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1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2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3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4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名同解释(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曾耦甲文,指近代以来亵现的商周畤期嘉刻在罪甲和默骨上的文字,也叫^卜文字、殷墟善契等。2、金文:商周畤期金蠢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金童鼎文、青铜金名文等。3、大篆:指春秋戟阈畤期流行于秦阈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廉羲的大篆遢包括商周畤期的甲骨文、金文等。4、小篆:指秦统一六阈彳爰,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阈文字而碓立的秦阈官方文字,也耦秦篆。5、籀文:^^是周宣王畤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言忍^是指春秋戟阈畤期流行於秦阈的大篆。6、古文:文字擘上主要指戟阈畤期流行於柬方各^侯阈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7、奇字:戟阈畤期六阈古文的一槿别醴,可能是举寸戟阈畤流行于六阈的文字加以燮昊而乘的。8、今文:文字擘上特指澳代流行的奈隶害。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戟阈古文等。10、今文字:指澳代祭隶害以彳爰的文字,包括奈隶害、草害、楷害、行善等11、奈隶燮:指彝生秦漠畤期由秦阈篆文、六阈古文演燮卷祭隶害的谩程。造一谩程成卷古今文字的分水颔。12、票隶定:指用票隶害(彳爰来也包括楷善)傅嘉戟阈以前古文字的谩程。13、小擘: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檄情,彳爰来又指僖统的^言文字擘,包括文字擘、卦暗古擘、音^^等。14、六害:指中阈古代分析澳字横造的六槿方法:象形、指事、曾意、形磬、傅注、假借。一般言忍卷后雨槿是用字方法。15、四醴二用:四醴指象形、指事、曾意、形磬等四槿造字方法,二用指傅注、假借雨槿用字方法。16、初文:文字擘上指反映一他字造字本羲的初始嘉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探”的初文。17、本字:指表示本羲的字,典“借字”相举寸。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槿意羲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20、古今字:屣史上先彳爰羟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羲的字,先羟生的叫“古字”,后羟生的叫“今字”。21、^醴字:完全同音同羲,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22、重文:即现在所^的“昊醴字”。《^文解字》中指典小篆相举寸的“古文”、“籀文”等昊醴字。23、音午慎:束漠畤期著名的^^家、文字擘家,主要著作有《五^^言蓑》、《^文解字》等。《^文解字》是中阈第一部摞形^羲的有系统的字害,举寸彳爰世影警深:》。24、《^文解字》:束^^慎所著,是中阈第一部^解字羲、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削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彳固和1163彳固重文。举寸1彳爰代的^言文字研究影警十分深逮。25、《^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文解字》著耦的四位擘者一一段玉裁《^文解字注》(曾耦《段注》),桂馥《^文解字羲瞪》,王筠《^文释例》、《^文句言翼〉,朱骏磬《^文通^定磬》。26、^文阜:指以《^文解字》卷主要研究举寸象的一力擘冏。因卷包括古代文字擘的主要内容,也成卷文字擘的代名同。27、文字擘:廉羲的文字擘包括举寸古代漠字形、音、羲的研究,羲近於古代的“小阜”。狼羲的文字擘指举寸漠字形醴结横、形羲^保等的研究。一般所^的文字擘即指狼羲的文字擘。28、三盒:又作三着,是秦代李斯《盒吉直篇》、起高《爰屣篇》、胡毋敬《博阜篇》的合木鼠是用小篆作为规轮文字害嘉的字善,也是当时完童^字的^本。29、《史籀篇》:相僖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著,是中阈已知最早的字善。原害已佚,《^文解字》中有引用,舆秦阈的大篆近似,彳爰世耦《史籀篇》的字首⅛⅛“籀文”,即大篆。30、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陕西出土的先秦畤期十瑰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不再^石鼓文,是中阈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31、三^^:现代擘者唐篇主弓尉辱漠字的结横思帚纳卷象形、象意、形磬三槿,ffi⅛≡⅛^o彳爰来文字擘家裘^圭主弓身各漠字结情思帚纳卷表意、形磬、假借三槿,也不再^三^^。32、右文^:宋代阜著王子韶首倡彳隹磬符推求字羲的一槿文字擘足解,即磬符相同的字,其意羲也相同。如彳隹“羹”得磬的字都有“小”羲,水之小者曰“涣”,金之小者曰“^”,同之小者曰“峻”等。适一^^举寸探言寸同源同和文字的音羲^^有重要的参考^值,彳爰世擘者也指出其具有奉弓金附曾之弊。孳乳:文字学上指源词派生出新词后,便要造一个记录新词的新字,这种现象叫孳乳。由孳乳派生而产生的新字叫孳乳字。省形: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形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如《说文》“耋,从老省,至声。”省声: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声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如《说文》“炊,从火,吹省声。”亦声:文字学上指合体字的一个偏旁作义符,另一个偏旁也作义符同时兼作声符的现象。如《说文》“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二、训诂、词汇、修辞部分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3、训诂的基本方法:(1)形训(据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也叫据形索义。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可用于形训的解释。(2)声训(因声求义):又叫音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叫因声求义。其作用在于明假借、溯语源、探词义、寻词族。(3)义训:用定义、归纳等解释字词内涵和外延的训诂方法。4、义训的具体方法:2同训: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的方法。如“初、哉、首、基、徂、落、权舆,始也。”互训:用同义词相互训释的方法。如《说文》:“吹,嘘也”、“嘘,吹也”。