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十二楼》的结构体制_第1页
李渔《十二楼》的结构体制_第2页
李渔《十二楼》的结构体制_第3页
李渔《十二楼》的结构体制_第4页
李渔《十二楼》的结构体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渔《十二楼》的结构体制

李毅的小说《十二楼》是清朝初年(顺治十五年)李毅写的。与明代中后期的拟声小说相比,整个本书的结构和单篇文章的结构特征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结构的分野:从“篇首诗”到“篇尾诗”从冯梦龙的《三言》到周清源的《西湖二集》,到凌蒙初的《二拍》再到天然痴叟的《石点头》,中晚明拟话本小说的结构体制在不同作家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完善,纵观这几部拟话本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在结构体制上都由五个部分组成,即: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正话;篇尾诗词。其中前三个部分合称为入话部分,后两个部分合称为正话部分。下面我将从其中的4个部分对《十二楼》进行微观的对照研究(由于篇幅原因,正话部分的内容单篇论述),在对比中明晰这部小说在单篇结构体制中的变化。1、《吴歌.咏尼僧》大部分的明中晚期拟话本小说都有篇首诗词,从体裁看有时是诗词,有时是四六字韵语,有时还有民歌,如《欢喜冤家》卷22的篇首诗词就是《吴歌.咏尼僧》。这些诗词有的是作者原创,有的引用古人现成篇什,还有从古人的几首诗中各引一句。这些诗句经过编创者的整合形成了新的逻辑关系和叙事意义,《欢喜冤家》卷20就是如此。尽管中晚明拟话本小说篇首诗词的形式各有不同,但通常一篇小说只有一首。《十二楼》篇首诗词的相关情况参见表1。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十二楼》在这部分中有如下变化。(1)既有古体诗和近体诗这种丰富性表现在,既有词(有四卷小说篇首是词,而且使用了不同的词调)又有诗。在诗中,既有古体诗又有近体诗。在近体诗中,既有五律又有七绝、七律。《十二楼》仅有12个故事,而李渔在12首篇小说的篇首诗词中运用了如此丰富的体裁,很显然是刻意避免形式的单一和雷同,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十二楼》在小说形式上的用心和细致。(2)《十二楼》中的诗数不同这部小说中《三与楼》有2首篇首诗,而夏宜楼则有6首之多。(3)不肖。《采莲歌》在《夏宜楼》6首篇首诗之后,李渔有这样一段文字:“这六首绝句,名为《采莲歌》,乃不肖儿时所作,共得十首,今去其四”。《萃雅楼》的篇首诗之后,也有“这首诗乃觉世稗官二十年前所作”的交代,这里李渔很明显是在告诉读者或者说刻意在向读者强调这些诗的原创性。2、议论性的文字拟话本中的入话是位于篇首诗词之后的一段解释议论性的文字。入话一般会对篇首诗词略做解释,或发议论,或叙述背景为引入正话做准备。《十二楼》的入话部分相对明代的拟话本也有两个变化。(1)《十二楼》新变化迅速尽管入话篇幅加长在“二拍”、《西湖二集》等明末拟话本中已露端倪,但《十二楼》在这点上的新变化还是显得非常明显。《十二楼》的入话,最短的一篇(《拂云楼》)也有308字,最长的两篇是《奉先楼》和《闻过楼》,长达900多字。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李渔是一位在小说中喜发议论的作家,从《十二楼》入话看,这确实也是事实,因为入话加长的部分都被李渔用于发表自己的议论。(2)李渔的人生经历是个人观点与明人议论主要揭示主题、突出劝惩不尽相同,李渔在入话中的议论经常是用来介绍自己的生活喜好、人生经历和经验,宣扬自己的人生哲学。中国古代小说受史传文学的影响,一直强调客观陈述,力图抹去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主观介入的痕迹。在这方面,李渔的《十二楼》却大异其趣。首先《闻过楼》在入话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予生半百之年,也曾在深山中做过十年宰相,所以极谙乡居之乐。”