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解剖-颅脑局部显微解剖_第1页
中枢神经解剖-颅脑局部显微解剖_第2页
中枢神经解剖-颅脑局部显微解剖_第3页
中枢神经解剖-颅脑局部显微解剖_第4页
中枢神经解剖-颅脑局部显微解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颅脑局部显微解剖

Localmicro-anatomyofbrainandskull山东大学医学院视神经和视交叉蝶鞍区海绵窦区第一节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opticnerve

视神经opticnerve的纤维来自视网膜内神经节细胞所发出的轴突,形成视网膜的视神经纤维层。该纤维向视神经盘聚集,于眼球后极的鼻侧3~4mm处,经脉络膜及巩膜筛板穿出眼球。原来无髓鞘的神经纤维,穿过巩膜筛板时包裹髓鞘,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形成视神经。视神经是视觉传导路中自视神经盘至视交叉的一段,开始位于眼球后内侧,视神经长约45~50mm,向后内侧行经眶的后部,穿视神经管入颅腔,连于视交叉。OpticnerveOpticchiasmaOptictractLateralgeniculatebodyOpticradiationVisualarea第一节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opticnerve分部:四部分眼内部---眶部---管内部—颅内段(一)眼内部:眼内部是从视神经盘至穿出巩膜筛板的一段,长约1mm。(二)眶部:眶部是自巩膜筛板至视神经管的一段,位于眶腔内,长约30mm,直径约3~4mm。并被眼球外肌包裹。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有动眼神经、展神经、鼻睫神经等经过。第一节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opticnerve(三)管内部:管内部是位于视神经管内的一段,长约6~7mm眼动脉与其伴行入眶,两者紧密相贴。视神经位于眼动脉正上方者约占52%、内上方者约占32%、外上方者约占15%。第一节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opticnerve(三)管内部:视神经与蝶窦之间的骨壁厚度在多数人是0.1~0.4mm。但少数在视神经与蝶窦之间仅有视神经鞘膜和蝶窦粘膜相隔。有些个体,视神经管突进蝶窦的前上方,形成视神经管隆起。突进蝶窦内的视神经管长度为4.5~13mm,平均7mm。第一节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opticnerve(四)颅内段

毗邻关系颅内段是指从视神经管自颅口(后孔)至视交叉前缘间的一段,平均长约11.5mm(6.0~17.5mm),此段仅有软脑膜和蛛网膜覆盖,而无硬脑膜在视神经管内口处,视神经被硬脑膜反褶成的镰状皱襞所覆盖,此段视神经称为视神经的膜部。此皱襞的长度在国人为0.5~3.5mm。从翼点入颅行视神经减压术时,视神经管的硬膜顶部切开长度可达5mm。眼动脉及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可以从下方推压视神经。在左、右视神经之间有交叉前沟和鞍结节,当鞍结节隆起的高度超过视神经管内口处视神经的水平时,经额入路进行垂体手术将受限制。第一节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opticnerve(四)颅内段夹角视神经管的长轴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在新生儿为460,至成人减至390。因此,两侧视神经之间的夹角在新生儿大于成年人。两侧视神经之间的夹角的大小受视神经颅内段长度的影响,从100~850不等,平均600。两侧视神经的夹角越小,经额-垂体手术的手术野越小,手术越困难。第一节视神经与视交叉

二、视交叉opticchiasma

视交叉opticchiasma是指两侧视神经在颅内的汇合之处,位于蝶鞍前上方的交叉前沟中。根据视交叉与鞍结节、垂体的位置关系,将视交叉的位置分为3种:视交叉正常位,即视交叉位于鞍隔和垂体的上面偏后,垂体前部不被覆盖,正常位占多数。视交叉后置位,即视交叉位于鞍背上方或部分位于鞍背后方,垂体完全位于视交叉的前方。视交叉前置位,即视交叉与鞍结节紧贴,或位于鞍结节的上方。视交叉前置位也给经额入路的鞍部手术带来了困难。第一节视神经与视交叉

二、视交叉opticchiasma视交叉和视神经颅内段均位于视交叉池内。视交叉池的上面与终板池的前下部相接,---后下方与脚间池毗邻,---前下方以鞍隔为界上方以鞍结节为界,----两侧方以一层蛛网膜与颈内动脉池相隔。第一节视神经与视交叉

二、视交叉opticchiasma视神经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眼动脉多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穿过硬脑膜移行为膝段,一般多发自颈内动脉上表面内侧1/3处。眼动脉起始部的直径为0.5~3.Omm,平均2mm,其颅内段长度一般为3mm左右,最长可为7mm。有少数眼动脉自膝段发出后立即进入视神经管。极少数眼动脉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发出,在视神经管的底部穿过骨孔入视神经管内。在视神经管内,眼动脉走行于视神经的下外方,并和视神经一起进入眶腔。第一节视神经与视交叉

