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高效运用备考素材_第1页
高考专题复习:高效运用备考素材_第2页
高考专题复习:高效运用备考素材_第3页
高考专题复习:高效运用备考素材_第4页
高考专题复习:高效运用备考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如何高效运用备考素材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徐建华

——高效运用素材方法“微剧透”:方法一:弱水三千,取一瓢饮

方法二: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方法三:先叙后议,立传明德

方法四:以引代叙,以简驭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亦如是。只有平时积学储宝,才能酌理富才,考场上才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抚四海于一瞬,挫万物于笔端。临近高考,同学们积累了不少素材,有人文类经典,有新颖、鲜活的时代人物,用得好,“材”尽其用,可使文章颜值、言值俱增;用得不好,再好的素材也可能会“暴殄天物”。那么,如何在考场上巧妙运用素材呢?

方法一:弱水三千,取一瓢饮

积累的备考素材,往往可用于论证多个话题,因此,面对某一话题写作时,运用素材切忌生吞活剥,而应合理剪裁,有所取舍。“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应选取素材中最契合主题、话题的元素和细节。凡与主题若即若离、不符甚至相悖的,即使素材本身引人入胜,也应摈弃不用。

【备考素材】

徐颖:用奋斗书写北斗新篇章徐颖4岁时上小学,16岁就来到北京读大学。她自小就表现出对科学的喜爱,尤其是物理、数学等科目。2006年,在导师的带领下,徐颖开始参与北斗二号卫星系统的研究工作。三年后,她博士毕业,进入中科院工作。2015年,32岁的徐颖成为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有人称徐颖是“天才”,但她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是个“喜欢通过吃零食和购物来为自己解压”的普通女性。

【备考素材】

2016年,在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的一次公开演讲,让徐颖声名鹊起。当时,北斗二号系统已经完成,为了帮助公众了解北斗系统及其研发过程,徐颖在她的讲座中做了很多有趣的类比。徐颖十几分钟的演讲,是科学家带领老百姓,对北斗系统展开的一次美妙的体验,激发了公众的科学兴趣和钻研热情,也让更多人对北斗乃至中国自主科研有了新的认识,既是一次大众科普,也是一次热点回应。从那时起,徐颖便以导航专家的身份频频出现在科普电视节目和讲座上。她是一位罕见的在科研和科普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年轻科学家。

【学生运用示例】

当代青年,如何践行担当精神?作为后浪,就应意气风发,使自己的人生“燃”起来,仁者播其惠,智者尽其谋,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使自己的青春有所作为,就是青春最好的担当。青年科学家徐颖,从小热爱科学,并以此涵养科技报国的高远志趣,从此沉潜科技,然后在此基础上,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成为北斗科普知识的代言人,成为最具正能量的网红和明星科学家。当代青年,也应努力成为像徐颖这样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选自优秀习作《青年担当》)

点评:

上述关于徐颖的备考素材,内涵丰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采用苏轼的“八面受敌法”解读材料,一例多用。如“自小就表现出对科学的喜爱,尤其是物理、数学等科目”,可据此提炼出“涵养科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等立意、观点;如“徐颖十几分钟的演讲,是科学家带领老百姓,对北斗系统展开的一次美妙的体验,激发了公众的科学兴趣和钻研热情,也让更多人对北斗乃至中国自主科研有了新的认识,既是一次大众科普,也是一次热点回应”,则可提炼出“媒介素养”“正能量知播”等热点话题,即如何利用现代媒介,为知识传播赋能。

方法二: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不少同学积累了一些鲜活素材,如获至宝,考场上难以忍痛割爱,运用素材时动辄围绕一则素材,敷演行文数百字,人物生平、高光时刻、生活琐事等一应俱全,俨然“纪事本末体”。如此运用素材,其实并不高妙。一则因为议论文写作,臧否人物叙为宾,缘事析理议为主,叙写人物事迹耗去太多篇幅,“绿肥”则自然“红瘦”——议论说理自然单薄、肤浅;二则一个人物素材数百字,800字的篇幅难以包孕丰富的内容,且有以偏概全、失之武断之嫌。

