德的体现。真诚待人是和谐人际关系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5.宽容原则是指对他人的要求不过分,不强求于人,能让人时且让人,能容人处且容人。宽容原则是和谐人际交往中关键性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在交往过程中可以减少矛盾和冲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克服心理障碍。6.求同原则:求同,就是交往者在交往时“求同存异”,寻求交往双方一致的共同点,保留相异之处,以求得共同的满足,这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保障。7.友谊是以个人之间在情感上的相互依恋为前提,建立在思想、志趣、爱好、利益等一致基础上的个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美好而又亲密的情谊。8.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情感。9.婚姻法是规定婚姻家庭关系的发生和终止,以及基于这些关系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0.一夫一妻制是我国婚姻法所规定的,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是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三)分析题1.这个试验充分说明了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人际关系是个人健康的基本保障。(1)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是个体的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每个人都必须与其他人发生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绝对性的一面。(2)人际交往是维持人的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个体只有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维持心理健康。(3)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个人正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成为一个真正的人。2.在人际关系中,亲情、友情和爱情是非常值得珍惜的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它不仅为和谐人际关系注入了动力,而且也使得人际关系过程产生的温暖。材料中案例1主要讲的是有关亲情的内容,包含着要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要常常心存感激。孝敬生育养育你的人,尊重、敬爱、关心、赡养父母。要从责任出发去爱自己的父母,在爱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在对父母的敬重、感恩中增强责任心等内容。案例2和案例3主要讲的是友情和爱情的问题,说明在与同学朋友交往过程中,在夫妻(或恋人)关系处理过程中,都要宽以待人。对他人的要求不过分,不强求于人,而是以宽容为怀。宽容能化解一些猜忌和误会,避免许多无畏的矛盾和冲突;要少考虑一些个人得失,不因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不因为鸡毛蒜皮之事而争得你死我活。(四)论述题1.答:(1)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一日无交往活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完成的。交往对社会具有整合作用,使人类各分散的个体得以联合起来,聚集成一个整体;交往对社会成员具有调节作用,使人类个体行为得到调节和控制,以达到各个个体间能协作、配合、和谐相处,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2)人际交往是维持人的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人的各种需要尤其是高级需要,不能在个体自我封闭的范围内进行和获取,也不能单凭自己的力量从外界获得。每一种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活动,都以一定的形式表现为对社会交往的需要。人的各种需要以及对需要满足的追求是人健康的标识,而人际交往是各层次需要取得和满足不可替代的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际交往是维持人的心理健康的一个要素。(3)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社会化是指个人向社会、向他人学习知识、技能及特定规范准则,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只有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中才能完成社会化。如果一个人自生下来不和任何人打交道,那他就不可能成长为人,至少他不会或根本不会以人的方式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或群体发生联系,进行交往,在交往中增长文化知识,丰富社会阅历,积累处世经验,扩大眼界,增长见识。随着人的交往能力的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会得到普遍提高,立身行事便会老成持重。在交往中不仅能加强对人生、社会的认识,还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来认识自己,调节自身,使自身不断得到完善,成为完全意义的社会人。(4)人际交往是个人成才的基本途径。青年人都渴望成才,但成才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际交往或人际关系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的成才总是和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拥有密切相联。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理解、认可,又以同样的态度回报他人。在这一过程中,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满意、愉快、舒畅、自信等肯定性的情感充分体现,精神得到慰藉,能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产生向上的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使性格得到优化,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人的成才总是和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拥有密切相联。而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新知识这些都离不开人际交往。2.答:(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不少父母出于对他们特殊的关爱,往往对子女的交往过于限制。进入大学,离开父母,客观上为他们在交往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了良机。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变革时期,使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又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渴求交往,希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增进友谊,获得爱情。低年级的同学离开了家乡、父母和中学时期的好友,既缺乏独立生活的心理准备,又缺乏为人处事的经验和能力,他们特别需要与人交往,特别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周围人的关爱、尊重和信任,特别需要情感慰藉。而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即将或面临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思虑更多的是将来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他们十分重视人际交往,并积极寻求培养交往能力的机会,不断积累交往经验。(2)交往方式的多样性。网络社会使以往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社会是一个普遍交往的社会,交往成为现时代的一个主题。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又生长、生活在社会转型加速、网络飞速发展的时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利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范围广泛的大学生社团,借助各种中介,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交往:有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有面对面的进行沟通交往,有近距离交往联系;间接的运用语言,各种联络工具交往联系:远距离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虚拟网络中的交往等。