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浅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制度缺陷张清太河南新乡学院商学院邮编453003摘要:在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上,揭示现状的多,研究、探讨原因以及解决方法途径的相对较少。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在于分配制度存在缺陷,主要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偏低而且缺乏保障、知识型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充分体现按劳分配。这两个缺陷,导致中国应该占人口多数的中产收入阶层的人群偏小,与高收入阶层的财富迅速增长相比,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继续扩大的风险。克服这些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就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途径,也是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缺陷(作者简介:张清太,男,(1963-),河南长葛人,经济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一、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进和提高。《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到,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80.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4760.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7.2倍和6.9倍=1\*GB3①。与此同时,由于体制和市场经济缺陷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开始显现。其中,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财富过分向少数人集中,而且集中程度不断上升,成为社会影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她甚至已经威胁到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研究居民收入差距,国际上普遍应用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M.Lorenz)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程度时,创造的洛伦茨曲线。这种方法是用图形来形象的反映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状况。洛伦茨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小,说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当洛伦茨曲线成为一条直线时,说明居民收入绝对平均;洛伦茨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当弯曲程度大到一定程度,就说明社会出现了贫富悬殊。另一种方法是计算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于19提出的用来测定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分析性指标。由于基尼系数能够用数字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做出具体、准确的描述,便于分析比较,因此,它成为反映收入差距最常见的的指标。基尼系数的大小与收入差距的大小成正比。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说明收入分配绝对单平均,在0.2~0.3之间,说明收入分配较为合理,在0.3~0.4之间,说明收入差距扩大,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从1978年的0.16,逐渐上升到当前的0.4以上=2\*GB3②。更为形象的是,据测算,在中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中,80%属于20%的高收入者,另外的20%才属于80%的存款者;中国当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3\*GB3③。按照这些测算结果,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不但呈扩大趋势,而且已经导致贫富悬殊,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当然,这些测算结果可能没有准确反映中国的国情,可是,从社会影响来看,这些测算结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如果只把上述数据看做理论研究的结果,那么,官方统计数据则应该能够说明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初对全国15万户城镇居民进行的抽样调查,按户人均收入计算,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户人均收入比为8∶1=4\*GB3④。按照《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差距,1978年为2.57∶1,到扩大为为3.31∶1=5\*GB3⑤。城乡之间的这种收入差距,在地区、行业及部门之间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甚至比这种差距更大。居民收入差距不但在同期的静态比较中存在,在动态的比较中同样存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北京、广东、江苏1988—1995年期间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是81.9%、78.9%和64.7%,而同期甘肃仅为0.6%=6\*GB3⑥。到当前为止,在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上,揭示现状的多,研究、探讨原因以及解决方法途径的相对较少。这无助于解决问题。因此,本文将经过对分析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二、中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二元制1、中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二元制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分配制度存在缺陷,主要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偏低而且缺乏保障、知识型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充分体现按劳分配。