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原因分析_第1页
转型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原因分析_第2页
转型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原因分析_第3页
转型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原因分析_第4页
转型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原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型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增长:高等教育经济衰退的扩张是什么?(一)转型时期俄罗斯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是苏联和东欧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在过去10年中,许多转型国家,特别是独联体国家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在中东欧及中亚27个转型国家中,有24个国家1999年的真实产出没有达到1989年的水平,其中情况最好的是波兰,年的真实产出是1989年的128%情况最差的是塔吉克斯坦,前者只有后者的29%处于中等水平的是俄罗斯,这一比例为55%。但是,在上述背景下,大多数转型国家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经历了转型初期较为短暂的下降后,却在9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在1990-1991年度到2001-2002年度之间,转型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从848.1万人增长到1216.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5%详见图1。中东欧转型国家的高等教育扩张尤为迅速,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中心对中东欧十个转型国家的研究报告,1989-1996年间,该十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增长了66.4%。之后则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在1996-2002年间,增长了79.1%其增长速度可以与1945年以来的任何高等教育系统媲美。在转型国家中,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发展较具代表性。在苏联解体之前,其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停滞;苏联解体之后的十年,其经济一直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而与此同时,其高等教育规模却快速扩张。1993-2005年,俄罗斯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从59万人增长到164万人,年代后期增速尤为迅猛,2000年,招生规模增加了将近一倍,直至2005年之后基本保持稳定。其高等学校学生总数在1993年达到低谷后迅速攀升,直到2008年达到最高值(详见图2。(二)大学的扩展与其他转型国家类似,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也是在特殊背景下实现的扩张。1.经济增长负增长,经济衰退严重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经济一直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大部分时期经济都是处于负增长的状态,转型初期经济衰退尤为严重,直到进入21世纪才根本好转。2.社会平均工资现状90年代,俄罗斯社会大面积贫困化,工资水平大幅度下降,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的统计数字,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只有1991年的43.4%平均名义工资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比率由1991年的335%下降到2000年的172%详见表1。3.不存在的公开失业现象由于长期的经济不景气以及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在计划体制下不存在的公开失业现象在俄罗斯开始出现,失业率在整个90年代一直处于不断上升之中,直到1999年才开始好转(详见图3。4.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虽然高等教育的规模快速增长,但俄罗斯教育预算占总预算的比例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考虑到实际的经济衰退导致预算支出的缩减,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90年代不断减少(详见表25.高等教育自费生比例上升与苏联的免费高等教育政策不同的是,俄罗斯推行高等教育市场化政策,大学开始招收自费生,且自费生的比例不断上升。社会调查显示,全国仅25的人口有足够的能力负担高等教育费用。(三)国家不具备转型条件一般而言,经济持续增长、良好的就业状况、居民支付能力的提高、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及个人承担较低的费用更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但转型国家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尤其在转型初期更是如此。因而,转型国家的高等教育扩张似乎是一种“非常态扩张”,俄罗斯的这种状况尤为典型,其高等教育扩张是“没有经济增长的教育扩张”,因而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独特现象。二、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0年后,俄罗斯及东欧国家开始了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社会、政治制度变革的进程,这种转变的核心是倪志伟(Nee所提出的“市场转型”(MarketTransition即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高等教育是现代社会系统中日益重要的子系统,市场转型必然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一)从流动模式到市场主导的分层流动不同类型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层机制,市场转型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与该经济体制对应的是泽林尼(Szelenyi所指称的“再分配经济”的社会分层模式。这是一种权力主导的分层模式,其本质是国家依靠对社会资源的绝对控制来影响或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在这种分层模式下,社会流动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加上国家在社会地位方面实行保护既得利益的做法,因此较少有向下流动,社会流动在纵向上呈现出单向性,因而个体的社会地位相对稳定,这也导致社会结构相对固化,个体社会流动的自主性不强。从社会流动的规模来看,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在整体上有从农民、工人向知识分子流动,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的现象,这是一种结构性的流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是进入知识分子阶层及国家管理者阶层的重要条件,个人及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较大,高等教育发展较快。