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交互运用,使交往方式异彩缤纷、多式多样。(3)交往内容的丰富性。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学术气氛浓、学术团体活跃、学术信息丰富。加之专业设置的多样性,校园文化活动的多姿多彩,为大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人际交往构筑了一个平台。依托于这一平台,大学生在与个体或群体交往中,大家一起畅谈理想抱负、人生信仰、社会责任,在关心专业学习的同时,关注社会,关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他们相互学习商讨、信息传递、情感慰藉、生活扶助、工作协作,进行思想政治交往、学习交往、情感交往、娱乐交往和社会工作交往等,涉及多个方面,内容广泛。(4)交往过程的渐进性。进入大学,摆脱了父母、师长、亲友的“指手划脚”,绝大多数学生有点获得自由的愉快感,希望在新的学习生活空间里有较高的自由度,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成为人际交往的积极参与者,但情绪、情感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有一部分人还存在惯有的依赖心,对大学新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交往感到陌生,不愿意交往,成为消极随从者。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对人际交往缺乏理性认识和实践经历,使人际交往受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们慢慢感悟到与人交往的真谛,独立性普遍得到增强,与人交往能力也不断提高。到二、三年级对人际交往慢慢有了理性思考,面对学习与生活,面向社会,大学生交往范围逐步扩大,交往内容不断丰富,交往层次逐渐加深。3.答: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平等、真诚、宽容、求同。大学生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就应该遵循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人际关系处理的方法。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以善良的愿望猜度同学。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能聚到一起很不容易,也算得上是一种缘分。同学之间由于生活在集体生活之中,可能有一些摩擦,有一些矛盾,但是同学之间本无深仇大恨,只要以善良的愿望去猜度同学,很多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达到同学之间的互相理解。(2)助人互助,互利互惠。主动帮助别人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非常奏效的诀窍。帮助别人自己往往要先“吃亏”,主动帮助别人就是要不怕吃亏。实践证明,越是不怕吃亏的人,人缘越好。这是因为,交往双方都需要帮助,但是只等着别人来帮助自己,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来帮助你了。如果你先主动帮助别人,而且吃了很多的亏,反映了你是真心在帮助别人,别人自然也就愿意和你交往了。“主动助人”是互相帮助启动的“钥匙”。所以你能真诚地关心别人,你的这种关心便会得到回报,别人也才会真心实意地从你的角度来考虑问题。(3)举止得体。举止是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果举止得体,分寸得当,稳重大方,就会给他人产生良好的印象,形成一种可亲可敬之感,使人愿与之交往。相反,就会产生一种缺乏修养、粗鲁俗气之嫌,失去人际交往的亲近感。(4)善用语言。语言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正确使用语言,可以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不正确的使用语言,就会导致“恶语伤人”的结果。善用语言,往往可以产生化敌为友、化忧为喜的意外效果。不少大学生搞不好人际关系的主要症结在于不善于使用语言,有的说起话来冲人,有的沉默寡言,难以接近。掌握语言技巧,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课题。(5)注意把握交往的度。正确的人际交往应该具有四度,即向度、广度、深度和适度。向度指交往的方向性;广度指交往的范围与交往对象;深度指交往的程度,情感状态;适度是能把握交往的分寸,处理好社交与其它活动的关系。这四度是人们社交的一般行为规范。不同的交往对象,不同的交往情景,人际空间距离都是不同的。讲究交往的行为规范,可以增进交往的吸引力,达到良好效果。(6)如果你做错了,要真诚地承认,以求得同学谅解。在集体生活中,可能有时你的行为影响了别人的利益,但只要你能真诚地向同学致歉,求得同学的谅解,大家仍然和睦如初。(7)大度集朋群。当然别人有错于你,你也要以宽容精神和仁爱态度对待同学,谅解别人。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仍大。在同学之间的相处之中,要大度一些,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出来,这样在你的身边才会聚集一个朋友圈子来。(8)见贤思齐。要向自己身边同学的优点学习,拿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找到自己身上的差距,发奋努力;而不要拿自己的优点去跟别人的缺点比,沾沾自喜,防止嫉妒心理产生,特别是嫉贤妒能的心理的产生,在一个班级、一个宿舍中形成一个公平竞争,你追我赶的良好的气氛和局面。4.答:大学生处理好亲情、友情、爱情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与家人的关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关系,这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情感,是人一生都不能割舍的情感,是生命中其他任何情感都无法替代的。友情是以爱为基础,在共同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种亲密情感。爱情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爱情能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愉悦,生活的充实,事业的成功。不重视亲情的人,不可能真正有其他情感,当然就不是完整意义的人。爱情是大学生重要的情感,但不是全部情感。恋爱着的双方在稳定和发展爱情的同时,与亲人加强交往、密切沟通、增进了解、加深理解,珍视和珍惜亲情;与同学交往,建立广泛的友谊,培养友情。要积极融入现实社会,坚持与集体、同学、朋友、家人保持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会感到被人理解、被人尊重,感到安全、温暖。5.答: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既遇到道德的问题,也会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要求我们以法律规定作为基本的底线,以道德的理想目标为最高的标准,不断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道德境界不断提升。具体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进行自我教育,学会宽容;(2)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学会自律;(3)深入了解并学习内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自觉地接受他律。第五章道德观念的形成与道德品质的塑造(一)选择题1.ABC;2.ABCD;3.AC;4.ABC;5.ABC;6.ABCDE;7.ABCD;8.ABCD;9.ABC(二)名词解释1.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客观反映。道德作为调节手段,是以善恶来评价,依靠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一种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方式。2.道德品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被称为品格、品行、品性、品德或德性。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一个人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紧密相关,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3.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4.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心理体验和态度倾向。5.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社会的道德要求进行道德抉择和道德行为时,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6.