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文本阅读课件四人争论一句杜诗相传,北宋大诗人苏轼曾与黄庭坚、秦观、佛印三位文友结伴游山,见古寺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春雨》一诗,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________”一句的尾字已无法辨认。苏轼便提议各人试补一字,并率先补一“润”字;接着,黄庭坚填“老”字,秦观填“嫩”字,佛印填“落”字。回家后查《杜工部集》,才知杜甫用了一个“湿”字。四人争论一句杜诗四人比较品味了一番,异口同声地赞叹:“湿”字用得妙!你能说出妙在何处吗?答案这里,诗人着一“湿”字,看似信手拈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实则给读者留下了自由地渗透主观情感的艺术空间,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心境感受领悟诗意。快活者读了,则可将“湿”理解为“润”、“嫩”,领略到林花经春雨浴泽而格外艳丽柔美的喜人景象;忧伤者读了,则可将“湿”理解成“老”、“落”,体验到林花遭风雨而憔悴落魄的凄楚景象。可见,“湿”字具有极大的艺术张力,给读者以审美的自由。四人比较品味了一番,异口同声地赞叹:“湿”字用得妙!你能说出试卷中,命题者往往选择关键句进行不同程度的“组装”“焊接”。就是在原文信息重新“组装”的过程中,命题者做了“手脚”,有意设置错误点干扰你、迷惑你。那么,这类题目常见的干扰陷阱有哪些呢?——识陷阱,排干扰试卷中,命题者往往选择关键句进行不同程度的“组装
曲解文意
故意对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这种干扰方式,从原文摘引信息没有错,错就错在对它的曲解上。曲解文意原文: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2010·江西卷)选项:第7题B项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比对分析罗马人喜欢看血腥表演目的不是“展示国家强力”。目的理解错误。原文: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
无中生有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也叫“于文无据”)无中生有原文: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2010·四川卷)选项:第6题D项:“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比对分析选项中“代表……最高水平”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据。原文: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
颠倒错位指的是命题者把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颠倒了顺序后造成的错误。如把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原因和结果颠倒、条件和结果颠倒、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颠倒等。选项:(2009·福建卷第9题C项)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颠倒错位原文: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2009·福建卷第9题C项)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比对分析原文是说在这个复制的时代,似乎什么都可以复制。并不是因为复制器官,因此说是一个“复制的时代”。这叫强加因果,或因果错位。原文: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
改变范围指的是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夸大其词”,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命题技巧,它往往表现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等的评价。“故意缩小”,这是与第一种方式相对而言的,即人为地对某些内容故意往小处说。改变范围原文: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2010·全国卷Ⅱ第6题C项)比对分析据原意,两种文化交流可以有多种途径和话语,而选项把“变形的话语”当成“唯一的”,这叫夸大,有点绝对化了。选项: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原文: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
张冠李戴顾名思义,这种方式就是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上,让考生形成一种错觉,从而出错。张冠李戴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2010·湖南卷第14题D项)比对分析原文只是对“高情感”向往,“强竞争”只是产生高情感的原因之一,错把原因当对象。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
以偏赅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以偏赅全原文: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2010·天津卷第6题D项)比对分析从原文可知,生态德育关注的范围很广,不只是仅仅关注“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选项是典型的以偏赅全。选项: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原文: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试着将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找出干扰类型。1.选项:(2009·山东卷第8题D项)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对点突破,强化矫正试着将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找出干扰类型。—对点突破原文: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原文: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比对分析:引用此诗是来证明“断桥”就是“簖桥”。干扰类型:曲解文意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比对分析:引用此诗是来证明“断桥”就是“簖桥”。干扰类型:曲2.选项:(2007·山东卷第8题B项)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干扰类型:改变范围比对分析:原文是说“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而不是“任何一个地方”。原文: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2.选项:(2007·山东卷第8题B项)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3.选项:(2007·山东卷第8题C项)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干扰类型:颠倒错位比对分析:原文表达的是转折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原文: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3.选项:(2007·山东卷第8题C项)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4.选项:(2010·辽宁卷第3题B项)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原文: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4.选项:(2010·辽宁卷第3题B项)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比对分析:原文说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作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有根据的。可见作者并没有否定这种观点,更没有否定“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的意思。干扰类型:无中生有比对分析:原文说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作者认5.选项:(2010·江西卷第7题A项)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原文: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祭。干扰类型:以偏赅全比对分析:原文说“通常只用”,选项却说“只用”。5.选项:(2010·江西卷第7题A项)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6.选项:(2010·江苏卷第15题A项)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原文: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干扰类型:曲解文意(或无中生有)比对分析:原文只是说“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没有说“具有决定作用”。6.选项:(2010·江苏卷第15题A项)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7.选项:(2010·福建卷第11题C项)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原文: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7.选项:(2010·福建卷第11题C项)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比对分析:据原文,“早期的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非“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应是“诗”,而非“歌”。干扰类型:曲解文意,张冠李戴