参照李渔的生平资料可知,这段文字所讲确是李渔真实的人生经历。另外,《夏宜楼》在写完6首篇首诗之后,也有一段论述,大旨是说养荷花与养其它花的收获是不同的,因为荷花除了有观赏价值以外还有经济价值,所以栽养荷花可以一举两得甚至一举多得。接下来李渔为了把这个道理说得更明白,还特意举了一个例子论证。他说,养荷花这件事的一举两得性和男女过性生活这件事很相似,因为男女性事,除了能满足两性的生理要求,给男女以欢愉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产生另外的重要功效,生儿育女,延续宗嗣。这段非常有意味的比喻论证,很能体现李渔的生活喜好。李渔曾自称人生最大之乐莫若床帏之乐,因而李渔一生姬妾众多。这种人生喜好也使李渔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对性生活的描写,以至有像《内蒲团》这样的长篇小说问世。还有,李渔一生信奉实用人生观,而这段论述中所肯定的凡事既要强调精神愉悦的同时也要追求生活实用的观点,正是李渔实用人生观的表露。其次,《夺锦楼》的入话部分在一番通达的议论之后,李渔说:“这番议论,无人敢道,须让我辈胆大者言之。”这里李渔在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这段议论纯粹是他的个人观点,而不象早期话本中的议论那样多是“公论”。同书《萃雅楼》的入话中关于“雅俗”的大段议论,也是李渔对雅俗的个人理解,这里的观点与李渔在现实中真实的人生选择完全相同。再次,《鹤归楼》入话部分的议论,也完全表现的是李渔人生祸福无常的生活经验和“退一步想”的人生哲学。3、《归正楼》和《三与楼》头回一般是由一则或二、三则小故事组成,这个部分显然在情节上与正活没有必然联系,但它可以从正面或反面映衬正活。《十二楼》仅《三与楼》、《归正楼》、《拂云楼》3篇小说有头回,其余9卷均省略了这个部分。《拂云楼》的头回,讲述的是一个与正话故事意旨相反的小故事,形成了与正话的对比效果。《归正楼》却正相反,与正话形成自然的铺垫。这两篇小说中的头回,在篇幅长短和叙事特点上与中晚明拟话本的头回大至相同。《三与楼》的头回原文如下:“从古及今,最著名的达者,只有两位,一个叫唐尧,一个叫虞舜。他见儿子生得不肖,将来这份大产业少不得要送与人,不如送在自家手上,还合着古语二句,叫做:宝剑赠与烈士,红粉送与佳人。”在这里,头回实际上只是做为入话论证的一个例子被简单提及,这与《拂云楼》《归正楼》中头回部分的详尽铺叙大有不同。李渔这种对头回的缩略或干脆省略的做法,在他的成书于顺治初年的《无声戏》(一集)中已有过尝试。在这部成书较早的作品中有7卷小说的头回与中晚明拟话本的式样大至相同,但有5卷小说的头回是与《十二楼·三与楼》中的头回相同的,即头回只是做为入话的一个例子被简单提及,叙事简而又简,对入话形成了一定的依附性。4、拟话本的结构拟话本小说常在篇末用两句或几句韵语对故事内容和主旨做概括和提示,通常是五言、七言、也有四言、六言。拟话本的这个结构部分,在形式上和用途上很相似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十二楼》中除《三与楼》、《萃雅楼》、《生我楼》3篇小说有篇尾诗词外,其它9篇全部省略,省略篇数与头回省略的篇数正好相同,占整部书的3/4。二结构意识的形成《十二楼》这本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了12篇小说,其中每一篇都是以一座楼宇作为情节发生的背景或场所,小说中有一些楼宇与情节的展开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有一些则显得相当牵强,这些小说完全可以不发生在一座楼宇里,而任意选择一座花园别墅或更常见的那种四合院落作为故事展开的场所。为什么李渔一定要把12篇小说发生的背景或场所稍显牵强地限制在12座楼内呢?这与他对小说集整体结构的考虑有关。在《十二楼》中,李渔对短篇小说集的整体结构,已经相当重视。他已不再满足于每篇小说“各自为战”的整体结构,而是强调其或明或暗、或正或反的呼应与勾联。每篇小说中都有既作为生活场景,又作为暗喻或象征的一座楼,由此构成了别具一格的“系列小说”。如此“命题立意”,即便有“未免纤巧”之弊,毕竟体现了作者明显的结构意识。《十二楼》整体结构意识的形成,使这部小说产生了新的文本意义。