但在苏联后期,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这种结构性流动的规模大大减少,进入“停滞”时期,向上流动机会的整体减少使社会结构趋于封闭。尽管国家仍然努力方便农民和工人及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主要问题在于,工人或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得不到相应的社会地位。”“有调查表明,对相当一部分公民,尤其是青年来说,教育不是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这是80年代后俄罗斯大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因此,受这种社会分层与流动模式决定,在经济增长放慢甚至陷入停滞的情况下,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大减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难以实现向上流动,这造成个体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下降,造成了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减少。调查显示,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不断降低,至1993年达到最低点(详见表3。而由再分配经济到市场经济,意味着市场成为主要的分层机制,在这种分层机制下,个体主要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工作机会、经济收入以及社会地位。分层机制的变化导致社会流动状况的改变:首先,社会流动的自主性增强,个体有了更多的机会,通过市场竞争获得社会地位,实现社会流动;其次,流动方向多样化,既有向上的流动,也有再分配体制下较少的向下流动,还有更多的水平流动;再次,受前两者决定,社会流动规模扩大。在市场主导的分层及流动机制中,教育在其中扮演关键的角色,更高水平的教育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收入与更高的社会地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一个青年人的最终地位和工资收益的最明显可见的预兆就是他的教育年限。”因此,在转型初期社会流动机制经历了短暂的混乱之后,教育逐渐取代运气、时势、冒险等因素,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人们对教育在获得社会地位方面的评价不断提高。这样,在社会分层机制转变的背景下,社会流动的自主性增强、流动方向多样化、流动规模增加,高等教育对个人的意义大大增加了,导致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增强。(二)从同一性政策看社会分化在市场转型之前,苏联社会结构比较简单,相对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而言,社会分化程度较低;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在苏联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在收入分配上推行均等化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增进社会各阶层收入上的平等,通过“阶级和社会团体相互日益接近,推动社会走向完全的社会同一性”。在这种政策的作用下,不同行业、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被人为地缩小,社会上的收入分配是高度均等化。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标,工资级差十分位数(10最高者与10最低者的比值)从斯大林时期的8l降低到80年代的3l。作为结果,工人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工资水平日益接近,两者的比率从1940年的l2.15缩小到1985年的l1.10。接受高等教育者与未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收入差距不大。社会阶层间的纵向差别是垂直流动的前提,这种分化程度低的阶层结构以及同一性的政策导致了阶层间纵向差别的缩小,这种情况下的社会流动更多是水平流动,按照苏联学者的说法,是“劳动者社会集团之间的位移”,个人社会地位只是发生了“局部的变化”。这造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选择职业技术教育尽早就业,而不是进入高等学校。“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通过职业教育去选择职业,并继而选择与职业有关的社会地位。”由此导致高等学校的入学率不断降低。在研究生教育中,也出现了招生任务不能完成的现象,由于招生规模的减少,导致在每千个科学和科学教育工作者中研究生的数量逐年下降,从1965年的136人下降到1985年的65人。而在市场转型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高度的同质性走向高度的异质性,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多元化,不同阶层、群体、行业、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分化最直观地体现在收入差距上,而在转型国家中,俄罗斯的社会分化程度较高。表4显示,在1991-1995年间各个部门之间的工资水平经历了急剧分化,即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作为衡量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俄罗斯的基尼系数在1992年为0.289到1994年迅速增长到0.409此后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详见表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当时俄罗斯社会的重要特点是两极分化,社会不平等越来越明显。作为这种分化的结果,年俄罗斯社会工资级差的十分位系数达到27倍。在社会分化的背景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的收入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的收入差距必然会拉大,从而导致个体高等教育收益率的上升,这种现象在俄罗斯比较突出。有研究表明,在转型初期收入不平等加剧的背景下,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回报率明显提高,对男性来说,大学文凭相对于中专文凭的边际收益率从1991年的8.3%增长到1994年的21.6%女性的这一指标则从1991年的21%增长到1994年的30%。就每多接受一年高等教育的边际收益率而言,苏联时期不到2%90年代中期增长到6%~7%2001年增长至9%。另一项针对1992-1999年间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层次教育的整体收益率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大学教育的边际收益率远高于其他层次的教育。社会不平等是垂直流动的前提,社会分化的加剧以及高等教育收益率的上升导致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动机的强化并趋于功利化,由于社会分化的加剧,物质的富足对人们(也包括青年人)来说成了第一位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追求成功’”。(三)社会竞争的压力如前所述,在再分配体制下,国家通过中央计划的方式配置社会资源,为个人分配工作,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这种体制是排斥市场竞争的,因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国家不允许有公开的失业现象,有的国家甚至规定公开失业为非法,苏联也一直推行劳动者普遍就业的政策,对劳动者在工作中的不良表现甚至采取容忍的态度。在这种体制下,个体没有就业竞争以及生存竞争的压力,虽然接受高等教育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但相对而言,个人及家庭因社会竞争的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程度的积极性有限。