二、视交叉opticchiasma视交叉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发出的细小分支。大脑前动脉的水平段多位于鞍旁视交叉的上方,其上的分支主要供给视交叉的前上方。前交通动脉发出的分支供给视交叉前中部。眼动脉的颅内段发出分支,供给视交叉的前外侧部。来自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分支供应视交叉的中段和后下方。第二节蝶鞍区(Sellararea)蝶鞍区位于颅中窝中部,蝶骨体上面,是指蝶鞍及其周围的区域。该区域内除蝶鞍外,主要的结构有垂体窝、垂体和两侧的海绵窦等。第二节蝶鞍区

一、蝶鞍sellaturcica

蝶鞍sellaturcica是指蝶骨体上面呈马鞍状的部分,包括前床突、交叉前沟、鞍结节、垂体窝、鞍背和后床突。蝶鞍中部凹陷,为垂体窝,容纳垂体。垂体窝前方两侧有蝶骨小翼后缘内侧端的结节状突起,称为前床突anteriorclinoidprocess,为小脑幕前端的附着。垂体窝前方的圆形隆起,称鞍结节tuberculumsellae,其两侧常有小骨突,称中床突。鞍结节前方的横沟,称为交叉前沟sulcusprechiasmaticus,交叉前沟的两侧与视神经管相通,此管行向前外,有视神经和眼动脉通过。第二节蝶鞍区

一、蝶鞍sellaturcica

蝶骨体侧面有颈动脉沟carotidsulcus,有颈内动脉通过,沟后端较深,其外侧缘有一突向后的薄骨片,称为蝶小舌,与颞骨部尖端围成破裂孔的外侧界,并复盖翼管的后口。垂体窝后方的方形骨板为鞍背dorsunmsellae,其上端两侧的突起为后床突posteriorclinoidprocess,此突的下侧有一切迹,由硬脑膜围成一孔,有展神经通过。鞍背下外侧与颞骨岩部尖端相接。第二节蝶鞍区

一、蝶鞍sellaturcica

鞍底形状不一,有明显垂体窝者占51%,其余为平面或稍有凹陷。小儿鞍底较厚,可达2mm,随着蝶窦的扩大,鞍底也随之变薄,成人一般为1mm(70%)。较薄的鞍底有利于经蝶-垂体手术。前、后床突间距平均为12mm(8~17mm),根据前、后床突间距的不同,可将蝶鞍分为三型:开放型:间距大于5mm者,占39%。闭锁型:间距小于2mm者,占21%。半开放型:间距在2~5mm之间者,占40%。第二节蝶鞍区

一、蝶鞍sellaturcica

蝶鞍的形态变异①在6%的标本上可见前、后床突之间有一骨桥连结,称鞍桥,多为双侧性,有时不完整;②前、后床突之间有时有韧带连结,形成颈动脉床突孔,通过颈内动脉,如孔过小,可影响颈内动脉的血液循环,需手术切除韧带,此出现率约为10%;③前床突侧移或缺如。第二节蝶鞍区

一、蝶鞍sellaturcica

蝶鞍的形态大小蝶鞍的长度以矢状径上鞍结节到鞍背的距离表示蝶鞍的宽度以鞍底的最大横径表示蝶鞍的深度以鞍底至鞍结节—鞍背连线的最大垂直距离表示。Taveras(1964)报告蝶鞍的长度最大值为17mm,宽度为10~15mm,深度最大为13mm;Rem(1975)报告长、宽、深依次是7~14m(平均1Omm),10~16mm(平均14mm),5~12mm(平均9mm);万丽明(1980)报告长、宽、深依次是8.O~14.5mm(平均11.1mm),8~19mm(平均14.5mm),6.5~12mm(平均8.8mm)。第二节蝶鞍区

一、蝶鞍sellaturcica

第二节蝶鞍区

二、鞍膈Diaphragmaofsellae鞍膈diaphragmasellae是由硬脑膜内层形成的结构前方附着于前床突和鞍结节,后方附着于鞍背上缘和后床突,其中央有一孔,称为膈孔,有垂体柄和垂体的血管通过。孔的直径大多为5mm。当其直径大于5mm或无鞍膈的情况下,蛛网膜可下陷到鞍内,可能是空蝶鞍形成的前提,同时在经蝶手术时无屏障作用,易损鞍上结构。鞍膈大致呈长方形容纳脑垂体。根据膈孔的大小,鞍膈可分为三型:完整型:鞍膈完整,膈孔内仅有垂体柄通过,占41.9%不完整型:垂体柄周围有3mm大小的间隙,占37.6%鞍膈缺如型:此型鞍膈仅有约2mm或更窄的硬膜环,约占20.5%,此型的垂体或完全暴露,或仅有蛛网膜覆盖。第二节蝶鞍区

二、鞍膈Diaphragmaofsellae鞍膈上面平坦或稍凹陷,上凸常是垂体病的征象在侧位X线片上,鞍膈为一长的线条,从鞍结节至鞍背画一直线,鞍膈中心与此线相距约1~2mm。鞍膈以下垂体周围是否有蛛网膜和软膜围绕尚有争议。第二节蝶鞍区

