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教育目的与
教育制度本部分知识体系: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有关基础知识概念、特点、功能、意义、层次2、与相关概念的关系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历史上的对立观点、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根据4、教育目的的演变5、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实质6、当前教育目的的实践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本章知识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比较多,是宏观教育政策的理论知识,理论层面上有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实践层面上有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内容较多,属于教育学的重点章节,是必考内容,一定要重视。学习这部分知识要求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又要理解当前教育实践中进行的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教育中的种种误区进行评判,特别是有关政策性的知识,必须加强记忆。这部分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考查方式比较灵活,主观题目、客观题目都容易出,一、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2、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国家、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3、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真题链接: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种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和()4、教育目的的特点: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预期性(1)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2)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另一种说法:抽象性、理想性、终极性5、教育目的的内容: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的社会角色,比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一部分是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个体价值+社会价值)一般的表述方式:培养具有。。。。。。。。。的劳动者接班人(个体价值)(社会价值)6、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激励、评价、(注意评价功能)
导向、激励、评价、选择导向、调控、评价(引导方向、激发动力、评价效果)7、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调控受教育者的发展,二是指导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三是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科学性8、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补充知识: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二)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导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导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导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导向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9、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性质、方向)、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实现的(基本途径),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或基本内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一般表述方式: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实现途径。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性质)、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途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相关的词:方向、指针、原则、准则、纲领、政策与教育目的相关的词:出发点、归宿、理想、主题、灵魂、要求等。10、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区别:1)二者的含义不同,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是。。。2)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教育目的主要是从学术的层面表达教育的理想。3)二者要求的侧重点不同,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做出要求,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4)二者的作用不同,教育方针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影响大于教育目的。(二)联系: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制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和核心。11、教育方针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12、确立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主观依据:教育理想。不同的教育理想与不同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等(2)客观依据:政治制度、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传统、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这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因为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题目中常涉及到的主观依据有:教育理想、哲学观念、理想人格、人性假设等题目中常涉及到的客观依据有: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传统、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生产方式等社会生产方式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例题:1、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要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ABCDE)A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B受时代思想发展水平的制约C受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D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E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2、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到哪些客件?(ABDE)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C.制定者的哲学观念、理想人格
D.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E.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3、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主观依据有哪些?(ABCD)A教育理想B哲学观念C对理想人格的设想D人性假设E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13、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14、确立教育目的的几种观点:(一)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论:1)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期泰洛齐、马斯洛。又分成自然主义(卢梭)、自由主义(裴期泰洛齐)、存在主义(萨特)等教育目的论。2)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或公民。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柏拉图、涂尔干、巴格莱。又分成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涂尔干)、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凯兴斯泰纳)(二)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郎格(三)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四)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五)全面发展论;这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亚里士多德是这一理论的先驱(六)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15、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2)分工和私有制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唯一途径)考试重点:02、03、04年,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B邓小平理论C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05、08年,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10年,马克思主义关于()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02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05、06年,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教育目的是教育基本理论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招考经常考察的内容.据山香统计,20112012年,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功能以名词解释、多选、填空、单项选择等形式考察了10次之多,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等内容也不时出现在考试题目之中,因此,此部分内容需要高度重视,对基本知识一定要牢牢掌握。下面对这部分内容作如下小结:(一)关于教育目的的概念:有两种回答方法:一是解释教育目的的词义: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一是解释教育目的的法律含义: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两种回答都行注意以下表述:一般地人们把教育目的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关于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性质例: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内容
C.教育的规律
D.教育的任务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三)关于教育目的意义: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以及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最高准则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的意义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简答题)1、就受教育者来说,调控年轻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社会要求健康成长2、就教育者来说,对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指导,使教育行为具有明确方向3、就教育活动而言,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四)关于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作用:规定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为受教育者发展指明方向、预定结果、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以及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最高准则评价作用:学校:办学水平、效益;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质量、效果;学生:学习质量发展程度、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例题:1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体现在()A学校办学水平B教师教学质量C学生发展方向D教育教学质量调控功能: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确定价值、标准、目标例题:2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有()A导向功能B评价功能C调控功能D选择功能1ABD2ABC3、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4、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的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A是教育制度建立、教育内容确定和教育方法选择的最高准则。