而在市场转型后,劳动力主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个体的工作及收入主要取决于市场竞争的结果,这也直接影响到个体及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看,各有侧重、分类分层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增强市场转型意味着劳动力的市场化,对大部分劳动者成员来说,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而在市场竞争中,接受更多教育的个体必然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由此,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增强。2.影响就业竞争的因素在转型初期,由于劳动力资源要经历市场再配置的过程,加上经济连年衰退,俄罗斯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年轻人的失业问题尤其严重,其失业率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详见图4。失业现象的存在不仅对失业者本人造成直接影响,也给就业者造成工作压力。年轻人失业率的上升加剧了就业竞争,而受教育程度高低是影响就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工资水平的高低,也是能否找到工作以及保住工作的主要因素。如2002年,在待业的毕业生总人数当中,是中学毕业生,26.2是初级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是中专毕业生,只有15.4是大学毕业生。1992-2005年间的统计数据表明,俄罗斯的失业率在1998年达到13.2%2005年下降为7.1%而持有高等教育文凭者的失业比率一直远低于其他受教育程度者,从1999年的6.8%下降到2005年的3.0%。3.失业救济金的领取标准较低在市场转型的背景下,俄罗斯社会保障发展滞后。比如失业救济,由于财政上的困难,俄罗斯失业救济标准较低,且有严格的附加条件,这导致相当多的失业者不愿意领取失业救济金,如1996年有超过30的失业者领取了救济金,年底为171999年全年失业总人数约930万,年底仅12的失业者领取了救济金。由于社会安全网的缺失,使社会竞争成为没有底线的生存竞争,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三、教育扩张的功能性理论关于教育扩张,主要有技术—功能论与地位—冲突论两大理论传统。技术—功能理论认为,教育扩张是由于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社会上的职业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的一种自然反应,其代表人物是贝尔(Bell、帕森斯(Parsons等人,其经济学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地位—竞争理论则认为人们追求教育文凭出于对地位的追求,这种对文凭追求竞争的升级会带来进一步的教育扩张,其代表人物是柯林斯(Col.lins、瑟罗(Thurow等人。如柯林斯认为,教育发展的动力主要应看作是随着学位持有人数的增多,学位的膨胀促使雇佣能力的标准更高,高等教育扩张的根源是文凭决定社会地位并激烈竞争的结果。在一些情况下,群体地位竞争愈激烈,教育扩张得愈快,教育扩张的功能性越低。比如,在经济衰退时期,高等教育反而扩张得更快。由于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扩张是在经济停滞甚至衰退背景下的扩张,显然,这种扩张用人力资本理论为代表的技术—功能论无法有效解释;地位—竞争论则为分析转型国家的高等教育扩张提供了有效的视角。(一)社会地位竞争加剧市场转型前,在再分配体制下,由于意识形态上对竞争的排斥,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的结果,使得社会中的地位竞争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这种体制通过国家权力给劳动者安排工作岗位并赋予相应的社会地位,个体在社会地位获得中的自主程度较低;其次,这种体制保障个体的工作岗位以及社会地位的稳定性,个体向下流动的可能性小,无须为维持既有的社会地位做出更多的努力;再次,经济收入的均等化,导致社会不同阶层及群体经济差距较小,也削弱了人们向上流动即争夺更好经济地位的动机。此外,经济发展缓慢在客观上使得结构性的向上流动机会减少。这样,社会上地位竞争的规模也有限。而市场转型后,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就是一种竞争机制,市场转型必然导致社会地位竞争激化。首先,社会分层机制转换扩大了社会地位竞争规模。与再分配经济相比,在市场经济下,个体社会地位的获得主要取决于市场竞争,这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机会与动力,尤其是在转型初期,原有的地位安排被打破,个体需要在新的社会结构中重新确定社会地位,这导致地位竞争规模扩大。其次,社会分化强化了社会地位竞争程度。社会分化拉大了社会阶层间的纵向差距,从而加剧了对优势地位的争夺,社会分化越严重,地位竞争越激烈。再次,就业困难加剧了社会地位竞争强度。对大多数个体来说,工作是个人获取经济收入及获得社会地位的基本手段,因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就业竞争尤其激烈。(二)高等教育扩张的结果:来自市场激励机制、惩罚机制和自我强化机制的引发由于再分配体制下地位竞争程度不高、规模不大,且高等教育在地位竞争中的作用也比较有限,因此,个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以竞争优势地位的积极性不高,个体及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程度不够强,需求总量也有限,这是计划体制下特别是在后期高等教育规模停滞乃至减少的根本原因。而市场转型后,高等教育在社会地位竞争中的作用增强,从而导致了社会上的高等教育需求增长。具体来说,社会地位竞争的激化主要通过如下机制导致高等教育扩张:其一,市场激励机制。即接受高等教育能更容易找到工作、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多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如转型初期高等教育收益率上升以及接受高等教育者相对于其他教育程度者而言失业率较低,对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一种市场激励。其二,市场惩罚机制。即如果不接受高等教育,可能意味着个体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个体的向下流动。而再分配体制下由于对既得利益的保护,社会中的向下流动较少,因而市场惩罚机制几乎不存在。如苏联社会学家认为:“与资本主义社会中因破产而被迫流动的情况不同,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中大多数社会流动出自于当事者的自愿。”而在市场机制下,尤其是在转型初期经济衰退、两极分化、就业困难的背景下,相当多的个体及家庭面临社会地位急剧下降甚至失业的威胁,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其三,自我强化机制。即高等教育扩张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个体的教育需求,这是由于教育扩张导致雇主对文凭的要求提高,原有的文凭贬值,个体不得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在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张加速了更低层次文凭的贬值进程。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扩张形成了自我强化机制,正如瑟罗(Thurow所说:“人们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工资高于未提高教育水平的人,而在于高于都提高了教育水平的人。教育实际上成了保持个人竞争力的防卫开支。受过教育的劳动者越多,发展越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