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含答案)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新诗的诗体建设是诗歌界长久以来都在探讨的问题。从字面意思来看,“诗体"侧重于诗歌的形式方面,因此很多观点也是从这一维度提出的。比如国学大家季羡林就曾不无忧伤地说:“新诗至今没有找到它的表现形式。”我却认为,新诗没有自己统一的表现形式,是新诗不幸中的万幸。这完全符合提倡写自由诗的人的初衷,是合乎自由诗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谁违背这个“自由"的规律,谁想找一个统一的新诗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此路不通。若不然,为什么从闻一多提倡新诗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到现在的一些理论家所提出的新诗要改革,时间已跨越80多年,争来争去,至今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共识呢
在这里,我不是要完全否定新诗格律化的必要性。实际上,在新诗的创作实践中,各种诗歌探索,只要是出于促进诗歌发展的初心,都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我们在探讨新诗的诗体建设时,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形式的问题,可能会舍本逐末。我认为,新诗体的建设,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根本的根本,就是追求诗的意境美。舍此而不谈,奢谈诗的形式美、绘画美、诙谐美等等,均是舍本求末的侈谈,必然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何谓诗的意境有的学者认为,“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朱光潜诗的境界说,已经把诗的意境及其作用说得极其透彻。我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经验,认为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面,即三化——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具有这三化的诗,就是具有意境美的诗。氛围化就是诗中的气氛,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悲壮还是愤怒,是凄凉还是温馨,总之诗人的情绪都在氛围中呈现。它具有诱人的魅力,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跟着诗人情绪,步步深入诗的境界中。情节化就是诗的故事性、戏剧性。诗人的思想、意念、志向都体现在情节里,是诗人引领读者进入境界的巧妙构思。而意象化就是一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画面感全靠意象的鲜明、准确、到位,没有意象的诗,味同嚼蜡。因此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是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有了意境美的诗,就能抓住读者的心,使其走进诗人创造的意境里。
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会应运而生,只要稍加打磨,便纷纷呈现。但是,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等于丢掉诗的灵魂,那么,你以上的打磨或雕刻都是徒劳的。没有意境美的诗,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再好的形象、再好的音韵、再好的形式,都是空的,都不是诗。
(摘编自董培伦《新诗的诗体建设》)
材料二杜甫为新诗准备了丰富而珍贵的藏品,百年来鲜有用者,殊为可惜。在我看来,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些问题反复出现,或许杜甫的诗歌能给予启发。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新诗似乎有这样一个怪圈:载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会抵触载道。讲政治,艺术就会受影响;重艺术,政治就会退居一旁。杜甫则超越了这个怪圈,他的实践证明,对优秀诗人来说,载道并不必然影响言志抒情。载道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与生俱来,每一首诗自然都是载道,所谓“每饭不忘君"“致君尧舜上”“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并非咸吃萝卜淡操心,也并非故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
杜甫诗歌的实践说明,载道是一种政治情怀。当诗人真正拥有了这种政治情怀,与言志的冲突自然就得到解决。只不过载道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言志的难度,因为它要求思想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更复杂,面对和处理问题的经验也更深广。处理一个时代的复杂心理远比处理一己之感受要困难、复杂得多。
在一些人眼中,诗歌散文化似乎是新诗的一大“罪状”。然而,从唐诗的历史来看,杜甫可谓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开启了以议论为诗的先河。在杜甫的古风中,“有些句子简直就和散文的结构一般无二,尤其是在那些有连接词或‘其、之、所、者’等字的地方"。
百年新诗争论最大的就是自由与格律问题。我对杜诗和新诗研读的体会是,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绝不能重回格律的老路。新诗一定是自由诗,好的自由诗一定要注重音乐性,音乐性绝不限于格律。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诗是刚从旧体诗的格律中解放出来的,如果新诗有统一的表现形式,反而不利于新诗的发展。
B.从闻一多倡导新诗建筑美等表现形式到现在,关于新诗的表现形式,理论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
C.在杜甫之前,中国文学的传统可以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两派之间难以融合且互相不认可。
D.杜甫的诗歌创作敢于打破前人窠臼,他是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而且影响很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意境的核心。
B.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要有好的形象和音韵,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产生意境美。
C.诗人有载道的政治情怀,可以解决载道与言志的矛盾,难就难在载道要比言志复杂得多。
