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重庆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重庆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重庆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重庆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重庆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3-2024学年重庆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考号:_________一、单选题(共60分)1.(本题2分)在杜鲁门总统的授意下,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了NSC-68号文件,指出“处在法制政府管理之下的自由观念,和在克里姆林宫的残酷集权统治之下的奴隶制观念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该文件的出台()A.服务于美国的遏制战略 B.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C.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D.客观地分析了国际形势2.(本题2分)1912年以来,美国通过几乎所有知名媒体的顶级记者和高管都加入的外交关系委员会控制本土媒体;通过1954年成立的彼尔德伯格会议控制着欧洲的媒体机构:通过1973年成立的三边委员会进行投资或商业活动,加强对亚太地区媒体的影响力。材料说明美国控制世界舆论的意图在于()A.服务美苏争霸 B.改变战后格局 C.转移舆论导向 D.实现世界霸权3.(本题2分)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中说道:“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在于恢复世界范围内的正常经济秩序,从而提供一个自由制度得以存在的政治社会环境。”马歇尔的这一演说()A.促进了世界金融贸易秩序的恢复B.加速了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C.体现了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企图D.为苏联解体埋下了政治经济条件4.(本题2分)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A.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念影响C.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D.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5.(本题2分)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一股新思潮,包括印度的尼赫鲁主义、印尼的苏加诺主义、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和泛非主义等。这股思潮的出现说明()A.殖民地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不结盟运动具有反殖反霸诉求C.世界和平民主运动蓬勃兴起 D.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获得发展6.(本题2分)下图是1956-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示意图,从中可以得的历史结论是()A.苏联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B.苏联改革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C.赫鲁晓夫改革促进国民收入迅速发展 D.勃列日涅夫改革推动工业总产值提高7.(本题2分)1960年初,苏联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A.坚持了斯大林模式 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C.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D.苏共“二十大”召开8.(本题2分)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后,以“禁酒”为切入口,后因地下市场泛滥、民众意见太大而作罢。在重工业领域,“一个月前讲要优先发展机械制造业,如今却突然冒出一连串需要优先发展的部门…优先发展的清单不知道改动了多少次”。这表明戈氏改革()A.很大程度背离了苏联国情 B.完全违背了苏联当时的民心C.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 D.深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9.(本题2分)有学者指出:“由于冷战中的迫切需要,东方和西方在争取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方面展开了奇特的竞争。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迅速地利用这种形势,设法不仅从华盛顿、伦敦和巴黎,而且还从莫斯科和北京获取最大的援助。”据此可知,世界殖民体系遭到冲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欧洲霸权地位的衰落 B.冷战形势发展的推动C.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 D.宗主国涌现反殖运动10.(本题2分)下图是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他曾领导美国黑人掀起民权运动。该运动取得的成果是()A.美国国会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B.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等权利C.基本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D.总体上实现了社会收入平等11.(本题2分)下表中的历史事件反映的时代主题是时间历史事件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1960年“非洲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A.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B.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C.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2.(本题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对材料的准确理解是()A.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西欧、日本的崛起 D.两极格局的解体13.(本题2分)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模式呈现出霸权治理衰落、多极治理兴起、网络化治理出现的状况,同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不得不与非政府组织等协调关系共同参与全球治理。这种变化()A.源于推动了多极化格局形成 B.反映了世界全球化的趋势C.旨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地位14.(本题2分)有论者指出,目前,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遍布全球,已经不是哪一个国家的内部政策和管理能力可以控制和制约的了,而是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与之适应的全球范围内国际性协作组织及其制度、机制的出台。这体现出()A.国际经济形成了完善的分工体系 B.国家逐步丧失经济政治管理职能C.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体系的调整 D.世界经济多极化要求政治民主化15.(本题2分)下面所示是一幅关于“一带一路”的漫画。对该漫画寓意解读合理的是,“一带一路”倡议()A.使经济全球化的前途一片光明 B.彰显了中国特色制度的优势C.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D.宣告我国进入发展的新时期16.(本题2分)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后,最终与欧盟“分手”。对于这段历史的解读,正确的是()A.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 B.逆全球化成了主流趋势C.强权政治在主导着国际关系 D.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17.(本题2分)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下图是一名意大利女生画的相关漫画。漫画反映了(

)注:左边的护士身穿红、白、绿三色的衣服;右边的护士身穿红衣,上面点缀了五颗黄色的五角星A.大国担当合作抗疫 B.中意结盟情同手足C.抗击疫情任重道远 D.人类命运休戚相关18.(本题2分)某班同学为了研究二战后一些组织的建立发展情况选取了一组资料,下面这组资料的探究主题应该是1945年联合国1961年不结盟运动1967年欧洲共同体1968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经济全球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C.世界多极化趋势 D.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9.(本题2分)战国时期的秦国,丞相不仅是最高行政长官,还是最高军事首领,可率兵出征。秦朝建立后,“太尉掌武事”,地位同丞相,“金印紫绶”。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朝()A.君权遭威胁 B.武官受重用 C.相权被削弱 D.职位专业化20.(本题2分)北宋初期,在地方上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至道三年(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负责转运财物),后又设提点刑狱(负责刑狱),二者在本职工作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又被称为“监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中央财政收入 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改变地方割据局面21.(本题2分)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主要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来强化王权22.(本题2分)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当时法国(