这两个缺陷,导致中国应该占人口多数的中产收入阶层的人群偏小,与高收入阶层的财富迅速增长相比,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继续扩大的风险。克服这些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就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途径,也是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从历史来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基本上是单一的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中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尝试多种分配方式。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因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经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这个报告从政治上承认了按要素分配的合法性。也确立了中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二元制。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相适应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按要素分配的成分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与按劳分配一起成为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两种主要方式。因此,概括地讲,中国现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二元制。从收入分配方式来看,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领域。或者说,在不同的领域,适用的主要的分配方式也不同。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适用于按劳分配;私有性质的单位则主要适用按要素分配方式。这种划分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如在国有企业,也有按要素分配的部分;而在私有性质领域,个人收入分配也有按劳分配的成分。按要素分配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即要素的所有者能否取得收入以及取得收入的多少,取决于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这种收入能否实现,则最终取决于这些要素的贡献能否在市场上实现,即生产的产品和劳务能否销售并获得经济利益。因此,按要素分配是由市场决定的分配方式。2、按劳分配的基本形式按劳分配既是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实施按劳分配的领域,按照收入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工薪领域和非工薪领域。非工薪领域最典型的是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劳动。与其它部门相比,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劳动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每个农民家庭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其家庭内部不存在收入分配问题。每个家庭从事农村生产经营的收入,在扣除了必要的税、费、和提留后,剩余的收入全部归农民家庭所有。这些收入既有货币形态,又有实物形态。一般主要是实物形态。二是农业生产是自然和经济的双重生产,其收入在很大程度上由生产、收获的自然因素决定。三是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劳动所得基本上全部归农民家庭所有,基本上不存在收入意义上的分配问题。因此,本文对农村的农业生产领域的按劳分配问题不作讨论。从理论来讲,按劳分配既按劳动者的劳动量的多少进行个人收入分配。衡量劳动量多少的计量方法是按劳动时间的多少计量的。由于中国劳动生产率比较底,因此一般按一个月为一个核算周期。由于具体劳动内容的复杂多样性,在劳动量的核算上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因此一般都用计量劳动的抽象单位即劳动时间来核算劳动量的多少。这样,按月份为周期的劳动量核算就成了按月发放工资的标准。同时为了增加可操作性,一般都可事先定出标准,规定不同的工资差别。这就是月薪制当前,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其工资发放都是按照规定的标准来进行个人收入分配。其中,行政事业单位是按照各级政府统一规定的工资标准发放工资,企业则是在国家政策、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自行制定各自的工资发放标准。这种按照标准发放工资的按劳分配方式,简化了劳动量的核算,增加了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可操作性。为了叙述问题方便我们把这种按月发放工资的分配方式叫做标准化工资制。现行的标准化工资制在体现按劳分配方式原则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名义上公平而实际上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劳动量的大小,由此导致个人收入与其劳动付出不相符。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标准化工资制度存在问题。在制定工资标准时,一般都是按照劳动者的职务、岗位、责任范围等因素,来划分工资级别,对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内容很少考虑。表面上体现了公平合理,实际上忽视了劳动的特点和内容的差异。在标准化工资制的实施领域,不同人的劳动内容、方式方法、特点等很多方面都有差别,即使享受同一工资级别的劳动者,由于其岗位不同,具体的劳动方式、方法、内容也不同。由此导致其实际劳动量也会相差很大。而现行的基本按劳分配形式,即标准化工资制没有体现这种差异,从而导致了按劳分配制度的缺陷。三、按劳分配中的劳动和劳动力类型划分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对实际劳动消耗量的准确计量,关键是对实际劳动消耗量的承认,也就是真正按实际劳动消耗量进行个人收入分配。而劳动消耗量的大小、多少,直接取决于现实条件下的劳动方式、方法、内容和劳动特点。劳动方式、方法、内容和特点会形成劳动和劳动力的不同类型,反之,不同类型的劳动和劳动力反映了不同的劳动方式、方法、内容和特点,也反映了不同的劳动消耗量。因此,要想准确计量实际劳动消耗量,有必要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按照现行的基本按劳分配形式的要求,对按劳分配中的劳动和劳动力进行类型划分。