B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手段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作用。C对国家的教育规划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具有指导协调作用。D是教育活动成果的最根本标准。E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涵也是教育评估的最高准则5、()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6、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是借助于()方式来实现A确定价值B标准C目标D选择3B4BC5教育目的6ABC(五)关于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标大体等同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教学目标是指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六)关于教育方针注意下列表述: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通过立法第一次完整地规定教育方针是1993年3月18日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简答)(具体内容见上面课件)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七、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科学依据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具体因素是:主观依据(人们的教育理想)、客观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例题:试述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状况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八、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期泰洛齐、马斯洛。又分成自然主义(卢梭)、自由主义(裴期泰洛齐)、存在主义(萨特)等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柏拉图、涂尔干、巴格莱。又分成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涂尔干)、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凯兴斯泰纳)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斯宾塞,有时也把杜威作为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如他的教育即生活观点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的表述:裴斯泰洛齐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表述:《学记》就说:“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论语》:“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凯兴斯泰纳则说:“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做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试题举例单项选择1.()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3.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A.教育是为谁服务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4()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内容D.教育规律5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C.理想人格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1C2B3D4A5D6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A教育规律B教育任务C教育性质D教育目的7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8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A教育性质B教育任务C教育规律D教育内容9.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A教育目标B教育目的C教学目标D教学大纲10.“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A教育无目的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6D7C8A9B10B10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的认识。A精神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神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11.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作出规定。A社会价值B个人价值C素质结构D人才规格12.“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13.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涤尔干B.卢梭C.赞可夫D.福禄贝尔
10D11A12D13A14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1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A.理论联系实际B.做到因材施教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6.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法错误的是()A.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B.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C.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D.对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17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什么是教育目标……这就是自然的目标”,这就是“()”决定教育目的的观点。A社会环境B儿童自然C儿童礼会D社会影响
14C15D16D17B18在教育史上,有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B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C个人本位论者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D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19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20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A教育目的B课程C教育评价D教学21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规律。A政治经济文化B遗传C儿童身心发展D教育
18D19C20A21C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本位论是同19世纪中期以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和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相联系的B人们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个体有不同的利益需要C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给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D卢梭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笼统地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上,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23()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旧式分工C社会主义制度D机器大工业生产24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洛克C斯宾塞D布鲁纳2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A抽象与具体B全面与片面C整体与部分D普遍与特殊
22B23C24C25D多项选择:1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包括()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服务方向C教育制度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E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A国家的教育目的B学生的学习目标C培养目标D社会的价值取向E教学目标3下列关于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A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都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B正确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教育的规律C教育方针能替代教育规律D教育方针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E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的客观依据4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C文化科技发展水平D学生身心发展水平E教育发展水平5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包括()A智力B体力C道德D个性E素质
1ABDE2ACE3BE4ABCD5ABCD6、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理解正确的是()A分工和私有制是造成片面发展的原因B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C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物质条件D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下列属于个人本位论的有()A孟子B卢梭C马斯洛D裴斯泰洛齐E福禄贝尔8、下列下列属于社会本位论的有()A荀子B赫尔巴特C涂尔干D凯兴斯E泰纳孔德9、教育目的的意义体现在()A确定教育内容B选择教育方法C评价教育效果D激励学生发展E指明发展方向10、教育目的的特点有()A社会性B时代性C意识性D预期性E可能性
6ACE7ABCDE8ABCDE9ABCDE10ABCDE填空:1、()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2、()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性质3、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它是()的集中反映4、教育工作的核心是()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6、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7、()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8、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社会需要与()的辩证统一1教育方针2教育目的3社会需求4教育目的5培养目标6抽象与具体7教学8个人发展需求9_______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_______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0.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___,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2._______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_______的制约。
13.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_______。
1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_______的关系。_______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而_______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9教育目的10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11社会性12教育目的13培养目标14普遍与特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15教育目的的制订受制于___(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6马克思认为,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___(社会条件)判断题: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上2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人类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3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没有目的4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5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6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7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比个体本位论更符合教育实际8教育方针对教育工作的影响大于教育目的1√2√3X4√5√6X7X8√16、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目的是“明人伦”,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当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中体西用”的方针1906年,学部正式规定和发布了一项更明确的教育宗旨,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民国时期: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提出,废除“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的目的。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的教育方针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