书中每篇小说的“楼”都有具体的寓意和象征,有的暗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命运,有的表现作者追求人生的境界,有的表达一种思想和愿望等等。但12篇小说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总的寓意,那就是:为善如登楼。“觉道人将以是编偕一世人结欢喜缘,相与携手徐步而登此十二楼也,使人忽忽忘为善之难而贺登天之易。”这种新的文本意义的形成,是《十二楼》整体结构意识形成的产物。李渔建立的系列小说的叙事框架,在清代艾纳居士所撰《豆棚闲话》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12则故事,不过带有象征意味的十二座楼,已凝结为豆棚一座。每则故事都在豆棚下讲述,随着时间(说话的节奏与季节的转变)的推移,棚上之豆与棚下之人同样趋于成熟。石昌渝先生认为“中国白话短篇小说如果在《豆棚闲话》的起点上再向前迈进,那就要走进近代小说的范畴”。从这个角度看,《十二楼》整体结构意识的形成,对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贡献是巨大的。三《十二楼》是中国晚明时期中明字体结构体系的一个一定超越的原因1、小说戏剧理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了“结构第一”的观点,《闲情偶寄》“结构第一”章共7款,其中“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3款与结构布局问题相关。《闲情偶寄》本是一部戏剧理论集,探讨的是有关戏剧剧本创作和演出的问题,但众所周知李渔认为小说就是“无声戏”,所以李渔的小说戏剧理论常是合二为一。“立主脑”、“减头绪”既有内容性的所指,也有结构形式方面的所指。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十二楼》对头回、篇末诗词的省略了。在成书于顺治十一年的《无声戏》(二集)中有篇小说叫《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在这篇小说里李渔特意用一段话解释了他省略头回的原因。他说:“别回小说,都要在本事之前,另说一桩小事,做个引子,独有这一回不同,不须为主邀宾,只消借母形子,就是从粪土中,说到灵芝上,也觉得文法一新。”头回的出现原是说话艺人在说话场所为招揽听众而设置的一个部分,但拟话本是一种案头文学,话本中为招揽客人的商业考虑而形成的结构体制,在拟话本中已经不能适应,甚至成了一个累赘,因而李渔在“减头绪”的理论指导下对其进行了省略。当然,省略头回也有加长议论方面的考虑。2、书本中李渔的自我展示话本小说在从宋元时期的民间话本到明清两代文人话本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由民间化、娱乐性到文人化、案头化的变化趋势。清初以李渔的《十二楼》为代表的话本小说更明显地体现出这一变化。话本小说文人化必然带来创作主体个人意识的加强,《十二楼》入话中议论部分的变化和篇首诗词对原创性的强调,正是李渔自我展示的结果。当然,对入话部分议论的重视和加强也与《十二楼》“以通俗语言鼓吹经传,以人情涕笑接引愚顽”(《十二楼序》)的创作动机和李渔本人喜纵论的个性有关。3、拟话本体制的超越李渔是位喜欢标新立异,也极富创造力的人。这种个性使他在在戏曲、小说的创作上一向刻意求新,而他过人的创造能力又足以支持他的这种创作追求。其《闲情偶寄》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之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词曲部·结构第一》)“渔自解觅梨枣以来,谬以作者自许。鸿文大篇吾非敢道,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世耳目为我一新。”(《笠翁一家言文集》卷三《与陈学山少宰》)。《十二楼》在拟话本体制方面的超越是他在文学创作中一直求新求异的文学追求和个人创造能力的结果。就总体而言,《十二楼》是话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