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云南/徐巍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制度创新和区域开发。素养聚焦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时空坐标]一、三国鼎立:东汉灭亡后出现【1】的局面;220年,【2】废汉献帝,称帝,国号【3】,定都【4】,东汉结束;221年,【5】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国号【6】,后定都【7】。二、西晋的短暂统一:(1)西晋的兴亡:三国后期,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8】;266年,司马懿的孙子【9】自立为帝,改国号为【10】,以洛阳为都,史称【11】;280年,西晋灭【12】,统一了全国,【13】鼎立局面结束;公元【14】年,内迁的【15】人,灭掉了西晋。(2)少数民族内迁:①内迁:自【16】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向内地迁徙;【17】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内迁的民族主要有【18】、、、、。②民族内地影响:积极: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消极: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重要概念】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民族交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交融;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交融。【重要概念】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304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中国五胡十多个政权中,先有氐族的前秦,后有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了整个北方,虽屡经纷争与分裂,最后还是实现了内部整合,并融合了曾经代表正统的南朝,继承了秦汉中央集权超大规模国家形态,奠基了融合胡汉的隋唐大一统王朝。三、东晋与南朝1、东晋南朝的更替:(1)东晋的兴亡:【19】年,西晋宗室【20】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21】。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22】灭亡。(2)“南朝”:420—589,南方先后经历了【23】、、、四个朝代,合称为“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24】和【25】,又统称为“【26】朝”。2、东晋的士族制度:(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27】的名门望族。(2)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选拔官吏只看【28】。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29】政治”。(3)形成原因:①历史根源,【30】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经济原因,【31】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32】,皇帝依赖于【33】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34】制度的政治保障;(4)衰落:至【35】两代,废止【36】制,实行【37】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衰落原因:【38】自身的腐朽,甚至缺乏生存能力;隋唐【39】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40】制和【41】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42】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重要概念】东晋十六国\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西晋王朝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建康(今江苏省\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南京市)的\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东晋;“十六国”史称源出于北魏\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崔鸿所撰的《\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从公元304年\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巴氐族\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李雄建立成汉

[1]

和匈奴贵族\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刘渊建立\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0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前赵(\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匈奴)、\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后赵(\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羯)、\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前燕(\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鲜卑)、\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前凉(汉)、\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前秦(\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氐)、\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后秦(\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羌)、\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后燕(鲜卑)、\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西秦(鲜卑)、\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后凉(氐)、\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南凉(鲜卑)、\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西凉(汉)、\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北凉(\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卢水胡)、\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南燕(鲜卑)、\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北燕(汉)、\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夏(匈奴)、\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成汉(\t"/item/%E4%B8%9C%E6%99%8B%E5%8D%81%E5%85%AD%E5%9B%BD/_blank"巴氐)等政权,总称十六国。【重要概念】南朝北朝南北朝(420年~589年)是\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南朝和\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自\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东晋十六国至\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隋朝,始于420年\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刘裕建立\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南朝宋,止于589年隋灭\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南朝陈。