D.自由与格律问题是新诗百年以来最大的争论点,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好的新诗拒绝格律。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
B.歌忌重字,杜诗故意用重字。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C.杜甫的诗歌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以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表现壮阔的境界。
D.杜甫用韵极其灵活自由,既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转韵,还可以宽松地用通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依据材料一第4段中朱光潜和作者关于意境美的说法,分析下面一首短诗的意境美。(6分)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文本一
黄河
周立波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澎湃之声的黄河。
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它们互相冲击着,发出嚓嚓的声音。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毁了这里好多民房。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鬼子从来没有渡过河来。我们和鬼子只隔一条水,但是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每船水手十一人,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喊。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呼吼。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陕甘宁边区了。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媳箸峪看见有一堵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小声地对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界。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路,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时,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
一路上,我们赞赏着村民组织的严密,有着这样的人民组织的地方,敌人是不容易逞凶的。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县政府把镇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我们住。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张米贵是一大队的战士,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他母亲听说儿子要经过家门,就拄着一根拐杖,来到黄河边上,等了三天,真就看见儿子了。她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儿,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反动派,是大事。娘,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
(摘编自《南下记》)
文本二小品文很小,人家或以为它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一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未免太艰深了。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易于明白的道理。世间有不少长篇大论,因其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很好的小品文,就形式说,第一个原则,当为短小。近来常见一些小品文,其开场白往往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不过经济之极,也足以使小品文丧失其文章之“文”。小品文毕竟是“文"章,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的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的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文”章。
(摘编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水浪奔流、阳光灿烂、冰雪团块明亮,这些景物烘托了作者看到黄河的激动心情,表现出黄河的雄浑和磅礴气势。
B.“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但船上的水手们“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对比中生动地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喜悦和快乐。
C.提大手榴弹的民兵说:“咱们的人。"这简短而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显示出充分的信任,反映了八路军与农民的亲密关系。
D.文章以《黄河》为题目,一方面是因为故事确实发生在黄河边,另一方面是把黄河作为一种象征,寄寓刚毅、勇敢等民族精神。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音乐作品,文本提到它,以此引出对渡河时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场面的描写。
B.陕甘宁边区是以陕北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王首道遥望河西,透露出思念党中央、保卫党中央的心理。
C.张米贵是一名普通战士,为了抗战,他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回家,文本记述他,是要表现这位战士超出其他士兵的家国情怀。
D.周谷城在文中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等抽象艰深的句子为例,来说明小品文不应该晦涩,而应该明白易懂,很有说服力。
8.文本一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对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赏析。(4分)