递训: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如《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反训: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如《说文》:“乱,治也”,《尔雅》:“故,今也”。直训: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即直接以词解词。转训: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如:“许”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5、训诂常用术语: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作用是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被释词。(3)之言、之为言:用于声训,训释词和被释词有音同或音近关系。读曰、读为:一般用于以本字训释通假字,即所谓“破读”。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注音,“读如”往往同时兼带释义。貌:一般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用来说明被训释词所表示的某种状态,相当于“„„的样子”。6、对文与散文:训诂学术语。对文则异(对文则别):“对文”指“相对为文”。即在同一文句中对举的同义词,在句中显示的意义是有区别的。散文则通(散文则不别):“散文”指“单个为文”。即单独使用同义词中的一个,上下文中没有与之比较对举的其它同义词,该词在文句中显示的是一组同义词的类义。7、统言与析言:训诂学术语,即“统言不别,析言则别”。统言:也叫浑言,就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一组同义词的共同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没有区别。析言:就是分开来说,即就着一组同义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是有区别的。8、本义与引申义: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由汉字形体结构显示的和文献语言所能证明的词的最初意义。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如“引”的本义是开弓,开弓就要把弓弦拉长,故引申为“延长”。9、单音词和复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叫单音词。复音词:具有两个音节以上的词叫复音词。偏义复词:双音节复音词的两个词素中,只由一个来表达词义,另一个只起陪衬或占音节的作用,叫偏义复词。如《墨子》:“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的“园圃”指果园,“圃”字无义。联(连)绵词:也叫连(联)绵字、联(连)语、连文、连言等,是单纯3复音词的一种,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组成联绵词的两个语素之间一般都有语音上的联系,主要是双声、叠韵的关系。重言:也叫重言词、叠音词、叠字,是单纯复音词的一种,由两个形体、读音都相同的字组成一个表示新意义的词。如《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中的“夭夭”、“灼灼”。词类活用:某个实词经常用作甲类词,但有时也临时活用为乙类词,就叫词类活用。同源词:也叫同根词,指语言中由同一语源所派生出来的词,这些词在语音上有同音、双声或叠韵等关联,在语义上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等关联。如“不””,“阴”和“暗”,“柔”和“弱”等和“弗重要的训诂专著:(1)《尔雅》:共十九篇,战国秦汉之际陆续编成,以解释先秦的经典词义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代产生了大量模仿《尔雅》的训诂专著,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别雅》等,合称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训诂学称为“雅学”。(2)《方言》:共十三卷,全称《躺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末扬雄所著,是我国最早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对方言学和训诂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3)《释名》:共二十七篇,东汉刘熙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采取声训的方法解释研究词义的词典,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对于探求词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经典释文》:唐代陆德明编著的一部博采众说,注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5)《一切经音义》:唐释慧琳(或玄应,他也编有同名同类著作)编纂,是注释汉文佛典中字词音义的词典和训诂著作。(6)《广雅疏证》:清代王念孙编著的一部注释《广雅》的训诂名著。该书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声音通训诂,论证严密,创获甚多,在训诂学上影响巨大。(7)《经传释词》:清代王引之编著的专门研究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训诂专著,论证充实,断制谨严,多有创见。(8)《康熙字典》: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纂,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分为214个部首,共收4万7千多字。该字典体例完备、引证详实,注音、释义都比较准确可靠,使用便捷,对后世的字典编纂影响较大。(10)《经籍纂诂》: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古汉语词汇训释的训诂资料汇编,该书对于考证古代词义和收集训诂资料带来极大便利。(11)《助字辨略》:清代刘淇编著,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训诂专著,总结了前代的虚词研究成果,对后来虚词和语法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12)《古书疑义举例》:清代俞樾编著,是疏通解释周秦两汉古书“辞例”的专著,涉及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对后代的古汉语研究有较大的影响。13)《马氏文通》:清末马建忠编著,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借鉴西方语法理(论编著的古汉语语法专著,对后代汉语语法学的建立和研究影响深远。(14)《词诠》:现代学者杨树达所著的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古汉语虚词词典。