\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南朝(420-589)承自\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东晋,有\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南朝宋、\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南朝齐、\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南朝梁、\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南朝陈四朝,均以\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建康(今\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江苏\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南京)为都;\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北朝(386-581)承自\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十六国,有\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北魏、\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东魏、\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西魏、\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北齐和\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日本和\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朝鲜半岛,西到\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西域、\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中亚、\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西亚,南到\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东南亚与\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南亚。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t"/item/%E5%8D%97%E5%8C%97%E6%9C%9D/_blank"汉化的步伐。【重要概念】门阀士族指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重要概念】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t"/item/%E6%B7%9D%E6%B0%B4%E4%B9%8B%E6%88%98/_blank"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t"/item/%E6%B7%9D%E6%B0%B4%E4%B9%8B%E6%88%98/_blank"后秦和\t"/item/%E6%B7%9D%E6%B0%B4%E4%B9%8B%E6%88%98/_blank"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淝水之战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t"/item/%E6%B7%9D%E6%B0%B4%E4%B9%8B%E6%88%98/_blank"谢玄、\t"/item/%E6%B7%9D%E6%B0%B4%E4%B9%8B%E6%88%98/_blank"谢安、\t"/item/%E6%B7%9D%E6%B0%B4%E4%B9%8B%E6%88%98/_blank"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东晋孝武帝\t"/item/%E6%B7%9D%E6%B0%B4%E4%B9%8B%E6%88%98/_blank"司马曜借此机会收回权力,成为了东晋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而战败的前秦天王\t"/item/%E6%B7%9D%E6%B0%B4%E4%B9%8B%E6%88%98/_blank"苻坚,也并非是一位怯懦无能的君王,他诛杀暴君\t"/item/%E6%B7%9D%E6%B0%B4%E4%B9%8B%E6%88%98/_blank"苻生,为\t"/item/%E6%B7%9D%E6%B0%B4%E4%B9%8B%E6%88%98/_blank"永嘉之乱以来的关中百姓,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岁月,使得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再度恢复生机,不过因淝水战败,本已经和平的中原,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而苻坚也在两年后被叛将\t"/item/%E6%B7%9D%E6%B0%B4%E4%B9%8B%E6%88%98/_blank"姚苌杀死。史料实证1——士族制度史料一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摘自《颜氏家训·涉务篇》史料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书》[解读]史料一:反映了士族的特点;史料二:反映了士族在选官上的优势[运用](1)结合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士族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晋时期士族专权的原因。全面认识士族制度(1)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衰落原因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世袭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3、江南的开发:(1)原因:①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43】,并带去先进的【44】、工具和经验;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⑤一些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2)表现: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45】沿岸最为活跃,【46】(广州)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3)影响(意义):为经济重心的【47】奠定了基础;南方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给我们的启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建设者要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具有不畏辛劳的奉献精神;青年学生需要发愤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易错混淆江南开发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江南的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史料实证2——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史料一江南之国为盛矣。……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史料二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摘编自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解读]史料一: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繁荣发展;史料二: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影响[运用](1)史料一江南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发展原因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说明江南地区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四、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历史上把【48】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内迁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49】,总称为“【50】”统治特点:①大部分由内迁【51】建立;②它们都采用了【52】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53】的典章制度;③各族【54】缩小,但民族【55】仍然存在。2、淝水之战(前秦的统一与失败):(1)前秦统一黄河流域:4世纪后期,【56】族苻氏建立的【57】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2)淝水之战:公元383年,【58】和【59】在淝水交战;影响:【60】统治瓦解,【61】地区陷入割据混战状态;【62】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北魏的崛起(1)建立与统一北方:十六国后期,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63】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为加强对【64】地区的统治,接受【65】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核心内容:是“【66】”:迁都城;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②孝文帝改革意义/作用/影响:【67】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68】了民族矛盾;【69】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北方【70】南方以及【71】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特别提示】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实质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4、北朝的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72】和【73】,后来又分别被北齐和【74】取代,最后【75】灭掉北齐,又统一黄河流域。