9.周谷城认为优秀的小品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轩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B.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C.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D.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屯留之道”与“今当远离"(《出师表》)两句中的“当”意思不同。
B.“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惠王”即秦王嬴驷,“惠"是他的庙号,是其死后朝廷给予的一种评价性的称号。
D.“寡人”是古代君主的自称,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伐蜀还是伐韩的问题上,司马错和张仪的观点截然不同,秦惠王耐心地听取他们各自的理由,并最终做出了选择,秦国愈发强大。
B.张仪想借助魏国、楚国的力量进攻韩国,还能进逼周室,然后再侵占魏国、楚国的土地,这样周君主就能献出九鼎,秦国可以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C.司马错认为,韩国与周交好,如果周明白自己的处境,就会与韩联合起来;同时,也会借助齐、赵、楚、魏等国的力量,这会使秦国处于危险之中。
D.当年十月,秦国就攻下了蜀国,蜀国国君的称号更改为侯,秦国大臣陈庄担任蜀相。自此蜀国成为秦的附属国,秦国也因此增强了实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14.秦惠王为什么会听从司马错的建议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
望秦川①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选自《千家诗》)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作。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诗中指长安一带。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和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了出来。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辽远,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意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诗人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1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的《卖炭翁》中“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迫不得已的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达了同样的心理。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深受人们的称赞。唐朝宰相张说曾命人将此诗中的某一联写成条幅挂到朝堂上,让其他官员引之作为居官行事的标准。此联是“_____,_____”。
(3)古人宴饮时常奏“丝竹",而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的别宴情景则独具异域风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陈亮原是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副教授,当祖国需要时,他①_____放弃国外优越待遇,归国投身于我国高放废物处置科研一线。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及建设运营是北山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三十多年来,践行使命的接力棒传了一代又一代,到陈亮这儿已是第四代。无论面对多么艰苦的环境,北山人依旧保持着浓厚的工作激情,②_____。他们仅用一年半就完成了任务,突破多项重要技术瓶颈,提出了地下实验室建设安全技术体系,为我国“十三五"重大工程——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项目建设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
试验不是③_____的。“自从来到这里,日子都过糊涂了,连周几都不知道。”陈亮调侃。看似玩笑,却道出其中不易。在北山,没有周末,队员们每天两点一线,脑海里全是满满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进度。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及建设运营是百年科研,是万年工程。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好比西北广袤无人区的胡杨,与戈壁荒漠为朋,还有骆驼刺、芨芨草与之为友,忍风沙抗干旱,战严寒斗酷暑。陈亮将自己定义为第四代北山人。作为最年轻的“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奖者,陈亮已早生华发,但陈亮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能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融入国家发展需求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词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适当增删词语、改变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转折复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22题。
日常生活中,每天不坐电梯多走楼梯爬台阶,①_____。日常快速爬楼梯的运动强度有8.8梅托,而慢跑的运动强度为6.0~7.0梅托。楼梯有上有下,爬楼梯与慢跑强度接近,②__________,这样每天爬楼梯就相当于完成了慢跑的锻炼,省时高效。
上下台阶过程中,需要下肢对抗身体重力做功,上肢还要协调配合。日常上下台阶,能够帮助维持肌肉力量,如果再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对于增进力量也有效果。而力量的维持和增加,特别是下肢大肌肉群,对于保持骨密度、提升基础代谢水平、保持健康体质都有重要作用。
除生活中上下台阶行走,③__________。首先一点,跑台阶的动作模式与平地跑步的动作模式较为接近,都是单腿支撑、上下肢协调用力,而上下台阶时需要克服重力更多,有助于巩固和提升跑者的下肢力量与耐力。另外,上台阶时,对臀肌发力要求高,对于一些伸髋发力意识不足的跑者,可以纠正技术。此外跑台阶可以帮助跑者训练跑步节奏,提高肢体协调感和节奏感。但老年人和膝关节有病变者不建议进行跑台阶锻炼。
21.下列句子中的“上”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人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
B.今天给大家分享超实用的上螺丝小技巧。