方法二: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因此,运用素材时,应运斤成风,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可以高度凝练的语句概括,可以颁奖词形式打造“人物名片”,可以简笔为人物写意,或是选取“言为心声”的人物感言……叙写例证素材时,可一例一句,或是两至三个短句,由一则素材类比联想,触类旁通,以仿写形式,使历史人物、时代人物、功勋人物、感动人物等形成“接力”,这样可使文章在较短的篇幅内,让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俊采星驰,纷至沓来。这一素材运用之法,不仅使文章在内容上充实丰赡,在气势上洋洋洒洒,而且这种同类叠加,可为议论赋能,使观点更加雄辩有力。

【备考素材】陆秀兴:扎根乡村的“铿锵玫瑰”陆秀兴2010年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佛山市禅城区找到了一份令亲朋好友羡慕的高薪工作。但她后来放弃高薪,选择投身乡村建设,成为古灶村一名后备干部,俯身在田间地头,干起最朴实无华的农村工作。走出名校,投身乡村。起初,陆秀兴遭遇过旁人的质疑,也经历过家人的不理解。“从象牙塔到乡村,我渴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广阔天地驰骋梦想。”陆秀兴说。当她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回信后,感触颇深,“扎根基层,青春无悔”这几个字一直刻在她的心里。于是,陆秀兴毅然放弃企业高薪工作,选择投身乡村建设。经过选拔,她成为古灶村后备干部,做村支书助理。

【备考素材】

说易行难。陆秀兴说,基层工作细碎而繁重,自己不但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还要“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在实践中,陆秀兴也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方法。村里哪块“骨头”最硬,就从哪里入手。在她的带领下,古灶村从一个“软弱涣散”的城中村,蝶变为乡村治理示范村、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收入过亿元村,真正走活乡村振兴“一盘棋”。陆秀兴用自己的真诚和付出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拥护。

【学生运用示例】

昔有“耶鲁村官”秦玥飞,后有“大山的女儿”黄文秀,今有“脱贫领头人”杨宁、“大山的赤子”刘秀祥、“古灶领头雁”陆秀兴……君子通大道,砥砺在基层。他们的人生蝶变,无异于铸剑。铸剑须定型、打磨,更需淬火。同理,他们一方面是品学兼优的高才生,勤学苦练,为人生奠基和定型;另一方面,学成之后,他们不满足于书本、课堂所学,选择主动去历练、磨炼自己。他们俯身大地,沉潜基层,挑大梁,接地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砥砺才干,使自己成为经世致用的大才。(选自优秀习作《铸剑》)点评:

选文运用硕士村官陆秀兴这一素材时,看似平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首先是惜墨如金,化繁为简,以“青年点名”的形式,将数百字的素材淬炼为“君子通大道,砥砺在基层”十个字,不仅交代清楚,而且巧用对偶修辞,融人物事迹与时代精神于一炉。

然后由陆秀兴扎根基层,类比联想到秦玥飞、黄文秀、刘秀祥等青年典型,均采用“大山的女儿”“大山的赤子”等简单易记的人物名片形式,使例证更加醒目,以收吸睛之效。如此以点带面,刻画当代青年群像,俨然时代精神的浮雕,远比一个人物例证厚重得多。

方法三:先叙后议,立传明德我们在运用备考素材时一般习惯于夹叙夹议,叙写事例和论证观点水乳交融。其实,在考场上,运用“二分法”“传评法”来叙例,也不失为快速行文展开之道。具体说来,即围绕某一素材或群例,先叙写人物生平、事迹等,多用“零度写作”——客观交代,俨然史传作品中的“列传”部分;然后另起一段,多用“春秋笔法”,饱含情感,围绕话题观点评价和议论,俨然史传作品结尾的“赞曰”“评曰”部分。这样的两部分泾渭分明,不蔓不枝,看似机械刻板,但章法谨严。

