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论语境视角下英汉学习词典配例实践
一、英汉双语词典编纂的再语境化例子是词典文本微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词典用例更多是出于考证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证明某个词的存在或验证其使用的规范性。随着词典编纂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词典中的例证功用已更多地从考证功能转向例示功能,即为使用者展示词目词的意义和用法。俄国学者波捷布尼亚(A.A.Потебня)认为,词只有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脱离了具体的上下文,词只是一个“僵死的标本”。(黄建华,陈楚祥2001:59)结合词典文本特性,黄建华和陈楚祥两位先生曾对这一观点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为了不使词典成为一部‘僵死的标本’的‘标本集’,词典中的词不仅在静态中描写(释义),还要在动态中描写(举例),亦即通过例证来完成从语言到言语的过渡”(同上)。笔者比较赞同黄、陈两位先生的观点,并认为以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视角来审视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研编实践,实质上是对人类语言具有“语言”和“言语”双重存在形式本质特点的关注。从编纂过程来看,英汉双语词典编纂实践有两个阶段与语境化紧密相关。一是义项对应词的分析与翻译阶段,笔者称之为“去语境化”(de-contextualization)阶段。英语单语词典的释义最初是从本族语者的原生话语中提炼出来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去语境化的过程。到了英汉双语词典文本,词典编者基于多蓝本英语单语词典的释义来提供汉语义项对应词,语词的意义又经历了跨语言的去语境化过程。因此,在英汉双语词典文本中如何为语词重构源语语境,以便有效再现其在英语语言文化系统中的真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词典的编纂质量。这便是英汉双语词典编纂的另一阶段即“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阶段的核心任务。就词典编纂而言,“再语境化”指的是“编纂者从词典使用者的语言文化认知特点与需求出发,努力给那些孤立抽象的译语对应词汇单位再构建认知语境的过程”(魏向清2011:69),为语词重构原型语境的手段包括提供例证、语体标签、词源信息以及设立参见系统等。以语言学视域下的语境层次性特征研究为理论框架,本文重新审视了英汉学习词典的配例问题,提出并结合实例阐释了词典配例本质上是一种对语词意义与用法展开“再语境化”描写的重要手段。二、语境:从“情景”到“文化”语境问题历来都是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人类学家及认知科学家等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什么是语境,各家各派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根据莱昂斯的观点,在语言学研究中,语境是一个理论构建(theoreticalconstruct),是语言学家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来并确定为语境构成的所有因素(Lyons1977:572)。换言之,语境是一个包含与语言的产出和理解过程有关的各种因素的系统。然而,这些因素在语境系统内部并非杂乱无序地存在着,而是“按一定的层次有序地排列并呈现着功能的”(王建华2002:7)。这便是语境的层次性特征。语境的层次性特征可以被视为对其研究发展轨迹的一种表征,即以语境与语言的关系为出发点,从语言本体语境研究转向语言外部语境研究再转向对语境认知属性的研究,“体现出从小到大、从狭窄到宏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层次关系”(彭利元2005:92)。语言本体语境研究主要指对上下文语境(co-text)的研究。语境概念最初仅指文本(text)范围内“用来指称单个语言项目前后毗邻的语音、词或短语,最多不过是指在句子层次上对语词和句子意义有制约作用的所谓上下文,与语言外部环境基本无涉”(许力生2006:158)。语境概念的含义扩展到包括语言使用的环境这一非语言语境因素则是始于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他于1923年提出“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的概念,进而在1935年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的概念,把语境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情景语境指的是“与语言交际活动直接相关的客观环境”,而文化语境指的是“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所处的整个文化背景”(朱永生2005:7),二者均指非语言因素。此后,弗斯(Firth)、韩礼德(M.A.K.Halliday)、雅各布逊(Jackobson)、海姆斯(Hymes)等诸多语言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观,秉承非语言语境因素与语言之间的不可分离性原则,二者互为制约。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对语境认知属性的研究,将语境“落实到人类的认知作用上来,体现了意义的创造和理解的人本回归”(彭利元2005:17),如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1986:15—16)提出的“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概念。语境的认知属性研究除了关注“上下文和交际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因素”外,同时也关注交际者的“个人知识因素,如已知的事实、假设、信念、技艺、文化知识等”(李德俊2008:86)。