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品德的外显成分。7.学术道德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在进行学术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体与自然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8.网络道德是人们在运用计算机互联网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9.恋爱道德主要是指相互产生爱情的男女双方之间的行为准则。10.生态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三)分析题1.这个案例主要探讨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大学生在学习和科研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主要包括:追求真理、造福人类;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相互尊重;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等。这个案例所反映的正是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受到学校惩处的例子,它要求大学生在学习和科研中做到实事求是、严谨治学,杜绝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道德失范现象。2.这个例案讲座的是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发生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应遵循交友自愿、择偶自由;尊重人格、平等相待;感情专一、相互信任;自我克制、健康文明等道德规范。这个案例所反映的是大学生因恋爱不成,失德触犯法律的例子。说明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首先要遵从自我克制、健康文明的原则,婚前性行为会给双方带来伤害。其次要遵循交友自愿、择偶自由的原则,不能强迫。再次,要相互尊重,不能反目成仇,更不能触犯法律。(四)论述题1.答:个体的品质的形成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经过一个由道德认识上升为道德情感,再由道德情感上升为道德意志,最后通过道德行为体现出来的过程。(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道德认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感性认识,即道德生活中的感觉和经验;另一种是理性认识,即道德概念和运用概念做出的判断。道德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道德认识包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其中,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衡量青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心理体验和态度倾向。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社会的道德要求进行道德抉择和道德行为时,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的支持与控制行为的力量,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们与一般的技能、习惯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在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它们便具有了道德的性质。道德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实现道德目的,它将指导道德行为做出对他人和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事情,不致于好心办坏事。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着人的道德行为,使其贯彻始终,经过多次反复和实践,便形成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品德形成的客观标志。个体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伴随着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作用,最后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反映了道德形成的基本过程。2.答:道德品质的形成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养以及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个人道德发展等。(1)社会环境因素。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水平对道德行为的产生及发展,乃至对道德行为的手段及内容起着决定作用,不同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经济地位,决定着不同道德活动。所以,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是受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任何现实的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既定的客观条件、脱离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存在。社会发展不仅要求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要与社会规范相适应,还会通过意识形态、社会舆论和媒体宣传等形式来强化对个人道德品质的要求,从而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施加影响的教育形式。一方面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堂教学,如通过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社会课等,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行灌输;一方面,教师通过自身的模范作用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生影响。因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信赖,教师很容易形成自身的权威地位,教师良好的品行就容易被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模仿;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校生活建立的交往关系促进自身道德品质的养成,在自己与同学、同伴,与老师、他人的交往中,学会处理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并养成合作、友爱、诚实、进取等道德品质。(3)家庭环境的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成长的摇篮,也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道德品质的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在这里主要不是指生活和物质条件,而主要是指良好的家庭风气和温馨的环境。一方面,父母的表率作用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父母首先就应该是一个具有道德品质的人。(4)个体道德发展因素。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与个人主观努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进步,人的认知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有一定的作用,外部环境的因素只有通过主体内在的认识才能发生作用。正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进了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3.答:恋爱道德主要是指相互产生爱情的男女双方之间的行为准则。大学生要恋爱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基本道德规范。(1)坚持自愿、择偶自由。尊重双方自愿选择的权利,是恋爱道德的基本要求。我国的未婚公民,都有自主自愿地选择配偶的权利,这一权利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男女双方不但享有自愿选择伴侣的权利,也有尊重对方自愿选择配偶的义务,也有自愿中断恋爱关系的权利,不可强求恋爱。尊重自愿选择配偶的权利,不但是对恋爱当事人的道德要求,也是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任何人不得干涉法律容许的恋爱自由的权利。(2)尊重人格、平等相待。