重要的训诂专家: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汉代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古代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释,遍注群经,成就卓著,对后代学术4发展影响十分深远。扬雄:西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他所编著的《方言》是第一部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晋代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注》、《方言注》、《山(3)郭璞:海经注》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高邮二王:指清代著名学者,高邮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王念孙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都是清代著名的训诂专著。父子二人学问精深、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成就卓著,是清代乾嘉学派的卓越代表,深受后代学者尊敬。章太炎:近代著名学者、语言文字学家,著有《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等语言训诂专著,对语源学、方言学、文字学、音韵学等都有精深的研究,被誉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殿军”。几种修辞方法:稽古:即用典,援引古人的事迹或故事并将其凝练成简洁的词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引经:即引用,指直接或间接引用古代经典中的语言来证明某一观点。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参互,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中,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互相渗透、补充,使文词简洁精炼、富于变化的一种修辞手段。15、合音词:由两个字的读音拼合成一个音而构成的词,如“诸”即“之于”的合音、“甭”即“不用”的合音。三、音韵部分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2、今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3、古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4、等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1)譬况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宋,读若送”。(3)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如《汉书》注引孟康曰“单音善,父音甫”。(4)反切法:也叫反、切、翻,即反复切磨拼读成音的方法,就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字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运用广泛,是古代最科学和最主要的汉字注音方法。6、有关“声”的几个概念:(1)声纽:简称“声”或“纽”,即“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2)声类:指对韵书中代表声母的反切上字所作的分类。5(3)字母:音韵学上指声母的代表字。(4)三十六字母:宋代人总结的三十六个声母的代表字。(5)守温字母:唐末和尚守温创立的三十个声母的代表字。(6)五音:音韵学上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五类,即五音。(7)七音:音韵学上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半舌、半齿七类,即七音。(8)清浊:即清音和浊音,是传统音韵学分析发音方法的术语。清音指声带不颤动的辅音,浊音指声带颤动的辅音。7、有关“韵”的几个概念:(1)韵母:不论声调是否相同,韵头、韵腹、韵尾相同即为一个韵母。(2)韵: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叫一个韵。(3)韵类:对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即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为一个韵类。(4)韵部: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一个韵部。(5)韵摄: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个韵摄。(6)韵目:即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8、四呼:清代学者根据发音时唇部的状态和韵头的不同,将韵母分为开、合、齐、撮四呼。9、开口呼:指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的韵母。10、合口呼: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合口呼。11、齐齿呼: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齐齿呼。12、撮口呼: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撮口呼。13、音韵学上根据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1)阴声韵:指无韵尾的韵或以元音收尾的韵。(2)阳声韵:指以鼻音收尾的韵。(3)入声韵:指以塞音收尾的韵。14、对转:也叫阴阳对转,指阴、阳、入三类韵尾互相转化的现象。15、旁转:指发音时舌位往一旁转,即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发生了变化。16、通转:指相近的韵部之间的相互移动变化。17、四声:中古时期指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现代普通话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18、入声:指以塞音收尾的声调。19、平分阴阳:音韵学术语,指中古时期的平声到近古时期的《中原音韵》音系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类,大体是全清和次清音字演化成阴平一类,全浊和次浊音字演化成阳平一类。20、入派三声:音韵学术语,指中古汉语入声字在近古(十四世纪前后)分别演化成阳平、上声、去声的现象,即入声全浊音字归入阳平,次浊音字归入上声,清音字则归入上声。21、等韵:根据主要元音和有无介音的不同将韵分为一、二、三、四等,就叫等韵。22、等韵图:古代音韵学家制定的一种描述古代语音的声、韵、调配合表,主要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简称“韵图”。23、古音学研究的几项重要结论:(1)同谐声者必同部:清代段玉裁首先提出,上古谐声偏旁相同的形声字一定6属于同一个韵部的现象。