)A.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B.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C.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共和意识 D.学校不再教授封建社会历史23.(本题2分)17世纪的英国由世袭贵族组成的贵族院是议会权力的中心,他们利用手中掌控的权势制定不合理的议会选举制度,控制平民院和选举,这一时期贵族院权力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这说明,当时英国()A.最高权力仍属国王掌控 B.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C.专制腐败有了新的土壤 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24.(本题2分)下表时间事件1912年1月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孙中山提出有条件的辞职1912年2月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1915年12月蔡锷等率军反对袁世凯称帝​阅读上表可知,民国初年()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 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25.(本题2分)下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复制了美国政治体制C.完成了反帝反封任务 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26.(本题2分)有外国记者这样描述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民们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为了公众的利益,决定谁应多交赋税、谁应少交……在具有远见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们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虽然还不完备,但却正得到巧妙的发展。”据此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C.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 D.完成了土地革命任务27.(本题2分)1949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前的宴会上,毛泽东说道:“我们这一桌什么都齐了,有无产阶级李立三,有无党派人士、文学家郭沫若,有民主教授许德珩,有工商界前清翰林陈叔通,还有妇女界廖夫人及华侨两老人,这是统一战线的胜利。”这说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人员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D.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28.(本题2分)改革是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29.(本题2分)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30.(本题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调整对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和认识。党的十二大作出了“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的论断,实现了我们党在时代主题判断和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A.缘于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D.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31.(本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两年后,新中国诞生。两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摘编自《中国睦邻史》材料二1945年到1970年间,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1947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不过,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在许多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所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乱(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获得独立和新中国诞生相同的国际影响,并简析中印两国实现民族独立不同的方式。(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问题的原因。32.(本题20分)古今中外,制度的借鉴与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1949年9月21日——30日,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662名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还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A【详解】由材料中”处在法制政府管理之下的自由观念”“在克里姆林宫的残酯集权统治之下的奴隶制观念”可知,NSC-68号文件强调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这与美国对苏联推行的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相一致,A项正确;社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B项错误;材料夸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国际关系向民主化发展。CD项错误。故选A项。2.D【详解】据题意可知,20世纪以来,美国先后控制了本土媒体、欧洲媒体和亚太媒体等,根据“加强亚太地区媒体的影响力”等信息可知,美国控制世界舆论的意图在于构建世界霸权,D项正确;美国在美苏争霸之前就开始进行舆论控制,所以不是服务于美苏争霸和改变战后格局,排除AB项;即便是转移舆论导向最终也是为了美国实现世界霸权而服务的,排除C项。故选D项。3.C【详解】考材料核心信息是美国“自由制度”得以保存,意在维护西欧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C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意在恢复欧洲经济促进美国经济霸权发展.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无关,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及后来的杜鲁门主义都加速了欧洲的分裂和对峙,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引发了东西欧分裂对峙,也促进了冷战背景下针对苏联解体的和平演变思潮发展,但不直接产生苏联解体的政治经济条件,故D项错误。故选C项。4.D【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体现出美苏盟友关系,1948年《铁幕背后》《红色威胁》则反映出美苏冷战对抗,D项正确;1947年冷战正式开始,排除A项;电影名称没有反映大众审美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拍电影需要政府的同意,排除C项。故选D项。5.D【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的民族主义思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赫鲁主义、苏加诺主义、复兴社会主义和泛非主义等都属于民族主义思潮,这说明了二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获得发展,故选D项;19世纪初,殖民地的民族意识已经开始觉醒,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不结盟运动,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思潮,不是和平民主运动,故排除C项。6.A【详解】根据图片信息,1956-1990年苏念的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整体上不断下降,体现了战后苏联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导致经济体制日益僵化,A项正确;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始终无法彻底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导致苏联经济难以获得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实力对比的变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始终无法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导致改革最终失败,排除C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短期内推动了工业总产值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7.B【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正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这一改革对农业方面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出现了材料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象,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但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并不是因为坚持了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苏联早在斯大林时期就已经成为工业强国,但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苏共“二十大”召开时间是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A【详解】苏联经济的特点是重工业比重过大,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显然是不符合苏联国情的,“禁酒”所引起的强烈反对,也说明脱离了国情,A项正确;改革是民心所向,虽然措施有很多是错误的,所以不能认为完全违背了民心,排除B项;题干中的改革措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不能认为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排除C项;上述改革措施不是为了美苏争霸,没有直接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事实上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全面收缩了在苏联境外的军事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9.B【详解】随着冷战进程的发展,冷战双方加大了对中间地带的争取,而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迅速地利用这种形势,最终壮大了自身,冲击了殖民统治,这说明殖民体系遭到瓦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冷战形势发展的推动,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欧洲霸权的衰落,排除A项;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对于殖民体系的冲击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反殖民运动的信息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B项。10.A【详解】根据所学,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他领导的美国黑人掀起民权运动,使美国国会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A项正确;妇女与男子并没有取得平等地位,排除B项;基本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的是林肯,排除B项;他领导的运动并没有实现社会收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11.A【详解】材料“万隆会议召开”“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是对亚非拉地区的独立与发展的描述,A项正确;材料与两极格局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排除D项。