从历时角度来看,随着语言研究中语境观的嬗变,语境概念的外延在不断扩展,内涵更加丰富,层次渐趋完善。作为一个影响具体言语活动的认知要素系统,语境为我们阐释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参照框架。但对其层次性特征的准确理解,需要注意如下三点:首先,语境的不同层次(即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及认知语境)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语境概念也许应当视为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刘龙根,崔敏2009:78),其“层次性也不宜用固定的眼光来看待,因为语境的层次是相对的,而且是交叉的、变动着的”(王建华2002:7)。其次,认知语境似不应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语境层次,因为“语境无论如何都是和认知相联系的……只要讨论语境,就必然是认知的,认知贯穿语境的各个层面”(彭利元2008:27)。“认知语境”概念的提出更多应被视作对传统语境研究忽视语境认知属性的回应,是对传统语境研究的丰富与完善。再次,语境的各层次之间存在互动性,而非各自相互孤立、静态地与语言结构发生关联。语境的层次性特征本质上反映了人们使用语言开展言语活动时的复杂性。要成为理想的第二语言使用者,学习者必须能够做到从容调用言语交流时的各种语境(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要素。而这样一种类似母语者的语境调用能力也是语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能力虽非天赋,但却是母语者长期自然习得的结果。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要培养这种能力,则必须要有意识地不断学习和积累。作为自然语言词汇系统信息表征的重要载体,学习词典应当以满足这种多层次认知需求作为文本编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证作为学习词典再语境化描写的重要手段,其价值就在于通过重构典型源语语境重新激活词目词,为词典使用者提供语言使用实例。此外,学习词典的例证选配应当凸显多层次的特点还由词汇的本质属性所决定。语词作为词汇系统的单个个体,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因此,为不同类别的语词选配例句显然不能千篇一律,需要根据语词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层次的例证来为其建构相关语境。事实上,英语单语学习词典已经在实践上对配例的层次性问题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纵观五大英语单语学习词典文本的历时演变,就配例实践而言,已经从早期注重单一的语法语境扩展到了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姜超2010:74)这也是学习词典设计对语言学语境研究的一种文本映射。三、营造适合学生的语境如前所述,在历经两次去语境化的过程后,英汉双语学习词典文本通过译义手段所给出的汉语义项对应词已变得较为抽象而概括,这对于词典使用者的词汇学习显然是不利的。通过例证的选配重新建构源语语境则“将那些来自自然语境的语义元素重新释放……在具体的语境下重新被激活而尽显各自的语义本真面目”(魏向清2005:177)。从辅助学习者习得第二外语的角度,章宜华(2010:243)也强调了在词典文本中建构语境的重要意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是二语习得的条件,而营造合适的语境便是输入变成摄入的关键。学习词典应该在体例的设计和信息的组织方式上重视学习者二语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转化。……在词典中营造适合二语习得的语境,增加用户查阅过程中的有效输入和摄入”。笔者认为,英汉学习词典的配例实践应当采用一种多层次认知互动语境观。具体来说,这种语境观应以面向语言不同层面(如语义、语法、语用等)的本体语境建构为重点,同时针对语词的个性化特征而选择性地建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最终以建构能满足外语学习者语言与文化习得多层次的认知需求为旨归。1.身份编码和清释法的界面型再语境化语言本体语境的重构是指面向语词的语义、语法、语用等层面信息的再语境化过程。具体来说,这种再语境化的过程又可细分为示义型再语境化和界面型再语境化两类。示义型再语境化是语言本体语境重构的基本层次,而界面型再语境化则是语言本体语境重构的较高层次。所谓示义型再语境化主要指通过例证的选配达到在原型语境中明晰语词细微言语意义差别的目的,因为通过例句选配而重构的语境就像一个语义坐标系,词典使用者借助它可以对语词进行准确的语义定位。在这种语境观的指导下,词典编者主要关注例证对语词词义的印证和深化作用,基本停留在语义的层面,极少涉及语法、语用等其他语言层面。例如:antepref表示“(时间方面)在…(之)前”;“(空间方面)在…前面”:antebellum(战前的),anteroom(前室,前厅)-iciansuf表示“(精于某种学术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musician(音乐家),technician(技术员),optician(眼镜商)heptacombform表示“七”,有七的:heptagon(七边形),heptahedron(七面体)newspapern1报,报纸:Hereadthatday’snewspaperwithhisbreakfast.他在吃早饭时看了那天的报纸。/Shegotangryatthenewspaper.她对报纸的报道很生气。……在如上样条的前三例中,词典编者通过选配例词,明晰了英语相关词缀和组合词素的构词意义,对词典查阅者理解与使用它们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而对newspaper这一词条而言,编者通过配例很好地体现出newspaper作“报纸”义项解时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语义差别:第一条例句中的newspaper是指作为实物的报纸,第二条例句中的newspaper则指报纸中的新闻报道所包含的信息。