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思想对翻译的借鉴意义_第1页
美学思想对翻译的借鉴意义_第2页
美学思想对翻译的借鉴意义_第3页
美学思想对翻译的借鉴意义_第4页
美学思想对翻译的借鉴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思想对翻译的借鉴意义

一、杨恩吾的美学思想与文学翻译20世纪以来,审美思想对中国的翻译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翻译史上的译论,大都是对译文的美学进行探讨或论述,且主要集中在内容与形式这个美学命题上,八九十年代美学研究的重点已逐步向美感、审美经验、审美心理方面转移。审美心理结构是“人能动反映事物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知、意、情系统和各种心理形式有机组合的系统结构。它既是客体美结构系统和人自身审美实践内化的产物,又是主体在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中能动创造的结果,是主客体双向运动、双向作用的结果”(彭立勋,2005)。一切客观存在的美只有经过同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相互作用,才能被人所感知和进行能动创造。文学作品的译文应该具有跟原文一样的文学特性和功能,如果说文学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性活动,那么文学翻译就是基于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之上的艺术再现。美学原理对文学翻译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它使我们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改写或信息转换,还是一种审美再现的过程,即审美主体(译者)通过审美中介(译者的审美意识)将审美客体(原文)转换为另一审美客体(译文)的一种审美活动。译者是整个翻译活动的中心,译作想要再现原文的美感,首先需要译者了解原文的审美构成,而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其审美修养、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等决定了译作的美感层次。杨恩寰在《美学引论》中从审美经验的分析走向审美心理机制的研究,进而对审美经验过程做出了描述。他认为“审美心理(经验)结构,也可以叫做审美心理形式,是由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意识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的。审美需要作为内在情感对形势的欲求,是审美心理的动力;审美能力作为审美心理机能,它是由感知、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机能构成的,是实现审美需要的工具;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价值观念范型和取向,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是审美活动的规范调节因素”(杨恩寰,2005)。与任何交际者一样,译者也是生活在感官的世界里,感知通过感官整合为概念,经验能够通过记忆系统得以“回忆”甚至“复活”(Bell,2005)。研究发生在译者头脑里的翻译过程同时也强烈依赖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本文将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译者的审美心理能力,了解译者在创作活动中的多种心理机能。二、审美观念和审美观念的手段和审美观念审美心理能力是审美经验的核心部分,是实现审美需要和审美观念的手段。译者进行翻译创造活动时,也是由多种心理要素及其功能关系组合而成,这些心理要素通力合作,才能共同保证译者审美经验(美感)的最终实现。2.1感悟和觉心理学中并没有“感知”这个概念,感知实际上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是按照心理元素分析方法分别研究感觉和知觉。美学原理中,考虑到感觉和知觉的不可分,才使用“审美感知”(杨恩寰,2004)。2.1.1自然感受的生成心理学上的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它是通过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彭聃龄,2004)。人们通过听、视、嗅、味、触的感觉分析器官来接受并传达外界的各种信息,不管是哪一种信息,都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尽管这种感觉是生理上的,却是审美经验的起点和基础。译者的审美感觉不同于一般的感觉,它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实现的。译者的视觉或听觉接收到来自原文的刺激之后,将所有信息接收并传到大脑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这种自然感觉是文学翻译创作的第一步,但同时译者的审美感觉也是需要后天训练的,只有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译者才会敏锐而准确地接收到感觉,才能做出符合规律的分析和综合。译者在欣赏原文的过程中,其审美感觉完成了感觉的片面到丰富的转变。译者的自然感觉与来自社会文化方面的感觉是和谐共存,也是同步生成的。正如彭富春在其《哲学美学导论》中提到的,“审美感觉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不以感觉的自然性破坏感觉的文化性,这样只会出现粗鄙的自然;同时也不以感觉的文化性压抑感觉的自然性,这样只会产生病态的文化。与此相反,审美感觉是感觉的自然性和文化性的”(彭富春,2005)。