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恋爱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法律原则和基本国策,男女平等既表现在社会生活上,也表现于恋爱过程中。相爱双方都应尊重彼此的人格,共同努力培育和发展爱情,只有持认真的诚恳的态度来进行交往,了解才能获得真挚的爱情。(3)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爱情是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就要求男女双方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对对方的志趣性格,生活志向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有了了解才会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友谊过渡到爱情,就表明男女双方已以开始承担起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道德责任,互相帮助、互相体贴是建立双方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基础。(4)自我克制、健康文明。性道德也是恋爱道德的主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到了性成熟的时期,因此在恋爱中培养健康文明的性道德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虽然性爱应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但有了爱情并不一定就不要克制欲望,对于青年男女而言,婚前的节制是日后美好、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性道德观念,才能正确对待有关性的各种行为,并保证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均能健康成长,可以使自己的恋爱及以后家庭的组成沿健康方向发展。4.答:学习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伦理准则。主要内容有:(1)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科学研究就是探寻和追求真理的事业,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有为追求真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品质。要求科学工作者具有热爱真理、信仰真理;勇于探索、不畏艰辛;不畏权势、淡泊名利等一些基本的品质。(2)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尊重科学规律,尊重客观事实,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守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实事求是作为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的道德准则,是要求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在研究中、在科学实验中,要依照客观规律办事,在科学活动中要扎扎实实,认真工作,不能存有丝毫的侥幸心理。对于实验结果和成果的报告应该客观准确、严谨真实,不能任意夸大和歪曲,更不能弄虚作假。实事求是并不是因循守旧,只有发现旧理论与新事实、原技术与新问题之间的矛盾,大胆地提出怀疑,才能将科学研究向前推进。创造性研究是科研活动的根本特点,勇于开拓、合理怀疑、大胆创新,才能打破传统的框架,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勇于怀疑前人和权威,是科学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善于怀疑、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是勇于创造、善于创新的前提条件。科学研究需要以往传统理论和知识为基础,同时又不能盲从权威和传统,怀疑和超越传统又必须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不能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没有实事求是为基石,没有脚踏实地的努力,轻易地否认他人的研究成果并不是科学的态度。因此,提倡科学研究中的怀疑精神也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3)团结协作、互相尊重。随着科学研究规模的不断扩大,有些学科的研究项目甚至靠单个科研机构已无法完成,出现了各学科联合攻关的科研活动方式,甚至出现了国际科学研究协作的新形式。科学活动日益呈现出的整体性、合作性的特征,就必然要求科研工作者能够在集体协作中发挥聪明才智。科学协作一方面为科研人员的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环境,一方面又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的良好风尚。科研人员在研究和攻关中能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可以在集体协作中更好地发挥和激发其聪明才智。互相尊重是团结协作的基础,尊重同行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师长的教诲,是科研人员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在科学研究中,科研人员与领导、助手与导师、协作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以集体和社会的利益为重,共同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只有同行之间的密切合作、相互关心,才能在科学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时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道德要求表现在取得科研成果时,要肯定同行们的劳动和帮助;在对等他人的研究成果时,应热情支持,服从真理。在科研协作的集体中,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相互谅解的良好风气,对于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否则,在集体攻关中,科研人员互相嫉妒、互相拆台、学术垄断,会大大降低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使科研任务难以完成。(4)热爱祖国、造福人类。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则有自己的祖国,科研工作者要有为祖国的繁荣和昌盛做出贡献的豪情和品质。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标志,科研工作者应该把自己的力量和才华贡献给养育自己的祖国。造福人类的道德规范是对科研人员提出的更高的道德要求,即规范科研工作者只能从事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研究,并只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人类造福。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科研工作者要以社会利益和人类的生存发展为目标,自觉地把科学研究同整个人类利益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用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积极作用中去,防止科学研究用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而不顾其对社会、对人类发展带来什么样后果的错误行为,使科学研究真正地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5.答:网络运用中的道德规范是指人们在运用和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伦理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1)交流自由。网络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自由的社会,民主开放、平等自由是网络社会的最主要的特征。可以说没有网络提供的自由空间,互联网也不会有迅猛的发展。在互联网上,没有上帝和权威,人们在平等自主的前提下,可以跨越国界和超越信仰地自由交往和交流。因此,与网络社会的自由的特征相适应,在网络道德规范中首先就要确立起自由的准则。当然,在强调网络自由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网络自由与现实自由之间的关系,应该承认和看到现实自由的尺度与范围同网络自由的空间是有区别的。不能把网络自由的原则随意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以免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和无序。(2)相互尊重。网络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生活空间,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活空间,因此,在网络社会中若要建立起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十分困难的。