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为“【76】朝”。5、隋朝的建立与统一:【77】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史料实证1:[提示]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高官厚禄,把持政权。精神生活十分空虚和堕落,沉溺于道教和神农、黄帝之学。士族和庶族之间界限分明,士族自命清高,鄙视庶族,不与庶族来往、交友、通婚、共坐。[提示]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史料实证2:[提示]变化:东晋南朝,江南开发步伐加快,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人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提示]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1】三国鼎立【2】曹丕【3】魏【4】洛阳【5】刘备【6】吴【7】建业【8】蜀【9】司马炎【10】晋【11】西晋【12】吴【13】三国【14】316【15】匈奴【16】东汉【17】魏晋【18】匈奴鲜卑羯氐羌【19】317【20】司马睿【21】东晋【22】东晋【23】宋齐梁陈【24】吴【25】东晋【26】六朝【27】世代为官【28】家世出身【29】门阀【30】东汉【31】土地【32】士族【33】士族【34】士族【35】隋唐【36】九品中正制【37】科举制【38】士族【39】科举制【40】均田制【41】租庸制【42】军功【43】劳动力【44】技术【45】长江【46】番禺【47】南移【48】西晋【49】成汉【50】十六国【51】少数民族【52】中原【53】汉族【54】差异【55】隔阂【56】前秦【57】前秦【58】东晋【59】前秦【60】北方【61】东晋【62】北魏【63】中原【64】汉族【65】汉化【66】顺应【67】缓解【68】促进【69】统一【70】隋唐【71】东魏【72】东魏【73】西魏【74】北周【75】北周【76】北朝【77】隋朝课后训练:1.“(北朝)裴侠在世时……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这种攀附祖先、恨不得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郡国并行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东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3.魏晋时期南方城市迅速崛起:会稽被誉为“晋之关中”,建康的繁华可与长安、洛阳媲美,番禺(今广州)成为进出口商人云集的大都市。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对外贸易迅速发展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政治中心逐步南移4.南北朝时期,寺院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人口,甚至藏纳武器。民众投靠僧寺,政府不再进行管治。由此可知,当时寺院()A.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 B.维护了社会稳定繁荣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得到了民众广泛拥戴5.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A.北方文化优于南方 B.民族交融成为趋势C.生产技术相互影响 D.生活习俗相互影响6.面对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北朝权臣宇文泰决心按照《周礼》的规定来改革官制,并且在朝堂礼仪、车马器物等方面也“多依古礼”进行了一番改革。这些举动()A.推动了民族交融进程 B.复兴了先秦传统儒学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D.突破了民族自卑心理7.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A.庶族掌控铸币实权 B.民间力量制约皇权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D.抑商观念上下背离8.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被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9.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材料或史实结论A“官渡之战,袁绍兵十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曹操完成了国家的统一B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等地区,孙权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C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D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发展10.下表是西晋时期将相大臣出身大族比例,这些现象()西晋秦始年间将相大臣出身大族比例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77.3%72.7%73.7%63.2%63.2%66.7%72.7%70.8%66.7%70.6%90.9%86.4%89.5%84.2%84.2%83.3%90.9%87.5%77.8%88.2%A.表明世家大族控制了政权B.推动了士族集团的形成C.直接导致西晋政权的灭亡D.激化了各民族间的矛盾11.自东汉至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B.北方战乱动荡,民族矛盾尖锐C.西晋短期统一,政局稳定D.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12.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与北方各政权长期对峙。这其中就得益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A.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1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A.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史料一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摘编自《颜氏家训》(1)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东晋时,士族(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2分)史料二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摘编自《文苑英华》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摘编自《颜氏家训》(2)结合史料一、二,分别说明魏晋士族的特点,并分析南朝后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主观因素。(8分)15.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了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8分)参考答案:1.解析:选C“士族血统论”强调血缘门第标准,故选C项;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初年实施的,排除A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实施的,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唐以后实施的,排除D项。2.解析:选B琅邪王氏家族是东晋政权得以建立的重要支柱,“王与(司)马,共天下”反映的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已经威胁到皇权,故选B项;“王与(司)马,共天下”反映的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无法推知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排除A项;“王与(司)马,共天下”反映的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与地方割据势力和政治民主化无关,排除C、D两项。3.解析:选A魏晋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迅速发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C项是在两宋时期完成的,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4.解析:选A根据“寺院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人口,甚至藏纳武器”可知,南北朝时期寺院的发展,影响到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赋役征收等,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A项;寺院对土地、人口的大量控制,以及政府不再管治投靠僧寺的民众,容易形成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割据势力,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繁荣,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