C.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一点不假。
D.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驻藏战士说:我告别霓虹和繁华,在绿色军营戍守雪域边关,我的青春有担当,我的青春不迷茫。快递小哥说:我告别农村与父母,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往来,我的青春有责任,我的青春不迷茫。青年学生说:我走进学校与课堂,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我的青春有信仰,我的青春不迷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新诗的诗体建设是诗歌界长久以来都在探讨的问题。从字面意思来看,“诗体"侧重于诗歌的形式方面,因此很多观点也是从这一维度提出的。比如国学大家季羡林就曾不无忧伤地说:“新诗至今没有找到它的表现形式。”我却认为,新诗没有自己统一的表现形式,是新诗不幸中的万幸。这完全符合提倡写自由诗的人的初衷,是合乎自由诗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谁违背这个“自由"的规律,谁想找一个统一的新诗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此路不通。若不然,为什么从闻一多提倡新诗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到现在的一些理论家所提出的新诗要改革,时间已跨越80多年,争来争去,至今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共识呢
在这里,我不是要完全否定新诗格律化的必要性。实际上,在新诗的创作实践中,各种诗歌探索,只要是出于促进诗歌发展的初心,都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我们在探讨新诗的诗体建设时,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形式的问题,可能会舍本逐末。我认为,新诗体的建设,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根本的根本,就是追求诗的意境美。舍此而不谈,奢谈诗的形式美、绘画美、诙谐美等等,均是舍本求末的侈谈,必然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何谓诗的意境有的学者认为,“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朱光潜诗的境界说,已经把诗的意境及其作用说得极其透彻。我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经验,认为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面,即三化——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具有这三化的诗,就是具有意境美的诗。氛围化就是诗中的气氛,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悲壮还是愤怒,是凄凉还是温馨,总之诗人的情绪都在氛围中呈现。它具有诱人的魅力,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跟着诗人情绪,步步深入诗的境界中。情节化就是诗的故事性、戏剧性。诗人的思想、意念、志向都体现在情节里,是诗人引领读者进入境界的巧妙构思。而意象化就是一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画面感全靠意象的鲜明、准确、到位,没有意象的诗,味同嚼蜡。因此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是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有了意境美的诗,就能抓住读者的心,使其走进诗人创造的意境里。
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会应运而生,只要稍加打磨,便纷纷呈现。但是,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等于丢掉诗的灵魂,那么,你以上的打磨或雕刻都是徒劳的。没有意境美的诗,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再好的形象、再好的音韵、再好的形式,都是空的,都不是诗。
(摘编自董培伦《新诗的诗体建设》)
材料二杜甫为新诗准备了丰富而珍贵的藏品,百年来鲜有用者,殊为可惜。在我看来,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些问题反复出现,或许杜甫的诗歌能给予启发。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新诗似乎有这样一个怪圈:载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会抵触载道。讲政治,艺术就会受影响;重艺术,政治就会退居一旁。杜甫则超越了这个怪圈,他的实践证明,对优秀诗人来说,载道并不必然影响言志抒情。载道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与生俱来,每一首诗自然都是载道,所谓“每饭不忘君"“致君尧舜上”“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并非咸吃萝卜淡操心,也并非故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
杜甫诗歌的实践说明,载道是一种政治情怀。当诗人真正拥有了这种政治情怀,与言志的冲突自然就得到解决。只不过载道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言志的难度,因为它要求思想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更复杂,面对和处理问题的经验也更深广。处理一个时代的复杂心理远比处理一己之感受要困难、复杂得多。
在一些人眼中,诗歌散文化似乎是新诗的一大“罪状”。然而,从唐诗的历史来看,杜甫可谓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开启了以议论为诗的先河。在杜甫的古风中,“有些句子简直就和散文的结构一般无二,尤其是在那些有连接词或‘其、之、所、者’等字的地方"。
百年新诗争论最大的就是自由与格律问题。我对杜诗和新诗研读的体会是,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绝不能重回格律的老路。新诗一定是自由诗,好的自由诗一定要注重音乐性,音乐性绝不限于格律。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诗是刚从旧体诗的格律中解放出来的,如果新诗有统一的表现形式,反而不利于新诗的发展。
B.从闻一多倡导新诗建筑美等表现形式到现在,关于新诗的表现形式,理论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
C.在杜甫之前,中国文学的传统可以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两派之间难以融合且互相不认可。
D.杜甫的诗歌创作敢于打破前人窠臼,他是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而且影响很大。
答案:C