为了解决网上交往中的矛盾与碰撞,必须提倡宽容的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原则。(3)安全无害。安全无害是网络运用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要求任何网络使用者的行为对于自己、他人和网络社会至少是安全和无害的。人们不应该利用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给其他网络主体和网络空间造成直接的或间接的伤害,这是最低的道德要求,也可以说是网络的底线道德。6.答:生态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生态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生态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生态平衡,做到可持续发展。整个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以及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全人类共同的摇篮。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任何人对环境的破坏,对物种的不尊重都会影响生物圈的平衡与稳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损害全人类的利益。(2)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持续性。工业时代那种浪费式、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3)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在消费中考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应作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应自觉购买那些生产使用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的情感和习惯,杜绝一次性的消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可持续的发展。第六章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内化和原则的遵循(一)单项选择题1.A;2.C;3.A;4.B;5.A;6.A;7.B;8.C;9.A;10.A;11.C;12.A;13.C;14.A;15.B。(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C;3.AB;4.AB;5.ABC;6.ABC;7.ABC;8.BC;9.AC;10.ABC;11.ABC;12.ABC;13.ABC;14.ABC;15.ABC;16.BC;17.ABC;18.ABC;19.ABC。(三)分析题1.功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代表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长远性的根本利益。革命的功利主义要求革命者要以广大人民群众长远利益为依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人民的事业、为人民谋福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2.(1)市场经济的自由本性决定了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拥有生产、经营和出售的自由权利,并成为独立经营、自由交换的经济主体。(2)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自由权利又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市场经济领域作为市场经济中从事商品流通的专门行业,自由交换的法则更是其必备的道德原则。(3)市场经济交换行为是由被交换的商品的特性与交换者的特殊需要之间的关系而构成的,交换者之间的交易买卖行为应该是在自由、自愿的条件下进行的。3.马克思的这一段话是批驳资产阶级学者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将目的与手段对立起来的错误做法,从三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关于对个人主义的评价,首先承认个人主义在历史上确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主义原则是以“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为理论基础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认为人生下来就有自利自爱的本性,所以人的本质是自私的,那么个体追求个人权利、个人利益都是符合人的本质的。从历史长河看,自私并不是普遍的和永恒的,自私是私有制的产物。人类的本性有自我保存的本能,这种本能容易导致利己,也会导致利他。人的本能如何发展为利己或利他,是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的。(2)个人主义原则把个人看作目的,把社会看作是手段,没有看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历史中只有承认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才符合历史本身。(3)个人主义原则强调个性自由、个人利益至上,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甚至导致反社会倾向的发生。如果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人性解放出发去追求自由,就会把自由变成一种抽象的、不受任何制约的“绝对自由”。其实,抽象的绝对的无条件不受限制的自由和利益是不存在的。人的自由和利益,一方面要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保障,一方面要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认可。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和权利,只能破坏社会秩序的正常发展。(4)个人主义原则提倡的个人至上、个人本位,容易导致利己主义倾向。主要在于个人主义提倡的主体创造精神没有确定的社会目标和价值导向,其重心仍然是个人私利,容易导致对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损害。第七章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与民族精神的培育(一)单项选择题1.D;2.B;3.A;4.B;5.D;6.A。(二)多项选择题1.ABC;2.ACDE;3.AD;4.ABE;5.ABD;6.ADE;7.ACD;8.ABDE。(三)分析题1.(1)爱国主义是关于爱国的一种集观点、情感和行动为一体的复合体,它包含着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三层涵义,人们有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就会在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时候,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于祖国的前途命运之中。具体讲,爱国主义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第二,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第三,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这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第一,爱国主义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文明发展不曾中断的伟大民族,靠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爱国主义唤起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自己祖国的挚爱并由此激发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成为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第二,爱国主义是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在中国历史上,民族的统一占据了主流,分裂内乱终归统一,团结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向,而爱国主义则是维系这种趋向的强大动力和纽带。第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要实现民族的复兴,首要的一点就是维系住民族赖以生存的国家形式,国家的兴衰荣辱是民族的生命轨迹,一个国家只有让爱国主义的思想传统深入每一个公民的灵魂,才能成为有生命力、有前途的国家和民族。

(2)姚明的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