1、体力型劳动力和知识型劳动力从一般意义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消耗的内容来看,无论具体的劳动内容是什么,所有劳动过程都既有体力劳动消耗,也有脑力劳动消耗。所有劳动者的劳动都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部分的消耗,具体到每一个劳动过程中的每一个劳动力,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消耗量会有差别,这种差别直接表现为劳动分工的不同。如果从劳动力个人角度来看,按照主要从事的劳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则能够把实际使用的劳动力划分为体力型和知识型劳动力两种类型。体力型劳动力的劳动过程主要是体力消耗,这种劳动具有非知识性、可间断性、短期可恢复性等特点。知识性劳动力的劳动过程主要是脑力和以脑力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消耗。这里需要说明,本文之因此用”知识型劳动力”而没有用传统的”脑力型劳动力”来命名,原因在于,”脑力型劳动力”一词在反映劳动消耗脑力这个特点的同时,没有突出显示这类劳动的全部消耗。脑力和以脑力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消耗,一般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不断获取这些专业知识也是劳动消耗的一部分,因此本文用”知识型劳动力”来命名劳动力类型。知识型劳动力俗称知识分子。可是严格的讲,知识型劳动力与知识分子是两个不同概念。知识分子是从个人素质的角度对具备知识素质的人才的统称。知识型劳动力则是从实际劳动使用的角度,对从事知识性劳动,或者说从事脑力劳动和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力的统称。二者的区别在于知识分子不一定从事知识性劳动,而从事知识性劳动的不一定是知识性分子,从现实来看,这两种现象都存在,只不过相对来讲,第一种现象相对较多,第二种现象则较少。这主要是由于知识性劳动需要具备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能力素质,非知识分子一般不具备这种素质,只有极少数的创造性人才具备这种能力。当然,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从事知识型劳动,转而去从事体力型劳动。2、创造性劳动与非创造性劳动在知识型劳动中,按照其具体劳动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创造性劳动和非创造性劳动两大类。这里说的非创造性劳动仅指知识型劳动中的非创造性劳动,不包括非创造性劳动的体力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围绕知识而进行的学习、探索、研究、创造、创造等一系列活动。知识性劳动的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劳动消耗具有无限性,劳动成果具有创新性和高度的风险性。脑力劳动中的非创造性劳动,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从事的非体力型劳动。其劳动过程表现出典型的程式化特点,具有可重复性,劳动消耗具有有限性。与创造性劳动相比,脑力劳动中的非创造性劳动成果没有明显的创新性,风险也低的多。从实际劳动消耗量来看,创造性劳动要远远大于非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者必须连续不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她们的工作过程也就是学习过程。因此她们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在制度工作时间以外,把大量的业余休息时间用于学习。也就是”下班”依然”上班”,这样,创造性劳动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消耗。因此,创造性劳动者的个人消耗、投入要远远大于其它所有行业、类型的劳动消耗投入。可是在标准化工资制度条件下,创造性劳动者没有获得比同级别的其它类型劳动更多的收入。四、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在于分配制度存在缺陷,主要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偏低而且缺乏保障、知识型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充分体现按劳分配。这两个缺陷,导致中国应该占人口多数的中产收入阶层的人群偏小,与高收入阶层的财富迅速增长相比,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继续扩大的风险。克服这些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就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途径,也是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1、统一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标准从开始,中国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标准工资加绩效工资的基本工资制度,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两套不同的工资标准,行政单位实行的是公务员工资标准。由于行政单位的绩效工资有财政保障,能够兑现发放,而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没有财政保障,不能够兑现发放,因此,行政单位的职工工资收入明显的高于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收入。这种工资收入差别,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矛盾和焦点问题之一。应该尽快统一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标准,提高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理顺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关系。2、提高知识型劳动报酬知识型劳动具有复杂性、创新性、不可重复性和较高的风险性,与其它类型的劳动相比,知识型劳动需要支付更多的经济成本、精神成本、体力成本等。因此,知识型劳动应该有更高的收入。特别是知识型劳动中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劳动者连续不断的学习,把制度工作时间以外的把大量的业余休息时间用于学习,实际上就是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量的追加,因此,创造性劳动者的个人消耗、投入要远远大于其它所有行业、类型的劳动消耗投入。可是,这种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量的追加,没有被作为加班加点得到认可,没有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在标准化工资制度条件下,把知识型劳动领域的所有人一律对待,即按时间(月)发放工资,不论是否从事创造性劳动,职务、级别相同的工资就一样,创造性劳动者没有获得比同级别的其它类型劳动更多的收入。