在词典编纂实践中,最理想的配例效果是一条例句能至少兼顾到语义、语法与语用三个层面。换言之,也就是要尽可能增强词典例证所提供的语言信息饱和度。为此,词典编者尤应注重配例的界面型再语境化效果。所谓界面型再语境化是指编者在选配例句时以呈现语词的语义为核心,但同时注重兼顾语法、语用、语体等层面的语言信息。这种界面型再语境化的结果将使配例工作的认知效率大大提高。以下仅以语义—句法界面和语义—语用界面再语境化的配例实践加以阐释。语义—句法界面型再语境化。这主要是指编者在选配例句时要兼顾语词(尤其是动词)的语义—句法互动性,以便较为全面地描述一个语词的语义—句法面貌。关于动词语义与句法表现之间的规律性关联研究,语言学研究领域有两种观点,即词汇语义学提出的动词“预示观”和构式语法提出的动词论元结构“融合观”。正如Atkins等人所指出的,(动词的)语义和句法之间孰影响孰的关系虽无定论,但语义—句法的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ies)对词典学的研究却很有价值(Atkinsetal.1988:86)。借鉴语言学研究对动词bake的语义与句法表现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成果(Levin1993:82,243—44;Goldberg1995:140),笔者试对其做如下配例:bakeIvt1烘,烤,焙:Sheisbakingacakeintheoven.她正在烘制蛋糕。/Thisovenbakespotatoeswell.这个烤箱适于烤土豆。/Thatwholewheatflourbakeswonderfulbread.这种全麦面粉可以烤制出很好的面包。/~sbsth│~sthforsbIbakehimabirthdaycake.我烤了一块生日蛋糕给他。/Mymotherbakedapieceofbreadforme.母亲为我烤了一片面包。2...在该词条中,第一条例句的选配是为了凸显bake词义中所包含的“致使性”语义成分及与之相应的致使变式(causativealternation);第二条例句的选配是为了凸显bake词义中所包含的“工具概念”语义成分及与之相应的工具主语变式(instrumentsubjectalternation);第三条例句的选配是为了凸显bake做创造动词(averbofcreation)时的句法表现:当它带有表示产品的论元(如bread面包)宾语时,那么,表示原材料的论元(如wheat)则可做其主语,这一句式被称为原材料主语变式(rawmaterialsubjectalternation)。这三条例句的选配其背后的语言学理据主要是基于词汇语义学提出的动词“预示观”。最后两条例句的选配则是基于构式语法所提出的动词论元结构“融合观”:动词bake用于双及物构式中时,构式会赋予其本身语义所未包含的一种语义成分———“有意的转移”(intendedtransfer)。通过这些配例,编者可以较为全面地描述该词的语义—句法面貌。语义—语用界面型再语境化。这一语境观主要指编者所选配的例句不仅要能较好地展示词目词的意义,而且还能传递出词目词所承载的语用信息。从配例实践来看,单纯仅靠英文例句的提供来完整展现语用信息是比较困难的,编者有时候需要借助例证的汉语译文、注释等手段建构语词的使用语境。例如:congratulationIn1...2[~s]祝贺的表示;道喜;祝辞,贺辞:Withheartycongratulationsonyourmarriage!恭贺你喜结良缘!/Congratulationstoallthreemedallists.向获得奖牌的三位选手表示祝贺。/Hedeservescongratulationsforbringingtogethersuchaneminentgroupofscholars.他聚拢了这么一群有名望的学者,值得恭贺。IIint[~s]表示庆祝:Congratulations!Yougraduate.祝贺你毕业了!在该词条中,词典编者通过配例及相关注释(如[~s])有效烘托出congratulation一词的语用色彩,即该词多用于表达良好祝愿或对某人取得的成就表达祝贺等场合,为学习者模仿使用该词建构了典型的源语语境。2.语境建构采用语场和语式如前所述,情景语境由马林诺夫斯基率先提出,这一概念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让人们认识到意义不只是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还包括情景意义。情景语境理论后来在弗斯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按照他的观点,意义应被视作一个多重现象,其各个侧面一端与外部世界的特征相关联,另一端则与语言分析的不同平面,如语音学、语法和语义学,相联系。情景语境指在这些不同平面上分析一个话段时被视为相关的外界特征的总和。(克里斯特尔2000:83)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则将情景语境这一概念所指进一步明晰化。韩氏把情景因素归纳为语场(fieldofdiscourse)、语旨(tenorofdiscourse)和语式(modeofdiscourse)。简言之,语场即语言发生的具体环境,其中包括话题以及参与者参与的整个活动;语旨即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语式则指语言本身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语言交际所采用的渠道或媒介。(朱永生2005:10)就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配例实践而言,笔者认为,尽管其所重构的情景语境是比较微观的,但基本上还是会涉及韩氏所提出的情景语境三因素。通过例证建构情景语境的手段主要是选取对话类的词典例证来构建言语交际的场景,向词典查阅者展示某一语词或短语在情景交际时的真实用法。例如:helpIvt...-vi...IIn...IIIinterj...IVadj...‖...helponeself1自助;自立:...2控制住自己(如习惯、冲动等):...3〈口〉(用以表示允许某人做某事或用某物)请自便:A:“DoyoumindifIuseyourcar?”B:“Helpyourself.”甲:“你是否介意我借用一下你的汽车?”乙:“请自便。”...here★★★Iadv...IIn...IIIadj...IVinterj1...2[点名时表示在场的回答]到!有!:“TomHanks.”“Here”“汤姆·汉克斯。”