(2)古无轻唇音: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加、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3)古无舌上音: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4)娘、日二纽归泥:近代学者章太炎首先提出,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母、“日”母字,在上古均读作“泥”母字。(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近代学者曾运乾首先提出。“喻三归匣”指中古的“喻”母三等字在上古读作“匣”母;“喻四归定”指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读作“定”母。(6)照二归精:近代学者黄侃首先提出,中古的照、穿、床、审四母的二等字在上古读作齿头音精、清、从、心母字。24、叶(音协)音:也叫叶韵、协韵、协句,指六朝以后某些学者对上古韵文的用韵不理解,便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以求协韵的作法。这种方法有主观主义的倾向,受到明清以来古音学家的批评。25、关于诗律的几个概念:(1)押韵:也叫压韵,指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安排在诗歌和韵文的句尾。(2)韵脚:指诗歌韵文的句子中押韵的字。(3)平仄:在中古语音声调的平、上、去、入四类中,“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4)对:诗律术语,指近体格律诗中每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如:“平平仄仄平”对“仄仄平平仄”。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5)黏:诗律术语,指近体格律诗中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大体相同,如“仄仄平平仄”黏“仄仄仄平平”。不合乎“黏”的规则叫失黏。(6)拗救:诗律术语,格律诗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现象称“拗”;对“拗”的地方加以补救,使其平仄和谐叫“救”。两者合称“拗救”。(7)拗句:诗律术语,不合乎平仄格式的格律诗句,叫拗句。(8)孤平:诗律术语,指“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平声字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平声字变为仄声字,那么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叫孤平。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需要加以补救。26、音近义通:同源词之间往往音相近,义相通,这种现象叫音近义通。27、如字:指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某个字要按照它本来或常用的读音来读。28、异读:一个字有多种读音,即一字多音现象。29、破读:也叫读破,即以本字释读假借字的方法。王念孙说“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30、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1)《切韵》: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共分193韵,原书已佚。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响深远。(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行修订、补充,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一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与《广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种重要材料。7(4)《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用韵情况编纂而成,反映了十四世纪我国北方的语音系统,是研究近代音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31、陆法言:隋代杰出的音韵学家,参考当时颜之推、萧该等学者的意见编成《切韵》,对后代音韵学研究影响巨大。四、文史常识:1、十三经:宋代把十三部儒家经典集合在一起,称“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2、十三经注疏:汉代及魏晋时代学者对十三经所作的注和唐宋时代学者所作的疏,合称“十三经注疏”。3、春秋三传:指战国秦汉时期解释《春秋》的三种著作,即《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4、三礼:指先秦时期的三种有关礼仪、官制的儒家经典,即《周礼》、《仪礼》、《礼记》。5、五经正义:唐代初年孔颖达奉敕为五部儒家经典所作的注释,合称“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诗经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6、石经:中国古代将儒家经典镌刻在石碑上以供人们学习、传抄、保存,称为“石经”。著名的如汉代“熹平石经”、三国魏“正始石经”、唐代“开成石经”等。7、毛传:《毛诗诂训传》的简称,相传为汉初毛亨、毛苌所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诗经》注释,对《诗经》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8、郑笺:东汉郑玄《毛诗笺》的简称,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明并提出不同见解,是研究《诗经》的重要资料。9、四书集注:南宋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为之作注释,称为“四书集注”,并成为后代读书人必读的教科书,合称“四书对后世影响深远。10、前四史:指“二十四史”前面的四种历史著作,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中国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典范。11、二十四史:指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记载了从五帝时代到明代末年的历史,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资料。12、《史记》三家注:早期注释《史记》的三种著作,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后世合称“《史记》三家注”。13、三通:三种记录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政书体历史著作,即: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郑樵《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14、《四库全书》:清代乾隆年间敕编,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收书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