解析“在杜甫之前”“两派之间难以融合且互相不认可"于文无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意境的核心。
B.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要有好的形象和音韵,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产生意境美。
C.诗人有载道的政治情怀,可以解决载道与言志的矛盾,难就难在载道要比言志复杂得多。
D.自由与格律问题是新诗百年以来最大的争论点,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好的新诗拒绝格律。
答案:C
解析A项,“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意境的核心”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B项,“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产生意境美”不合文意,意境美是别的美的基础。D项,“好的新诗拒绝格律"表述绝对化,原文说的是“好的自由诗一定要注重音乐性,音乐性绝不限于格律”,不是拒绝格律。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
B.歌忌重字,杜诗故意用重字。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C.杜甫的诗歌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以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表现壮阔的境界。
D.杜甫用韵极其灵活自由,既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转韵,还可以宽松地用通韵。
答案:C
解析材料二阐述了杜甫诗歌的载道与言志、格律与自由。A项,反映了杜甫诗歌的政治情怀,跟载道与言志相关。B项,表现杜甫诗歌的散文化,跟格律与自由相关。C项,阐述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与材料二阐述的观点无关。D项,阐述杜甫诗歌的用韵特点,跟格律与自由相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首先阐述新诗没有统一的形式,符合新诗的客观发展规律;接着指出新诗诗体建设的关键是追求诗的意境美;然后阐述意境的内涵,重点阐述朱光潜关于意境的看法;最后归结论点,指出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
5.依据材料一第4段中朱光潜和作者关于意境美的说法,分析下面一首短诗的意境美。(6分)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参考答案:①氛围化:诗歌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惆怅的氛围,乡愁是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感染力极强。②情节化:听到熟悉的浓浓的乡音,看到故乡模糊的景致,雾里挥手离别故乡,充满故事性。③意象化:故乡月夜,月夜永在,思乡恒存,隐喻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故乡这棵永不老去的树,永驻游子心中,隐喻诗人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念。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文本一
黄河
周立波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澎湃之声的黄河。
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它们互相冲击着,发出嚓嚓的声音。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毁了这里好多民房。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鬼子从来没有渡过河来。我们和鬼子只隔一条水,但是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每船水手十一人,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喊。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呼吼。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陕甘宁边区了。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媳箸峪看见有一堵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小声地对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界。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路,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时,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
一路上,我们赞赏着村民组织的严密,有着这样的人民组织的地方,敌人是不容易逞凶的。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县政府把镇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我们住。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张米贵是一大队的战士,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他母亲听说儿子要经过家门,就拄着一根拐杖,来到黄河边上,等了三天,真就看见儿子了。她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儿,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反动派,是大事。娘,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
(摘编自《南下记》)
文本二小品文很小,人家或以为它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一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未免太艰深了。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易于明白的道理。世间有不少长篇大论,因其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很好的小品文,就形式说,第一个原则,当为短小。近来常见一些小品文,其开场白往往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不过经济之极,也足以使小品文丧失其文章之“文"。小品文毕竟是“文”章,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的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的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文"章。