故选A项。12.B【详解】材料中所说的,二战结束后25年,指的是1960—70年代,这一时期,西欧和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项正确;这一时期美国的霸主地位并没有动摇,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西欧和日本的崛起,排除C项;两极格局解体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据题意可知,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模式亟待更新,仅仅依靠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所以这体现了世界全球化趋势下的新变化,B项正确;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这种变化是世界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结果,但并不能说明是为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没有改变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排除CD项。故选B项。14.C【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化大生产迫切需要全球范围内国际性协作组织及其制度、机制的出台,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体系的调整,C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完善”,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5.C【详解】根据漫画信息可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了全球经济高速增长,说明“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的前途并不是一片光明,还有一些阻力存在,如贸易保护主义,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排除B项;宣告我国进入经济建设新时期的是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D项。故选C项。16.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全民公投,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后,最终脱离欧盟,说明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D项正确;欧盟的发展与挫折,体现的是区域集团化而非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A项错误;只有欧盟发展与挫折不能说明逆全球化成了主流趋势,B项错误;强权政治在主导着国际关系与英国通过全民公投脱欧不符,C项错误。17.A【详解】根据图片信息体现了中意两国共同抗疫的事实,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A项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排除B项;“抗击疫情任重道远”体现的是疫情的严重性,需要长期坚持,与材料所体现的主题无关,排除C项;“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体现的是世界范围内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D项。故选A项。1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列举的国际组织,既包括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联合国,也有冷战时期产生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不结盟运动,还有专门的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反映出其研究课题是二战后的和平与发展,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与不结盟运动政治组织的宗旨不符,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石油输出国组织和联合国等不能用来研究区域集团化的课题,B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等不能用来说明多极化趋势,C项错误。故选D项。19.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丞相不仅是最高行政长官,还是最高军事首领,可率兵出征;但秦朝建立后,“太尉掌武事”,将丞相的军权分给了太尉,从而削弱了相权,C项正确;削弱相权,会加强君权,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将丞相的军权分给了太尉,不能说明武官受重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职位专业化,排除D项。故选C项。20.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北宋初期设通判是为了制约知府、知州,之后各路所设的转运使、提点刑狱等有财政、司法权,且可监察地方官员,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分化地方事权,使官员相互牵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和改变地方割据并非是主要目的,排除AD项;在地方分化事权的行为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B项。21.D【详解】题干中“立子立嫡之制”“宗法及丧服之制”指的是宗法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指的是分封制。因此,题干主要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即通过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结合,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故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礼乐制度,故排除A项;分封同姓诸侯仅体现了分封制,说法片面,故B项错误;世袭制自夏启就已确立,并非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故C项错误。故选D项。【点睛】22.C【详解】由“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可知是通过教育来强调共和,C项正确;材料强调共和制的合理性,没有突出反专制的必要性,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学校不再教授封建社会历史,排除D项。故选C项。23.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英国议会被贵族掌控,制定不合理的议会选举制度,控制平民院选举,这说明当时的民主政治并不能充分代表民意,民主制度的建设尚需要完善,D项正确;这一时期议会是权力中心,排除A项;光荣革命的成果是颁布《权利法案》,而《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中心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中议会依然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B项;这一时期国王的权力受限,专制已经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24.A【详解】材料反映了1912年到1915年,民主政治发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进而称帝,民主实践出现偏差,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反映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故B、C项错误;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进而称帝说明政治民主化遭遇挫折,故D项错误。故选A。25.A【详解】根据题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保障公民权利,实行三权分立,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排除B项;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排除C项;中华民国属于共和政体,排除D项。故选A。26.C【详解】依据美国记者的描述,农民参加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民主权利有了保障,根据“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得到巧妙的发展”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C项正确;工农苏维埃政权存在于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B项;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不再实行土地革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27.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这说明其人员构成具有泛的代表性,C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排除A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中国的施政纲领,排除D项。故选C项。2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确立的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的地方行政制度产生较大影响,D项正确;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及废除旧贵族特权均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排除ABC项。故选D项。29.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潮流,社会矛盾威胁北魏的统治,为此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其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正确;北魏实现北方统一,为孝文帝改革提供前提条件,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改革措施全面易行,二者是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排除B、C两项。故选D项。30.D【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做出了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的,这一论断使得我国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推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D项正确;这一转变是国家领导人对世界局势的准确把握,而非中美关系的改善,排除A项;世界格局在这一时期依然是两极格局,排除B项;改革开放方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确立了,排除C项。故选D项。31.(1)影响: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方式:中国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了本国的反动政府;印度是在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的斗争,迫使英国殖民当局“和平”移交了政权。(2)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