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的比较研究_第1页
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的比较研究_第2页
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的比较研究_第3页
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的比较研究_第4页
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的比较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的比较研究

随着生态美学的发展,自然生态美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面对这个概念,人们通常想起传统美学中的自然美的概念,本文就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的区别作一探讨。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的区别,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名称来看,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虽只有两字之差,但却分属不同的范畴。自然美是传统美学的范畴,属于人们一般所说的美的一个种类;而自然生态美则属于生态美学的范畴,是一种生态美。自然美在传统美学中被看成是与艺术美、社会美相并列的一种美的形态和种类,指的是自然物所显示出来的美。大凡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动植生物、风云雨雾、四季景象、日月星相等,只要能够激起人们愉悦感的都可以被看作是具有自然美的特征。而自然生态美,指的则是自然生态的美。这表明它考察的不是单个自然物的美,而是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的生态关系的美。而所谓的生态关系,则是指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是除了人和社会以外的自然事物、各种生物和其他物质系统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看,自然生态美又可以指自然生态系统的美。如果说自然美关注的多是自然物的声、光、色、形等方面的外在形式的美的话,如关注声音是否动听,线条是否宜人,色彩是否悦目,那么,自然生态美关注的则是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是否和谐、稳定、平衡。如果和谐,那么该自然生态系统就被认为是美的,否则就是丑的。比如,一个草原生态,如果它的牧草、食草的羊、牛、马、鹿以及食肉的狮子、狼等之间的数量处于平衡状态的话,那么,整个草原的生态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稳定状态,从而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生态美。反之,如果食肉的狮子、狼等动物被大量地捕杀,就会导致食草动物过量生长,牧草和灌木被吃光,草原沙漠化,从而出现无法继续放牧的生态危机。这时,草原失去了往日的绿茵而变得生意尽失,也就没有了自然生态美。总之,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所标示的是自然界不同方面的美,是两个所指完全不同的审美范畴。第二,自然美的根源与自然生态美的根源不同。对于自然美的根源,即自然物为什么会美,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但就中国美学界的主流观点而言,还是倾向于认为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的人化”,绝大部分的美学教科书也采用这种说法。这一观点认为,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无所谓美丑。即使在人类产生之初,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的低下,整个自然界仍处在与人对立的位置上,无任何美可言,而且其中的一些现象甚至还令人觉得恐惧,如灼人的烈日、寒冷的冰雪、狂暴的风雪等。随着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人类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为人类的实践不仅改变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人类自己所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从而使自然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的烙印,变成了“人化的自然”,自然也由原先与人对立,变得与人亲近。自然因此变成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光辉形象,人类从对自然的观照中看到了自己力量、价值的实现,喜悦之情也没然而生。于是,自然界的自然美的属性就显现出来。至于那些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也因人类社会实践的整体性成果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的改变而成为人们欣赏美的对象,如太阳、月亮、冰雪、海浪等,它们在人与自然总体关系亲近的条件下,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好处,而且还由于它们所具有的各种特定的自然属性同人的生活相联系,而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自然之所以美,完全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导致的“自然人化”的结果。所以,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自然美产生的根源。但对自然生态美的根源,人们却不这样认为。从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地球自然生态美并不取决于人的实践,而是取决于自然界创生万物的自然化生态过程,取决于自然界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表现在:(1)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成,是地球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就地球四大基本生态圈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而言,它们是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自然化生态过程创造出来的,而人类不但不是其创造者,反而还是这一过程的产物;(2)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与平衡的生态美,是自然生态各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而产生的。如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造就了全球适宜生命存在的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美,使地球不仅成为太阳系中唯一具有生命的行星,而且也使地球获得了一个漂亮的外在形象,使之从宇宙空间看就像一颗美丽的蓝珍珠。再如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美也是由牧草、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造就的。同样,地球自然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命结构的美,自然相生相伴的动态平衡美,自然有序运动的生命节律美,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的生态伦理学家L.K.奥斯丁说:“空气、水、植物在生命维持的循环中相互协同,这本身就是美的,并创造着美”。由此可见,自然生态不是靠人的实践作用而凸显美的,同时,也不只是为了人而美,而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对象和关系而美。当然,说自然生态美主要是靠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力量来决定,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人的作用。其实,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人甚至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据自己的理想来创造人工的自然生态美。但是人的这种实践作用,必须以天然的自然生态条件为基础,必须要遵循生态的规律,否则,也难以创造出美的人工自然生态。如美国“生物圈1号”实验的失败,就是最好的明证。而且,如果说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美有什么积极的贡献的话,那么,充其量也只是在原有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做点“锦上添花”的工作,使“荒野”的自然生态显得更井然有序。