(摘编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水浪奔流、阳光灿烂、冰雪团块明亮,这些景物烘托了作者看到黄河的激动心情,表现出黄河的雄浑和磅礴气势。
B.“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但船上的水手们“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对比中生动地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喜悦和快乐。
C.提大手榴弹的民兵说:“咱们的人。”这简短而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显示出充分的信任,反映了八路军与农民的亲密关系。
D.文章以《黄河》为题目,一方面是因为故事确实发生在黄河边,另一方面是把黄河作为一种象征,寄寓刚毅、勇敢等民族精神。
答案:B
解析B项,“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喜悦和快乐"错,应该是“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艰难”。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音乐作品,文本提到它,以此引出对渡河时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场面的描写。
B.陕甘宁边区是以陕北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王首道遥望河西,透露出思念党中央、保卫党中央的心理。
C.张米贵是一名普通战士,为了抗战,他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回家,文本记述他,是要表现这位战士超出其他士兵的家国情怀。
D.周谷城在文中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等抽象艰深的句子为例,来说明小品文不应该晦涩,而应该明白易懂,很有说服力。
答案:C
解析C项,“超出其他士兵的家国情怀”错,文中张米贵是普通士兵的代表。
8.文本一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对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自然环境描写,集中体现在对黄河的描写上,作者从视觉、听觉,河岸远观、河上亲历等角度,渲染黄河雄浑的气势,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②社会环境描写,以村庄被轰炸的场景、黄河两岸村庄标语等体现抗战的大环境;以王首道、张米贵等构成军人形象群体,以民兵、查路条的孩子等构成民众形象群体,营造了军民团结、保家卫国的全民族抗战的浓厚氛围,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9.周谷城认为优秀的小品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要载道且道理要浅显易懂。文本一通过记述一次行军中的见闻,展现了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道理浅显易懂。②形式上,要短小且有严密的组织。文本一篇幅短小,以作者行踪为线索,记述所见所闻,层次分明,结构严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轩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B.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C.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D.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答案:A
解析“欲富国者”“欲强兵者"“欲王者”句式一致,排除B、D两项;“备"是“三资”的谓语,“王"是“随之矣”的主语,因此,应在“备"和“王”中间断句,排除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屯留之道"与“今当远离”(《出师表》)两句中的“当"意思不同。
B.“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惠王"即秦王嬴驷,“惠”是他的庙号,是其死后朝廷给予的一种评价性的称号。
D.“寡人"是古代君主的自称,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答案:C
解析“惠"是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伐蜀还是伐韩的问题上,司马错和张仪的观点截然不同,秦惠王耐心地听取他们各自的理由,并最终做出了选择,秦国愈发强大。
B.张仪想借助魏国、楚国的力量进攻韩国,还能进逼周室,然后再侵占魏国、楚国的土地,这样周君主就能献出九鼎,秦国可以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C.司马错认为,韩国与周交好,如果周明白自己的处境,就会与韩联合起来;同时,也会借助齐、赵、楚、魏等国的力量,这会使秦国处于危险之中。
D.当年十月,秦国就攻下了蜀国,蜀国国君的称号更改为侯,秦国大臣陈庄担任蜀相。自此蜀国成为秦的附属国,秦国也因此增强了实力。
答案:D
解析D项,“当年十月”说法不当,“十月取之"的意思是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攻取蜀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参考答案:(1)秦国据有了九鼎,掌握了地图和户籍,挟天子以号令天下,天下就没有敢不听命的,这才是成就王业。
(2)所以秦国夺取了一个国家,天下却并不认为这是残暴;秦国虽然尽得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却并不认为这是贪婪。
14.秦惠王为什么会听从司马错的建议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司马错先说明富国强兵之道,再提出西去蜀地的重要性,最后针锋相对地指出张仪之计的弊端,可谓迂回曲折,环环相扣,句句驳倒张仪,所以秦惠王最终采纳了他的方案。
参考译文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的见解吧。"