2.1.2联觉、通感、认知人们通过感官器官得到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理解),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perception)(彭聃龄,2004)。审美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是在社会条件的直接作用下形成的,而作为审美主体,译者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及不同条件下的心境都直接影响着知觉的内容。译者只有将已有的经验、情绪、兴趣、意志的目的指向性融入对当下对象的知觉当中,才能将一般感性映像升华为审美意象。心理学认为,知觉是各个感觉的协同活动,在这种长期的协同活动中,各种感觉之间经常出现暂时联系,形成彼此沟通、转移、互渗现象,叫做“联觉”(synesthesia)(杨恩寰,2005)。我国学者钱钟书在其“通感”一文的夹注中曾提到联觉,并译成“通感”,有人翻译为“移觉”、“联觉”、“统觉”、“共感觉”等。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月亮光与影转移为小提琴奏出的乐曲,这是有视觉转到听觉。从以下两篇译文都能表现出译者对通感现象的恰当体味。VersionOne:Themoonlightisnotspreadevenlyoverthepond,butratherinaharmoniousrhythmoflightandshade,likeafamousmelodyplayedonaviolin.VersionTwo:Themoonlightonthepoolwasnotuniform,butlightandshadowmadeupaharmoniousrhythmlikeabeautifultuneplayedonaviolin.译文中一种感觉引起多种感觉的齐响共鸣和连锁反应,便形成了知觉表象。因此,文学翻译中,对通感现象的了解能极大丰富译者的知觉经验内容,而这也正是译者的审美知觉。2.2等联想规律我们知道,当事物不在面前而人脑中出现事物的形象时,这就是表象(image),而对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形成新的形象,这一过程变成了想象(imagination)(彭聃龄,2004)。审美想象作为高级的审美能力,始终以表象为前提展开活动,以审美意象的形成为活动目标。它是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关键因素。译者审美知觉对原文形式的把握为审美想象提供了丰富的表象。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译者对原文的感受是直接的,但译者进行翻译创造并不是以机械消极的表象为满足的。根据译者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译者需要积极地调动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在对表象进行加工制作时,译者还需要遵循类似、对比等联想规律,融合自身的理解和情感,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审美形象,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再现审美效果。译者的生活积累越多,记忆表象也会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审美知觉提供的形式(表象)虽然已是经过选择、抽象了的,但是要真正构成审美意象还必须经过想象引向理性。如在莎剧《李尔王》中埃德伽假扮农民时所说的一句农家土话:GoodGentlemangoeyourgate,andletpoorepassé:and‘chudha’binzwaggeredoutmylife,‘twouldnotha’binzolongas‘tis,byavottnight.Nay,comenotneereth’oldman:keepeoutchevor’ye,oricetrywhiteryourCostard,ormyBallowbetheharder;chillbeplainewithyou.译文一:好先生,你走你的路,放穷人过去吧。如其我的性命是可以给人吓掉的,我便活不到这样长,两星期前便早完了。走,别走近这个老人;走开,我警告你,否则我要是试试你的脑袋还是我的棍子硬些。我是很直率的。(梁秋实译)译文二:(用乡土音说话)好大爷,你管你自个儿,也留一条路给穷人走吧。咱要是个吓唬不起的草包,那不等到今天,两礼拜前,咱就该让人吓坏了。不行,你别走近这位老人家。站远些,咱有话在先,——否则咱少不得要试试。是你那个脑袋瓜硬,还是咱手里的这根棍儿硬,咱可不跟你讲什么客套。(方平译)原文中出现了很多方言俚语词,应该是乡巴佬所说的话,而译文一像是出自文人之口,“如其”、“否则”、“直率”,都是很文诌诌的用法,译者并没有对想象的画面进行重组,这就意味着译者的审美想象不充分,不能有效再现原文客体的信息,从而影响了审美效果。译文二中译者在译文前补充了一句“用乡土音说话”,不仅说明译者能动地发挥了想象,并提示读者发挥想象力,去体味原文的意境。2.3情感升华的再创作在心理学领域,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做出来的一种心理反应。审美情感是人类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译者的审美情感是对译者与原文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一种反映、认识活动。鲁迅曾经说过:“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郭望泰,2002)。可见创作是一种情感的需要,任何一位创作者都必需有浓厚的情感,且能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把它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种意象。文学翻译是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过程,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并不是“客观”、“无情”的结果,而是结合了各种心理因素进行情感交流和文化磨合的产物,是译者具有特色的身份证明。