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1页
上课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2页
上课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3页
上课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4页
上课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3班某同学说:“作业我没有写”(前天)高一3班某同学说:“作业我没有写”(昨天)高一3班某同学说:“作业我没有写”(今天)因为所以有人说,高一3班作业不写,期末考试没人能及格。你同意吗?高一3班某同学说:“作业我没有写”(前天)高一3班某同学说:“作业我没有写”(昨天)高一3班某同学说:“作业我没有写”(今天)因为所以有人说,高一3班作业不写,期末考试没人能及格。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浙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统,管它冬夏与春秋。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了这篇文章。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慨叹玄虚渺茫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有所感触而叹息。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哄骗。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结合课文注解,通读全文,并思考: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是如何得来的?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论点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现在: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是如何得来的?不久:希望国联论据“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第二课时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直接反驳突破口2、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思考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提示)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敌论点中“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范围大敌论据中所述“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3、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从古以来现在都有“脊梁”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脊梁:本指脊背,一般比喻支撑的人或物体。4、“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5、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以偏概全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有“脊梁”敌论点己论点敌论据己论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驳敌论证正面立论结论第三课时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1)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2)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驳论文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方法有:

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批驳对方的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批驳对方的论证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敬业与乐业》是立论。即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论据来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与立论相结合。先摆出敌人错误的论点进行批驳,然后再摆出自己的论点。并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练习反馈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更具有讽刺意味。2、本文批驳敌论时,针对“自信力”仿造了两个词“

”、“

”有力地嘲讽、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本质和嘴脸。自欺力他信力思考:“他信力”的表达效果由“自信力”衍生而来,是对国民党统治着极其御用文人的讽刺。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3、第1段和第4段都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字,这说明什么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1、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4、文中出现了许多次中国人,它的含义是一样的吗?文中的中国人有三个含义:A、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B、大部分爱国的人民;C、所有中国人。找出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指出其具体含义。(1)巴尔扎克每天用十六七个小时如痴如狂的奋笔疾书,即使累得双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他一生留下了为人们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一般陈述——)5、概述下面的论据的表述各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该论据可以用来证明一个什么论点。(2)曹雪芹举家食粥便有了名著《红楼梦》;贝多芬在雷电暴雨中听到命运叩门便有了不朽的第五交响曲;爱因斯坦苦思冥想忘了家在何处便有了相对论……(排比铺陈——)

(3)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为人类贡献了聪明才智使后人享用不尽。(分类列举——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4)战争年代,黄继光、董存瑞为了民族的独立,赴汤蹈火;和平时期,邓稼先、蒋筑英为了祖国的强盛,呕心沥血。(事例对举——中华儿女有崇高的爱国精神。)(5)德国化学家维勒研究一种铝矿石,漫不经心,失掉了发现“钒”的机会;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浅尝辄止,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法国化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正反对照——粗心与细心之间,差距天上地下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①一位诗人曾说:“虚荣的人只是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却注视着祖国的事业。”②其实,如果把自己的名字与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倒也不妨注视一下。③但说到底,应该注视的是事业。④古往今来的真正名人,是靠自己实实在在的成就和影响立足于世的。⑤像瓦特和蒸汽机、马克思和《资本论》。⑥这些伟大的名人自己并不曾谋求“大名垂宇宙”,不曾用一毫的心思去乞求官方或人们的赏识。⑦他们只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是为时人所不理解、不能容忍的奇思异想,为人类开辟了新的天地,他们的名字也就自然不朽了。⑧所以要想当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小写”自己的名字,“大写’自己该做的事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