张仪说:“应先亲近魏国,友善楚国,然后出兵三川,堵住轩辕、缑氏的出口,挡住屯留的山道,再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让楚国逼近南郑,秦国军队则攻打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郊外,声讨二周君主的罪行,然后再侵袭楚国和魏国的领土。周自知局势难以挽救,必然会交出九鼎宝器。秦国据有了九鼎,掌握了地图和户籍,挟天子以号令天下,天下就没有敢不听命的,这才是成就王业。而现今的蜀国,只是一个西部的偏僻小国,是戎、狄的首领。去打它,劳动军队民众而不足以成就威名,即使得到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上是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者聚于朝堂之上,争利者聚于集市之中。’现在三川和周王室就是当今天下的集市和朝堂,大王不去那里争夺,反而要到戎狄之地去争夺,这离成就王业未免太远了吧。”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扩大疆土;要使军力强盛,就必须使百姓富裕;要成就帝王之业,就必须广布恩德。这三个条件齐备了,帝王大业就会随之实现。如今君王疆土狭小而人民贫穷,所以我愿从易处着手。蜀国是个西部的偏僻小国,是戎、狄的首领,并且有像夏桀、殷纣一样的祸乱。以秦国的实力去攻打它,就像用豺狼去追逐羊群一样。取得了蜀国的土地,就足以扩大秦国的疆土;获得了蜀国的财富,就足以使人民富裕,使军备得到整治,不用很多人伤亡就可以使它降服了。所以秦国夺取了一个国家,天下却并不认为这是残暴;秦国虽然尽得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却并不认为这是贪婪。这样做,我国是一次行动而名利两收,而且还能赢得制止暴乱的美名。假使现在去攻打韩国、挟持天子,这挟持天子是恶名啊,而且也不一定就能从中得到利益,反倒落个不义的名声。而且去攻打天下人都不愿意进攻的地方,是很危险的。我请求向您陈明其中的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王室的诸侯国。周王室要是知道自己要失去九鼎,韩国要是知道自己要失去三川,那么周、韩两国必然勠力同心,共同谋划,借助齐、赵的力量,向楚、魏寻求解决办法。他们要是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您也没有办法阻止他们。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这样的话,)还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秦惠王说:“说得不错,我听您的。”
秦国最终发兵攻打蜀国,十个月攻下了蜀国,接着又使蜀国安定了下来。蜀国的君主改称号为侯,秦国还派陈庄去做了蜀相。蜀国归附了秦国之后,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富裕,也就更不把各国诸侯放在眼里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
望秦川①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选自《千家诗》)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作。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诗中指长安一带。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和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了出来。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辽远,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意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诗人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答案:B
解析B项,“萧瑟、苍凉"错误,应为“辽阔、明净”。
1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诗人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诗人将离长安时,以明净的色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长安一带山川明净而阔朗的秋天景色。
②表现了诗人官场的失意。本诗前两联通过描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之景渲染了一种明净、壮丽的氛围,反衬出诗人的官场失意之感。
③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后两联通过描写竹之声、松之色、霜露之浓,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尾联中的“归欤叹"和“凄”字又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的惆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的《卖炭翁》中“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迫不得已的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达了同样的心理。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深受人们的称赞。唐朝宰相张说曾命人将此诗中的某一联写成条幅挂到朝堂上,让其他官员引之作为居官行事的标准。此联是“_____,_____"。
(3)古人宴饮时常奏“丝竹”,而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的别宴情景则独具异域风情。
答案:(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陈亮原是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副教授,当祖国需要时,他①_____放弃国外优越待遇,归国投身于我国高放废物处置科研一线。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及建设运营是北山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三十多年来,践行使命的接力棒传了一代又一代,到陈亮这儿已是第四代。无论面对多么艰苦的环境,北山人依旧保持着浓厚的工作激情,②_____。他们仅用一年半就完成了任务,突破多项重要技术瓶颈,提出了地下实验室建设安全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寒假安全知识教育
- 江苏省南通市海马安13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CRRT在ICU的应用及护理
- 开票人员培训
- 培训基地答辩
- 墙板灌浆知识培训课件
- 中药饮片工作规范
- 《GBT 40417-2021电子特气 六氟丁二烯》全新解读
- 引用童话故事的数学知识
- 学校招生接待培训
- ASTM B658 B658M-11(2020) 无缝和焊接锆和锆合金管标准规格
- 《自然资源听证规定》(2020年修正)
- 发电机的负荷试验(单机)
- 译林版九年级上册英语单词默写打印版
- 合成氨工艺及设计计算
- 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件第5课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 563a dxflex流式细胞仪临床应用手册
- 沟槽管件尺寸对照表
- 【水文计算表】水文计算(带图)
- JGJ_T488-2020木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高清-最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