比对分析:据原文,“早期的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考纲解读按照新课标《考试说明》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新课标卷中是“必考内容”。评论主要可能涉及影评、书评等。杂文则可以指针对时事、热点话题的杂感文章论文主要指比较浅显的学术类论文“论述类文本”主要指论文、杂文、评论等。考纲解读评论主要可能涉及影评、书评等。杂文则可以指针对时事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包括: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包括: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论述文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是一些论述术语,理解这些术语的方法主要是拟定一个操作性定义。所谓操作性定义主要是在篇章语境中,为了论述方便,赋予术语以特定的内涵的方法。这种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遍性和概括性特征。所谓“文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都同时起作用。
总之,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论述文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是一些论述(2011·福州三中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自由和科学爱因斯坦其中第一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2011·福州三中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设题: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工作之余还是有可能从事个人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解析:与第二段末句“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意思不同。答案:D设题: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词语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2.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每个词语都有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冠以临时意义。要准确理解临时意义,也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们往往是基本意义以外的,或与基本意义在词义、色彩、感情上有差别的意义。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反对等关系。【例2】(201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生态伦理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是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伦理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离和对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德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设题: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的教育模式。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C.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D.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设题: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C项表述不当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其实“道德教育”与“生态道德”二者之间存在种属关系。正确的表述应该为: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引导人们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将“生态道德教育”范畴扩大为“道德教育”。答案:C4.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所以,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在使用代词方面偷换概念,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C项表述不当的原因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以例说法,举一反三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文中加点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文中加点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解析:关键看原文语境,从上文看“但是在这种情况,影响是微弱的”中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指光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受到的影响是什么呢?影响是“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再从下文看,使光速降低并且不被吸收是研究的预期效果,而穿过普通透明材料的光不能达到光速降低的预期效果,而要达到光速降低的效果又会导致光被吸收,所以普通透明材料使光速降低的影响是微弱的。其余选项均不符合语境。答案:A解题指津:代词指代法。即依据代词指代义来理解概念的含义。解析:关键看原文语境,从上文看“但是在这种情况,影响是微弱的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在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往往跟作者的论点有关系,一般指的是:1.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2.与文中正面观点对立的观点句3.支撑观点句的关键句。4.结构比较复杂且含意丰富的句子。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它们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揭示段意。常常是段的起始句、终结句或带结论性的句子。第二,揭示文章的中心、主旨、观点。此类句子主要是出现在文章开头、结尾的提示性或结论性的句子,或文中带概括性的语句。第三,揭示文章的脉络层次。主要是文章中提纲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它们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1)看领起句领起句一般放在文章开头,往往有提示话题、总领全文、概括全文观点的作用。它或作为全篇的引子,或介绍写作对象,或指出文章内容,或提出全文的观点。(2)看总结句总结句一般出现在文段或文章的结尾。其特点是或作结论,或作照应,或点明题旨等。(3)看过渡句过渡句一般安排在段与段、层与层之间,它既能使文章段落层次之间衔接紧密,又能使不相关的内容有机联系。其主要作用有: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前呼后应。论述文本阅读课件