【备考素材】潘际銮:把一生与祖国需要“焊”在一起2017年,90岁的潘际銮登上中央电视台节目《朗读者》的舞台。在节目中,他朗读了康有为的《告全国民众书》。“谨以此篇献给清华大学和我的祖国。”他说。家国是潘际銮人生中最深刻的印记与情怀。1927年,他出生于江西瑞昌。抗日战争爆发,国破家亡的画面烙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六十多载岁月,他把个人命运早就与国家的命运“焊”在了一起。潘际銮曾在多个场合说过,国家需要什么,什么难,他就干什么。潘际銮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许多“国之重器”的背后都有他的付出与奉献,他的发明创造成了中国的一张名片。

【备考素材】

90多岁时,潘际銮还在指导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的应用。接受采访时,潘际銮说:“我这么大岁数,还想干活,是因为自己终身陷在这个事业里了,仍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给国家做贡献就是乐趣所在。”

【学生运用示例】

焊接专业,潘际銮原本兴趣不在于此,但国家的召唤、时代的需要,让他义无反顾地投身陌生领域。随着兴趣渐浓,潘际銮实现了从门外汉到科学泰斗的华丽转身。

【学生运用示例】

诚然,兴趣能激发潜能,但仅有兴趣,难以恒久,难抵岁月漫长。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生活、工作中,兴趣可能会磨灭消退,情怀枯槁,心灵倦怠。如若将兴趣升华为志趣,即将对学科、技艺、工作等本身的痴迷,熔铸淬炼为为人生、为未来、为家国的高远志向,当兴趣的浪花融入志向的大海时,它就会永不干涸。从此,山高路远,漫漫征途,自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张载有言:“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反之,志趣高远,方能行稳致远,成就大器。

(选自优秀习作《志趣》)

点评:

上述写作片段,作者先以简洁的笔法叙写人物事迹;然后趁热打铁,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对人物事迹进行“燃烧”:先以“诚然”领起让步论证,以退为进,不失严谨;继而以“如若”领起假设论证,与上文的“兴趣”构成正反对比,使“兴趣”与“志趣”高下立判;接着以“浪花”“大海”领起比喻论证;最后运用引用论证,曲终奏雅。

方法四:以引代叙,以简驭繁

一般运用历史、现实人物素材,大多会以叙述为主。其实,运用素材时,也可另辟蹊径,适当穿插引用,以代替冗长的叙述。不少诗文名句、典籍中的片言只语、成语典故等,如若巧妙剪辑,可以引用概括人物事迹,可以引用彰显人物精神。

【学生运用示例】

稽之往古,隋炀帝正因为无人约束,于是纵情傲物,穷兵黩武,大兴土木,以“一人之心”凌驾于“千万人之心”之上,最终身死国灭;王勃才情卓绝,然不懂得约束自我,罔顾国法,私杀官奴,恃才放旷,不拘礼法,因此纵然在滕王阁上意到笔随,挥毫泼墨之间有着“挫万物于笔端”的自由,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处处碰壁。反观汉文帝、唐太宗之流,虽为帝王至尊,但始终谦冲自牧,守正克己,不逾矩,懂知止,故能成就大业,流芳百世。由此观之,约束和自由,不是分道扬镳的宿敌,而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一如风筝和线,因为线的约束牵引,风筝才能鸢飞九天;一如大堤和江河,堤坝束水,江河才能奔腾向前,不至于泛滥成灾。

(选自优秀习作《约束与自由》)

点评:

隋炀帝、王勃、唐太宗等历史人物,就素材本身而言,无外乎耳熟能详的史实,卑之无甚高论。但作者在运用这些素材时,通过密集的引用,使寻常素材焕然一新,具有脱胎换骨之效。虽大量引用,但不露斧凿之痕,丝毫无掉书袋之嫌。每一处引用,各尽其妙。如“纵情傲物”,出自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出自课文《阿房宫赋》。这两处引用,用于臧否人物,精当中肯。再如“身死国灭”,语出《伶官传序》,仅用四字,揭示出人物命运。此外,运用王勃素材时,没有陷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