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南省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南省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南省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南省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注意事项:1.试卷共17题,总分100分,用时100分钟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注意题序,规范作答。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馈赠了人类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B.

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C.

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D.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B.

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C.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D.

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C.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D.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4.

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5.

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更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史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较,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注】①颁盐策:分摊盐税的政策法令。②骫wěi:歪曲,枉曲。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B.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C.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D.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监:又称国子学。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B.

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建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C.

行:指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D.

孝友:指对父母孝顺,对朋友友爱。文中指苏轼认为黄庭坚孝顺、友爱的品行比得上古人。8.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庭坚施行仁政,体恤民情。朝廷颁布征收分担盐税法令,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做,该县的百姓却得以安定。B.

黄庭坚直率豪壮,不畏权贵。他奉命修订《神宗实录》,记录章惇、蔡卞及其党羽的诬陷不实之词。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C.

黄庭坚诲人不倦,修养极高。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交游。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D.

黄庭坚备受排挤,仕途坎坷。庭坚与赵挺之有微隙,陈举秉承赵挺之的意向指斥庭坚对灾祸庆幸,庭坚被押送到宜州管制。9.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2)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10.

黄庭坚文才非凡,备受推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少年游·草高观国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11.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写春风吹绿了芊芊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晓梦”点明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B.

“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写软草映衬飞花,随流水蔓延天际,一眼望去,无边芳草已被流水阻隔,“香尘”一句,补足梦境。C.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写姜萋芳草给人留下多少相思别离的江南之恨,在“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多了一个曲折。D.

“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融会,并与上片“一望隔香尘”暗合,勾起人满怀的愁绪。12.

简要分析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乘坐辇车来到秦国的宫人,当初的身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的《蜀道难》情感表达千回百转,其中巧借“问君”引出旅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葛亮《出师表》中谈到,若能用好先帝选拔的人才,勤向他们咨询并落实,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迫得

的破产中国农民,飘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白粉髹腹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

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

,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公里、亩、公顷,然而在含有“国土”的意义的时候,

。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

不容侵犯,一寸土都是珍宝。过去,多少劳动者为了土地而进行了

的悲壮斗争,又有多少英雄义士为保卫它而英勇地献出了生命;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许许多多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地方,也正在进行着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土的斗争。啊!一寸土,在这种场合意义是多么神圣!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走投无路

趁着

连绵不断

B.

走投无路

乘着

连绵不断C.

穷途末路

趁着

绵延不断

D.

穷途末路

乘着

绵延不断1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6.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40分)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蒋勋说:“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也有人认为,繁忙的日子,会让我无心空闲懊恼,总让我的心维系在劳碌的事物之中,让我全身心投入其中,有时甚至觉得自己精神轻快,也觉得自己找到了活着的理由。每天我们都处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之中,你觉得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自己?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

文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试卷共17题,总分100分,用时100分钟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注意题序,规范作答。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馈赠了人类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B.

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C.

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D.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B.

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C.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D.

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C.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D.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4.

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5.

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答案】1.C

2.B

3.D

4.

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出现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5.

①了解自然。加深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并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保护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杀伐以时”。【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对人的爱是有所区别的。B.“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错误。由材料二第1段“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可以看出,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错误。由材料三最后一段“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可以看出,选项对人类之于自然的角色的判断是错误的。人类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于文无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可以看出,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和材料二的“生命共同体”的观点是一致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论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不符。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角度”就是用事理去证明“角度不同则观感也不同”道理,其目的在于从多种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全面地了解该事物。谈意义(作用)是常用的论证角度。意义分为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积极意义有正面强调的作用,消极意义有反面烘托的作用。材料二采取总分总的结构,首句: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即中心论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说明立足点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的科学事实,从正面论述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即地球正因有了生命才能成为地球,生命正因有地球才得以生存。材料三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危机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这是从反面论述了人类不能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以为是主宰和统治者,而导致环境危机出现。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论证角度出发,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讲述了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尽物之性”,启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材料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启示我们要了解自然,善待地球,善待生命,保护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材料三指出“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最终必会祸及自身,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更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史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较,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注】①颁盐策:分摊盐税的政策法令。②骫wěi:歪曲,枉曲。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B.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C.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D.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监:又称国子学。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B.

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建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C.

行:指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D.

孝友:指对父母孝顺,对朋友友爱。文中指苏轼认为黄庭坚孝顺、友爱的品行比得上古人。8.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庭坚施行仁政,体恤民情。朝廷颁布征收分担盐税的法令,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做,该县的百姓却得以安定。B.

黄庭坚直率豪壮,不畏权贵。他奉命修订《神宗实录》,记录章惇、蔡卞及其党羽的诬陷不实之词。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C.

黄庭坚诲人不倦,修养极高。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交游。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D.

黄庭坚备受排挤,仕途坎坷。庭坚与赵挺之有微隙,陈举秉承赵挺之的意向指斥庭坚对灾祸庆幸,庭坚被押送到宜州管制。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2)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10.

黄庭坚文才非凡,备受推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答案】6.A

7.D

8.B

9.

(1)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昼夜察看母亲的面色(他昼夜服侍母亲),衣不解带。(2)(他们)让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住在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在《实录》中摘录了千余条内容给人看,说这些没有事实验证。

10.