林纾先生最早强调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译者须与原文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相交流。他在为他所译的《鹰梯小豪杰》写的序言中自述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的亲身感受:或喜或愕,一时颜色无定,似书中之人,即吾亲切之戚畹。遭难为悲,得志为喜,则吾身直一傀儡,而著书者为我牵丝矣。在审美活动中,译者的审美情感会随着美感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增强。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TheLostLandRecalledTune:“TheBeautifulladyYu”WhenwilltherebenomoreautumnmoonandspringflowersFormewhohadsomanymemorablehours?MyatticwhichlastnightinvernalwinddidstandRemindsmecruellyofthelostmoonlitland.Carvedbalustradesandmarblestepsmuststillbethere.Butrosyfacescannotbefair.Ifyouaskmehowmuchmysorrowhasincreased,Justseetheoverbrimmingriverflowingeast!(许渊冲译)原文中的情感有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帝王生活的眷恋,对自身处境无可奈何的伤感,也有对岁月消逝的悔恨。原文中的情感是李煜情感的倾注,只有译者被原文的情感所打动,才能使这种感情色彩随着表象一起保留在译者脑海中,才能创造出跟原文情感一样的译文作品。从译文的标题“TheLostLandRecalled”到“memorable”,“Myattic”,“cruelly”,“sorrow”等词语的使用,都透露出译者来自情感升华的再创作。所以说只有投入情感的翻译才是灵性的翻译。2.4是否能感受文学艺术审美理解(understanding)就是指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特征、功能、相互联系和内容、形式上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领会、把握和揭示。作为一种心理机能和审美心理能力,它是同感知、想象、情感交织在一起,融合着感性的理解。美的事物无处不在,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就像一个几岁的小孩可能会本能地喜欢看漫画书或听某种音乐,但他却不可能喜欢齐白石的画或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他并不能理解这些作品的美感。面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译者不仅仅要能感知它的美,还需要懂得欣赏并理解美。因为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以及作者的经历、感情、风格等等,只有当译者接受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情感、个性等方面比较成熟,他才会比较全面、较深刻地理解这些文学作品,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某种启迪。才能把译文读者带到原文的意境美中去。要求他们有广博的知识,包括对各种艺术语言的了解,对艺术风格的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译者对原文的审美理解不局限于概念性的语言表达,也不需要达到确定性认识的状态,它总是比确定的概念性认识要更为丰富,让人反复体味,玩赏不已,这可能就是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言外之意吧。《红楼梦》第五回中有两行诗,“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先姝寂寞林。”从审美理解的角度出发,“雪”和“林”都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这里却是一语双关,“雪”与薛宝钗的“薛”谐音,而“林”同林黛玉的“林”,弦外之义是分别描述了两位女主角的性格,以及贾宝玉对她们不同的态度。译文为“Vainlyfacingthehermitinsparklingsnow-cladhills,Iforgotnotfairyinlonewoodsbeyondtheworld.”(杨宪益夫妇译),如不加注释解释,译文读者怎么能体会到原文的美感呢?三、文学翻译对象从审美感知到情感体验在审美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是相当复杂的。通过对译者审美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四种心理要素的描述,我们知道译者的审美再现是这四种心理机能交融组合的结果。在译者的审美经验中,审美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共同构成了审美心理的表层要素,都属于意识界限之内,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依赖。译者阅读理解原文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时,首先要能感知原文的美感,这种审美感知是译者想象、理解和投入情感的基础;想象根据感知提供的原始资料为译者的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想象不能让译者任意驰骋,需要理解来进一步规范想象,促使表象的统一,进而形成新的意象;情感一直被认为是进行任何创作活动的动力,由于想象、理解的渗入,译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