“到。”在help条目中,编者通过选取一则简短对话例呈现出helponeself这一短语可出现的典型交际情景:从语场来看,这则对话例的话题涉及的是物品(汽车)的借用;从语旨来看,参与者A和B的角色关系为借入者与借出者;从语式来看,采用的是听觉渠道。类似地,在here条目中,编者也通过选取一则简短对话例呈现出here一词可出现的典型交际情景:从语场来看,这则对话例所涉及的活动是点名;从语旨来看,参与者A和B的角色关系为点名者和答到者;从语式来看,采用的是听觉渠道。这两则配例清楚地表明通过选取对话类词典例句所建构出的情景语境,对学习者模仿使用地道的交际言语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3.心理层面的异质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culturalartifact),英汉学习词典的研编设计除了接受语言语境的观照外,还应积极反映源语语言所承载着的文化。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如果不了解英语语词赖以生成的社会文化基础,在语汇的理解与习得方面就会遇到障碍。文化语境的重构主要是指编者在配例实践中有意识地选择可向词典用户传达源语文化信息的例句,这类信息包括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等,它们“反映着特定民族心理和意识过程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语言间转换的最大参照系”(陈伟,蒋清凤2007:72)。例如:driveIvt1...-vi1驾驶;驾车;(机动车)被驾驶:WhydoesEnglanddriveontheleftsideoftheroad,whileAmericadrivesontheright?为何英国人靠左道驾驶而美国人靠右道?...IIn...serpentn〈书〉1[C](尤指硕大的)蛇,巨蛇:ThedemontemptedEveintheshapeofserpent.魔鬼变成蛇去引诱夏娃。...在drive条目中,编者通过例句的选配意图向词典用户传达英美两国在驾车行驶上的差异,无疑对学习者了解英美人的生活习惯有所帮助。在serpent条目中,编者通过选取包含《圣经》典故的例句来构建源语宗教文化语境,向词典用户传达引诱夏娃偷吃伊甸园知识树禁果的“蛇”,英语词应是serpent(而非snake)这样一种文化信息。英汉双语学习词典是两种迥异的语言和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产物,作为辅助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应当将具体的语言现象与文化有机结合,积极服务于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4.关注用户主体的认知需求在前文中,笔者提到认知相关性贯穿于语言本体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诸层次,认知语境似不应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语境层次,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没有必要再单独探讨认知语境层次上的词典配例问题?笔者认为,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认知语境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探究语境的新视角,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本”性(胡霞2004:93),具体表现为“它不仅关注语言和语境之间的互动影响,而且更加重视语言使用者在语境动态建构过程中的选择机制,即重视言语交际参与主体之间的动态语境生成情况的考察”(魏向清2011:67)。语言符号的使用者在认知语境中被提高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胡霞2004:93)语境研究中的人本语境观转向与词典编纂中“编者视角”向“读者视角”的转换二者之间存在共通之处,即它们都凸显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在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蓬勃发展的影响下,词典研究范式逐渐呈现出认知归向。这一新的词典研究范式不仅注重用户主体基于信息实体的“显性需求”,而且更加注重用户这一认知主体的内在接受或学习机理(即“隐性需求”),以全面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词汇能力为指归。(陈伟,张柏然200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离婚快速和解合同指南版B版
- 自控课程设计0型系统
- 私教体态调整课程设计
- 2025年高中生禁毒教案二
- 2024招聘计划书(32篇)
- 2024年用电客户受理员(二级技术师)理论考试题库(B卷)
- 网上购物系统web课程设计
- 舞蹈新鞋子课程设计
- 市场行业助理职责概述
- 三年高考地理(全国乙卷21-23)真题知识点-工业及其区位因素
- GB/T 12959-2024水泥水化热测定方法
- 《商务礼仪》试题及答案大全
- 《核电厂焊接材料评定与验收标准》
- MOOC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东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小学生建筑科普小知识
- 安徽省六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24年1月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2024年贵安新区产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欣旺达质量体系+社会责任+安规体系审核(QSA)
- 如何在职场中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 《军事理论》教案第五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