三、垂体Hypophysis

(一)垂体的位置和形态垂体位于蝶鞍上方的垂体窝内,其下方是蝶窦,外下方有海绵窦,上方借漏斗与下丘脑相连。垂体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手术可见垂体前叶呈橘黄色,垂体后叶色泽亮,呈淡红色。成人垂体重0.45±0.12g;前后径9.03±1.01mm;左右径14.45±2.08mm;高度5.97±0.77mm。新生儿垂体前后径4.69±0.80mm;左右径9.20±0.91mm;高度4.25±0.72mm。第二节蝶鞍区

三、垂体Hypophysis

垂体的前、下、后部形态与垂体窝相关部位大致一致。垂体的高度与鞍深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垂体的高仅为鞍深的1/2或不到1/2,垂体并不完全充满蝶鞍。垂体的侧方无骨壁,而是海绵窦软组织,两侧的颈内动脉有结缔组织桥索与垂体的被膜相连结,因而垂体的宽度难以用X线确切判断。一般认为鞍背或鞍底的宽度与垂体的宽相接近。第二节蝶鞍区

三、垂体Hypophysis

垂体与周围的关系:垂体的上方被鞍膈所遮盖,鞍膈中央有一小孔,其中有漏斗通过。漏斗将垂体上面的前部与视交叉隔开,并将垂体与第三脑室底的灰结节相连结。海绵窦位于垂体的两侧,海绵间窦环绕垂体的前面、后面及下面。鞍膈的前部介于垂体的前部和视交叉之间,因此,视交叉与垂体前部之间相距约8mm。第二节蝶鞍区

三、垂体Hypophysis

蝶窦位于垂体窝的前方和下方,蝶窦与垂体窝之间仅隔一层薄骨片。肿大的垂体破坏垂体窝底的骨质,垂体可突入蝶窦。如垂体肿大将鞍膈前部顶向前上方而压迫视交叉,临床可出现两颞侧偏盲(管状视野)。肿大的垂体向两侧可压迫穿过海绵窦的结构,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第二节蝶鞍区

三、垂体Hypophysis

(二)垂体柄垂体柄分为神经柄和结节柄。神经柄是从丘脑下部延伸到垂体后叶里的一个神经组织柱。结节柄是位于神经柄的前面和侧面上方的腺泡组织上端,在视交叉的后方下行逐渐变厚,移行于垂体前叶。在柄的后部内有一层纤维血管组织称结节隔,上部薄而下部厚,位于神经柄膝的前面和侧面,呈半月状伸入垂体,位于膝和前叶基质之间,称作膝隔。后者含所有的垂体门脉血管和几支小动脉。第二节蝶鞍区

三、垂体Hypophysis

(三)垂体的血管(1)垂体上动脉swperiorhypophysealarteries:垂体上动脉起源于大脑动脉环,可分为前后两群小动脉。垂体上动脉前群达垂体柄的结节部上缘,并有分支沿垂体柄折转向前叶的远部而进,发出许多分支;这些分支在正中隆起及漏斗蒂形成初级毛细血管丛。垂体上动脉后群,分布至垂体柄的后部,分支也至正中隆起及漏斗蒂形成初级毛细血管丛。由初级毛细血管丛汇集成的数条血管,也属垂体门脉系,沿垂体柄下降,入远部血窦。(2)垂体中动脉middlehypophysealartery:它由垂体上动脉的分支或直接来源颈内动脉,通过漏斗蒂直达神经叶与垂体下动脉的分支汇合。(3)垂体下动脉inferiorhypophysealartery:为两侧颈内动脉行经海绵窦后部时发出的垂体下动脉。第二节蝶鞍区

三、垂体Hypophysis[临床要点]垂体瘤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以前统计垂体腺瘤的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第三位,随着CT和MRI检查的普及,垂体腺瘤特别是微腺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垂体高度测量是临床诊断微腺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垂体高度是指在冠状面上鞍底上缘至腺体上缘的最大距离。目前认为,垂体高度的标准应依性别和年龄而制定。腺体平均高度女性大于男性。第二节蝶鞍区

四、蝶窦Sphenoidalsinus蝶窦在出生时仅呈微小的腔隙,在青春期以后开始发育。根据蝶窦的气化程度,可分为甲介型、鞍前型和鞍型三种:甲介型的特点是窦腔小,尚未扩展到蝶骨体中,在窦腔与蝶鞍之间骨壁厚度至少10mm。此种蝶窦常见于12岁以前的儿童,在成年人尚未见到。鞍前型蝶窦的特点是其后壁位于鞍前壁垂直面以前,即鞍底不在窦腔内。鞍型则是窦腔扩展至整个蝶骨体,向后突入斜坡。成年人鞍型最多,其次是鞍前型。第二节蝶鞍区

四、蝶窦Sphenoidalsinus

蝶窦各壁关系复杂,厚度不一,且常有骨质缺损,与窦外结构仅以硬脑膜相隔。上壁:长度和宽度变异较大。当蝶窦较大时,上壁延伸到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