毛泽东于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颁布的教育方针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教育目的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通过立法第一次完整地规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两重点、四有、四育、两角色)这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重点是建国后第一个教育方针、第一次以立法明确教育目的、第一次以立法明确教育方针、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当前的教育方针17、简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包括: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04年、10年简述题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18、我国教育目的有三大基本特征:(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9、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培养劳动者是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例题:1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是—————2、培养————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3、为适应时代要求我国教育目的中强调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扩展: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儒家:“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明人伦人文主义:培养完善全面的人夸美纽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卢梭:培养自然人赫尔巴特: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南布卢姆把教育的目标分成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现代教育目的的特征:融合性、适度超越性、类主体性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20、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21、五育的相互关系:一、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方法,不能相互代替。二、五育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起灵魂与统帅作用,智育起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起基础作用,美育起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起综合作用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其任务是: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自主性创造性另一种解释: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美育:培养健康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劳动技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23、美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席勒的《美学书简》,蔡元培是我国第一个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教育的人,也是最早翻译美育一词的人24、美育的三种形式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课及各科教学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25、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是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26、体育是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27、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当代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些认识和实践误区27、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进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28、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两全、两点、一个性)29、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30、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提高国民素质是根本宗旨本部分内容小结: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教育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在教育理论中属于重点内容。这部分可以概括为两大部分:一是教育目的的理论部分:含义——特点——功能——结构——确立依据——理论观点——科学观点二是教育目的的实践部分:教育方针的变革——现阶段教育目的的精神——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客观题目集中在:特点、功能、结构、历史观点、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素质教育的特点、特征、重点主观题目集中在:科学观点、精神实质、素质教育名词解释:素质教育、美育、智育填空:1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
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是()2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3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4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5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6素质教育的重点是()7体育的根本任务是()8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
1智育6创新精神实践能力7增强学生体质8五育9我国第一次以立法形式完整表述教育方针的是()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单项选择:11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A.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B.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C.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D.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12培养学生的()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A.主体意识的实践能力B.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C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D.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3素质教育是促进()的教育。A.个性发展B.认识发展C.情感发展D.意志发展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0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11C12D13A14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B健全品德素养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1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B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D面向全体学生16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的提出者是()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陶行知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时间是()年A1985B1986C1987D198818素质教育目标是稳定性与()的统一。A持续性B创新性C延续性D发展性19()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14C15B16A17A18D19A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面向()A、社会B、未来C、世界D、全体学生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有()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二因素论(13年太原招考试题)_______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13年太原招考试题).美育的基本类型有艺术美育、自然美育、______、______。(社会美育教育美育)激活每位学生()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A学习潜能B发展潜能C素质潜能D个性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在主动统合各类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社区教育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判断。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A教学B课堂C活动D创新判断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作为重要长远的追求目标,把实现学生健康作为最基本的任务。(√)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或理念,不是一种教育方式,不存在什么素质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素质教育思想是现代才提出的,完全是现代化教育的产物X德育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由德育全面促进个体素质发展的功能的特殊性决定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X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X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X补充: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象?1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是扩大教育机会,二是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三是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育结构改革,五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3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改革教育制度内容体系教育制度的基本知识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我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小学与义务教育知识特点:考点多,较为琐碎,且容易混淆,需记忆考试形式多为客观题目,也是高频考点。1、教育制度的概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章制度的总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机制设制)(设施既有教育行政机构也有实施机构、既有学校也有校外,制度包括领导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另一种定义:学制是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利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2、教育机构一般包括两类:一是管理机构、一是施教机构,施教机构又分为学校教育机构、幼儿教育机构、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3、一般来说,学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结构4、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实质例题多项选择:1下列属于教育制度的是()A图书馆B学制C课程D教育政策E班级管理制度2学制的组成要素有()A学校类型B学校级别C学校结构D学校系统1ABDE2ABC5、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