例1:人的心灵世界是可以如此的丰富,可以如此的不同,而对于人生来说,这心灵的世界,这内在的精神,又是多么的重要呢!所以,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说过“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照看好自己的心灵”,在他看来,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一种心灵的存在,唯有心灵世界的真实存在并且得到人自己的守护,人才真正得以成为人。而中华民族的先贤孔子也认为,人的精神情感世界的内在自我完善,人的精神品格与知情才意的内在自我修养,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他曾说过“仁者,人也”,并说“为仁由已”。中国的另一位思想家庄子则认为,人在天地自然间的精神追寻与自由飞翔所致的“无待于外”的心灵自足境界,那种心灵世界“击水当三千,云搏上九万”的自主超越状态,才是人例1:人的心灵世界是可以如此的丰富,可以如此的不同,完美存在的根本方式。总之,在这些古代思想家看来,人的内在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完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提升与塑造,应该成为人最基本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类一切努力与奋斗的根本基础。下列对“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照看好自己的心灵”这句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呵护自己的心灵,追求精神的存在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B.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进行内在修养,追求自我完善。C.人生的基本状态是不断追求心灵的塑造、自足、丰富、提升、完善和自我超越。D.人生的所有意义都在于追求精神世界的塑造、自足、丰富、提升、完善和自我超越。完美存在的根本方式。总之,在这些古代思想家看来,人的内在心灵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这个句子蕴涵了作者的观点,是中心句,以下文字作者引用孔子、庄子的语言印证了自己的观点。A、B、C三项各从一个侧面阐释了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在原文中都有文字依据。D项“所有意义”过于绝对,所以不正确。答案:D解题指津:回到原文位置,根据句子在文中的结构作用,运用瞻前顾后法。抓首句,中心句,转接句,点睛句,尾句等。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这个(4)看特色句这类句子主要指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它们往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考生应根据修辞知识去理解句意,把握表达效果。①特点:常运用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双关等)或表现手法(对比、反衬、象征等)。②方法:分析句中修辞或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用,结合语境理解句意。(4)看特色句例“诚斋体”意味着抛开书本这个“拐棍”,直接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获得诗兴。杨万里有诗云:“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情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诗人主张融身心与大自然中,物我两忘,以一种审美态度观照自然,大自然便会呈献诗思。在诚斋诗中,大自然被诗人赋予了人的灵性,十分亲切活泼。诗人写山:“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写春光:“拂花红露溅春衣,柳外春禽睡未知。天借晴光与桃李,更将剩彩弄游丝。”写夕阳映山:“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这是一种“人化的自然”,自然物象与审美主体融而为一了。改变了那种例“诚斋体”意味着抛开书本这个“拐棍”,直接在大自然和现实依傍前贤、在书本中找诗材的思维定式,在与大自然的遇合中获取诗思,便形成了触处生春、随机感发的审美创造方式,这是“诚斋体”的构思特点。如何理解“‘诚斋体’意味着抛开书本这个‘拐棍’”这句话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熟读“题干”,准确把握它所隐含的或显现的“信息源”,再依据这个“信息源”解读文章的相关内容,答案就会“跃然”眼前。题干中有“抛开书本这个‘拐棍’”的重要信息,也就是说“拐棍”就是“书本”。但是,仅仅这样回答是不够的,联系文段最后一句话很容易得到答案。答案:“诚斋体”是一种创新文体,它不再“依傍前贤”、“在书本中找诗材”,而是直接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获得诗兴。依傍前贤、在书本中找诗材的思维定式,在与大自然的遇合中获取诗解题指津: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通常采用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方便地得到答案。解题指津: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5)看意蕴丰富句这类句子或极富哲理,或颇具思辨,或含意丰富、信息量大,或表达委婉含蓄。①特点:语境附加给文句的意思较隐蔽,甚至有些模糊。②方法:细细揣摩起提示、诠释、破解作用的句子。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但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5)看意蕴丰富句呢?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的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连歌德都不例外。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主题的变奏,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呢?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完成,毒化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仍在蔓延滋生。虽然舞台的阿Q已经被喜剧家们变成形象猥琐的小丑,在青年观众的嘲笑声中退场了,生活中的阿Q却西装革履地作为弄潮英雄闪亮登场了,在人们歆羡的目光中臂挽着高学历“小秘”,招摇过市。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论题中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吗?无知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无知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俊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完成,毒化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仍在蔓延滋生。虽然舞台的阿Q已经文中提到的“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这句话是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内涵丰富,语意含蓄。首先,要通读全文,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思考“劣根性”,具体指的是什么。从文中可以找出“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论题中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等提示性文字,但很容易忽略了最后一句“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俊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其次,这些信息筛选出来后,不能直接作答,需要对那些含蓄委婉的文字进行概括。文中提到的“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答案:即今日的阿Q精神——自卑自负又自慰的精神;或暴发户气息和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或不自信、不自尊、不具生活活力和创造精神。解题指津:考生应抓住全文主旨,结合段落中心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答案:即今日的阿Q精神——自卑自负又自慰的精神;或暴发户气息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习题。随着淡水供应如今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习题。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惟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说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地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论述文本阅读课件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至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1.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B.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地创造性。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1.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解析:原句中有“仅有一次”,“早在4500年前”等意思,方照应“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A项,以“发生过战争”来证明“不会再发生战争”,显然不行。答案:A解析:原句中有“仅有一次”,“早在4500年前”等意思,方照2.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的观点的一项是()A.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B.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C.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D.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解析:A项C项中“已达极限”和“无可替代”,是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原因,D项“敌对事件”可看出苗头。