这种分配制度貌似公平,实则不公平,更不公正。因此,提高知识型劳动报酬,特别是提高创造性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既是按劳分配的要求,也是公平、公正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的要求。在现实中,知识型劳动领域和创造性劳动者的额外劳动付出问题早已受到关注,可是,由于工资制度的刚性约束,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型劳动密集的单位大多采取变通的方法,对知识性劳动者的额外劳动付出予以补偿。最典型的是在高等院校,对教学科研人员在工资以外增发科研、教学工作量津贴。可是,这种方法一方面受学校经济效益的影响,有钱的时候发,没钱的时候不发,钱多的时候多发,钱少的时候少发。知识型劳动者的额外劳动付出没有收入保障。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并非全都是知识型劳动者,而知识型劳动又存在创造性劳动与非创造性劳动的区别。可是,工资以外的额外津贴发放一般是普遍性的人人有份,只不过是分为不同的级别。这样,不该获得这种津贴的同样能获得这种额外劳动收入,从而形成新的不公平和不公正。要改革现有的标准化工资制度的难度很大,工资分配制度必须要有可操作性。在没有成功、可行的方法以前,能够也应该适当的提高知识型劳动者的工资标准,特别是提高创造性劳动者的工资标准。3、正确处理领导干部与其它劳动者的工资差别领导干部的责任重于其它劳动者,因此,领导干部的工资标准高于一般职工。这是能够解释、能够理解的。各个行业、各种性质的领导干部所从事的管理工作,一般也都属于脑力劳动,可是这种脑力劳动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型劳动。领导干部一般很少有制度劳动时间以外的劳动付出和追加,甚至在制度工作时间以内都难以保证从事公务工作(这也是必须承认的一个客观事实)。虽然,领导干部的责任重于一般人,也重于知识型劳动者,可是,干部的精神消耗是正数,即它们在精神上有所得(比一般人有更多的精神享受)。而且,除了工资标准高于一般职工以外(这里已经有责任补偿的成分),还有干部的职权所派生出来的各种副收入,或者叫做灰色收入,这种收入既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既有经济利益上的,也有其它非经济的形式,如创业、就业的机会,在公务活动中建立密切的私人关系,从而为私人活动提供方便,等等。所谓的公事私办,”私事公办”则是干部的另一种特权,实质上是以权谋私。所有这一切收入,普通劳动者没有,与知识型劳动者相比,干部有了太多的灰色收入,足以弥补她们的”责任成本”。现实社会中,”是个官都比老百姓强”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在于干部能够比普通劳动者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和其它的非经济利益,也比知识型劳动者获利更多。因此才会出现争着当官的现象,普通的体力劳动者收入低,也没有制度工作时间以外的额外劳动付出。因此普通劳动者与其它类型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反差较容易被人理解。而知识型劳动者虽然在制度劳动时间以外还需要额外的付出,但收入都反而低于干部,所谓的成本高而获利小,因而知识型劳动也就不为社会所重视。可是,当今社会,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科技已成为决定因素,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动力。而承担科技发展任务的主要是知识分子和知识型劳动。知识型劳动和知识分子不被重视,直接影响了科技的健康快速发展。收入水平的高低是重视知识型劳动和知识分子的最重要的体现。因此,让知识型劳动的收入水平高于同于级别干部的收入水平,能够抑制”官本位”的社会不良风气,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同时,促进科技的发展,达到科技强国的目的。现实中,知识型劳动者的社会定性一般都作为干部对待。如在档案中的职工类型中都列入”干部”类别,在收入上也是按干部的行政工资级别套用和对待的。因此,知识型劳动者会直接同有职权的、真正的干部形成对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知识性劳动者在收入水平要高于纯粹担任管理工作的干部收入水平的原因。4、切实保证私有单位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如果完全按照私有业主的个人意愿,只要能够在市场上购买到工人这种特殊生产工具,那么她就会尽可能的压低这种特殊生产工具的使用价格,而不会去考虑工人的劳动价值。因此,私有单位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有一定的按劳分配成分。但其本质则属于由市场决定的要素分配范畴,私有单位支付给普通职工的工资,只相当于支付给工人这种特殊生产工具的使用费,工人只是老板的赚钱工具。这一本质永远不会改变。既然私有业主不可能考虑工人的劳动价值,而市场经济也只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使工人这种特殊生产工具的使用费价格产生浮动,也不可能保护工人的利益,因此,必须有第三方力量来保护工人的利益,这就是基于社会制度本质要求的政府干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制度的本质是保护资本阶级的利益,因此,政府不可能从根本上考虑工人阶级的利益,只是为了保证资本关系的顺利实现和运行,才会做出对工人工资的最低规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各种私有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同时,还必须在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下,经过法律法规来保护私有单位的工人利益。当前,中国私有单位的工人工资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工资的绝对水平偏低,难以保证工人的生存、生活、发展需要;二是拖欠工人工资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为了讨要工资,无奈的采用跳楼、自杀等极端方式,造成了很大的不良生活影响。因此,政府应该经过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尽快解决工人水平偏低、拖欠工人工资的问题。产业工人是中产阶级的主要成分,解决了工人收入偏低问题,有利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培养和壮大,从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降低分配不公带来的各种不良社会影响。参考文献:=1\*GB3①=5\*GB3⑤《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GB3②刘力,浅析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经济研究导刊,第1期=3\*GB3③何娅,基尼系数:城乡历史政策的解构,中国国情国力第4期=4\*GB3④宋桂霞苏德民,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现状、原因与对策,经济研究导刊第1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