①黄庭坚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②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认为黄庭坚的诗比得上苏轼,并称“苏黄”。③苏轼认为黄庭坚的诗文“瑰伟之文,妙绝当世”。【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就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惊异,以为他的才学一日千里。“警悟”为形容词,作谓语,其后断句;“读书”为下句主语,也应在其前断开。可排除BD;“其家”作“过”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对朋友友爱”错,“友”应为“对兄弟友爱”。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记录章惇、蔡卞及其党羽的诬陷不实之词”错。原文为“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应为“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词”。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笃孝”,至孝;“弥年”,一年;“颜色”,脸色。(2)“俾”,让;“畿邑”,京城附近;“示”,给……看。【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结合“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可知,黄庭坚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②结合“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较,故称‘苏黄’”可知,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认为黄庭坚的诗比得上苏轼,并称“苏黄”。③结合“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可知,苏轼认为黄庭坚的诗文“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参考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就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惊异,以为他的才学一日千里。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调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很有才,留他再度担任此职。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向百姓征税,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而该县的百姓却得以安定。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昼夜察看母亲的面色(他昼夜服侍母亲),衣不解带。在母亲去世之后,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服丧完毕,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任鄂州知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有很多诬陷不实之词。(他们)让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住在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在《实录》中)摘录了千余条内容给人看,说这些没有(事实)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在黔州安置处分,攻击他的人还觉得让他待在好地方是执法不公正。黄庭坚后来因为徇私亲属的嫌疑,于是被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淡然自若,毫不因为贬谪而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慕他,乐意和他交游,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又以吏部员外郎被召用,他都推辞不就任。请求担任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幸灾乐祸,黄庭坚再一次被削职为民,被押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流放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而黄庭坚在文学创作方面尤其擅长诗歌,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认为黄庭坚比得上苏轼,并称“苏黄”。苏轼担任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少年游·草高观国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11.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写春风吹绿了芊芊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晓梦”点明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B.

“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写软草映衬飞花,随流水蔓延天际,一眼望去,无边芳草已被流水阻隔,“香尘”一句,补足梦境。C.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写姜萋芳草给人留下多少相思别离的江南之恨,在“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多了一个曲折。D.

“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融会,并与上片“一望隔香尘”暗合,勾起人满怀的愁绪。12.

简要分析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答案】11.B

12.

①虚实结合:全词虚实结合,上片借助梦境来表达芳踪的难觅的失落和惆怅,下片描写实景来抒发愁情;②借景抒情:下片结尾三句借“冷落闲门”“凄迷古道”濛濛“烟雨”的凄清冷落之景来抒发诗人浓浓的离愁别恨。③直抒胸臆:下片首句“多少江南恨”,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之情。【解析】【分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

“无边芳草已被流水阻隔”错。“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一望隔香尘”应为“美人芳踪已被阻隔”。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草上。这的确是十分迷人的芳景。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是“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这是虚写。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多少江南恨”,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之情。“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结尾三句借“冷落闲门”“凄迷古道”濛濛“烟雨”的凄清冷落之景来抒发诗人浓浓的离愁别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乘坐辇车来到秦国的宫人,当初的身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的《蜀道难》情感表达千回百转,其中巧借“问君”引出旅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葛亮《出师表》中谈到,若能用好先帝选拔的人才,勤向他们咨询并落实,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妃嫔媵嫱

②.

王子皇孙

③.

问君西游何时还

④.

畏途巉岩不可攀

⑤.

必能裨补阙漏

⑥.

有所广益【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妃嫔、媵嫱、巉岩、裨补、阙漏。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迫得

的破产中国农民,飘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白粉髹腹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

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

,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公里、亩、公顷,然而在含有“国土”的意义的时候,

。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

不容侵犯,一寸土都是珍宝。过去,多少劳动者为了土地而进行了

的悲壮斗争,又有多少英雄义士为保卫它而英勇地献出了生命;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许许多多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地方,也正在进行着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土的斗争。啊!一寸土,在这种场合意义是多么神圣!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走投无路

趁着

连绵不断

B.

走投无路

乘着

连绵不断C.

穷途末路

趁着

绵延不断

D.

穷途末路

乘着

绵延不断1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6.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4.B

15.

①原文有大量修饰成分,表达意思更完整充分。②原文运用比喻修辞,更形象地写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③原文情感充沛,与抒情性语境更为符合。

16.

①都习惯在远行之前

②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寸【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一空: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穷途末路,形容到了无路可走地步。语境中,指离乡背井到海外的中国农民,一时找不到出路,应选“走投无路”。第二空:趁着,利用时间、机会。乘着,用交通工具或牲畜代替步行。语境中,该词语的宾语是“信风”,因此,此处应选“乘着”。第三空:“决”与“绝”,决,表述主观上的坚决,绝,表示客观上的绝对。语境中应是主观上的坚决,应选“决”。第四空: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语境中指的是“斗争”,应选“连绵不断”。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把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可以看出:①原文有大量修饰成分,表达意思更完整充分。如:原句“剥削阶级”前面有“不事稼穑的”,“劳动者”前面有“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表意更清晰完整。②原文运用比喻修辞,更形象地写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如:“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把“土地”比喻为“命根子”“母亲”等,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情感。③原文情感充沛,与抒情性语境更为符合。修改后的语句干巴巴的,不能表达应有的情感。【16题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第①空,“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这一动作应在离乡背井之前,而且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填写:都习惯在远行之前。第②空,从下文语境中“一寸土都决不容侵犯,一寸土都是珍宝”来看,与上文的“丈、公里、亩、公顷”形成对照,这里可以填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寸。【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四、写作(40分)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蒋勋说:“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也有人认为,繁忙的日子,会让我无心空闲懊恼,总让我的心维系在劳碌的事物之中,让我全身心投入其中,有时甚至觉得自己精神轻快,也觉得自己找到了活着的理由。每天我们都处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之中,你觉得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自己?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品味孤独,体会幸福蒋勋说“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听听自己的声音,做做自己的朋友,这是何等的幸福!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忘记了自己,孤独地存在可以让我们观照自我,体会幸福。孤独向来是以贬义的身份出现的,然而当你看到烟波钓徒披着绿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