像“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之类的活动就起到这样的作用。至于“荒山穿起花衣裳,变成一个美姑娘”,沙漠变绿洲,沧海变桑田之类,虽然也显示出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但是对于自然生态来说,这实际上是人类在弥补自己的过错,因为很多荒山和沙漠都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人们后来做的只不过是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人类实践活动的这种两面性,恰恰充分地表明了它不是自然生态美的决定因素。其作用,即使产生的是积极的效果,也是第二位的、辅助性的。归根到底,自然生态美的根源,还是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强调自然生态美的自然生成性,并不是说自然生态美与人无关。因为占有和享用自然生态美最多的还是人类自己,它能否长久地保持下去也还要取决于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生态美与人的关系又是最密切的。只是,过去人们不太明白这种关系的实质,做了许多危及自身生存、破坏自然生态美的蠢事。惨痛的教训让人们终于逐渐地认识到了,自然生态并不是任由人类操控的,人要想持久地享有大自然所提供的这份自然生态美,就必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顺应自然,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第三,人们对自然美和自然生态美的欣赏也不完全一样。这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多是一种直接无功利的对象性欣赏,而对自然生态美的欣赏则是一种带有很强的生态功利性欣赏。对自然美的欣赏最能表现出一种直接的个人无功利性特征。因为自然美的内容具有模糊性与多义性,所以,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多集中于自然物的形式上。如对山的欣赏多关注其奇构异形,对树木的欣赏多关注其萧森离蔚,而很少联想到它们的社会功利性。而且在欣赏时还应想方设法地把心中的杂念排除掉,“心斋”、“坐忘”,进行一种“澄怀观道”式的静心观照,才能达到与自然同一的“忘我”境界。西方现代的审美距离说,其实质也在于避免与自然对象有着过于直接的利害关系。这种无功利性的欣赏心理,表明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置身于自然物之外的。即便是追求“万物与我为一”的庄子,以及号称零距离的西方现代审美移情说,也都潜在地承认人与自然对象是分立的,否则,又何必去追求合一与移情。总之,在对自然美进行鉴赏时,人们不仅尽量地保持着直接无功利的心态,而且还总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自然物之外,把美的自然物看成是自己身外的审美对象,而不是自己生存状态的组成部分。但对自然生态美的欣赏,人们就没有这样的洒脱。人们在欣赏自然生态美的时候,首先就得把自己置身于自然生态之中,观察和了解该自然生态是否对人的健康和生存有害,了解该自然生态是否存在着生态失衡的现象。如果没有,那么,才可以说这一自然生态具有生态美的属性,并以愉快的心情来欣赏它。否则就会认为这一自然环境没有什么自然生态美可以欣赏。总之,对自然生态美的欣赏,人们是全然不能脱离生态利害关系,置身于自然生态系统之外来进行的。此外,对自然美的欣赏,还主要是一种情感性与想象性的欣赏,而对自然生态美的欣赏则是一种伴随知性思考活动的欣赏。关于自然美欣赏的情感性特征,刘勰有过比较好的概括,他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方面自然物的美激发了人的情感,另一方面人又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外射到自然物上。两者相互作用,循环往复,就形成了自然美欣赏中的情感性特征。像孔子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宋代的郭熙所说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都是自然美欣赏中的情感性特征的表现。而当人们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外射到自然物进行感知的时候,就往往会伴随着想象的活动,像郭熙就把四季之山想象成四种不同的形象。智者之所以乐水,仁者之所以乐山,也是因为他们分别把水之静、山之宽厚稳重与智者的静慧、仁者的博爱通过想象联系起来。总之,情感与想象是自然美欣赏中非常突出的两种心理形式。但在自然生态美的欣赏中,这两种心理形式却让位于一种理性的思考,使理性的知性思考成为欣赏中最突出的一种心理形式。因为在判断某一自然环境是否具有生态美之前,人们首先要对该自然环境是否处于生态平衡中,是否存在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破坏植被、物种入侵之类的生态破坏的情况进行一番考察和分析。在得到的结论之后,才会对自然生态进行生态美的判断和欣赏。如果自然环境存在生态失衡和生态污染的情形,那么,人们就会终止自然生态美的欣赏。总之,理性的知性思考在自然生态美的欣赏中总是处于优先的地位。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自然生态美的欣赏要求欣赏者具备基本的环保知识和生态知识,并要求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整个欣赏活动中去,以帮助和加深对自然生态美的理解。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有可能领会不到某些自然生态美。比如,如果不了解生命的起源、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的相关知识,那么,人们就不能充分地领会到生态系统中生命多样性及其和谐的共存之美。所以,在自然生态美的欣赏、判断中总是充满着智力结构中多种知识的综合作用,理性活动总是居于显要的地位,这与理解因素要化入情感与想象中去的自然美的审美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第四,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还有着不同的思想基础。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之所以有上述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据以作出的美的判断的思想基础不同。自然美以传统的自然观,尤其是以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自然观作为自己认识自然美的思想基础;而自然生态美则以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生态自然观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这两种自然观虽然反映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所反映的关系性质却完全不同。在传统的自然观里,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是人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这种观念自然也影响到人们对美的认知。在自然美根源的解释中,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强调就是这种观念最突出的表现。但是这种自然观,自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之后,就不断地遭到人们的质疑与批评。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说:“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的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而恩格斯则早在19世纪中后期写成的《自然辩证法》中就曾警告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现实,使人们逐渐摈弃了工业文明时代一味把自然当作征服与统治对象的做法,而改以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自然,把自然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的生命整体,承认和尊重自然自身的权利和价值,与自然和睦相处。于是,一种新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就形成了。“同传统的自然观相比,生态自然观更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可持续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是对传统自然观和发展观的积极扬弃,是自然观的当代形态。”正是这一自然观念上的变革,导致了自然生态美观念的产生。不过,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也有相联系、相一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自然生态美有助于自然美。凡具有自然生态美的自然环境,同样具有自然美的属性,而自然生态美受到破坏的地区,自然美也同样受到损害。比如四川九寨沟风景区,其山、水、云、树、雾,一方面既能以其外在的形状与色彩的美丽,显现出自然美的属性,另一方面又因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