B项所言“可再生”反是好事,与发生战争无关,原文中有“但并非无穷”等字样。答案:B解题指津:解答这类题可从句中的重要词语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2.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的观点的一项是(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论述类文本中既有作者的观点,也有作者引用或者反驳的观点,而支持这些观点的根据很多,且往往不是集中在一起的。所以这个考点包含的意思是:文章提供的信息很多,而答题所需要的信息是散落在文章各处的;答题时首先要进行“筛选”,留下合适的,筛除无效信息;最后再整理合成,写成通顺的答案。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指点迷津筛选整合信息类题型答题指要第一步,先通读题目中的选项,明确要筛选的是什么内容,由于这些选项没有内在联系,每一项都是一个指向,因此,根据选项就可以找到筛选的部分了。第二步,找信息,整合信息。指点迷津筛选整合信息类题型常设的陷阱: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考点非常明确,考生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才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高考题中干扰项的“造假”形式可以概括为“八变”:(1)无变有。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筛选整合信息类题型常设的陷阱:
(2)多变少。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题设计方式,认真阅读准确把握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3)变对象。有时表现为偷换概念。这种选项混淆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4)变位置。即倒置错位。改变原来的逻辑位置(关系)或推理过程。包含因果倒置、主次倒置、前后倒置、整体与局部倒置、条件与结果倒置、方法与目的倒置等。(5)变范围。混淆局部、整体,混淆概念外延的大小,把事物的局部说成是事物的整体,或者把整体说成是局部。把部分说成全部,或者把全部说成部分。(2)多变少。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6)变性质。随意改变原文表述内容的性质,把原文中的或然可能说成必然一定,或者反之;或随意肯定或者否定事物的性质等。(7)变时间。改变时间,造成时间与对象的前后错位;或者混淆已然、未然: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实现或正在进行。(8)变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此类型的陷阱,要从整体上感知,在原文中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条件,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用信息,跳出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6)变性质。随意改变原文表述内容的性质,把原文中的或然可能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2011·厦门双十中学)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的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2011·厦门双十中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以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延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设题: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C.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D.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设题: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解析:A是秦朝的措施。混淆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B“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并不是内容,而是指导思想。偷换概念。D“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不是“家庭教育”而是“诗书教育”。变对象。答案:C解析:A是秦朝的措施。混淆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B“以经学为主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为了论述清晰,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往往比较讲究,阅读时既要看到作者总体的安排,也要看到段落内部的思路结构。为了体现结构的合理和思路的严密,作者往往会注意段落的划分,往往会利用“首先”“其次”等表示顺序的词语,用分号、句号等标点符号体现层次。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整体阅读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在这个前提下,再去分析和归纳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并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个部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把握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这样,我们就从宏观到微观全面透彻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从出题的角度,既可以考查对某一部分内容要点的归纳,也可以考查对全文中心意思、主要观点的概括。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常常集中表现为全文的中心句和段落的中心句。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要抓住了上述两类中心句,就可以发现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具体到文章局部,分析概括作者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观点态度,就要下一番思考的功夫。阅读时,要从分析句子间的语义关系入手,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从材料出发,推求作者的表达意念,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整体解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一般来说,论述文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1.整体解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3.分析文中的材料,把握作者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包括理论。这些材料,有的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发表某种见解,有的用来反驳某种主张。分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2010·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9445-2024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
- 保证保险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个人背景调查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玩具箱家具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衬裙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自行车脚踏车轮圈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回热式换热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空白盒式录像带产品供应链分析
- 公共关系传播策略咨询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医疗设备租赁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中国新闻事业史 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
- 新质生产力-讲解课件
- 形势与政策(论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 第六章常微分方程
- 组织行为与领导力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课件-体验式学习课程内容设计
- 艺术中国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30道计量员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版)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EPC总包合同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